第54节 “皇上万岁!宪法万岁!”
      
          1905年12月28日,温秉忠在剧烈颠簸的美国邮轮“西伯利亚”号上,对面有惧
      色的戴鸿慈和端方说:“过太平洋,就数这三四天的风浪最大。过去以后,就像长
      江一样风平浪静啦。”这是他在11岁时走过路。温秉忠是第二批留美的幼童。此时,
      作为高级幕僚,他随同清廷“考察政治大臣”,赴西方各国考察宪政。中国近代史
      上这次著名的“五大臣出洋”,具体的政治考察工作,实际上是由温秉忠、伍光建、
      施肇基等欧美留学生承担的。
      
          这样的考察古来未有,考察团里的许多“尝试”也让人们耳目一新。例如,起
      航不久,就进行投票选举,温秉忠等三人被公推为“庶务干事”。大臣戴鸿慈用朗
      朗上口的韵文写下“敬事预约”:“欧美进化,实擅专长,合炉而冶,陶铸乃良。
      政体由系,宪法是详……”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风浪。随着“新政”的推进,“立
      宪”的呼声日渐高涨。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君主立宪的
      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中国士大夫们得出结论:不是小国战胜了大国,而是立
      宪战胜了专制!
      
          立宪,是用和平的手段和渐进的方法进行制度改革。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就提出
      过“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鼓吹“君民合治”,被顽固派斥为“乱纲纪,
      毁伦常”。然而时至20世纪,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运动风起云
      涌,不改革政治,满清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
      
          在决定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时,慈禧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
      础永远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五大臣”即将出发前的1905年11月,
      出使美国大臣梁诚、新任英国大臣汪大燮与前出任英国大臣张德彝、前出使法国大
      臣孙宝琦、前出使比利时大臣杨兆鋆,前出使德国大臣荫昌、新任出使大臣刘式训、
      新任出使德国大臣杨晟入奏,呼吁尽快立宪。他们强调,“保邦致治,非立宪莫属”。
      他们建议用五年时间,改行君主立宪制。为了立宪,当前迫切需要实行三件事:第
      一,“宣示宗旨”,将朝廷立宪大纲列为条款,使全国人民奉公治事,一切以宪法
      意义为宗,不得稍有违背。第二,宣布地方自治之制。第三,指定有关集会、言论、
      出版的法律。
      
          现在,从未走出国门一步的“五大臣”,就要到西方国家去“广搜罗”、“勤
      采访”(他们的原话,似乎和新闻工作无关)。他们一上船就挨了一针——种牛痘,
      吃惊之余,又为“人种一豆”而感到有趣。在受了几天风浪的惊吓之后,船主邀他
      们来到甲板,“听留声机器,观西人西妇跳舞”。在真正“太平”的洋面上,“甲
      板运动会”又召开了。双人并腿竞走,小勺子里放鸡蛋竞走……大臣们捧腹不已。
      “宪法之旅”,就这样开始。
      
          对于“留美幼童”们来说,“宪法”,是一个曾经熟稔却已生疏的字眼。在美
      国留学的日子里,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生活在“宪法之州”——诞生过世界上第一部
      成文宪法的康涅狄格州。1876年世界博览会期间,他们在《哈泼斯》周刊上看到过
      《独立宣言》的手稿。留学的10年,他们亲身经历了4 任美国总统的竞选。
      
          “五大臣”的随员中有两位“留美幼童”。除了温秉忠,还有电信专家唐元湛
      (他在这次考察中还参观了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考察团离开天津,梁敦彦、
      梁如浩饯行;途径日本,驻横滨总领事吴仲贤(第二批幼童,曾就读耶鲁大学)迎
      送;登陆旧金山,恭候并陪同他们在美国全部行程的是欧阳庚,;途径芝加哥,驻
      美公使梁诚派来一等翻译官容揆前来欢迎……如此多的“幼童”,在“五大臣考察
      政治”这样一个特殊的机会相见,令人兴奋而又感慨。
      
          这是中国在20世纪头10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清政府派出五名大臣,历时半年,
      周游14国,考察政治制度。“五大臣”归国后,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
      奏折开宗明义:“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滥觞于
      英伦,踵行于法、美,近百年间,环球君主国,无不次第举行……”,他们“不避
      斧诛,合词吁恳”:“伏愿我皇太后、皇上宸衷独断,特降纶音,期以五年改行立
      宪政体”。
      
          1906年秋,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全国各地到处张灯结彩,江苏商界写了《欢迎立宪歌》,歌中唱道:“圣明天
      子居九重,忽然呼吸通”,“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大臣游历方归来,同
      登新舞台!”“立宪在君主”,道出了这次改革的性质。“五大臣”周游列国,认
      为比起美国、法国、英国的“纯任民权”或“三权分立”,日本、德国的君主“有
      独尊之权”,人民“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才是尽善尽美的体制。正如考察团到达
      檀香山时,华侨们高喊的口号:“皇上万岁!”“宪法万岁!”清廷希望在不触动
      皇权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革,“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然而,“预备立宪”毕竟是政治近代化是起步。清廷公布的《宪法大纲》,对
      君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规定了人民享有的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权利。也正因
      为如此,顽固势力强烈抗拒立宪。
      
      
      
          清廷犹豫不决。在“五大臣”回国后只是宣布“预备”。不仅没有认可“五年
      改制”的时间表,反而在两年后的1908年,就在慈禧和光绪临死前不久,宣布预备
      立宪的9 年定期。就是说,他们打算在1916年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新成立
      的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比慈禧在世时的内阁更加保守愚昧,保护自身的权力
      是他们施政的唯一目标。
      
          历史不再给他们机会了。
      
          当清廷对政治改革一拖再拖的时候,民间的抗议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以“地
      方自治”为内容的地方政治改革蓬勃兴起。1907年,广东成立“地方自治研究社”,
      公推唐绍仪、梁敦彦为名誉社长。1908年,该社社员进京请愿,要求及早立宪,请
      愿的领衔人是从美国归来的梁诚。皇上不可能“万岁”,宪法却必定到来。仅仅3 
      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从身后疾步冲上来的“革命”,扑倒了摇摆徐行的“改革”。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