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 太监拉火车
      
          1887年,詹天佑离开了广东,生平第一次去寒冷的北方。中法战争中,他是船
      政学堂船政学堂的教师,战后,被两广总督张之洞聘请到广东水陆师学堂(后称广
      东博学馆,一名实学馆)任教。他和曾就读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的“留美幼童”苏锐
      钊共事,教授英语,他给学生出的“自英译汉”、“自汉译英”的英文试卷,被学
      生的后人保存至今。
      
          詹天佑志不在此。在耶鲁大学,他学的是铁路和土木工程。现在机会到来了—
      —他要去天津,参加天津到山海关铁路的建设。这是他一生的一个关键时刻。这是
      中国第一位最优秀的铁路工程师,步入成功之路的起点。
      
          这一年,中国只有一条由唐山通往芦台的铁路。而“铁路”这一西方事物进入
      中国,已经22年。
      
          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 公里的展览铁路,“迅疾如
      飞”的小火车被京城人“诧为妖物”,朝廷下令拆除,“群疑始息”。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镇的吴淞铁路止,长14.5公里,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业铁路。次年,清政府以285 ,000 两白银赎回并拆除。
      
          强大的守旧势力害怕铁路。他们怕铁路破坏风水、毁坏坟茔,怕铁路影响沿途
      客栈、骡马生意,激起民变,在京城周边,还怕惊动龙脉。1880年,李鸿章提出在
      全国范围修筑铁路的宏伟计划,立刻遭到围攻,一些廷臣指责他“直欲破坏列祖列
      宗之成法以乱天下”。
      
          1881年,7 名回国的“留美幼童”——吴仰曾(第一批幼童,曾就读哥伦比亚
      大学)、邝荣光(第一批幼童,曾就读拉法叶学院)、陈荣贵(第一批幼童,曾就
      读哈特福德公立高中)、陆锡贵(第二批幼童,曾就读哈特福德公立高中)、唐国
      安(第二批幼童,曾就读耶鲁大学)、梁普照(第二批幼童,曾就读北安普敦公立
      高中)、邝景扬(第三批幼童,曾就读麻省理工学院),被分配到开平矿务局的路
      矿学堂。这一批曾乘坐火车横穿美国大陆、日后将成为中国矿业创始者的年轻人,
      亲眼目睹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这是开平矿务局几经波折,终于得到朝廷恩准,修筑的一条长约11公里的运煤
      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C.W.Kinder)在修路的
      同时,利用废旧锅炉、卷扬机铁轮和井架钢梁制造了一台简陋的蒸汽机车。但朝廷
      明令禁止使用机车,唐胥铁路竣工后只能以驴马牵引运煤车,人称“马车铁路”。
      
          1882年开平煤矿产量大增,马拉火车实在不堪重负。不甘心的金达,又设计制
      造了一台性能更好的机车,并命名为“Rocket of China ”,意即“中国火箭”。
      “中国火箭”悄悄行驶了几个星期,但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城,反对派连奏弹劾,指
      责机车震动皇陵,而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清廷奉旨查办,机车再次被勒令禁驶。
      
          当詹天佑来到天津的时候,机车终于代替了驴马。因为海防建设迫在眉睫,李
      鸿章以“北洋水师舰艇急需燃料”为由,说服了朝廷。这年,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
      詹天佑投入的第一个工程,是在1888年将铁路再延伸到天津。
      
          一位小官吏曾乘坐开平到天津的火车,他惊异地写道:
      
          ……于清晨起行,日方晡,即抵天津。电掣星驰,快利无比。然极快之中,仍
      不失为极稳。有时由窗中昂头一望,殊不觉车之颠簸,但见前途之山水村落如飞而
      来;不转瞬间,而瞻之在前者,忽焉在后矣。嘻!技亦神哉!
      
          66岁的李鸿章亲自出席了通车典礼。在官员们的簇拥下,身材魁梧的李鸿章在
      列车上凭栏而立,表情严肃,甚至有几分悲壮。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仅有的150 公里
      铁路,而且每修一公里,都有那么大的阻力。此时,李鸿章正为一条更难修筑的铁
      路——天津到京城附近的通州的铁路而忧心忡忡。
      
          李鸿章提出,修筑这条铁路,既有运兵之便,又可为海军筹款。然而他的建议
      一提出,舆论哗然。数十位朝臣纷纷上奏,请停造铁路。除了以往一再指责的“毁
      屋铲墓”、“震动龙脉”,还多了“为敌缩地,方便西人”、“必雇洋匠,金钱外
      流”的罪名。
      
      
      
          忍无可忍的李鸿章在向朝廷的奏折中哀叹:“鸿章老矣,报国之日短矣!即使
      事事得手,亦复何补涓埃!所愿当路诸大君子务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真情,勿使
      务虚名而忘实际,狃常见而忽远图,天下幸甚!大举幸甚!”1889年的一天,“留
      美幼童”梁如浩在天津的码头亲眼目睹6 节精美的火车车厢,被缓缓卸下轮船。这
      是法国人应李鸿章的要求,精心制造,送给慈禧太后的礼物。天津码头全无起重设
      备,法国工程师十分为难。可是第二天他们已经发现,车厢被老练的中国工头和苦
      力装上了驳船。驳船经运河到达通州,到京城的路,车厢完全在预先铺好的圆木上
      缓慢移动,直到运进西苑的宫闱禁地。
      
          在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北三海,已准备了一条3 华里的小铁路。李鸿
      章早就看出,修路的关键在于慈禧的态度,要让她“亲试火车之便”。
      
          这是一次奇特而荒诞的行驶:没有机车(太后讨厌机器的声响),牵引豪华法
      国列车的是举着黄幡的太监。当时的人留下了“咏史诗”道:“宫奴左右引黄幡,
      轨道平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中国的火车,驴马拉过,
      太监拉过。任何新事物进入这片古老的土地,都要承载那么多离奇的“道理”,引
      来那么多的麻烦、绕那么大的弯子。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千辛万苦,中国总算有了
      400 公里铁路总里程,而在日本,火车早已遍布那个岛国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