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交锋
      
          4 月20日,Colorado的ColumbineHighSchool 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校园枪击案,
      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的惨剧,全美的学校都高度戒备。晏茹提醒陆文博上学小
      心,没特别的事情尽早回家,实习也要格外注意。
      
          以校园枪击案为背景,课堂上引发了关于枪支管制的热烈讨论。陆文博喜欢这
      种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并乐于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这里所鼓励的概念就
      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设法证明就是最好。课堂上经常有教
      授的观点受到学生质疑。相比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大胆、活跃,富有创意。他们不
      在乎对错,有一点想法,就抢着发表意见。中国传统观念鼓励一鸣惊人,学生风格
      同美国截然不同,没有绝对的把握,大家都不轻易透露想法,所以给出的答案往往
      全面而充分。
      
          班上有个带红色棒球帽的男生,事事都爱抢在前面,发言极其活跃,而且经常
      抛开主题,标新立异,滔滔不绝,老师和同学对他很宽容,耐心聆听。关于枪支管
      制的讨论,教授唯恐时间被他独占,客气地建议:“如果你能在表达观点的同时,
      给其他同学留些时间,倾听不同的见解,我将非常感谢。”
      
          几句话果然奏效,他只在开始作了简单评论,就将时间还给大家。讨论迅速升
      温,到了白热化程度。全班形成两派:禁枪和枪支自由。
      
          主张禁枪的认为,政府应当立即禁止生产、销售手枪和其他半自动和全自动的
      进攻武器,彻底禁止私人拥有枪支,理由是枪支引发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枪
      击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对禁枪的认为,枪是用来自卫和娱乐,把枪和犯罪联系在一起荒唐可笑。宪
      法赋予了公民有枪的自由。邻国加拿大枪支不少,犯罪率却大大低于美国,关键在
      于完善法律并严格执行。
      
          陆文博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入了讨论。
      
          “我记得有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曾经说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他一语道破了美
      国枪击案的根本原因。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离不开枪战的历史,从白人踏上美洲大陆
      的第一天开始,到后来的独立战争直至建国,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美国精神体
      现在枪支上,并渗透到政治和外交中,带着霸道和暴力。我注意到美国文化崇尚暴
      力,媒体过分地渲染暴力,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等
      往往把杀人犯、强盗和黑社会分子描绘成英雄人物,枪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工具。这
      是英雄主义教育的失败,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禁枪比登天还难。”陆文博观点
      独特,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兴趣,给讨论增添了色彩。他想象如果能回国教书,他
      希望采用同样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在让他们充分的讨论
      中更好地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将至,玛丽邀请大家来家里做客,庆祝春季学期的实习成果。每个人带着
      自己的拿手菜来分享。陆文博按照美国人习惯的口味做了炒饭,除了放火腿、鸡肉、
      鸡蛋、黄瓜以外,还放了很多酱油,大受欢迎。
      
          他第一次见到了玛丽的华裔丈夫罗杰。罗杰的父母早期从香港移民,千辛万苦
      在美国打下一片天地,为了让儿子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从小只让他说英语,从不教
      他汉语。罗杰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当上大学教授,又娶白人为妻,想脱胎换骨成
      为美国人,可惜无论走到哪里,仍被视为黄皮肤的中国人。陆文博试图用汉语和他
      交流,结果无功而返。
      
          很多早期移民对“共产党”颇有成见。罗杰讲起他姑姑和舅舅在大陆受到迫害,
      至今他们都鄙视甚至痛恨共产党政权。陆文博并不意外,这样的看法在海外移民中
      不乏代表性,他知道这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他建议玛丽和罗杰有机会到中国去,
      看看中国的进步,或许会有不同见解。
      
          话题一直围绕中国,5 月7 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位记者殉职,
      大家问陆文博有什么看法。实习小组成员之间一向直白坦率,陆文博毫不掩饰地表
      达了对整个事件的强烈不满。
      
          “中国使馆位置重要,周围一片空旷,轰炸显然目标明确。被害的中国外交官
      里还有我的校友。这是不折不扣的谋杀。我认为美国政府应该道歉赔款。”
      
          几个美国同学纷纷争辩。
      
          “美国空军得到错误情报。”
      
          “美国不会故意这样做。”
      
          “美国已经表示遗憾了。”
      
          陆文博一个人对几个人。
      
          “导弹是从几个方向分别对使馆进行攻击的。”
      
          “美国外交官经常到中国使馆参加活动,难道会不清楚中国使馆的位置?”
      
          “电视上只播放北京的反美游行,并暗示中国政府暗中指使,中国使馆被炸的
      惨烈镜头你们怎么不放。美国媒体误导民众!”
      
          陆文博看到过大量有关轰炸的报道,很多事实是无法歪曲的。中国驻南斯拉夫
      大使馆三年前建成,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相当坚固。美国所说的“误炸”完全是
      弥天大谎。导弹从几个方向对使馆进行攻击就说明了问题。所谓的“过期地图”更
      是一派胡言。中国大使馆在贝尔格莱德非常有名,普通居民都知道,不可能被“误
      炸  ”。美国的大使、武官等外交官也多次到使馆参加宴会,应该对使馆的位置了
      如指掌。总结起来,北约的轰炸蓄谋已久,极其精确,完全称得上是赤裸裸的蓄意
      谋杀。
      
          美国一贯采取的双重标准在这一事件中生动体现出来。美国国内稳定繁荣,美
      国人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对生命格外珍惜。普通美国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会
      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参加北约轰炸的一架美国飞机坠毁,三名飞行员被俘,媒体立即跟踪采访,三
      个人的生命牵动整个美国。不幸的是,这种对生命的重视和关注仅仅局限于美国。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中,无数塞族和阿族百姓无辜死亡,其
      中包括妇女和儿童,美国政府对此轻描淡写,以“战争中平民伤亡难以避免”为自
      己开脱。美国的新闻媒体,包括所谓权威的CNN ,对此视而不见。可是当北京爆发
      大规模反美游行的时候,美国政府和媒体立即像小丑一样跳出来,用拿手的伎俩,
      把再正常不过的爱国之情,歪曲成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含沙射影地把中国政府形
      容成煽动民族情绪的黑手。
      
          双方各执一词。美国同学和政府保持一致,像“文革”时期,人人紧跟政治形
      势,口径一致。陆文博势单力薄,争执不下,空气凝重,刚才轻松随意的气氛荡然
      无存。聚会不欢而散,陆文博闷闷不乐地离开玛丽的住所。
      
          来密尔沃基后的第二个学期画上圆满的句号。陆文博顶住了学习、实习、打工
      的多重压力,成绩保持高水准,交流沟通驾轻就熟,待人处事成熟许多。他逐渐适
      应了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承受巨大生理、心理和经济压力的同时,为心中的
      “美国梦”努力着。
      
          周济民一直利用周末在教堂义务给孩子们上中文课。他始终坚信作为中国人,
      不管在哪里长大,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和根基。中文就是必修课之一。很多中国
      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有的美国人也把孩子送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
      化。
      
          正值春节之际,周济民组织了汇报演出,邀请家长来观看孩子们用中文表演的
      节目。陆文博被周济民抓壮丁,在短剧《小兔子乖乖》中扮演大灰狼。演出当天,
      教堂里异常热闹,到处贴着福字和春联,平日庄严肃穆的气氛被欢快轻松的节日气
      氛所取代,在密尔沃基工作学习的中国人欢聚一堂。
      
          节目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有小品、短剧、歌曲和舞蹈,周济民里里外外协调
      组织。孩子们的汉语并不熟练,可是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台下笑声、掌声不断。
      陆文博和几个孩子配合得相当默契,活灵活现地扮演了凶残的大灰狼和机灵的小兔
      子。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家长们纷纷向周济民道谢,感谢他一直教授孩子汉语和中
      国文化,替他们分担教育孩子的压力。
      
          教育孩子一直是困扰中国移民的难题。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受大环境的影响,
      习惯并喜欢说英语,更适应美国自由宽松的文化,对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如果
      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很难产生兴趣和动力。不幸的是,很多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
      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的过程中,产生了极端的态度与行为。很多人
      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耻,想把本人和孩子都变成美国人,他们不给孩子起中文名字,
      不让孩子说中文,平时也不和其他中国人交往,想方设法和中国同胞“划清界限”。
      还有很多人虽不极端,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不介意子女是否变成“小鬼子”,
      鼓励他们尽量美国化。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一对领养了中国孤儿的美国夫妇
      却能克服一切困难送孩子到中国教会学习汉语,保持中国文化传统,让众多中国父
      母自惭形秽。
      
          事实上,受种族、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等因素的制约,
      真正的融合恐怕只能是“一场难圆的梦”。中国留学生多数成绩优异,业务出色,
      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优厚的工资福利,但在多数美国人眼里,他们也只能是黑眼珠、
      黄皮肤的二等公民,有色人种,即使是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落地生根的中国人
      也不例外。
      
          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后来中国爸爸把儿子领到街上,问过路的人他是哪里人,没有人把他当成美国人,
      多数人说他是中国人,还有的说他是日本人,韩国人。儿子哑口无言,只能承认自
      己的错误。
      
          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作为第一代
      移民,中国留学生既有着中国传统的个性与思想,又混杂着后天接受的西方文化的
      痕迹。同样的碰撞自然而然会反映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因此常常发生跷跷板现象,
      “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可惜的是,西风经常压倒东风,东方
      人引以自豪的传统观念随着大脑西化而淡化。很多人变成外黄内白的香蕉,成为中
      西文化的双重弃儿。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人是不健全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保持中
      国传统,坚持中国的文化身份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吸取美国文化中的优秀之处,
      才是最好的“融合”模式。教育孩子,同样需要如此,在孩子汲取异国文化中优良
      养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继续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套
      成熟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在这个中西文化不断冲撞的时代,保持人格和思想的健康。
      
          中国教会和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和语言
      的氛围,让中国移民的孩子能够在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得到中国传统的熏陶与影
      响,找到自己的根基所在。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