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什么(1)
      
          田永亮学雷锋的三个阶段雷锋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
      字,他代表了一种精神。
      
          学习雷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幼儿园的时候就深
      深的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学雷锋”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淡化了。
      
          田永亮是执着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多年来,尽管受到了非常多的挫折、
      非议与不理解,始终坚持学雷锋。如果用时间阶段来划分的话,可以将他学雷锋的
      经历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虽然都是学雷锋,但他的处境与遭
      遇却完全不同。
      
          第一阶段,在部队。
      
          田永亮在部队刻苦进行军事训练,积极做好人好事,得到了部队的嘉奖与认可,
      因此获得三等功,并被提拔为班长,成为人大代表。
      
          第二阶段,初回家乡。
      
          田永亮在家乡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弱者,在这个阶段中,田永亮不但没有得
      到他人的称赞与认可,还被认为做了不正常的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第三阶段,遇到挫折反思后。
      
          田永亮遇到挫折反思后,对自己学雷锋的方式作了一定的改变,把做好事的重
      点放在了带领村民致富上,这个阶段中田永亮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他自己的工作
      状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在第二阶段中,田永亮尽管努力学雷锋,做好事,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是田永亮错了吗?他是真心学习雷锋,为周围的人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
      别人,他没有错。
      
          是群众错了吗?如今大家都在奔小康,而他不去发家致富却在损失钱财,这与
      “好人”的标准不相符合。群众也没有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有人认为是时代不同了,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田永亮的行动方
      式有些过时。但是,问题的实质只能简单的理解为时代不同了吗?我们周围很多很
      多类似田永亮的事情又怎样解释呢?
      
          田永亮的事件只是一个特例,我们周围有非常多类似田永亮的事情在发生。许
      多人都有很好的愿望,也这样去努力作了,但是结果却不是我们想要的。
      
          记得一年前的一天,突然接到母校老师的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晚我好几届的师
      弟来深圳找工作,找了很久都不如意,要我关照一下。于是我找到他,一见面,师
      弟就向我诉苦。
      
          原来,他以前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得很好,收入也不错,但他感觉平淡的生活
      没有意思,想做一番事业。那几年MBA 非常吃香,他决定去拿一个MBA 文凭。于是
      辞工到学校附近租了个小房间复习考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吃了很多苦头,才终
      于如愿以偿,考上了研究生。没想到出校门再次走向社会时,不但没有获得一个更
      高的起点,找的工作还不如以前。师弟非常苦恼,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白白的浪
      费了。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故事非常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与愿违”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事“事与愿违”?
      
          愿望、目标和行动
      
          要解释这个问题,可以从愿望,目标,行动几个概念出发。
      
      
      
          所谓愿望,是一种抱有希望的想法,希望这个想法能够成为现实,这个想法可
      能正在付诸行动去实现,也可能由于力不从心,只是想想而已。而目标,是即将付
      出行动或已经付出行动去实现的一个预期,这个预期比前面提的想法更具体,更希
      望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果。行动就是支持愿望或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
      
          愿望的概念要遥远一些、虚幻一些,目标相对具体一些、现实一些。对于表达
      同一个要实现的对象来说,愿望包含目标,目标比愿望更清晰更具体。目标可以是
      行动的明确指向,它包含了“标准”的概念,即行动的结果是否是你所需要的,可
      以用这个标准去对比。行动  在实施过程中会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可以
      达到不同的结果。没有目标指引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应该为目标服务。有些时候,
      在没有目标指引的情况下,通过行动可能实现愿望,但其成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从师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工作很稳定,而且有不错的收入。他
      想做一番事业,想有所成就。但什么是“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呢?不同的人会
      有不同的理解,即使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做一番事业,
      有所成就”就是这位同学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模糊的,因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感
      觉到MBA 很吃香,辞职去考MBA 就是一个行动。
      
          师弟毕业后工作不如意,觉得很失落。这说明他的实际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
      更好的工作,收入更高,机会更多”。这个目标包含在“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
      这个愿意望中,但它比这个愿望要具体。
      
          把师弟行动的结果与目标对照,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师弟就感觉
      到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没有实现目标,也与愿望不一致。
      
          我们知道,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有二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过往的经验与
      学识,另外一个是能证明,应聘者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这个同学虽然拿到了
      学历,但是他的经验与过往的业绩不能证明可为新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他的行动
      只是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没有在经验与业绩上下功夫。
      
          看来,要明确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向,否则等
      于没有明确的指引,行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田永亮初回家乡时的学雷锋行动,结果遇到挫折,就是这个道理。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愿望
      
          田永亮的第一阶段的愿望是什么呢?
      
          通过部队的教育,田永亮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产生了“象雷锋一样”
      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部队的几年中,田永亮始终刻苦军事训练、努力帮
      助战友、争做好人好事等,经过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88年,他被评为学
      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198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班长,随
      后又被评为顺城区人大代表、十大精英最佳青年等等。可以说田永亮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阶段中,田永亮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决心做“雷锋的传人”,把雷锋精神
      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
      
          他帮助孤寡老人,帮助邻居扫雪,慷慨地将自己的粮食给乞讨者,不收贫困乡
      亲的医药费等等。他是按照在部队的行为模式做好人好事,也就是按照在部队“学
      雷锋”的方式,把“部队的雷锋”带给乡亲们。结果,事与愿违,乡亲们不认为他
      是雷锋,不认可他的“好人好事”,被认为脑子有毛病,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理
      解他的行动,最终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这与他最初的愿望,“把雷锋精神带回家
      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大相径庭。
      
          在第三阶段中,田永亮经过痛苦思考,觉得自己的初衷与愿望是正确的。但行
      动的结果不支持自己的愿望。于是他重新梳理了目标,改变了行为方法,不但继续
      作好人好事,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引进科技项目,建立小学,宣传雷锋思想,帮
      助乡亲提高素质。通过作这些事情后,田永亮得到了乡亲的认可。这一回,他的愿
      望在一步步地实现。
      
          通过对田永亮几个阶段愿望、行动与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在第二阶段他
      的愿望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结果与愿望存在巨大的反差。可是为什么只有第二阶段
      的结果与愿望有落差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田永亮的目标开始分析。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