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没事找事”及其他
      
          不能说“正面”是我部的弱项。几乎与曝光同时,正面报道在《焦点访谈》创
      办之初就启航了。不仅从未间断,而且拥有《中国之路》、《焦点的变迁》、《亲
      历》等相当成功的实践。《中国之路》有多少人参与?15集啊,凝聚了全部的智慧。
      全部几十口子编导哪位没搞过正面报道?从我们组来说,把正面弄出了彩的,虎子、
      余伟利、文雁、郭峰、黄瑛、柏杨……张口就能说出一串名字。可以毫不愧疚地说,
      《焦点访谈》有揭露丑恶的利刃,也有激人奋进的浪花;有共和国前进步伐的光辉
      记录,更有舆论监督的累累硕果,属于“正面”    的并非苍白。这来源于评论部
      多年的格外关注。评奖时政策的倾斜就是部领导在对节目定位审时度势之后的一个
      创造,它对于我们不断探索正面报道,胜利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另一项重大任务,
      不啻是一个大政策。
      
          让百姓过足了瘾的《焦点访谈》,其正面报道却在观众中有失人缘,这给正面
      平添了难度。然而从做节目来说,并非所有的正面报道都难,难的是那些没肉的骨
      头,那些让人一听就“哎哟”一声,“这怎么做哇?”比如反映某项中心工作,配
      合某个会议之类。我是专职做计划内的正面的,其间也碰到几次难啃的骨头,工作
      中不免有点体会。
      
          没要求找要求
      
          记得去年开科普会议期间布置了一期《访谈》,主办单位没提要求,“你们看
      着做”。会议的发起单位有十几家,或许《访谈》做不做,跟哪家的切身需求都沾
      不上边,所以才没了天天围着做的那种热情。但细想想,即使一个单位让做《访谈
      》也有让咱们“当家作主”的时候。这时要警惕了,千万别以为没有“束缚”做起
      来就轻松了,否则等拍摄完做后期可能一点也不太轻松,审片时再出现麻烦就只有
      干着急的份儿了。
      
          没要求要主动上门找要求。科普会议有新闻单位联系人,我就抓住他不放,一
      番交谈,对科普工作有了大概的了解。至于节目怎么搞,“我说了不算”,那就去
      找说话顶用的权威人士。等找到两位司局长,已是晚上九点多了。我就死缠着他俩,
      把本期节目要说什么,全片的结构,乃至要采访什么人都搞定了。虽说谈完已是午
      夜,一早还得在开会前抓拍几位与会者,累是够累的,但心里踏实。拍摄是根据主
      管部门审定的计划进行的,让领导也踏实。咱做节目的对领导要负责,政策把握上
      不能出问题。
      
          不管有没有要求,我都事先写出拍摄大纲,把有关部门的需求与电视特点结合
      起来,节目主题、几个段落、什么内容、采访谁都写得一清二楚,送主管部门审定。
      不能怕麻烦,这是起导航作用的重要一步。最近我看郭峰搞“人口普查”,不但有
      大纲,连解说词都粗串起来了,人家比我更细。
      
          没焦点找重点
      
          这里谈到的是正面,几乎都是没有焦点的。几年才开一次全体大会的青联、学
      联会,一开就是换届,你说焦点在哪里?13分钟的《访谈》面对的是两会多达几万
      字的工作报告,十几分钟篇幅要装进几年方方面面的工作!
      
          没焦点但要有重点。青联是广泛团结高层次、高知识结构、有突出贡献青年的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挥他们在“四化”中的聪明才智,理所当然是节目的重点,
      再分门别类落在“百名博士西部行”、志愿者等具体工作上。有了重点,就有了纲
      举目张的可能,以典型事例带动面上的工作,十几分钟的节目也能弄得挺热闹的。
      
          没事找事
      
          把这一条写进本文标题中,是因为找事儿太重要了。把一个枯燥的话题做得生
      动、鲜活,全靠一两件事、两三件具有典型性又最好是有细节的事情上,正所谓
      “画龙点睛”。
      
          我是因做过系列报道《中国之路》中的《旗帜》一集而受过表扬的。其实,《
      旗帜》并不是我“举起来的。”《中国之路》的这个开篇之作是从小平同志的一篇
      文稿“新近”被发现开始的。而发现这件事的是白岩松、钱钢。他们发现这件事时
      的兴奋之情、得意之态,我至今印象深刻。小平什么文稿?是他老人家亲笔写的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的提纲,而这个讲话又是在党史上有转折意义的这次中央全会
      的主题报告,了得!所有改革开放的精华都闪耀在几页便笺中。有了这件事,就带
      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出了作为伟大旗帜的邓小平理论,“牵一事动全篇”。
      怪不得小白他们那几天那么得意!拍摄是在保存这份文稿的于光远书房进行的。从
      院落到书房,从于老回忆到这份文稿的字里行间,拍摄组精精细细拍了个全过程。
      这段鲜活的事情不但使全篇有了精彩的开头,而且引深到全篇,贯穿在全篇。15集
      的《中国之路》,哪集没有鲜活的事例?黄瑛找的是红辣椒,孙杰找的是活帐本。
      别小看这个帐本,国民经济软着陆,由于小孙把事例作用发挥到极致,把百姓不易
      搞懂的这个题目做得通俗、引人,夺了当年的政府大奖。
      
      
      
          之所以说“没事找事”,是因为这类报道我们似乎不知道跟什么事能连在一起,
      或者说虽然有事但我们平时并不觉察,因此以为没事。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多难我
      们都务必找两、三件事。有些事在采访之前未必发生,采访中就要格外留意。前不
      久采访中国艺术节,想去卖票点拍一下,不想人家说,“票都卖得差不多了,没人
      来了”。要是懒点也就罢手了,还是再碰碰运气吧!结果碰上了两个买票的人,还
      是外地来的。把这段买票过程拍下来,节目中多了个鲜活事例,而且艺术节也要走
      向市场,不能再走原先发票的老路,又给本次艺术节添了个亮点。
      
          有时,可以把找事例的责任推给让我们做节目的那个单位,找不着事就先别拍,
      来不得半点客气。我去河南拍黑板报就三番五次地说,“找不出事来我就不走”!
      或许事确实难找,或许我给的压力不够,第一次审片因没事而要求补拍。待我第二
      次去河南,主人才急了,硬是一下子挤出了三个事例。
      
          没彩找彩儿
      
          小时候就知道有蒙太奇这个词,以后慢慢知道这个外来语的意思是镜头和镜头
      的组接。我们现在探讨的正面人物比较枯燥,比较平淡。人头摞人头,空镜加采访,
      都会使原本乏味得让人更加昏昏欲睡。何不来点现场声画提提神?转场至关重要。
      一看要结束,其实再看是全新的开始,也能让平淡的节目起波浪。比如说《文艺的
      繁荣》,同期声之前先来段节目片段:锣鼓点伴着浑身发抖的刘罗锅出台,随后锣
      鼓由急度铿锵,到“当——”锣鼓声一落,刘罗锅摊倒在地,恰巧镜头没跟上,舞
      台空了,接被采访对象。这是一次节目的镜头组接。想点招儿,总比人接人、人叠
      人的空画效果好。只要我们用心一些,我们拍的很多东西,风声雨声读书声,哭声
      笑声感叹声,都可以成为转场的好佐料。
      
          相对来说,正面的确难搞一点,领导也常把“这个题目不好做”挂在嘴边。这
      是台、部、组领导理解干活的人。如何想方设法把正面做好就是我们的责任。
      
          在评论部,我们可曾被什么事难倒过吗?(康平)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