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 李鸿章的这十年
      
          Tho' by your kindness my fond hopes were raised,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You by more eloquent lips have been praised,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你的爱情又唤起我的希望,
      
          多年以前,多年以前。
      
          有多少人曾经把你夸奖,
      
          多年以前,多年前。
      
          ——美国民歌《Long Long Ago 》(《多年以前》)
      
          1881年深秋的一天,分配到天津的一批“留美幼童”来到直隶总督署,叩见总
      督李鸿章。那是个令人感叹的场面:十年前,这批孩子还是真正的“幼童”,小的
      才九岁,大的不过十五岁,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个正当年华的男子汉。李鸿章呢?
      十年前把第一批幼童送走的时候他四十九岁,现在,他年近花甲了。
      
          幼童们下跪叩首的时候,显得有些紧张。唐绍仪后来回忆,他当时害怕的是,
      后脑勺上临时安装的假辫子会掉下来。但他们很清楚总督大人和他们的不解之缘。
      回国的九十四人,有七十个被李鸿章接收到北洋。他们在上海受到冷遇,乘船来天
      津的海上又遇到可怕的风暴,只是到了天津,总督下令把他们安排到招商局大楼居
      住,他们才得到较好的照顾。他们偷偷打量两鬓斑白的李鸿章,心中涌起的是亲近
      和敬意。
      
          “我们去见总督李鸿章”,幼童梁诚写信给他的美国朋友,“他是幼童出洋肄
      业局的创办人,对我们慰勉有加。李是一个多彩多姿的人,很似美国加斐尔总统,
      他由贫苦起家,位至人臣之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陆军及兵工厂均在其管辖之
      下,每项工商建设,均得到他的支持。对外国思想,他很开明。他为训练中国青年
      创立了许多机构,他创办了一个医院及穷人救济院。他身为开明派之领袖,当然也
      有许多强有力的敌人。”望着已然长大成人的“幼童”们,李鸿章的心情也不会平
      静。十年前,他和曾国藩制定的是一个十五年的宏远的留学计划,他希望这批孩子
      能顺利读完中学,进入军事学院,成为国家的栋梁。幼童们进入美国后,他几乎时
      时刻刻挂念着这些远渡重洋的幼童。我们曾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读到《李鸿章未
      刊函稿》,他的事必躬亲,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数几十封李鸿章对留学事务局的指示信的内容包括,认为幼童由女教师授业不
      妥,要求更换;某些幼童不堪造就应当撤回、撤回后该如何处置(避免投靠洋人给
      在学的幼童以恶劣影响);某些幼童天资过人要着力栽培(他提到过的有梁敦彦、
      钟文耀、张康仁、黄开甲、蔡绍基等);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的需求要求安排幼童
      学习专门学科,如国际法和矿业;他还为留学事务局经费不足事多次致信容闳、区
      谔良,特意决定从海防经费中拨款支持。
      
          但是“强有力的敌人”让李鸿章的心血付之东流!在“召回”的问题上,他没
      有挺身而出,捍卫他自己的宏图大略,却屈从了保守派的意见。他心态矛盾,因为
      所听到关于幼童们的评价是相互矛盾的。甚至幼童们到达天津后接受的两次考试,
      结果也大相径庭。第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幼童们考得一团糟,中文糟,英文也糟。
      李鸿章愤怒责问何以如此?第二次考试的结果,却使他转怒为喜。他赞扬了果真学
      有所成的幼童们——这恐怕更是他自己需要的安慰。
      
          从1872年到1881年,在中国近代改革史上是十分关键的10年。这10年里,幼童
      们在美国学习,李鸿章何尝不在苦苦钻研?他的学堂,是他的外交和政治舞台,是
      他的军事和经济战线。从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地方洋务大员,到逐步担起这个国家
      变革的重任,他几乎无时不受到攻讦。把“挺”字作为人生哲学的李鸿章,在硬着
      头皮和顽固势力的一次次较量中,备尝改革的艰难。
      
          在第一批幼童即将出洋的1872年3 月5 日,在曾国藩去世的七天前,李鸿章给
      曾国藩写了一封信,他感慨当时的改革局面是:“前兴之而后毁之,此信之而彼疑
      之”,他说,今天老师你和左宗棠公尚健在,就有那么多的异议,“再数年,十数
      年后,更当何如?”6 月,洋务派官员的造船计划遭到大学士宋晋的猛烈攻击,他
      以“名为远谋,实同虚耗”为罪名,要求太后降旨,停止造船。李鸿章和左宗棠、
      沈葆桢挺身谏诤。李鸿章的奏折,第一次提出,中国正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
      他写道:“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而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
      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让洋人专利于中土,后患将何所底耶?”这场争论后没有
      不久,祸患真的降临。不过这次的敌人不是来自西方,而是长期被中国看做“蕞尔
      小国”的东方邻国日本。日本以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渔民为借口,出动八艘幕府时
      代的旧船去“处分”也就是侵略台湾。战事以中国赔偿五十万两银,日本人撤回为
      结局。
      
          中国“有海无防”的真相暴露无遗。说来可笑,直到第一批幼童出洋时,中国
      水师的水兵还配备弓箭。日本侵略台湾,使清廷痛感:自强运动以来,“人人有自
      强之心,亦人人有自强之言,而迄今仍并无自强之实。”中国近代关于海防的又一
      次大争论——“海防大筹议”,因此紧急展开。
      
          各地大员奏折如云,对加速海防建设,支持、反对、犹疑……各种意见不一而
      足。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李鸿章的奏折。
      
          李鸿章再次疾呼,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他坚决支持恭亲王关于紧急整顿海防的主张,强调必须改革,再不能“不问何症,
      概投之以古方”。他提出购置机器,定造铁甲舰等六项建议,其中包括“变通考试,
      专开洋务一科取士。海防省份设立洋学局”。他的话掷地有声:“居今日而欲整顿
      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李鸿章的尖锐议论,在朝廷讨论奏章时引来强烈反弹。两位高层官员在给皇帝
      的奏折中一针见血,指责李鸿章企图变法,“用夷变夏”——
      
          ……人才是今日做事根本,如李鸿章、丁日昌讲求洋学,实愈加败坏,尚何人
      才之可言?……洋人之所长在机器,中国之所贵在人心。……窃恐天下皆将谓国家
      以礼义廉耻为无用,以洋学为难能,其从而习之者必皆无耻之人,洋器虽精,谁与
      国家共缓急哉?
      
          “海防大筹议”正进行中,1875年初,刚亲政不久的同治皇帝患“天花”而死,
      慈禧开始第二次垂帘听政。参加葬礼的李鸿章三次陛见皇太后,提出了开煤铁矿、
      架电报线、修铁路、办学校、开发台湾、办外交的建议。李鸿章看到,“太后悲伤
      迫切之中,大有励精图治之意。”这是李鸿章政治地位发生变化的关键时刻。在恭
      亲王支持下,保守派的攻击被击退,他的海防建设方案获得慈禧的批准。1875年,
      在第四批幼童出洋的当年,五十三岁的李鸿章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即首席大学士。
      他成为重权在握的洋务派领袖。
      
          1876年夏天,“留美幼童”在费城参观百年纪念世博会,与此同时,西方七国
      军舰云集避暑胜地烟台,李鸿章在这里宴请各国使节。在地球的两边,他和幼童们
      在同时“走向世界”——在烟台,他第一次出席大规模的外交活动,为此他仔细研
      究西方礼仪。幕僚们为他们的“李中堂”专门准备了“宴会仪节”,包括为他预备
      好不同情境下致辞的草稿:
      
          “……合座斟满高爵香槟酒,中堂起立举爵云,今日不期而遇七大国众位公使
      大臣,齐集烟台极一时之盛会,但愿此后永敦和好中外相安……”“宴会仪节”提
      示,客人在敬酒时如颂扬李鸿章,则不饮,表示谦逊。如果有“庆祝我朝等语”,
      “或论有关大局”,则饮。
      
          李鸿章一面密切关注“留美幼童”的学习,一面考虑向其它国家派遣留学生。
      1876年,在他安排下,七名学生带着足够用三年的笔墨砚台,到德国学习陆军。而
      他更大的兴趣是派员出国留学海军。
      
          这一年,李鸿章和总理衙门及许多官员多次通信商议“海军生”问题。他登上
      停泊烟台的英国、法国、德国军舰参观,仔细观察西方的先进装备,在参观时发现
      英国军舰上有正在实习的日本留学生,更坚定了他和沈葆桢、丁日昌酝酿已久的
      “派遣海军留学生”的设想。就在烟台,李鸿章和有关官员制定了出国培训计划和
      章程。
      
          1877年3 月31日,“济安”号轮船驶离福州,严复等福建船政学堂的一批学生
      转道香港,前往欧洲留学,其中多数学生进入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一批精英人物,包括后来北洋海军的多艘主力舰的舰长。
      他们全身英国海军装束,惟独头顶还盘着辫子,登上英国铁甲舰实习。他们英武的
      身影,出现在非洲西海岸、美洲东海岸、印度洋、地中海……
      
          这批学生的年龄比“留美幼童”略大,平均大六、七岁;他们进入福建船政学
      堂的时间比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早五年,出国又恰好晚五年。他们的留学时间
      是三年,也就是说,当“留美幼童”被召回的时候,他们已经毕业,有的甚至已经
      能够驾驶军舰回国。
      
          李鸿章是中国变革的先驱,从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他在中国变革的道路上留
      下了令后人不能不叹服的足迹:
      
          在第一批幼童赴美当年,他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个与洋人争利的商
      业集团,它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1878年,创办开平煤矿;1879年,
      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1881年,铺设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在幼童被召回的1881年,中国海军的基础建设已大规模展开。1881年夏天,李
      鸿章的智囊班子正在起草“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这是对北洋海军未来发展的
      构想。当“留美幼童”们回国途中航行在太平洋上的时候,海军留学生正驾驶着从
      欧洲购买的“超勇”、“扬威”军舰,经地中海回国。几乎在同时,李鸿章发电报
      到欧洲,将正在制造的两艘中国的铁甲舰命名为“定远”和“镇远”。
      
          李鸿章曾说过:“人生如朝露,倘及时得手,作成一二件济世安民顶天立地事
      业,不更逾于空谈耶?”“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的十年,是李鸿章为中国的近代
      化苦争苦斗的十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