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1)
      
          人物档案“我一生应当忏悔的罪过之一”
      
          发迹前的准备
      
          1895年1 月1 日上午7 时30分,在华盛顿离白宫仅一英里之遥的一幢白色木板
      房内,一男婴呱呱坠地。这一天是礼拜天,整个美国上空一片阴霾。男婴的哭声在
      阴晦的空气里更让人觉得沉闷和急不可耐。这个急不可耐的男婴长大后在美国历史
      上叱咤风云,并控制美国联邦调查局长达48年之久。他就是特工头子——联邦调查
      局第5 任局长埃德加·胡佛。
      
          胡佛一生所着力塑造的个人形象就像他的出生日期一样卓尔不群:1 月1 日。
      
          埃德加·胡佛的父亲迪克森·胡佛出身卑微,不过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印刷工。
      使胡佛引以自豪的是他母亲,其母玛格丽特·沙伊特林可谓是名门之后——她的祖
      上是瑞士的高级官吏。玛格丽特的父亲于19世纪中叶移居美国,曾担任瑞士首任驻
      美领事。母亲是一名内战时期曾在国会山一带护理过联邦部队伤员的高级护士,她
      一生都为此经历感到骄傲,然而最让她自豪的还是女儿玛格丽特,因为她为她的家
      族生了一个足以让她在九泉之下笑得合不拢口的著名外孙——官至联邦调查局局长
      的埃德加·胡佛。
      
          胡佛所受家教甚严,父母均对其寄以厚望,尤其是母亲,对胡佛的影响极其深
      远,特别是在性格塑造方面。胡佛少年时期对事物的判断都直接来源于母亲,甚至
      终其一生都在这种影响之下。幼年时期的胡佛就极其聪明,各科学习成绩均保持在
      优良以上。然而除此之外,似乎看不出他有其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白天在教会学校
      读书,周末参加本地教堂的合唱团,做着和其他孩子相同的事情。到他终于有了属
      于自己的突破,是在他11岁时,1906年的一个晚上。
      
          那天吃过晚饭后,小胡佛出人意料的给全家每个人发了一张自制的报纸,上面
      是他自己收集的他所认为重要的新闻材料,并坚持每份收取一美分的报酬。此后,
      他每周都要收集两页以上的新闻材料,并央求哥哥替他打印出来。他给自己的报纸
      起名《新闻周刊》,在上面发表自己撰写的家事评论、学校见闻、街道消息,并留
      意收集到的花边新闻,如有一期他在头版位置刊载了总统女儿艾丽斯·罗斯福与众
      议院院长喜结连理的国家大事。
      
          胡佛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记日记,自13岁时写下第一篇日记之后,他就从
      没间断过。所结识到的人、听到的有趣的事、打零工的遭遇及收入、,气温变化、
      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等,事无巨细,他都无一遗漏的像记流水帐似的记下来,甚
      至连他鞋袜衣服的尺寸也要一一收录。
      
          小胡佛总是要设法给自己找点事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似乎永远没
      有休闲的时候。胡佛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老掉牙的火炉,一到冬天,把火炉烧旺和
      捅炉渣子的事胡佛很积极地揽了下来。从9 岁到12岁,胡佛一直是华盛顿《星报》
      的报童。每逢周末,他又会跑到市场上给逛街购物的人拎篮子,当然是要收取一定
      的费用的。
      
          1909年秋,胡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顿著名的公立中学——中央高中。在这
      所注重全面发展的著名中学,胡佛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还因体育、辩论等方面的出众才华赢得了学生领袖的地位。
      
          1913年,胡佛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因当时家境破落,生活困难,
      遂选择了法学院的夜校,这样便可以晚上学习,白天打工,自食其力。于是,胡佛
      通过关系在国会山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卡片的工作。早晨,他从家中步行几个街区
      到图书馆上班,下午5 点至7 点到法学院上课,回家后还要自修好几个小时。
      
          1917年夏,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了,并先后取得法学士和法学硕士学
      位。当时的美国年轻人有着狂热的战争激情,纷纷加入了迅速膨胀的美国武装部队,
      但胡佛却搞来了一份“暂缓入伍证明”,并通过母亲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长威廉·
      希茨的介绍,进入了司法部。对于自己未像同龄人一样入伍,胡佛后来作出了自我
      解释:“上级认为我担负的反间谍工作比上战场更重要。”当然,他一开始并没有
      参与反间谍的工作,实际上,他的工作是在邮件室处理各类邮件,当然,与其他邮
      件工不同的是,他服务的对象是为联邦政府。
      
      
      
          命运的改变源自一次闲聊
      
          虽然胸怀大志的胡佛对这样的工作极为不满,但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而
      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个不停。因为胡佛相信机遇只会眷顾那些
      有准备的人。他的忙碌的身影给邮件室主任乔治·迈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迈
      克森的一次无意间的闲聊改变了胡佛一生的命运,甚至美国的历史也因为这次闲聊
      而被改写。
      
          1917年的一个很平常的早晨,乔治·迈克森在电车上遇到了他所熟悉的调查局
      局长布鲁斯·比拉斯基,闲聊中无意间提到了埃德加·胡佛。迈克森很自然地提到
      胡佛如何勤勉的工作,并夸他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比拉斯基很感兴趣,说道:“这
      样聪明的年轻人放在你那里不是屈才了吗?”
      
          “如果您需要,尽管把他拿走好了。”
      
          在迈克森推荐胡佛之后,比拉斯基并没有立即把这位聪明的小伙子调过来,因
      为当时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合适的位置留给胡佛。比拉斯基把他推荐给了战时行动处
      处长威廉·弗林。1917年12月14日,22岁的胡佛正式加入战时行动处,担负起对付
      德国间谍可能进行的间谍或破坏行为的重任。
      
          反间谍工作使胡佛如鱼得水,他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劲头,放弃了休息日,
      顾不上吃饭,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办公室一坐就是数十个小时。他的忘我精神和工
      作责任心一下子就赢得了上司的注意,弗林不止一次地夸他是“一个勤奋的小伙子”,
      并在一年内给他三次加薪。
      
          当时为了渲染对德仇视情绪,报纸几乎天天刊载德国间谍在美国进行颠覆、破
      坏活动的报道。德国侨民中到底有多少间谍不得而知,反正公众看到的数字是在一
      天天地增加,这其实是司法部在夸大事实,只是为了标榜战功而已。胡佛曾经提议
      并身体力行,凡在美国居住的德国籍或德裔女性都得接受登记,以备不时之需,事
      实上由于工作量的浩大,登记造册进行得相当迟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兴起了整肃共产主义思潮的运动,使得埃德加·胡佛
      之流有机会大显身手。
      
          时势造英雄。世界大战的战争狂热,反共产主义的歇斯底里,深入骨髓的间谍
      臆想症,战后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危机,愈演愈烈的犯罪活动,为胡佛这位“美国
      英雄”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行动处解散,胡佛失业。他申请到移民局工作,
      但没有成功。颇为赏识他的弗林把他推荐给了即将担任司法部部长的米切尔·帕尔
      默。
      
          帕尔默走马上任之日,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之时。三K 党人横行不法,禁酒
      法案令而不行,罢工事件风起云涌,各种社会思潮交互激荡,就连帕尔默的私人寓
      所也给人半夜扔下了炸弹。国会惊慌失措,拨出专项经费令司法部着手对全国无政
      府主义者、布尔什维主义者、激进团体进行大规模清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帕尔默搜捕行动”(Palmer Raids) 
      
          帕尔默把此项任务交给了调查局,并任命威廉·弗林担任调查局局长。在为自
      己物色助手时,他想到了弗林推荐的胡佛。这样,年仅24岁的胡佛正式加入调查局,
      担任局长助理,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带有革命激进主义色彩的社会团体”的黑
      材料。
      
          胡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他过人的精力和才干,在诸多行动中大显身手,很
      快声名大震。1920年初他担任调查局总情报处的主任,并于1924年5 月10日升任调
      查局代理局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10天,也就是1924年12月22日,时任司法部长哈
      兰·斯通正式公布任命胡佛为调查局局长。从此,胡佛霸占该位达48年之久,并对
      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一切都得力于威廉·弗林的大力保荐。
      
          弗林比胡佛多活了几个月,胡佛死后,有人问起他俩之间的关系,老头子第一
      次就他力荐胡佛的事向人坦言:“我要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地说,这是我一
      生应当忏悔的罪过之一。”
      
          不能容忍调查局被吞并掉
      
          胡佛在1924年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但在整个20年代,他没有找到太多的
      用武之地,到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1932年。
      
          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绝望的工人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样动荡的
      局面造成了国民道德崩溃。一时间,盗贼横行,北美大地上发生了许多案件,著名
      的有约翰·迪林杰、“娃娃脸”纳尔逊、“俊小子”弗洛伊德等,他们偷盗汽车,
      抢劫财务,动辄杀人,作案累累。其中最为著名的也是让胡佛出人头地的是“林白
      幼子绑架案”。他破获此案后名声大震,从此把持联邦调查局48年之久,在这期间,
      政坛上先后更换了8 个总统、10多个司法部长,只有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位无人撼
      动,始终被胡佛占据着。
      
          1932年1 月1 日,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的独生子小查理在幼儿园被绑架。此
      案在全美引起了轰动,但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这使得每个美国公民都觉得十分羞
      耻。林白是“美国梦”的化身,其幼子的遇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梦”的根基,
      全体国民深深震惊。因此,公众将此案视为罪犯对国家秩序的一大挑战。在公众的
      压力下,总统宣布,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请求,他将指派几个部门参加对林白幼子绑
      架案的调查,这几个部门分别是特工局、禁酒事务组、华盛顿市警方和联邦调查局。
      他指定埃德加·胡佛担任联邦协调人,但同时又宣布,联邦政府不负有办理这个罪
      案的责任,它只是在帮助地方政府。只有在发现罪犯违犯联邦政府法令的情况下,
      它才负此责任。
      
          胡佛拘泥于州与联邦权力的划分,希望能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公众却认为,
      由于犯罪已膨胀为全国性的网络,因此执法工作也必须全国统一。新泽西州的一份
      报纸表示:“这种犯罪表明,美国需要一个以华盛顿为中心的,像英国苏格兰场那
      样的执法体制。”费城的一家报纸强烈呼吁全国警察要联合成为“一个监督、领导
      全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中央机构。”既然犯罪问题已经被当成国家兴亡的一个象征,
      那么,只有联邦政府才能解决犯罪问题。
      
          4 年一度的大选很快来临。1933年3 月4 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
      任总统。面对绝望的形势,这位身患残疾的总统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告诫美国人
      民:“我们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他要求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摆脱危机,美
      国应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使美国度过难关。
      
          当时国内不仅面临一场经济危机,更面临着一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人们普
      遍认为,执政的权力机构内部一片混乱,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出铁腕,建立一
      个全国性的执法机构。这与新政的目标恰好一致。新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扩大联
      邦政府的权力。罗斯福上任后,首先任命霍默·斯蒂尔·卡明斯为司法部长。卡明
      斯是罗斯福总统的密友。上任后,他坚定地支持总统的各项政策,并四处活动,力
      图使自己成为这场反犯罪运动的领导人。
      
          1933年春,卡明斯宣布:一场反抢劫、反诈骗的全民性战斗即将打响。为了打
      好这一仗,他准备组建一支超级警察组织。在他的推动下,1933年6 月10日,罗斯
      福总统签署了总统令,把禁酒局、身份证局和调查局合并成一个新的联邦机构,由
      司法部负责,组建一支打击罪犯的联邦力量。至于说这个机构到底是叫美国国家警
      察,还是叫美国苏格兰场,卡明斯还没有考虑清楚。
      
          出乎意料的是,身为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竟然拼命反对这个合并计划。
      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是,禁酒局是一个管理混乱、腐败无能、缺乏训练的机构,它根
      本不能与调查局的公正、高效和完美相比。胡佛说,如果真要把这两个机构合并,
      那么调查局势必会被毁掉,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当然,胡佛反对合并的
      真正理由是,禁酒局有1200名调查人员,而调查局只有区区320 名而已。一旦合并,
      调查局势必将被禁酒局吞并掉。
      
          总统的训令于6 月10日颁布,可到8 月10日,新机构的领导人选还没有确定下
      来。一周后,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胡佛手下的特工与一帮匪徒展开了一场枪战。
      当时,4 名特工押送抢劫银行的罪犯弗兰克·纳什前往莱文沃思,在勘萨斯城汽车
      站停车处,他们遭到了一帮匪徒的袭击。双方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枪战结束后,
      人们发现特工雷蒙德和其他3 名警察牺牲了,有2 名特工受了重伤,弗兰克·纳什
      被当场击毙。
      
          这个案件后来被称为“勘萨斯城大屠杀”,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卡明斯以
      此说明建立一个超级特工组织的必要。他会见了新闻记者,告诉他们在受害者中有
      一名司法部特工人员,他已经下令让整个司法机关来调查本案。他说:“费恩·米
      勒及其同伙不再只是单独行动的罪犯了,他们是一个犯罪集团。牺牲的特工人员雷
      蒙德和受伤的特工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法律,枪杀雷蒙德就是黑社会反动组织向美
      利坚合众国的宣战。”
      
          卡明斯公布了新的改组计划。禁酒局、调查局、身份证局正式合并成新的调查
      局,胡佛被任命为新的调查局局长。此时,胡佛也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声望。
      
          胡佛的第一个举措是建立调查局的技术实验室。他要求调查局的特工不仅要用
      勇气而且要用脑子去破案,特工人员要擅于发现罪犯的蛛丝马迹,然后通过仪器的
      精密分析,来抓住罪犯的尾巴。实验室就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刚成立的调查局实验
      室规模虽然很小,但得益于政府的拨款和胡佛的支持,很快就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武
      器、水印、打字机和汽车轮胎档案。这样,当特工们与罪犯做斗争的时候,这些东
      西都可以成为证据。
      
          胡佛还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特工训练机构——联邦调查局国家警察学院。1935年
      7月26 日,他与司法部长卡明斯一起宣布学校成立,首批参加培训的学员有23名,
      他们大多是各州和地方的警察机构领导人。根据胡佛的计划,联邦调查局的技术实
      验室和其他科学设施将供地方警察机构使用,而国家警察学院则对地方警察机构特
      工进行技术培训。在胡佛的领导下,地方警察机构也纷纷组建起各种各样的培训学
      校,而胡佛则把联邦调查局的老师和专家送到这些培训学校去讲课。通过这种体制,
      胡佛在地方警察机构中培植了一帮支持者,而且也使联邦调查局奠定了在全国警察
      体系中的轴心地位。
      
          胡府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高素质的特工在掌握了侦破技术后如虎添翼。联
      邦调查局一反过去在与犯罪集团作斗争时的被动状态,连战连捷,先后侦破了几个
      大案件,并将罪大恶极的“机关枪”凯利、“俊小子”弗洛伊德、“娃娃脸”纳尔
      逊等罪犯一举剿灭。
      
          这时,又赶上了正在酝酿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了解国内的共产党力量和
      法西斯势力的情况,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项秘密法令,授权联邦调查局调查国内的
      间谍破坏活动。至此,联邦调查局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它获得了拆开寄给轴心国
      外交官的信件、窃听可疑人员电话、进入住宅搜查等特权。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
      利用这些特权出没于全国各地的公众场所,打进各种进步组织了解情况,他们还通
      过窃听共产党政府驻华盛顿代表办公室的电话及其他一些渗透活动,获取密码和外
      国情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又将西半球情报搜集的任务交给联邦调查局,
      为此FBI 成立了特别情报局,并在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地招收了300 余名特工
      来配合他们的工作。
      
          胡佛对联邦调查局的体制进行了调整,他建立了检查和培训工作人员的严格制
      度,撤换了一大批被认为不称职的探员,重新挑选了一些年龄在25~41 岁,并且具
      有法律或会计大学学历的年轻人才充实到联邦调查局中。利用特别情报处的特权,
      胡佛不断扩大FBI 在情报领域里的权力,把整个作业推展到全世界。战后,联邦调
      查局彻底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00名特工的情报机构。这一切,与胡佛是分不开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