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八五:中央情报局损兵折将
      
          20  世纪已近尾声,回顾这一世纪,真可谓是兵连祸接,风云变幻。两次世界
      大战把人类抛入血海之中,千百万生灵涂炭,无数城池化为废墟。回首往事,令人
      不胜感叹嘘啼。二战之后,世界逐渐形成美、苏两强争霸的世界格局。由两霸在背
      后撑腰的局部战争此伏彼起,而两霸之间的冷战更是从未间断。冷战的范围遍及政
      治、经济、军事、情报等各个方面,其中又以情报战最为神秘诡橘,扑朔迷离。这
      情报战中的两个主要对手便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 )和苏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KGB )。这两个情报机构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从遨游太空的问谍卫星到深
      藏海底的潜艇,从灯火辉煌的宴会上的握手言欢到深街陋巷中的短兵相接,这两个
      机构所导演的无数阴谋活动令世人胆颤心惊,谈虎色变。
      
          美、苏情报之战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远非笔者一支秃笔可以尽述,现在摘
      取其中一段,慢慢述来,以飨读者。
      
          1985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突然发现自己运交华盖:他们对苏联进行的间谍战
      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多年来他们费尽心血招募的苏联间谍,特别是高级间谍,一
      个接一个地被苏方擒获。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30  几个隐藏得很深的间谍从中
      央情报局的视野中消失。下面,不妨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谢尔盖·莫托林少校是克格勃派驻华盛顿的特工,负责搜集政治情报,其公开
      身份是苏联驻美国大使馆的三等秘书。他于1980  年携妻子奥尔加上任后不久,就
      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盯上,认为有可能将他收买为美国作间谍。美国情报机构在收买
      俄国人作问谍这一点上可谓是不遗余力。一位联邦调查局的负责官员说:“每当一
      个俄国人来到美国,我们都会研究招募他的可能性。
      
          只要我们觉得这个人身上有机可乘,我们就会加以充分地利用。”他们等待着
      时机。
      
          两年后的一天,联邦调查局接到他们在保险公司工作的一个眼线的报告,说是
      莫托林发生了一次车祸,当时坐在他身边的是一个妓女。从此,联邦调查局对他更
      感兴趣,也盯得更紧了。他们发现莫托林经常出入华盛顿的一家商店,用伏特加和
      古巴雪前交换立体声音响器材。这些烟酒本来是克格勃分配给他用来拉拢和收买美
      国人的。于是联邦调查局清楚地知道:莫托林对妻子不忠,而且假公济私,欺骗上
      级。这些事情要是让他的领导知道了,他肯定会受到严厉的处分。
      
          联邦调查局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该找莫托林好好谈谈。手里抓着这样的把柄,
      他们也就不愁莫托林不上钩。经过几个月的施压,莫托林终于同意向美国提供情报。
      很快,他就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苏联大使馆里所有克格勃情报人员的名单。
      
          除了对他施加压力之外,联邦调查局当然也不会忘记给他一些好处。比如在每
      次秘密会面时,给他100 到200 美元。此外,莫托林在使馆里还有一个情妇,是另
      一位外交官的妻子。联邦调查局对此特别乐意提供方便。他们给这一对情侣安排幽
      会的地方,并给莫托林钱为他的情妇购买礼品。这样一来,莫托林就被牢牢地套住。
      
          克格勃安排在苏联大使馆里的另一名官员,瓦西里·马尔季诺夫中校,早在1 
      年以前就被美国情报机关收买。这样一来,美国情报机关在苏联大使馆里就有了两
      名问谍,他们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1984  年底,莫托林由于定期轮换被调回到莫斯科,但是他还是继续向美国提
      供情报。1986  年初,他在与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接头时被逮捕,不久被枪决。
      
          马尔季诺夫的命运也差不多。1985  年11  月,他因为一桩意外的差事被召回
      莫斯科。这年8 月,克格勃里负责对美国和加拿大进行间谍工作的高级官员维塔利·
      尤尔钦科从罗马叛逃到西方,成为在冷战期间叛逃到西方的级别最高的苏联情报官
      员。他的叛逃在西方的新闻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可是,3 个月以后,他又轻而易举地摆脱中央情报局的监视,跑进了华盛顿的
      苏联大使馆,要求返回苏联。苏联大使馆为他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声明所谓叛
      逃事件不过是中央情报局一手制造的一个阴谋。然后,克格勃命令马尔季诺夫陪同
      尤尔钦科返苏。
      
          马尔季诺夫告别了他的妻子娜塔莉娅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告诉她们他很快就会
      回到华盛顿。
      
          10  天之后,娜塔莉娅接到丈夫的一封信,说他在搬运行李的时侯,膝盖上的
      旧伤复发,住进了医院,希望她带着孩子们回莫斯科。娜塔莉姬立即动身回国。可
      是,飞机刚一着陆,她就意识到丈夫出了问题:克格勃的官员把她的两个孩子送到
      她的母亲那里,而将她送到一所监狱进行审讯。起先,她以为丈夫是因为走私录音
      机而被捕。可是克格勃的官员很快就告诉她,马尔季诺夫犯的是叛国罪。在长达两
      年的时间里,克格勃曾经多次对她进行审讯,但是并不曾监禁她。克格勃允许她探
      望丈夫4 次,最后一次还带去了两个孩子:因为当时马尔季诺夫已获知被判死刑。
      他于1987  年5 月28  日被枪决。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一名上校,在1983  年派驻布达
      佩斯时被中央情报局收买。中央情报局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法和他保持联络。他们
      利用激光计算机在《国家地理杂志》的一页上嵌进一条细线,将通讯的内容藏在这
      条线里。这些信息凭着肉眼根本无法辩认,只有通过特制的高倍放大镜才能阅读。
      然后,他们设法将杂志送给瓦西里耶夫。在他返回莫斯科之前,他收到了1983  年
      2 月号的一期《国家地理杂志》,内含如下指示:“我们给你的东西将会藏匿在我
      们预先约定的地点,包在防水纸里,外面缠有一层破布”。同时,中央情报局还通
      知他回到莫斯科以后交接情报的地址和暗号。比如说,当要在芝沃罗克作一个暗号
      时,他可以“乘10  路电车去克里姆斯基桥的方向,在第5 站下车”,然后走到一
      个指定的电话亭,“在电话亭和排水管左边的墙上齐腰高的地方,用黑色的腊笔或
      者口红画一个10厘米大的R ,这样,只要开车从那里经过一下就可以看见。”而中
      央情报局给他做的暗号将放在停在列宁中央博物馆对面的一辆牌号为D004  的汽车
      里,等等。瓦西里耶夫为美国作了3 年间谍,于1986  年被苏联逮捕,1987年被枪
      决。
      
          阿道夫·托尔卡切夫是苏联研究隐形飞机的主要科学家之一。1985  年6 月13 
      日,在他与中央情报局特工斯托姆堡接头时遭到逮捕。斯托姆堡被苏联拘留,然后
      以从事间谍活动而被驱逐出境。托尔卡切夫于1986  年9 月24  日被处决。第二天,
      克格勃的主席切布里柯夫向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汇报了这一事件:切:托尔卡切
      夫的判决已于昨日执行。
      
          戈:美国情报机构对他真够慷慨的,给了他50  万美元。切:这个特务向我们
      的敌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军事、技术情报。
      
          鲍里斯·尤金曾于1975  年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当时他已经是
      克格勃的工作人员。他的房东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两人很快就建立起了特殊的亲密
      关系。在这个女人的帮助下,联邦调查局很快将他发展成为美国间谍。1978  年,
      尤金再次来到美国,身份是塔斯社驻旧金山记者。他向美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情报。
      他告诉美国情报机关,有一个由老牌苏联特务组成的“北方组”专门从事对美国和
      加拿大的策反工作。他指出挪威外交官阿尔勒·特列霍特是一名苏联间谍。1984  
      年,挪威警察在奥斯陆机场逮捕了特列霍特,当时他正准备去维也纳和苏联情报官
      员会面。警察在他的手提箱里发现了66  份机密文件,结果他被判处20  年徒刑。
      两年后,尤金在苏联被捕,并以叛国罪起诉。他被判处15  年徒刑,送往乌拉尔山
      区劳改。
      
          弗拉基米尔·波塔索夫是苏联的一个年轻的裁军问题专家。他在莫斯科的美国
      和加拿大研究所工作期间,向美国提供了许多情报。他于1986  年7 月1 日被捕,
      随后被判处13  年徒刑。
      
          根纳狄·斯梅塔宁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中校。在80  年代初期派驻葡萄牙里斯
      本的时侯,他在美国驻葡武官家的信箱里放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情报。
      如果美方同意的话,他希望他们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一条措词特别的广告。中央情
      报局里斯本站的人员对这个自己送上门来的间谍深感疑虑,担心他是苏联派来的双
      重间谍,因此不想和他进行接触。但是,当时中央情报局苏联部的负责人福尔登想
      起了1963  年发生的切列潘诺夫事件的教训。切列潘诺夫是苏联克格勃二局的一名
      军官。他将一包文件交给在莫斯科的一对美国夫妇,请他们转交美国大使馆。大使
      馆的两名负责人看了文件后,认为他递交的是企图在美苏之间挑起事端的假情报。
      他们不顾中央情报局莫斯科站负责人的反对,将文件送还苏联政府。于是,切列潘
      诺夫遭到逮捕并被枪决。福尔登命令中央情报局里斯本分站在报纸上按斯梅塔宁的
      要求刊登广告并和他进行联系。于是斯梅塔宁开始向美国提供非常重要的情报。1985
      年,他被召回莫斯科,不久被处决。
      
          根纳狄·瓦伦尼克是克格勃派驻德国的军官,其公开身份是塔斯社驻波恩记者,
      被美国收买成为间谍。1985  年,他被克格勃召到伯林,然后押送回莫斯科并遭枪
      决。
      
          列奥尼德·波里苏克是克格勃派驻非洲的特工,被美国收买成为间谍,1985  
      年被突然召回莫斯科,被捕并被枪决。
      
          谢尔盖·伏隆佐夫是克格勃驻莫斯科的军官,美国间谍。苏联情报机关发明了
      一种名叫“间谍粉”的药品,可以用来追踪美国外交官在莫斯科的行动。伏隆佐夫
      向美国提供了这一情报,以及其它苏联反谍措施的情报。1985年他被逮捕,后来被
      处决。
      
          弗拉基米尔·皮古佐夫中校是克格勃驻印度尼西亚的军官。后来被召回莫斯科
      担任苏联间谍学校安德罗波夫学院的党委书记。他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名单以及他们
      毕业后的去向。他向美国提供了这些情报,并揭露中央情报局驻印度尼西亚的官员
      大卫·巴奈特是苏联间谍。1985  年,他被苏联逮捕,随后被处决。
      
          最令美国中央情报局伤心的是季米特里·波利亚柯夫将军的命运。波利亚科夫
      自愿为美国工作了18  年。是继潘科夫斯基* 以后对美国最有价值的间谍。1985  
      年,他的身份暴露,遭到逮捕并于1988  年被处决。
      
          当然,也有一些间谍的运气好一些,在美国和西方情报机关的帮助下,他们逃
      脱了被克格勃捕杀的命运。
      
          谢尔盖·波罕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的军官,1982  年开始派驻雅典,其公开身份
      是苏联驻希腊大使馆的一等秘书。他向美国提供了苏联在希腊的间谍名单以及搜集
      西方军事技术情报的方法。1985  年5 月,苏联军事情报局驻雅典的负责人格奥尔
      基·马斯罗夫斯基告诉波罕莫斯科召他回国一趟,因为他在基辅军校念书的儿子在
      学业上有困难,需要他的帮助。为了照顾他,总部将以公差的名义召他回去。这一
      安排听起来很有人情味,而且军事情报局也确实常常做这种假公济私的事情。但是
      波罕却心生疑窦,因为他知道儿子学得很好,不会有什么问题。他想推辞不去,但
      是在马斯罗夫斯基的坚持之下又不得不答应。在5 月的一个星期五,使馆派车送他
      去机场。不知道怎么阴错阳差,他们去晚了,误了飞机,行期不得不延迟。但是,
      苏联军情报局命令他们必须在周内出发。波罕立即与中央情报局取得联系,征求他
      们的意见。
      
          中央情报局雅典站的负责人大卫·福尔登也认为情况反常,波罕必须马上撤离。
      但是,在克格勃的严密监视下,他们不可能将波罕送上飞机直飞华盛顿,他必须先
      通过秘密途径逃出希腊。
      
          星期六,波罕告诉妻子阿拉,他在走前要去看一个朋友,便提着一个运动袋出
      去了,这一去就是远走高飞。星期一,阿拉带着波罕办公室保险箱的钥匙去找马斯
      罗夫斯基,告诉他波罕星期六出去后一直没回来。克格勃立即警觉起来,怀疑阿拉
      与波罕的失踪有关。他们搜查了波罕的住处,但是没有发现波罕从事间谍活动的证
      据,也没有发现他去往何方的线索。而此时波罕已经逃出希腊,正在前往美国的途
      中。在苏联的压力下,希腊政府不得不允许他们将阿拉和她的女儿送回苏联。在波
      罕逃走后不久,希腊政府逮捕了一名海军军官和两个商人,他们都是苏联在希腊间
      谍组织的成员。显然,是波罕向中央情报局提供了有关的情报,而中央情报局又将
      这一情报转告了希腊政府。
      
          另一个间谍奥列格·戈尔第耶夫斯基从克格勃的鼻尖下逃脱了性命。他是克格
      勃伦敦站的负责人,到1985  年,已经为英国工作了11  年,在此同时也为中央情
      报局工作。这年夏天,莫斯科突然召他回国。回到莫斯科以后,他便遭到克格波的
      秘密监视。他感到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便向英国情报机关发出求救信号,请求协
      助设法脱逃。7 月19  日,他穿着一条旧裤子和一件毛衣出外跑步,被英国情报机
      关MI6 救出,逃往芬兰。关于他如何脱逃的细节至今尚未公开,但是目前公开流传
      的说法有两个版本。据戈尔第耶夫斯基自己的说法是,在发出求救信号以后,他便
      乘火车前往列宁格勒,然后设法进入接近芬兰边境的丛林。两辆MI6 的汽车驶过,
      他钻进其中一辆的行李箱,穿过边境,进入芬兰。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版本则更有
      戏剧性,象是好莱坞拍摄的间谍影片。他们说,当戈尔第耶夫斯基出外跑步时,从
      英国大使馆一下子开出十几辆汽车,令克格勃负责跟踪的人员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MI6 在混乱中把他拉上了车,带回英国使馆。然后,他们又使用了一辆经过特殊改
      装的兰德罗佛牌汽车偷运戈尔第耶夫斯基出境。通常这种汽车有6 个汽缸,但是这
      辆改装过的汽车只有4 个汽缸。他们重新组装了驱动轴,把它挪到靠近车门的地方,
      省出了一个空间,可以容得下一个人。戈尔第耶夫斯基在英国大使馆待了两三天,
      然后被塞迸这个空间,开往赫尔辛基。苏联边防哨兵检查时没有发现这一机关,于
      是戈尔第耶夫斯基得以逃脱。
      
          在1985  年秋季开始后的几个月里,美国和西方在苏联的间谍有的被抓,有的
      逃跑,总共损失了30  多名,很多他们用来从事间谍活动的新技术也暴露于世,数
      以百计的行动遭到破坏,损失之惨重,难以估计。这一年对中央情报局来说,真是
      灾难性的一年。
      
          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中央情报局焦头烂额,百思不得其解,陷入极大
      的困惑之中。
      
          注释* 奥列格·潘科夫斯基(1919—1963),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上校军官,曾
      经担任苏联国家科学研究协调委员会外事处的副处长。被英、美情报机关收买成为
      间谍。他曾经向英、美两国提供了大量有关苏联军事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情报,特别
      是有关苏联导弹部署方面的情报。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提供的情报帮助肯尼迪
      在与赫鲁晓夫的较量中占了上风。西方情报机关认为潘科夫斯基是“天赐”给他们
      的间谍。他于1963  年被苏联逮捕并处决。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