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一号公敌”(3)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 日清晨7 点55分,400 多架日本战斗机拥至珍珠港,瞬时间,飞
      机上投下的弹雨将美军两艘战舰和两艘驱逐舰击沉,13艘军舰立时变成了残骸,在
      轰炸声中2400名军人失去了性命。
      
          全国上下从未陷入如此的恐慌之中,总统罗斯福命令,不惜动用一切力量,一
      定要调查出袭击的真相。
      
          其实,早在珍珠港事件的1 年半之前,国内的方方面面已经对这次事变有所察
      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熊熊大火燃遍了整个欧洲。“美国握有或战或和的钥匙,”
      法国外长乔治·博内如是说,“如果他们明确表明站在我们一边,那么,就足以切
      除战争这个幽灵。”罗斯福总统无疑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美国将站在哪一方,总统
      很想拯救欧洲免遭纳粹的蹂躏,但是不敢公开表示援助,因为国内有一股强大的势
      力反对卷入战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民意,而且总统大选也
      日益临近了。在此紧要关头,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挑选威廉·史蒂芬森作为他在美
      国的私人代表。这之前,丘吉尔跟罗斯福总统秘密通信已经好几个月了。
      
          1940年4 月,两人在英国海军部的309 号房间讨论了一项重大机密。面对德国
      入侵的威胁,英国军方一片混乱。但是,英国弄到了破译德国军事通信机密的破译
      机,这可能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丘吉尔叮嘱史蒂芬森把此事告诉罗斯福总统,并且
      把每天的情报摘要通过联邦调查局传递给总统。
      
          史蒂芬森与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进行了一次秘密会晤。他要求联邦调查局在情
      报方面携手合作。胡佛说,没有总统的特别命令,他是无能为力的。史蒂芬森回到
      英国作了汇报又匆匆返回华盛顿。这时,丘吉尔已经出任首相。
      
          那一个月在英国,丘吉尔在卧室刮胡子,他儿子伦道夫问他怎样才能打败德国。
      丘吉尔转过身来,说:“把美国拉进来。”
      
          不久以后,史蒂芬森在白宫会见了罗斯福,总统下令:联邦调查局同英国情报
      局进行最密切的合作。
      
          联邦调查局给史蒂芬森提供了一台发报机,以便他同伦敦进行直接联系。联邦
      调查局协助防止了英国轮船在美国港口遭到破坏。当史蒂芬森需要在美国邮政系统
      截获某类信件时,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便从邮局给他偷来。联邦调查局还把从德
      国间谍手中夺来的文件转给英国,而不让军方的情报机关知道,因为后者当时仍然
      反对同英国人联系。当然,这种合作是双向的。联邦调查局很快就发现他的英国同
      行非常善于偷拆别人信件,不留痕迹。为此,它的特工人员专门飞到英国去学习这
      方面的技术。史蒂芬森把他们收集到的大部分情报交给了联邦调查局,双方合作一
      年后,英国人从洛克菲勒中心情报站给联邦调查局寄送的情报多达10万件。
      
          然而,当欧洲战火弥漫的时候,胡佛以及军界同行却在忙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
      围,部门间的争吵让总统感到厌烦,但罗斯福又无力制止这种吵闹,于是他决定建
      立一个新的情报特务机构,并任命威廉·杜诺万担任情报系统的总头目。FBI 局长
      胡佛获悉这一消息后非常烦恼。
      
          而杜诺万和史蒂芬森的关系很好,彼此信任。英国人很快就对胡佛领导的联邦
      调查局失望了,他们认为他们所提供的情报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杜诺万正是英
      国人所需要的对情报工作内行的人。1941年6 月,杜诺万被任命为情报协调官,双
      方很快就撇开联邦调查局,进行了密切的合作。这使胡佛大为恼火,他认为这项任
      命是罗斯福干了一件蠢事。胡佛深知杜诺万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史蒂芬森的班子,
      便开始对外国人怀恨在心。1941年年底,即珍珠港事变发生不久前,这种不满情绪
      发展为真正的敌意,并成为导致国耻的因素之一。
      
          1941年8 月14日,即珍珠港事件4 个月以前,联邦调查局的一个高级官员给胡
      佛送去一份杜桑·杜斯科·波波夫的报告。波波夫是一个同时为盟国和德国服务的
      双重间谍。30年后,他发表了他的战时回忆录,世人大为震惊,因为他说他事先警
      告过联邦调查局,日本打算袭击珍珠港。他曾试图亲自把这个情报交给胡佛,不料
      反而遭到冷遇。
      
      
      
          波波夫曾在纳粹德国学习法律,同一个德国同学约翰·耶布森关系很好。两人
      于1940年开始在德国军事情报部门工作。但事实上两人都是反对纳粹分子的。军情
      处头子卡纳里斯派遣波波夫到英国去刺探情报。而波波夫一到英国便立刻同英国情
      报部门取得联系。此后,他就成为英德两国的双重间谍,一方面为德国人服务,同
      时也把情报发给英国。当然,他提供给德国的是英国人编造的假情报。
      
          德国人上钩了。1941年5 月,波波夫的德国接头人冯奥恩罗德派他去纽约建立
      间谍网。为了保持德国人对他的信任,他只好照办。英国人也设法利用这一情况。
      负责外国情报工作的英国军事情报六处的头头斯图尔特·孟席斯批准了一个计划,
      让波波夫去美国,作为借给联邦调查局的人。如果他真的像德国人希望的那样建立
      起一个间谍网,盟国从一开始就可以利用它来欺骗德国人,而且这种合作也可以加
      强英国同联邦调查局的关系。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同最高层领导商量后,表示同意。
      
          在里斯本,当波波夫准备启程去美国的时候,他从耶布森那里得到一则有趣的
      情报。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举行会议时,耶布森谈到他最近去了塔兰托一趟,那
      里是意大利的一个海军基地,在英国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的一次偷袭中被摧毁了。日
      本人要求德国人提供这次空袭的详细情况。德国驻东京的空军参赞巴龙·格罗瑙估
      计日本在6 个月内,大概是1941年年底,也会采取类似的突然袭击。波波夫问:进
      攻哪里?耶布森回答说:日本将袭击美国。
      
          当冯奥恩罗德给波波夫布置美国之行的使命时,他给波波夫开列了一个搞情报
      的单子,其中包括关于夏威夷情报的详细要求和关于珍珠港的一些具体要求。在他
      提出的97个问题中,有35个是关于夏威夷的。这些问题涉及到弹药库、储油库、飞
      机库、潜艇基地、停泊处等的准确位置。
      
          冯奥恩罗德说:“你要尽快的去夏威夷。”
      
          据波波夫说,当时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日本对塔兰托的兴趣,空军参赞
      所说的突然袭击,耶布森暗示袭击的对象是美国,最后还有珍珠港。波波夫立即把
      这一情况报告给英国情报机关,他们极为重视,罗伯逊上校吩咐波波夫尽快把有关
      日本的情况传给美国。
      
          波波夫于1942年8 月12日抵达纽约,很快就见到了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包
      括助理局长厄尔·康内利和纽约特工头子珀西·萨姆·福克斯沃思。波波夫给他们
      看了德国的新的情报缩微技术,它可以用照相的办法把很长的情报缩小成小点儿,
      藏在一般的信件中。他交给他们关于珍珠港的问题表,既有缩微件,也有普通件。
      
          福克斯沃思对关于珍珠港的情报持谨慎态度。他说,“这看起来太详细具体了。
      时间、地点、方式等等一应俱全。这看起来好像是个圈套。”他说,关于波波夫及
      其使命的决定将在华盛顿由埃德加·胡佛先生作出。
      
          波波夫后来在纽约的联邦调查局办事处见到了胡佛。波波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没有人介绍,没有寒暄,没有礼仪,我走进福克斯沃思的办公室,胡佛已经坐在
      写字台后面,像抡大锤的人寻找铁砧一样。福克斯沃思一声不吭地坐在一张安乐椅
      上。”胡佛带着讨厌的神色瞅了他一眼,气得脸都发紫,咆哮着说波波夫是个“假
      间谍”。这次会见只持续了几分钟。
      
          不久,波波夫发现,联邦调查局在他的曼哈顿公寓安装了窃听器。他同联邦调
      查局的接触变成了吵架。后来,波波夫离开了纽约,在珍珠港事变以前再也没有回
      来。
      
          联邦调查局的档案表明,1941年10月20日,即珍珠港事变7 周以前,联邦调查
      局把波波夫的情报内容告诉了美国海军和陆军的情报机关。白宫比海军和陆军更糟
      糕。珍珠港事变前三个月,胡佛把缩微系统的说明书和波波夫的缩微样本送给了总
      统的助理埃德温·沃森。总统在24小时内就看到了这些东西,但他没有看到关于珍
      珠港情报的缩微材料,胡佛没有给罗斯福送这份情报。
      
          1941年在檀香山担任舰队情报官的埃德温·莱顿海军少将后来对日本的突袭进
      行了广泛的研究。他得出结论说,胡佛在处理波波夫的情报上失误了。莱顿说:
      “他的失误是导致珍珠港悲剧的美国的另一个大错。”
      
          关于珍珠港事变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激烈的辩论。国内的
      情报机关未能从许许多多的情报中筛选出最重要的东西,并作出正确的结论,这个
      过错是勿庸置疑的。军方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却很少有人对联邦调查局提出怀疑。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个月之后,联邦调查局间谍罗伯特·西弗斯给局长埃德加·
      胡佛发来报告,报告上讲:11月12日出版的《纽约人》杂志第86页上曾刊登一则广
      告,宣传一种掷骰子的游戏,似是利用广告来暗喻偷袭日期。
      
          这副画的上半部画的是在炮弹爆炸和探照灯照亮下的荒野,下半部是一群人在
      防空洞里正兴致勃勃地玩着掷骰子的游戏。下面写着宣传语:“注意!警惕!警报!”
      指出人们除了罐头、蜡烛、水瓶、毛衣、被子和书本、维他命药片之外,掷骰子的
      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骰子仅花2.5 美元就可以在所有的大体育用品商店
      和百货商店里买到。此外,还刊登了一些其他的小广告配合宣传。
      
          在这些广告上面分别有两个骰子,如果将两个骰子X 看作是死亡的象征,第一
      个骰子看作月份,第二个骰子看作日期的话,那么图中就暗示了12月5 日或12月7 
      日这两个日子。
      
          莫非日本人早就向世人宣告了对美国袭击的时间?人们不寒而栗。联邦调查局
      立即对此事展开了调查。他们找到了该广告所属的王朝印刷公司的经理克雷格先生。
      克雷格在调查中有问必答,非常配合。但是探员们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证据。在
      被多次传唤调查后,克雷格写了一封申辩信寄给一位新闻记者,信中强调自己是无
      辜的,并证明早在一年之前他们就曾为同样的骰子游戏作过广告,画面中的骰子摆
      法也是一模一样的。许多媒体杂志也纷纷刊登文章,谴责这种行为是对无辜的美国
      人民的迫害和诽谤。
      
          1946年克雷格去世后,联邦调查局到他的出生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去了解情
      况,但却无法打听到有关他过去的任何消息,那里根本就没有克雷格的出生证明。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别无选择地加入了二战。战争期间,为了防止一切人
      士趁机搞破坏,联邦调查局极力想找出那些藏在各处的潜在危险人物,连好莱坞也
      不例外。
      
          驱逐卓别林
      
          当卓别林在荧幕上手舞文明棍,刻意张开他那富有个性的八字脚,把观众逗得
      前仰后合的时候,联邦调查局对他的调查才刚刚开始。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
      动荡不安,10岁时便进了一个滑稽剧场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14年,卓别林
      演出了第一部喜剧片《谋生》,并在1923年创建了自己的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
      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导演、演员数职,拍出了如《淘金记》《城
      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许多令世界赞叹的伟大作品。在银幕上,他
      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以及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
      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
      
          20世纪初,国内经济低靡,物价暴涨,失业率不断上升,工人工资却一再下降,
      造成工潮四起。恰逢此时,在好莱坞找出路的卓别林,通过塑造各种流浪汉形象,
      演绎了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仅一年多时间便成了国际明星。但他演出的针砭时弊
      的电影却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卓别林很快成为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对象。
      
          1922年,联邦调查局特工混进卓别林的电影厂做卧底,监视他的一言一行。时
      间不长,便有卧底向局长报告,说那里都是“高谈阔论的布尔什维克”,还有大量
      “电影界激进分子”,讨论的主题是“为工人运动和革命作教育宣传的电影是何等
      重要”。
      
          当时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是伯尔恩斯,接到报告后,他立即让手下收集整理
      有关电影界思潮的档案,罗列电影圈内的激进活动,特别是“如何通过电影作共产
      主义宣传”,企图说明由于“电影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会对民众造成思想影响,
      必须予以密切监视。
      
          联邦调查局特工大受鼓舞,他们不知从何处搞了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的正是卓
      别林以无名氏名义,给美国共产党人捐款1000美元。联邦调查局为了寻找证据,足
      足花了几年的时间,但始终没有结果。
      
          胡佛升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之后,虽然国内严重的犯罪情况令他疲于应付,但对
      卓别林的调查他却一直没有忘记。
      
          1941年6 月23号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街头便传来报贩子的吆喝声。
      
          “看报!看报!《泰晤士报》有最新消息,著名影星卓别林的男仆布莱克原来
      是日本间谍!布莱克是日本间谍!”
      
          布莱克是日本间谍的新闻立即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小贩的报纸瞬间被抢购一
      空。在奔驰的地铁里、急驰的公交车和甲壳虫似的“的士”里,几乎人人手里都捏
      着一张当天的《泰晤士报》。
      
          这个布莱克20多年前曾是卓别林的男仆,并在电影中扮演过一些小角色。之后,
      他积累了一批巨款,经营了一个小商店过日子。
      
          联邦调查局得到消息:布莱克和日本人来往过密,并和日本的“立花致”组织
      有联系,该组织正筹划拟一张沿海地图,在上面标出美国主要海军基地和军事设施、
      发电站和饮水工程等,以便战争一旦爆发,他们就可以很快地制定出一个对这些目
      标进行破坏的计划。
      
          联邦调查局对日本人的阴谋惊愕万分,立即逮捕了布莱克。
      
          但是,令联邦调查局始料不及的是布莱克并不是特务,而是海军情报署安排的
      卧底线人,他的反间谍工作做得十分出色。海军情报署的计划被联邦调查局给搅乱
      了,在情报处长面前胡佛敢怒不敢言,他又把帐都记在了卓别林头上。
      
          1942年12月,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卓别林出于反法西斯和爱国热
      情,参加了很多公众活动,胡佛局长亲手布置对卓别林详细调查,建立档案。这些
      档案多达1900多页,包括某家开明杂志对他的一句赞扬,某个进步组织说要请他去
      演讲等等,都被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
      
          1943年,卓别林与女演员斯柏莉签约并与之产生了爱情。但当斯柏莉在好莱坞
      成为小明星后,却变得放浪形骸,酗酒借债。于是,卓别林便和他解约,将她送回
      纽约。但不久斯柏莉又回来,向卓别林纠缠不休,索要一大笔生活费,卓别林只好
      报警,把她送出城去。1943年5 月,她忽然大着肚子回来,受人教唆指认卓别林是
      肚中孩子的父亲,告上法庭。
      
          胡佛终于找到了靶子。联邦调查局资助斯柏莉周游全国作证和散布诋毁卓别林
      的言论,同时,特工们也忙于收集和调查卓别林的收支情况、生活作风情况。尽管
      后来通过血亲鉴定否定了斯柏莉的滥言,联邦调查局还是没有放弃对卓别林的迫害。
      他们甚至找来了25年前的一份苏联报纸,上面赫然写着“卓别林是共产党员和全人
      类的友人”字样。尽管联邦调查局用上了窃听器和告密者,仍然没有发现卓别林在
      政治方面的把柄,但鉴于他“道德上的堕落”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在联邦调查
      局的一再建议之下,司法部还是于1952年作出了将卓别林驱逐出境的决定。
      
          卓别林不得不侨居瑞士,但他的名字仍然保留在联邦调查局的档案中。20年以
      后,当他应邀到洛杉叽接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时,联邦调查局反对为他发出签证。
      当然,这一次,他们的伎俩没有得逞。
      
          卓别林离开美国之后,联邦调查局又开始着手调查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奖
      金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了,寻找将爱因斯坦驱逐出美国的罪证。联邦调查局
      维护国家安全的眼睛,鼓得快要凸出来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