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 慈禧变法
      
          在中国的词典里,皇帝的逃亡,称作出门打猎。庚子事变,慈禧挟光绪逃出京
      城,一路向西,逃到西安。所以这次逃亡,史称“庚子西狩”。
      
          在经历了濒临亡国的巨大灾难后,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修补千疮百孔的
      国家机器,也迫于外国列强的压力,慈禧不得不考虑实行“新政”。
      
          “西狩”途中慈禧曾对光绪说:“我是历来主张变法的,同治初年,我就采纳
      曾国藩他们的建议,派子弟出洋留学。我支持造船,造机器,不就是为了国家富强
      吗!可是变法不能得罪祖宗,像日本人那样更衣冠,改黄历,那是断不可行的!”
      1901年1 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重提“变法”,不过仍然
      坚持康有为、梁启超是乱党,“康逆之讲新法,非变法也,乃乱法也。”  结束逃
      亡,准备“回銮”前,又进一步声明:“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
      
          慈禧回到京城后,清廷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包括
      筹饷练兵、振兴商务、育才兴学、改革官制等。
      
          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官员选拔制度。因此在政治风浪影响下的教育制度
      的变迁,对“留美幼童”的命运影响至深。
      
          1872年到1886年,清政府共派出214 人出洋留学。其中留美幼童四批共120 人
      ;赴欧洲学习海军和陆军的共7 批94人,99人次。从1889年到1896年,7 年中没有
      一个官派留学生出国。
      
          维新运动开始后,留学问题成为教育制度改革的焦点。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
      书”,康有为在一系列变法建议中提出:“大办学校”、“派遣游学”、“选派亲
      贵大臣出国游历”。次年张之洞奏请“多派游历人员”,并身体力行,派学生40人
      赴英、法留学。1896年6 月,朝廷正式批准继续派遣留学生的政策。“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命举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又命保荐留心时事,志趣
      向上的王公贝勒出洋游历。在“戊戌政变”发生前一周,光绪还召见严复,谈办海
      军、兴学堂事。
      
          “戊戌维新”失败,旧制度全面复辟。清廷宣布恢复科举旧制,仍用四书文试
      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停罢维新中新设的经济特科。已经在变法时期废除的
      马步、箭刀、弓石等武科考试项目,这时又一律恢复。慈禧命“各学臣考官取士,
      不得好异喜新,一以祖法圣道为衡,其稍涉离经叛道者,立予摈弃”。一时间,
      “朝野上下,咸仰承风旨,于西政西学,不敢有一字之涉及。”然而,庚子大乱后
      慈禧的“更新”,又把“戊戌变法”未竟的事业重新提出。1901年7 月5 日,慈禧
      降懿旨命出使大臣访察游学生:
      
          为政之要,首在人才。闻出洋华商子弟,就近游学者颇多可造之才。着各出使
      大臣留心察访,如有在外洋大书院肄业,精通专门之学,领有凭照,或者有成书者,
      准由各使臣认真察访,分别等第,咨送回华,由政务处奏请简派大臣,按其所学,
      分门考试,交卷后带领引见,听候录取,予以进士举人出身。
      
          9 月16日懿旨命各省派学生出洋:
      
          造就人才,实系当今要务。前据江南、湖北、四川等省选派学生出洋肄业,着
      各省督抚一律仿照办理
      
          慈禧的变法,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在世纪初年的中国教
      育领域刮起了一阵弃旧图新的旋风。1901年9 月4 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
      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12月5 日,颁布学堂科举奖
      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到1904年又
      颁布了一系列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
      推行。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 月2 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这是一个惊天
      动地的事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了。
      
          自唐代正式确立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
      拔制度。“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向每一个读书人展示着进入官僚体系的可能性。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都是由科举制度塑
      造出来的。但它千年里积淀下来的腐朽考试制度,却严重阻碍了传统中国向现代转
      型。
      
          历史在这里急转弯。原定在1906年举行的丙午年乡试被取消,取代它的是对归
      国留学生的考试。举人、进士等古老的功名,将授给考试合格的洋学生。
      
          留美幼童唐绍仪被任命为主考官,留美幼童詹天佑和曾经留英的严复被任命为
      副考官。
      
      
      
          “过去几天,我协助学部考选由美国、欧洲及日本回来的学生,”詹天佑1906
      年10月24日在写给他的美国“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信中说,“共有42名应考,录取
      32名,其中最佳榜首是陈锦涛,他是1906年在耶鲁得到的博士。……这是开中国考
      试的先河,过去注重的八股文终于是废除了。此次考取者,一律授予中国学位。按
      照各生所学,考外国语文和学识,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创举。”这次考试,在被唐
      绍仪、詹天佑和严复所赏识的学生中,有日后成为民国政府财政总长的陈锦涛,外
      交部长的施肇基,和曾代理国务总理的颜惠庆。
      
          扑朔迷离的中国历史,常令人眼花缭乱。
      
          1904  年11月16日,是慈禧太后70岁的“万寿节”。这天,她颁布了一道“特
      赦令”,宣布赦免除康有为、梁启超以外的所有“戊戌涉案人员”。容闳被赦免了。
      
          巧合的是,第二天是容闳76岁的生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