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雨打风吹去(2)
      
          一位叫阿红的女子告诉记者:“现在坐在家中等香港人养的人,都是很幸运的。
      命不好的就要自己打工。你要是开口要得太多,香港人拔脚就走,不会回头。”记
      者还了解到,一年前月租价格在三五千元(人民币,下同)的小姐们,全都缩水减
      半,月租费用均价在一两千元不等。阿春为了补贴家用,选择了自食其力,在酒楼
      推销啤酒,月入近千元,加上香港人给的1500元,每月收入2500元。她很知足,并
      没有什么不悦。她认为,经济不好,这已是最好的结局。
      
          转型之二:“终身制”改为“分段制”
      
          一位被港人先后包养过4 次的“二奶”小石告诉记者,如今港人包养“二奶”
      已经没有“良心”了,因为经济不景气,他们不再考虑“二奶”的未来,只顾眼前
      快乐,大都打破了“终身制”,改为“月租制”或是“半月制”。
      
          港人以前包养“二奶”的程序大多如下:经人介绍后,第一步:与“二奶”在
      酒楼或是茶楼见面。第二步:租房。第三步:买家具和家用电器。如今,纯粹倚靠
      港人包养的“二奶”已不受青睐,在一些工厂当小文员或在服务性行业打工而且租
      有房子的女子最受欢迎。港人已全然打破包养“二奶”的基本程序,改为不再租房,
      只身上门,每月扔下一两千元。据悉,这么一来,不用租房,不用买电器与家具,
      不用每月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活费用,节约了一大笔钱。
      
          转型之三:“金屋藏娇”变成“打边炉”
      
          原先一看上某位女子便租房“金屋藏娇”的港人几乎已绝迹,由于经济原因,
      他们选择了三五好友,合租三室一厅、两室一厅,或者干脆合租一室一厅,这样一
      来,每月可节省一大笔费用。
      
          阿兰与阿珍是同乡兼同窗。阿兰比阿珍大1 岁,也早她一年来深圳。她原先在
      一家茶楼当部长,后被港人包养。为了能让同窗好友阿珍也能来深圳见见世面,有
      福同享,她通过自己包养的男人、一位香港货柜车司机出面,将阿珍介绍给了男人
      的好友、另一个货柜车司机做妾。为替男人省钱,两女人合租一室一厅,每月房租
      费仅900 元人民币,每人只需450 元。家具电器除了空调之外,彩电冰箱洗衣机都
      可以共享。为了多赚些钱,阿珍和阿兰一同去打工,在一家洗脚中心当服务生。阿
      兰的男人来深圳的时候,阿珍就主动要求加班,将房间腾出来让给阿兰。阿珍的男
      人来时,阿兰也如法炮制。当然,像阿兰阿珍这样的同乡死党并不少,为港人包养
      “二奶”“打边炉”提供了种种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3 位同乡合租了三室一厅的房间,纯粹就是为了省钱。
      3名包养的港人每次同来深圳约会,他们每人每月交房租只需花费400元左右,加上
      给“二奶”的生活费用,绝不会超过1500元。
      
          转型之四:陪吃陪睡双料保姆浮出水面
      
          一部分回流港人在深圳购置了房产,前些年,他们将自己的房产租给别人,收
      取租金。为了包养“二奶”,他们喜欢另择它处藏娇。如今,为了节省费用,他们
      大多收回了自己出租的房产,为了掩人耳目,躲避香港大婆的追踪,改为雇用双料保
      姆,专为自己提供性服务。据悉,双料保姆不仅要为“主人”煮饭、洗衣服,还要
      提供按摩、陪吃、陪睡等类服务。一个月来4 次,费用约600 元人民币。据悉,港
      人转包双料保姆,绝大多数是图省心省钱。
      
      
      
          这篇报道,较早地捕捉到港人在深圳“包二奶”在形式上的变化和变通以及经
      济不景气对港人滥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转载、转摘者众,
      因而被香港《文汇报》评为当年的年度与季度好稿。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到香港去。离开香港,每回从罗湖或者皇岗口岸进入深圳
      市区,却与众多的港客同时入境。有时候,刚刚过境,看见我身边的香港男士突然
      加速,与在口岸接客的某一位年轻女子迅速相拥、雀跃,我就坏坏地想,这就是香
      港男人与在深圳“二奶”的鹊桥相会。有一次入境,望着闸外接客的男女老少,突
      然间,我好像看见阿金正抱着她的女娃娃,等候她死鬼“老公”的到来。也就在这
      时候,我想,可以对港人在深圳的非婚生子女展开调查。这批孩子的现在及其未来,
      对深港两地社会与家庭稳定的影响,绝不能等闲视之。正在我抽不出时间的时候,
      记者部来了一员生猛大将,实习记者郑海龙先生。我在布置新闻采访任务的时候,
      把“二奶”子女的选题计划及其要点告诉了他,请他去完成。大约一个星期后,2003
      年10月5 日,香港《文汇报》在A2版整版刊发了郑海龙的两篇文章,一是《港人另
      类子女滞深边缘化》的长文,副题是《被抛弃二奶所生 无钱无户籍求学成问题》,
      全文如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