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创业,悬崖上的美丽舞蹈(1)
      
          对创业者的研究,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们发现,虽然在所有成功创业者
      的身上,都能找到一些共同或曰共通的东西,但在其成功的具体表现上,却表现得
      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与其他创业者不同,有一类创业者在一开始就志存高远。如《福布斯》中国富
      豪榜排名第一位、总计个人资产达到83亿元的希望集团刘氏兄弟在最初创业时虽然
      没有孙正义那样的计划性和条理性,但这4 兄弟个个都不缺乏野心和雄心。与一般
      的创业者不同,刘氏兄弟一开始就悟透了" 舍得" 二字。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
      行、刘永美、刘永好,本来都在国家企事业单位,都有一份好工作,老大刘永言在
      成都906 计算机所工作,老二刘永行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维修,老三刘永美在县农
      业局当干部,最小的兄弟刘永好在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任教。他们没有像大多
      数有条件的创业者那样脚踏两只船,随时做着创业失败后洗脚上岸的准备。他们将
      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能够勇往直前,从孵小鸡、养鹌鹑开始,根据实际情况
      随时扩张创业项目,一直发展到搞饲料、搞电子、房地产、金融和资本运作,多角
      经营,多管齐下,终成大业。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刘氏兄弟在家族企业做大以后,
      当兄弟之间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意见相左时,能够平稳地进行产权分割,完成和平过
      度,没有伤到企业元气,留下了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空间。类似刘氏兄弟这样能够如
      此平稳地解决家族企业产权问题,在中国家族企业中是不多见的。
      
          但更多创业者是被逼上梁山,如北京第一辆法拉利的拥有者李晓华、创办广东
      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的易贤忠的创业活动都是这样。李晓华出身贫寒,一家6 口挤住
      一间7 平方米没有窗户的住房。李晓华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后下放北大荒,返
      城后在外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做过炊事员,曾因贩卖电子表被劳动教养3 年,既而
      被单位除名。李晓华在走投无路之际为养家糊口,开始捣腾些小生意,成为中国第
      一批个体户。李晓华赚的第一笔钱是在北戴河卖所谓的" 美国冷饮" ,当时投入资
      金是3500元,这也是当时李晓华全部的家当,收获则达10万元人民币,时间只有一
      个夏天。后来李晓华又在秦皇岛放录像,靠香港武打片获利超过百万元。李晓华真
      正暴发是后来东渡日本,成为章光101 毛光再生精在日本的总代理。李晓华发达后,
      买了一辆世界顶级跑车法拉车,据说这也是中国内地第一辆法拉利,靠这辆法拉利,
      李晓华一举成名。易贤忠在创业前则属广州一家国有制药集团属下企业厂长,因女
      儿患脑疾,为筹集医药费被迫下海。易贤忠的第一笔业务是为停业装修的广州南方
      大厦制作500 只节能电子镇流器,资本金为从广东中山小榄镇一个小老板处赊销的
      价值5000元的电子原材料。易贤忠以自己50平米住房做工厂,获利千元,后来易贤
      忠据此成立白云节能电子电器厂,3 个月获利14万元。直到这时候,易贤忠仍不是
      在有意识地自主创业,而只是为了临时解决家庭中的一点实际困难。易贤忠在筹得
      为女儿治病的钱后,又继续回原厂上班,直到其所在的工厂衰败,才不得己第二次
      下海,创立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直到这时候,易贤忠才算是开始了自己真正的
      创业活动。
      
          除非是基于几种特殊情况,一种如鲁冠球、沈爱琴、李桂莲等,他们的企业均
      系由原乡镇企业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历史悠久,发展顺遂,符合政策,顺理成章
      ;另一种如香港中信泰富集团董事长荣智健,身为中国著名红色资本家、国家副主
      席荣毅仁之子,祖传基业,创业条件非他人可比,自然顺风顺水;还有一种如丁磊、
      张朝阳的"IT 时代创业" ,玩得是别人的钱,成功了当然最好不过,不成功自己也
      没有多大损失。除非是基于这样几种情况,创业其实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有时候
      风险会大到非创业者本身所能够承受。像有" 中国鸡王" 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
      创始人韩伟。1956年,韩伟出生于大连三涧堡镇东泥河村一户农民家庭。韩伟读书
      不多,初中文化。懂木匠手艺,略懂畜牧知识。1984年韩伟辞职下海,创业本金是
      依靠从亲友处借来的3000元,豢养蛋鸡50只,同年底,韩伟从银行贷得15万元,开
      始兴办养鸡场,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饲养专业户,同时亦成为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
      户。如果此时候发生一场鸡瘟,韩伟将一蹶不振。韩伟知道自己所冒风险极大,所
      以后来说起来都有些后怕,想不清楚自己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胆子。韩伟后来依靠
      政府的" 菜篮子" 工程发达起来了,但很多创业者并没有他这样的幸运。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叫陈宏的创业者,这位创业者3 次创业,3 次失败,欠下
      了80多万元的债务,不但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而且连累家庭、亲友亦不得安生,非
      常具有典型意义。这位名叫陈宏的创业者曾经是国内烹饪界一位出名的厨师,曾经
      获得过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亚军。他给别人打工时年薪曾
      经达到8 万元以上,是当地有名的打工榜样。然而,抱着" 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不
      是好打工仔" 这一理念的他,在成名后不再安于为别人打工的现状,开始做起了老
      板梦。
      
          陈宏出生于西安市郊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上完初中后便辍学回
      家务农。17岁那年,经人介绍,他到一家饭店当上了一名洗碗工。虽然当洗碗工很
      辛苦,收入也低,但初进城市的陈宏还是很满足,对工作十分投入。
      
          陈宏年龄虽小,但为人十分机灵,老板病了他会寸步不离在身边伺候,大师傅
      需要买烟买酒时,还没说话他已经跑出去了,因此,陈宏深得大家的喜爱。饭店里
      的大师傅们经常手把手地教陈宏如何练习刀功,如何给师傅打下手配菜。
      
          一次,一位案头师傅对陈宏说:" 如果你在3 个月内能把刀功练到我的水平,
      我就免费把我所有的技术都传授给你!" 本来是一句玩笑话,陈宏却马上当了真,
      当即他在心里暗暗鼓劲: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两个月后,陈宏硬是凭着自己的
      聪明和勤奋,使刀功达到了师傅的水平,那位案头师傅见识了陈宏的吃苦耐劳精神,
      深感震惊,于是毫无保留地把所有技术悉数教给了陈宏。聪明的陈宏自然不会浪费
      这个机会。在这个饭店工作的3 年时间里,陈宏一刻也没有懈怠,终于掌握了师傅
      教给他的所有技艺,练就了一手出色的厨艺。后来,陈宏参加烹饪考试,很轻松就
      考取了二级厨师资格证书。
      
      
      
          1994年,23岁的陈宏代表饭店参加了西安市职业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最
      后夺得了烹饪组的冠军。随后,陈宏又与其他行业的精英们一道,代表陕西省参加
      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厨师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由于取得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和全国亚军,陈宏的打工之路顿时豁然开朗,
      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先是取得了一级厨师资格证书,接着又被西安烹饪协会评为" 
      十佳新闻人物" ,被西安烹饪协会吸纳为会员。
      
          头顶着光环,又有过硬的技术,陈宏一下子成了西安烹饪行业的" 香饽饽" ,
      一时间,西安的各大饭店和宾馆纷纷邀请陈宏加盟,薪水一个比一个开得高,经过
      比较,陈宏选择了一家刚开业的五星级酒店,年薪8 万元,当厨师长。
      
          好事成双。陈宏在事业上突飞猛进的时候,爱情生活也异常顺利:与青梅竹马
      的女友结了婚,在市中心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年后,夫妻俩就有了一个
      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从此过上了中产阶层的生活。
      
          因为厨艺高超,在陈宏上班的大饭店里,来吃饭的许多大老板都点名要陈宏做
      菜,时间长了,陈宏慢慢地结识了许多有钱的大老板。一次,一位老板酒后拍着陈
      宏的肩膀说:" 兄弟,以你的本事,拿这点儿工资太少了,还不如出去自己干。" 
      听了这位老板的话,陈宏一夜未睡。他想,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
      士兵,自己打工已经打到这地步了,再往上也好不到哪儿去,还是应该想办法自己
      创业当老板。
      
          1997年4 月的一天,当陈宏得知有一家酒店因生意清淡需要转让的消息后,感
      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毅然辞去了年薪8 万元的工作,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
      朋友借了一些钱,一共投资近30万元将那个酒店盘了下来,并装饰一新。为了吸引
      顾客,陈宏亲自下厨掌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