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国民文学(4)
      
          四 专制政治批判金庸小说中政治描写和政治思考的比重很大。他批判了专制
      社会的种种弊端,揭示了集权导致的个人崇拜。
      
          在《鹿鼎记》的第一回,金庸就别具匠心地表达了他的政治观:
      
          那文士提笔醮上了墨,在纸上写了个“鹿”字,说道:“鹿这种野兽,虽是庞
      然大物,性子却极为平和,只吃青草和树叶,从来不伤害别的野兽。凶猛的野兽要
      伤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给人家吃了。”又写了“逐鹿”两字,
      说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来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温顺善良,只有给人欺压残害
      的份儿。《汉书》上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说,秦朝失了天下,
      群雄并起,大家争夺,最后汉高祖打败了楚霸王,就得了这只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点头道:“我明白了。小说书上说‘逐鹿中原’,就是大家争着要做皇
      帝的意思。”
      
          那文士甚是喜欢,点了点头,在纸上画了一只鼎的图形,道:“古人煮食,不
      用灶头锅子,用这样三只脚的鼎,下面烧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来吃。皇帝和
      大官都很残忍,心里不喜欢谁,就说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熟。《史记》
      中记载蔺相如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也,臣请就鼎锅。’就是说:‘我
      该死,将我在鼎里烧死了罢! ’”
      
          那小孩道:“小说书上又常说‘问鼎中原’,这跟‘逐鹿中原’好像意思差不
      多。”
      
          那文士道:“不错。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铸了九大鼎。当时的所谓‘金’其实
      是铜。每一口鼎上铸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图形,后世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
      《左传》上说:‘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楚子只是楚国的诸侯,他问鼎的轻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轨,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问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谁手’,就
      是不知那一个做成了皇帝。”
      
          金庸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看待帝王的“功业”的。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
      中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借一首曲子
      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金庸小说戳穿了中国政治文化的神圣,揭破了
      从朝廷政治到民间政治的种种黑幕。
      
          《碧血剑》第十九回写道:
      
          李岩心头大震,当即站起。他知自来帝皇最忌之事,莫过于有人觊觎他的宝座。
      历朝开国英主所以屠戮功臣,如汉高祖、明太祖等把手下大将杀得七零八落,便是
      怕他们谋朝篡位,李自成要是信了这句话,那可糟了,不由得颤声道:“这……这
      ……这……”
      
          金庸不是专门针对某些“暴君”、“昏君”,而是重在揭示体制所导致的恶果。
      有时金庸对某些帝王还加以赞赏的笔调。如《鹿鼎记》第三十四回写道:
      
          康熙笑了几声,随即正色道:“我读前朝史书,凡是爱惜百姓的,必定享国长
      久,否则尽说些吉祥话儿,又有何用?自古以来,人人都叫皇帝作万岁,其实别说
      万岁,享寿一百岁的皇帝也没有啊。什么‘万寿无疆’,都是骗人的鬼话。父皇谆
      谆叮嘱,要我遵行‘永不加赋’的训谕,我细细想来,只要遵守这四个字,我们的
      江山就是铁打的。什么洋人的大炮,吴三桂的兵马,全都不用担心。”
      
          金庸借康熙之口,反讽了封建君主制的弊端。其实就在康熙这样的“圣明”君
      主统治下,也是贪官横行,冤狱不断,韦小宝这样的人飞黄腾达,真正的人才饱受
      压制。金庸不但从文化上,而且从政治上,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崩溃的原因,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红楼梦》有同样的深度。
      
          50-70 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中的个人崇拜色彩逐渐浓厚。与此同时,金庸有意
      对个人崇拜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的东方不败、任我行
      是论者常举的例子,《天龙八部》中的星宿老怪也是一个例子,《鹿鼎记》中神龙
      教的洪教主也是一个例子。个人专断的体制下产生的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这样的
      集团他写了不少。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以“文化中国”为旗帜,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弘扬
      与批判,使中国现代读者重新建立了复杂的民族国家信念。这种文化中国的观念与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和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文学传统都既有冲突、又有呼应,
      因此,关于金庸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争论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延续下去,
      而中国的国民文学发展也势必要受到金庸文学的巨大影响。其实,这种影响已经发
      生了。
      
          (本文系2003年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并投交《现代中国》刊物发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