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在避难山教堂的钟声里
      
          1881年8 月21日,晚,避难山教堂,暮色里的钟声悠远而低沉。推切尔牧师在
      这里为即将离开的中国幼童举行告别晚会。
      
          许多“留美幼童”已经在这熟悉的钟声里生活了十年。他们已经不再是天真的
      孩子,他们中有50多人进入了美国各所大学,人生的崭新的蓝图就要展开,可是,
      命运突然发生了逆转。
      
          美国舆论密切关注着中国留学计划中途夭折的事件:
      
          1881年7 月15日,《纽约时报》报道:“有迹象表明,大有前途的中国留美教
      育计划项目很快就要终止。……如果对这个项目的放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将
      非常遗憾。……这些从中国优秀家庭挑选出来的孩子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处处受到
      人们的喜爱。”1881年7 月16日,《纽约时报》评论:“提及计划被终止的原因其
      实并不隐秘,因为中国的官员担心,这些没有保持严格传统教育的中国青年将来无
      法真正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不管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政府开展了这个留学项目,
      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对于这项事业看站的意义远没有容闳博士看得那么远。”1881
      年7 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社论称: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
      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
      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电报技术,而眼下中国政府还不准许在天朝圣国的土地上
      建设哪怕是一英里的电线。他们已经学会了铁路建设知识,而大清国刚刚拆除了国
      内唯一一条铁路线。他们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着什么,而他们要把这些危险的学问
      念头带回一个不负责任的独裁政府那里。这个政权如此的复杂神秘,以至于他大多
      数高贵的臣民根本不知道这个政权的准确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
      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来避难山教堂为孩子们送行的有他们的美国同学和朋友,还有他们美国家庭的
      成员。幼童吴仰曾的主人巴特拉的女儿,玛丽·巴特拉在教堂提笔给吴仰曾的母亲
      写了一封信:
      
          吴夫人:
      
          我确信,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时候,你一定会引以为荣的。在
      过去他留学美国的漫长岁月里,他和我们一家人共处,现在我们已经难舍难分了。
      不论在学业、在品行方面您的孩子一直努力上进,我们坚信他必将成长为一个有用
      的公民去为他的祖国服务,同时让他的父母以他为荣耀。
      
          我们对他,以及所有那些明日即将归去的中国孩子将长念不忘,我们衷心地祝
      福他们未来的事业顺利成功。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见到他,如果无缘再相间,我们将永不停息地为他
      祝福!
      
          带去我们诚挚的致意
      
          您最忠诚的  玛丽  巴特拉
      
          1881年8 月21日
      
      
      
          幼童分批撤离美国。第一批幼童离开哈特福德时,在火车站,他们再次受到了
      人们的关注,这个城市的人们已经对这批孩子非常熟悉了。学生们身穿的西式服装,
      象大街上每天穿着考究的绅式们一样。长长的黑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垂在身后,
      底端细心地卷起放在了衣服旁边的口袋里。不少人戴着眼镜,悠闲雅致的神情就像
      当地的新英格兰人。许多他们居住的美国家庭的成员都来火车站送别,大家都希望
      这次召回只是短暂的。恐怕由于寄予了这种希望,使得那天的告别比预料的要让人
      好受些。但是依然有许多告别的眼泪。
      
          最后一批孩子于9 月26日离开哈特福德,又一次有大批的人前来送行。仿佛象
      征着中国教育使团在美国的历史的结束,所有的孩子外套钮扣眼里挂着一条告别的
      黑白丝线。
      
          在避难山教堂的钟声里,火车开动了。
      
          10月6 日,推切尔牧师收到幼童容尚谦(良)在爱荷华的车站寄来的一张明信
      片。他说,你那天没有到车站去为中国学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那是我经历
      过的最令人心碎的场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