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学校
      
          在法国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叫“鲸鱼学校”。这所学校既没有校舍也没有教室,
      它的学习空间竟然是在两艘分别为10米和12米的船上。这所学校没有校长没有教务
      主任而只有两个老师。这所学校的学制是一年,其学生的年龄不限,无需考试成绩,
      只要你是一个未成年人就行。在这一年中,学生们上课以及作业的全部内容就是:
      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下学会生存! 学生在这一年中必须完成以下课程:两次横渡大西
      洋;在无人的荒岛上学会生存;集体潜水到海洋下与鱼游戏;与长20米左右、40吨
      重左右的鲸鱼作伴;学校驾驶;练习做饭;晚上轮    流值夜班;所有的生活由自
      己安排……同时他们还要学习文化课、每天讨论、写日记、读外语……一年后你必
      须具备了以下能力你才有可能毕业:不畏大风大浪;不怕艰难困苦;不怵饥饿难忍
      ;不管千辛万苦依然充满信心……
      
          这所学校的学费是每月1500法郎。
      
          据说,法国的不少父母把他们的“问题儿童”都送到了这所学校。然而一年过
      后,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前那种好吃懒做如今被勤奋刻苦所取
      代;原来那种不守纪律如今被纪律严明所代替;往日那种厌学逃课如今被自主学习
      所取代……
      
          就这么仅仅一年的光阴时间,人,被彻底改变。
      
          一位母亲是这么感慨她儿子之变化的:“现在这小家伙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更
      老成了。可是一年前他在课堂里是多么调皮和差劲啊! 但现在,他获得了极大的进
      步,英文和西班牙文的成绩都大有长进。现在是他给我提议,该读什么书。”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被改变。但是,改变的方式一定是在另一种环
      境下。
      
          我相信,很多父母看到这里一定会下意识的感慨万千: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啊! 
      我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变成这样啊! 中国那里有这样的学校啊! 
      
          慢! 且慢! 先别说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学校,假如有,你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
      样的“学校”去么?你舍得么?你能忍心么?你晚上能睡得觉么?不要说一年,你
      能忍得住一星期不去看你的孩子么?你还有心事工作么?你能保证你的头发在这一
      年中不变白么? 
      
          所以我说,还是省着点吧。因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中国的很多父母根本就
      不懂得什么是大爱,根本就不明白对孩子的养育之“道”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
      “道”。我们只知道溺爱,在溺爱中埋葬一个的天性,在溺爱中酝酿一幕幕悲剧。
      我们似乎只知道用金钱和物质去缔造一个所谓的虚幻幸福,我们只知道花钱去买
      “盖中盖”让其实身体并不缺钙的孩子天天服用;我们从来没想过精神之“钙”是
      什么东西?我们似乎永远也想不明为什么让一个人去接收一种生活的苦难或精神的
      炼狱反而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而且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这种想不明白并不取决
      于一个人的学历高低和职务的高低。我们有太多的所谓具有高学历的人,他们对自
      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与那些所谓没文化的如出一辙,有的甚至还要独断专
      行。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大家要想多久才能想明白。或者你即便想明白了却依然如故。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那么你们凭什么做父母!
      
          其实“精神缺钙症”这种现象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比比皆是了,这种病症的
      具体表现是:缺乏责任心;社会公德稀少;自谕老子天下第一却又缺少本事;几乎
      没什么毅力;对事从不专注;老板有什么了不起惹急了我就把你炒了;表面洒脱但
      内心孤独;爱情随风飘荡;手机三个月换一个;见到父母就烦;从来不看有深度的
      书只喜欢在“蛋白”中滋润;信念得过且过;爱好日新月异;喜欢在哈根达斯冰淇
      淋里体会“BOBO”的快感;讲良心有些过时;说义务隔日黄花;明天就要辞职今天
      依然不露声色谈笑风生;一天到晚深感自己委屈;做不成什么事但老是觉得待遇太
      低;家有老娘什么都不怕;大不了回家歇两天反正吃饭不用发愁;结婚时必须要有
      卡迪拉克哪怕明天拜拜也无所谓……
      
          我不知道咱中国政府制定的这些宏伟蓝图以后是不是就是要靠这些人去完成?
      我不知道咱中国政府在制定这宏伟蓝图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反正在
      我的公司里,我没见过几个要为什么事业而奋斗的人,哪怕是为了他自己都不干。
      你怎么待他们都是没有用的,而能呆得住的,恰恰是那些经历过贫困的、吃过苦的
      外地孩子。也只有这些孩子知道感恩,知道什么叫来之不易,知道珍惜,知道为你
      分忧解难。这几年下海经商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你不要去试图让谁留下,你也用不
      着用什么前景美好之类的去吸引他。要走就走,要留就留。随便。因为这已经是另
      外一个时代了,谁都是一个匆匆地过客,谁都不会去为一个非我的目标而兢兢业业。
      所以我已经养成了什么事都事必躬亲的习惯,很多人常说我这种事还得由你总经理
      来亲自来做?我常常是无言以答。因为,坦率地说,这是一种无奈。
      
      
      
          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作一个演讲,其中他讲到:
      一个18岁的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宿舍都整理不干净,你能指望他今后能管理好一个
      企业?看来这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上海市前市长对如今这一代人的前途也是忧心忡
      忡的。而且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我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发问过“当若干年后一
      代创业者渐渐离去后,由谁来完成这一幅幅金碧辉煌的蓝图?由谁来成就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宏伟大业?难道就由那些什么苦都吃不了,一碰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万念
      俱灰的这一代娇男弱女么?”
      
          这个问题谁能来回答?又由谁来抚慰徐匡迪院长的忧患之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