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苦难的力量
      
          我真不知道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还是倒退?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
      里去学习会学成什么样?从那以后我就发誓,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地
      方去,不管我有钱还是没钱。如果中国人理解的贵族学校仅仅就是这些的话,那么
      我永远会让我的儿子去成为一个有精神尊严而快乐的贫民。但我一点敢肯定:那就
      是我一定会让我的儿子长大以后去和这些人比创造的价值以及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的
      价值。
      
          据悉,英国的贵族学校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与中国正相反,在英国的贵族学校
      里,不管你是否具有贵族血统,还是来自与高层人物的孩子。所有孩子都必须过一
      种平民化的生活,并且时时准备经历生活对其的磨难。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文化现
      象:一个本身不具有贵族气息的国家却无处不在追求一种贵族的感觉,而一个本身
      贵族遗风很强的国度则在努力营造一种平民化的氛围。因此也就出现了不管英国王
      室如何反对也动摇不了查尔斯王子与一位平民的爱情缠绵。
      
          同样是贵族,两种理解,两种方式,两种命运。
      
          在英国,贵族是一种血统,是一种教养,是一种气质。
      
          在中国,贵族是一种物质,是一种挥霍,是一种炫耀。
      
          过度的物质炫耀被当成了幸福的缔造者,而爱却成了物质堆放的无人仓库。人
      被物化、被量化、被分化、被风化、只有精神躲在充满白粉的空间里宣读悼词。无
      论是在清华的殿堂里还是在北大的舞台上,我相信,如果人的物化以如此的加速度
      撞击着我们灵魂的时候,那么在北大精神的石碑上,当季献林、金克木、冯亦代、
      陈平原、钱理群、王岳川、张亦武这些老、中年思想者们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
      我真的怀疑北大是否仍然能够在中国思想者乐园这块领地上光荣依旧。
      
          当一种必须的苦难远离人类生活的时候,那么是否意味着人的精神脊梁将趋于
      软化?而人的精神脊梁一旦被软化是否意味着我们将无力支撑起已经下陷的天空?
      古人是以“劳其筋骨”的方式来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必须历程,然而当“劳其筋骨”
      所必须付出的苦难被现代人翻越之后,那么我们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已经缺少了
      一个必须而又必要的过程?假如这个过程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我们是否只
      能带着一种精神上的残缺去面对一个不能有挫折的社会?或者是我们的精神承受力
      只能维系在一个脆弱的纬度而面对竞争残酷的世界时我们只会嚎啕大哭?
      
          这是值得我们当代人每一个人,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人必须去深思的一个严峻的
      问题。因为至今为止,我们的前人几乎每一步成功,大多都经历了一种各自的苦难
      过程,而这种苦难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物质条件的贫乏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在极
      度的精神炼狱中所获得的。事实已经证明,物质贫困所造就的苦难和贫穷常常是催
      发人走向坚强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据悉,在每年考入中国很多重点大学的学子中,
      有很多恰恰来自于贫困的山区或农村而非什么贵族学校;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是
      在一种让我们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贫困和苦难中长大的。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的
      学习条件,他们每天要做很多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做作业的时候甚至连一盏灯对
      他们来说都是那样的奢侈;他们的父母一贫如洗,他们就算把全家都卖掉也买不起
      一台电脑;他们家徒四壁有的连一张写字桌都没有;他们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他们
      从来就没见过什么这个那个滋补品;他们身上的衣服经常是他们老父老母穿剩下的
      他们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名牌;他们从小就不知道变形金刚拿在手里玩是一种什么
      样的滋味;他们更不知道电子宠物是个什么东西;他们没有时间关心去谢霆峰和王
      菲之间有什么蜚闻,他们只知道背起他们生病的老母翻山越岭去县城看病是一种责
      任和义务;F4的歌声固然动人但他们听到更多的是嗷嗷待哺的家中老牛;他们高考
      时没有能力去买一大堆参考书,因为就这样他们已经快没钱买米了;尽管如此他们
      中有的人依然能够背起妈妈亲手缝制的棉被和布鞋、带着全家人的期望和全村父老
      乡亲的重托,独自来到他们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大学校园;在一片花花绿绿的同年
      龄中间,在其他同学的父母为他们自己的孩子上蹿下跳的时候,一个独自站在一边
      的农村孩子无疑体现着一种尊严,尽管他们什么也没有,但有一样珍贵的东西是属
      于他们自己的,那就是苦难中磨炼出来的人格和力量!
      
          于是,在苦难中我们才看到了那双大眼睛,那双象征着希望工程的眼睛。在这
      双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坚强,一种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而这种渴望
      这种坚强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他们所承受过的苦难。
      
          在北京有一所广渠门中学。1995年,这所学校做了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这就
      是他们办了一个“宏志班”,专门招收来自于北京地区尤其是远郊区的贫困家庭的
      孩子。至今“宏志班”已经招收了三、四百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于生活贫困、
      父母残疾、不能进行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家庭。
      
      
      
          2001年初,一本名为《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的书出版了。书中记载的是这
      些“宏志班”的学生们他们一个一个让人辛酸而掉泪的生活故事。在这本书的序言
      中,该中学的副校长刘燕生老师以“相信您的心灵会为之震撼”为题,写下了如下
      这些文字:
      
          “这是一本描述一些特困家庭孩子们自身经历和感受的作为书,它的作者是一
      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然而这本看似普通的作文集却有着它特殊的含义。因为它的
      作者们的校服上印着几个醒目的大字-----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
      
          ……
      
          宏志班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然而,背负在每一个宏志班学生身上的故事则更
      是震撼人的心灵。他们的故事写进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写进了世间人情的冷暖;写
      进了少女早熟的认知;写进了他们的渴望和期盼。也许是特殊的经历锤炼了他们的
      性格,也许是‘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
      特别有作为’的‘宏志精神’铸造了他们的品质。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成员们用他们
      的行动实践着‘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的誓言,用他们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属于
      自己的天空;用他们的的刻苦与勤奋来圆一个大学的梦……”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正在上学的学生、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家长、每一位关注着中
      国教育的官员和学者们,你们都应该来看一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在他们的
      心中深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力量。当我们婵思竭虑的在为请少年教育而忧心忡
      忡的时候,当我们如此多的父母用大把大把的钞票来营造一种教育环境仍唉声叹气
      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路?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