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价值观?(1)
      
          这一套价值观,不是西方的价值观,也不是东方的价值观,它是共同的价值观。
      它不是一个跨国公司硬塞给中国人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应该是柯达中国人发自内
      心的选择。
      
          什么是柯达?刚刚进入柯达的本土经理人,不断在思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柯达CEO 邓凯达曾经在柯达中国人面前,富有激情地宣称:“柯达就是柯达人,
      我们就是柯达!”邓的意思十分简洁,柯达最珍贵的东西实际就在柯达人身上,这
      是在鼓舞刚刚诞生的柯达中国人,承担更大的责任。但这种微观到个人的传承,更
      是一个需要塑造的过程。
      
          “John,我想了好久,我真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一进入总经理办公室,
      陈和强就忍不住对总经理马进说。
      
          在此之前,陈和强一直为当时自己观察到的一个现象闷闷不乐。
      
          那一次,他像往常一样来到柯达汕头分公司的大门口,准备接受安全检查,而
      后进入办公室上班。自从柯达与公元厂合资之后,他们这些原来的公元人,逐步习
      惯了柯达的这一套安全制度。只要有人进入厂区,在大门口,保安都要从办公室出
      来,检查一下出入证件,或者有人从厂里准备外出,保安也要检查摩托车和汽车的
      车后盖,看一看是否夹带什么违反公司规定的物品。
      
          陈和强倒不是为此不开心,相反,这些原公元厂的员工,都十分佩服柯达能有
      这么完善的一套安全制度,而且能坚持不懈地执行。让他惊讶的是,他发现保安看
      到美国的经理,就会双脚并拢,“啪”一个敬礼,而对中方的经理,却没有什么动
      静。陈当时就感觉不对。后来,身边的人也证实了这些情况。很多员工也觉得很奇
      怪,尤其是他们接受了柯达价值观的培训后,更在心里不能认同。当时他们受到的
      培训是柯达有5 个价值观,“尊重个人、正直不阿、互相信任、信誉至上、自强不
      息”。这是裴学德在1993年临危受命入主柯达时提出的价值观,目的就是为当年那
      个风雨飘摇的大公司,寻找到同舟共济的企业理念。“论绩加赏”是邓凯达接替裴
      学德出任柯达全球CEO 之后加上的。这些用中文表达的价值观,的确能让中国人一
      下子就明白,柯达追求的是一个什么样境界的公司! 如今,柯达正在热忱地推动大
      家学习价值观,要求按价值观做事,但现在的事算什么?
      
          这是谁的价值观?!
      
          陈和强就去找当时的一个本地经理,他是合资后刚刚提上来的经理,主管厂区
      服务部,负责整个工厂的保安、绿化和清洁。“保安为什么对美国经理敬礼,对中
      方经理视而不见?”陈和强直截了当地问。这位经理对于陈和强的问题也很惊讶,
      因为他的观念就是,对于经理,保安就是要敬礼。中方经理,可能保安不认识。
      
          这是柯达中国早期的一些冲突性的场景。合资企业刚刚组建,因为是柯达出巨
      资收购中国的企业,要依据柯达的意图和文化组建企业,所以,柯达中国的早期,
      跨国与本土的制衡很难实现,给人们心理上的感觉,本土是弱势的。在这样的环境
      里,一些外方经理的权力欲望不免膨胀。这样就诱导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在一些中
      国人心里,“管理层就是我的老板”。当然,就不免要动用中国人都相当熟悉的老
      传统—“投领导所好”。
      
          如果这种攀附权势的心态,与跨国公司很难避免的大公司政治结合起来,这样
      的文化对于柯达中国不是什么美妙的东西。
      
          当时,杨怡健内心对此也极为敏感,看到一些国人,利用合资企业还没有成熟
      的空当,搞一些叽叽喳喳的“窝里斗”的东西,也忍受不了。
      
          杨为什么这么敏感?因为他很小就受过这种东西的伤害,对此实际是深恶痛绝。
      杨13岁就步入了社会,因为那一代中国人谁都没有逃过的“文化大革命”,杨的父
      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押进了大牢。搞笑的是,父亲实际是铁杆的共产党人,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朋友”和“革命战友”纷纷检举揭发,他突然变成
      了人民的“敌人”。
      
      
      
          父亲的阴影立即笼罩了这个孩子的人生,杨仅读了五年半小学,一年半初中,
      就被赶出了学校。家庭突然陷入了穷困,他们都成了被遗弃的人,受人欺凌呵斥不
      敢还嘴,人吐痰在脸上不敢流泪。一个少年不敢相信人性的丑恶会达到这种地步。
      这几乎是一条无望的通向沉沦的道路。13岁的杨去做了学徒,用自己的方式去拼。
      他感觉出路就是学习技术。
      
          1977年恢复高考带来了转机,当时杨怡健用35天时间读了7 本厚厚的大书。不
      可思议的是,他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机械专业,毕业后进入公元厂。
      
          父亲的历史已经深深改变了一切。杨怡健认为,政治是一个肮脏虚伪的东西。
      一个明确的想法是,自己的出路在技术,干干净净地做直截了当的事。即使进柯达
      面试,杨怡健也公开和当时面试的总经理马进说,他要做技术上的事情,成为柯达
      汕头的感光经理。看到身边开始出现的一些熟悉的“苗头”,杨不免生气。
      
          更让他失望的是,一些人利用西方公司“结果导向”的传统,用炒作方式虚报
      成绩,捞取资本,而一些经理人以打基础的心态做事,因为似乎没有什么炫目的东
      西,所以不被重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