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到海外买企业去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主要以吸引外资为主,即“引进
      来”为主导。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今非昔比,中国企业开始了海外征程。
      在中国政府“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引导下,2002年,中国掀起了海外投资热。
      
          1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海外大并购
      
          中海油,中国第三大石油企业,排在中石化和中石油之后,2001年2 月,在美
      国纽约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随即展开海外并购。
      
          2002年,中海油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尼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
      
          2002年1 月,中海油与西班牙瑞普索公司达成协议,出资5.85亿美元收购其在
      印尼5 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了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
      石油生产商。
      
          中海油还将担任其中3 个油田的作业者,这是我国第一次走出国门担当海上油
      田的作业者。
      
          2002年8 月23日中海油宣布,将要收购澳大利亚西北礁层天然气项目( “NWS 
      天然气项目”) 的上游生产及储量5.56% 的权益,收购金额3.2 亿美元。
      
          2002年9 月,出资2.16亿美元收购美国戴文能源公司印尼东固天然气项目12.5%
      权益。
      
          2003年3 月7 日,中海油更是高兴地宣布:本公司已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的全资
      子公司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6.15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在哈萨克
      斯坦里海北部项目的8.33% 权益。
      
          该项目覆盖约5600平方公里的里海海域,包括极具吸引力的卡沙干油田和卡兰
      卡斯勘探构造,以及其它三个潜力巨大的勘探构造:Kairan、Aktote和Kashagan SW。
      卡沙干油田是世界上最大以及30年来最重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发现之一。它位于
      全球油气储量最丰富的盆地之一,预期可供开采的储量最多达130 亿桶油当量。
      
          “此收购项目让公司得以在一个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盆地建立稳
      固的立足点,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储量增长潜力并提升了可预期的长远产量增长。”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卫留成说,“我们热切盼望在这个即将
      成为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大规模的油气项目中,与全球多家顶尖油气公司建立伙伴关
      系。”
      
          上述4 宗并购案为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中海油
      共斥资约18亿美元,在国际并购市场上,中海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1年2 月,中海油在香港和纽约两地同时上市。在2001年底,卫留成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放出豪言,“我现在胃口很大,如果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中海油在某某
      国家买了一个大油田,你不要感到惊奇;甚至,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在报纸和电视上
      看到,中海油在国际上买了一个很有名的公司,你也不要感到惊奇。”
      
          “为什么中国企业就不能兼并50亿美元的外国企业?”此时的卫留成踌躇满志。
      
          从行业地位来讲,中海油在国内只能排在中石化、中石油之后,位列第3 ,在
      国际上更是远远落后于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大佬而排名50左右;从行业发展趋
      势看,埃克森兼并美孚、BP与阿莫克重组,巨头之间的购并渐成风潮;而从国家石
      油战略来讲,中国早已由石油输出国变为世界主要石油输入国之一,作为民族企业
      的中海油必须“走出去”寻找石油,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分忧;而从政策走向看,
      中国  “入世”后,专营权、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取消。通过并购来快速
      发展成为中海油的战略,“并购可能成为中海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战略措
      施,当你具备了这种经济实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的时候,如果不在并购上下决
      心,不走这条路,那你就会失去大发展的机会。”
      
          于是,中海油在2002年和2003年大手笔地在国际上并购企业。
      
          除中海油之外,中国另外两家石油企业也在海外收购多处油田资源。其中交易
      金额较大项目有:中国石化以3.9 亿美元在阿尔及利亚收购扎哉廷油田,中国石油
      以2.6 亿美元从美国戴文石油公司手中收购在印度尼西亚的六项油田资产。
      
          2 、中国网通8000万美元买进亚洲环球电讯
      
          2002年11月,中国电信行业首笔海外并购业务诞生,中国网通以8000万美元买
      进亚洲环球电讯。
      
          亚洲环球电讯的大股东是2002年初破产的美国环球电讯,后者控制着亚洲环球
      电讯 59%的股权。亚洲环球电讯在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 多个大城市间建立起
      完整的海底光纤网络,如此规模在亚洲仅此一家。中国网通曾与这家公司有过业务
      往来,2001年9 月,中国网通曾买下它从中国香港到洛杉矶的4 条海底光缆,与国
      内的骨干网连起来;同时,亚洲环球电讯也借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上岸”。
      
          通过与众多国际企业竞争后,中国网通用8000万美元成功得手亚洲环球电讯。
      
          这是中国电信商首次在海外进行的并购,令国内众电信商感到震惊。
      
          正式出面谈判的是一家叫亚洲网通的公司,它由中国网通( 香港) 公司为首,
      联合美国新桥投资和软银亚洲基建基金投资组成,中国网通是该公司的控制者。亚
      洲网通以8000万美元的代价购买了亚洲环球电讯19亿美元的网络设备和相关债务。
      根据协议条款,网通财团将注入1.2 亿美元新股本资金,同时提供额外1.5 亿美元
      银行融资作为公司未来营运之用。
      
          为预防风险,亚洲网通公司要求亚洲环球电讯先破产重组,亚洲环球电讯向美
      国提交了这个申请,要求剥离主要债务,重组其他债务。
      
          在破产重组中,亚洲环球电讯业务正常运营,亚洲网通公司也将保留目前国际
      化的运营模式。这样,中国网通在国内的网络将同亚洲环球电讯的网络连起来,形
      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巨大扇形结构,抢占高速增长的亚太电信市场。
      
          3 、TCL 收购德国百年老店
      
          TCL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型彩电企业之一。2002年,董事长兼总裁的李
      东生被评为“200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2年9 月,TCL 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820 万欧元,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有
      限公司”。“TCL 国际”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
      与施耐德电器(Schneider Electronics AG)的破产管理人达成资产收购协议。根据
      收购协议,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已收购Schneider 的生产设施、存货及多
      个品牌,其中包括“施耐德”和“杜阿尔”等著名品牌的商标权益,还包括其研发
      力量、销售渠道。 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 同时协议租用面积达2.4 万平方
      米的厂房,用以建立其欧洲的生产基地,计划2003年投产。
      
          施耐德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889年,最初从事木材加工,1953年进入音响制造
      领域。1983年,公司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1986年上市。进入90年代以来,公司出
      现亏损。2002年初,这家具有113 年历史、现有员工650 人的老牌企业宣布破产。
      公司拥有三条彩电生产线,可年产彩电100 万台,在欧洲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即
      使在破产前的2001年,也有2 亿多欧元的销售额。施耐德公司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德
      国、英国和西班牙,旗下有两个知名品牌,“施耐德”(Schneider) 和“杜阿尔”
      (Dual),其中Schneider 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自从12年前,欧盟开始对中国的彩电企业征收高额关税以来,这个年销售量高
      达 2883 万台(2001 年度数据) 的庞大市场就傲慢地向中国彩电品牌关上了大门。
      1991年1 月19日,欧盟决定对中国彩电企业征税15.3% ,为期5 年。1994年10月,
      欧盟又裁决税率为28.8% 。1995年4 月1 日,该案终裁,对所有的中国企业征收25.6%
      的最终反倾销税。1998年12月2 日,欧盟又决定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彩电征收44.6% 
      的反倾销税。
      
          目前,欧盟分配给中国企业40万台的进口配额,占欧洲市场销售总量的1.6%,
      而且还附加了许多条件,如在尺寸方面,欧盟规定40万台中的60% 是20寸以下的彩
      电,在价格方面不能低于欧洲本土的企业。这使得中国彩电很难进入欧洲市场,对
      国内7 大家电厂商来说,由于高关税,这个配额毫无意义,TCL 说:“我们的出口
      价是83美元,在欧洲市场却要卖到120 美元左右,根本没有竞争力。”
      
          因此,李东生毫不隐瞒TCL 收购Schneider 的真正用意:“欧盟对中国的反倾
      销壁垒,在三五年内完全取消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就通过收购Schneider 这个品牌
      直接在当地生产,加快进入欧盟市场的速度。”
      
          TCL 的国际化始于1998年6 月成立的海外业务部。越南是TCL 发展的第一站,
      1999年6 月,TCL 花130 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在越的港资彩电生产企业DONACO,获得
      本地生产牌照,TCL 越南公司成立。
      
          此时的越南经济,正深陷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不能自拔,在越南的其
      他外商企业纷纷撤资,经济恢复缓慢。大的跨国公司如奔驰、可口可乐在进入越南
      10年后,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在彩电领域,索尼、松下、三星、LG、东芝、飞利浦、 
      JVC 等的总体生产能力已达300 万台,而越南市场的胃口只有60万台,供需矛盾尖
      锐。
      
          当时,TCL 越南项目投产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到2001年才达到盈亏平衡,2002
      年开始盈利,TCL 目前在越南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索尼,居第二位。
      
          继越南之后,TCL 在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投资建立分支机构。
      
          4 、京东方蛇吞象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京东方) ,中国上市公司,2002年中期,
      总资产49.33 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1.4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人民币。
      2003年2 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对外界正式宣布,京东方以 3.8亿美元的价格,
      成功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 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件) 业务,资产交割已全部完成。
      
          受此消息刺激,2 月13日,京东方股票开盘后便大幅上涨10% ,牢牢封住涨停。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金额最大的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外经贸部和北京有关官员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京东方以卖方信贷方式完成了对韩国现代旗下平板显示器
      子公司的收购,在韩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显示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实力和眼光。”
      
          京东方在自己的宣传材料写道:“这一收购标志着中国内地企业第一次掌握了
      TFT-LCD 的核心技术,它对于全球液晶显示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带来深远影响……京
      东方将年增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左右。”这个50亿元,已经超过京东方现有主营业
      务年收入2 倍以上。
      
          京东方还同时公布了为期5 年的“龙腾计划”:2003年公司的主、合营业务收
      入要达到150 亿元,其中基于IT制造业的主营收入要实现100 亿元目标,税后利润
      和净资产利润率都要比2002年增长一倍;在2010年营业收入要实现100 亿美元。
      
          京东方的本次收购聘请了花旗银行作为财务顾问与融资顾问,花旗银行的分析
      师们和业务经理们对跨国并购的游戏已游刃有余,并且熟悉中国资本市场规则和国
      外通行的资本评估方式。
      
          韩国现代集团开始提出的交易价格为7 亿美元,后来急于抽身,现代又称在4 
      至4.5 亿美元之间就可成交。在几经谈判后,该项并购案最终以3.8 亿美元的购并
      价格成交。在花旗银行的帮助下,京东方获得了韩国银行总额为2.1 亿美元的贷款,
      这其中包括韩国发展银行的1 亿美元,韩国汇兑银行的5000万美元,Wori Honk Bank
      的3000万美元,其余是Hyundai marine&Fri 的贷款。
      
          本次收购资产规模已大大超出了京东方的自有资产规模,按收购时的汇率折算,
      3.8 亿美元约合31.43 亿人民币,超出公司自有资产10亿元人民币。
      
          5 、上海“军团”海外收购行动
      
          2002年,上海“军团”先后用上亿美元吞并了6 家海外知名企业,其中上汽集
      团出资597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通用大宇汽车客机公司10% 的股份,上海电气集团与
      美国晨星公司用900 万美元买下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所有技术和设备等等。
      
          上海宝钢2001年与巴西CVRD公司合资组建宝华瑞矿山有限公司后,2002年6 月,
      宝钢投资3000万美元与世界上最大的采矿公司之一力拓矿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澳大
      利亚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海外合资矿山公司,其中,宝钢占有46% 股
      份,年产1000万吨成品矿,合资年限为20年。
      
          上工股份拟定向增发不超过1 亿股B 股,运用2430万美元的募集资金分步收购
      德国FAG 下属一家子公司股权,直至取得控股权;海欣股份也以1400万美元收购了
      美国GLENOIT 公司纺织分部及相应品牌。
      
          6 、中国家电企业大举进军海外
      
          海尔,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自1995年开始,海尔开始向全球延伸触角。
      自 1995 年以来,海尔已经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等地开设了
      13个海外工厂。2000年,海尔在卡姆登投资40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冰箱厂;2001年,
      海尔投资700 万美元购买了意大利家电制造商Menghetti 在摩德纳德的一个冰箱厂
      ;2002年,海尔新的美国总部坐落在美国的心脏地带:曼哈顿中心商业区,海尔耗
      资1450万美元买下格林威治储蓄银行的大楼。
      
          为了增加海外销售收入,海尔联手战略伙伴。2002年2 月,海尔和台北声宝公
      司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电视机、冰箱,声宝的产品在大陆销售,海尔
      的产品在台北销售。2002年1 月,海尔和日本三洋签订了一个类似协议,销售洗衣
      机和冰箱。此外,海尔还同韩国LG集团联合生产数字电视,与香港中建电讯集团(CCT)
      联合生产手机。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三大家电制造商,排在美国惠而浦和瑞典伊莱克斯之
      后。
      
          2001年,海尔在中国以外的销售额为4.2 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5.75% ,
      其中2 亿元来自美国。这是迄今为止在美国市场上最成功的中国消费品企业。
      
          春兰集团公司,中国最大的空调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2000年2 月,春兰在莫斯科与俄罗斯能源公司达成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建设一
      个年产20万台空调器生产的协议,这是春兰向海外实施制造技术输出的“欧洲行动”
      的开始,与此同时展开的还有“东南亚行动”、“中非行动”。今天,在俄罗斯、
      西班牙、阿根廷、威尼斯、菲律宾、巴西、埃及、柬埔寨、伊朗等国家,春兰都有
      了自己的生产线和工厂。
      
          另外,格力、康佳、海信等家电企业,都纷纷走出国门,在国外收购企业或投
      资办厂。
      
          7 、黄金机遇:到日本买企业去
      
          随着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破产数量不断增加,仅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宣布
      破产的企业数量,就从1999年的700 家上升到2001年2100家。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
      所,连续三年股票市值低于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数量有577 家。在2002  年,根据日
      本媒体的统计资料,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的1505家上市公司中,有854 家公司的
      股价已经跌破净资产,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7% 。
      
          中国企业开始对日本企业产生浓厚兴趣,国际性咨询机构,如波士顿咨询公司
      东京事务所,纷纷向中国企业提供并购日本企业业务资料。
      
          2002年2 月28日,上海电气集团与英国投资公司晨星集团以50%?押50% 的出资
      比例正式收购了日本秋山(AKIYAMA) 印刷机械公司。日本秋山公司成立于1973年,
      主营胶印印花机的生产、销售业务,在日本印刷机市场排名第三。由于日本经济不
      景气,出版行业萎缩,该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到2000年,严重资不抵债,净资产只
      有债务的10% ,2001年申请破产时,负债总额达77亿日元( 约合6300万美元) 。
      
          2001年10月,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3.5亿日元( 约合1930万美元) 的价格收购了
      日本三洋电机的电磁管事业。在此之前,美的的微波炉产品一直采购三洋电机的电
      磁管,由于核心元件受制于人,美的一直想发展自己的电磁管产品。正值三洋电机
      全球业务大重组,美的有机会购买该业务。
      
          此外,中国企业购买了日本在华的许多投资,如1997年上海第一百货购买了日
      本八佰伴在NEXTAGE 上海公司的60% 的股权;1998年上海友谊华侨购买日本八佰伴
      在上海八佰伴南方商城55% 的股份;沈阳市冶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收购了日本东洋
      制钢在沈阳东洋制钢公司中的62.8% 的股权;华信投资收购日本JAL 集团的日航龙
      柏饭店等。
      
          8 、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
      
          万向集团,中国浙江民营企业,董事长:鲁冠球。
      
          UAI(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熏Inc.) ,美国NASDAQ上市公司,位
      于美国芝加哥,公司生产汽车刹车部件,如刹车盘、内衬、摩擦材料等,产品主要
      通过经销商网络向北美售后服务市场销售。公司成立于1981年,1994年在NASDAQ上
      市。2000年,公司亏损226 万美元,公司净资产仅70万美元,手头现金仅5 万美元,
      公司面临破产和被NASDAQ摘牌的危险。被万向收购时,UAI 股价为1.5 美元,市值
      为1100万美元。
      
          2001年,万向集团公司出资280 万美元获得该公司控股权。万向集团一直在向
      海外扩张,除收购UAI 之外,还收购兼并了16家外国企业。
      
          9 、2002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年
      
          2002年,中国企业迈向海外投资时代,美国、英国纷纷来中国招商引资。中国
      已习惯于到美国、英国等有钱国家去招商引资,如今,世界已经在变。
      
          9 月30日,美国华盛顿州北美自由贸易特区的投资项目推介会在北京召开。
      
          9 月下旬,一批中国电信和IT行业的企业老总被英国政府请去,实地考察英伦
      的投资环境。
      
          9 月中旬,英国威尔士工商发展局向京沪财经媒体记者大力推介自己“欧洲的
      投资天堂,通向世界的门户”的地区形象和正在实施的优惠政策。
      
          9 月9 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厦门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表示,在
      继续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就在这个秋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思考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发展的
      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把中国作为招商引资的对象。
      
          根据官方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 
      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 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3.4亿美元。2002年一年就新批
      境外非金融类企业350 家,协议投资总额14.46 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83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2% 、48% 和25% 。
      
          2002年中国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平均投资额从上年的252 万美元提高到281 万美
      元,是历年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平均投资额的2.1 倍。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并购方式。我国一批具有实力的电
      子信息企业和电信运营企业在海外拓展的道路上已经捷足先登。从华为、中兴通讯、
      东方通信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到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电信运营企业,
      他们或在境外开办“窗口”、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国际营销网
      络,或以海外并购、境外上市等途径“登陆”海外。
      
          当然,与流入中国的巨额外资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还显得微不足道。但
      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的企业已雄心勃勃地进入国际并购市场收购外国企业。达追
      寻“香女”的神话式的旅途当然就包含了一种另类的生活想象和渴望。这无疑表现
      了中国中产阶层生活的极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们一面沉迷于无限的对于成功和
      消费的追逐;另一方面却仍然期望一种价值和承诺。作为中国中产阶层的最为有力
      的表现者,邱华栋将这种矛盾性表现得异常有力和具有创造性。他提示我们,中国
      的中产阶层文化并不消极,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消费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
      的最佳的表征,但这种文化不应该忘掉中国内部的社会团结和自我反思的紧迫性。
      如果没有这种团结和反思,中国的发展和中产阶层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邱华栋的
      小说结束在千禧年的开端,马达已经从漫游中回到城市,等待他的恋人的回答。这
      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结尾。我们似乎在这个千禧之后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如花时代,这
      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如同盛开的花朵呈现在《花非花》之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