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两个要求和一个大动作
      
          1977年12月15日早上八点整,胡耀邦来到了中央组织部,组织部前院顿时鞭炮
      齐鸣,烟花朵朵。院内的老老少少,激情满怀地欢迎胡耀邦的到来。街上行人不知
      内情,都好奇地驻足凝望,西单商场的一些顾客也纷纷跑来踮足围观,不知这个过
      去老是铁门紧闭的大院,究竟发生了何等大喜事。耀邦带着他的秘书小梁快步登上
      了办公楼,立即召集处级以上干部开会。耀邦在会上说:今天只向大家报个到,见
      见面;中央党校那边还有一些事需要交代一下,过几天再来正式上班,和大家一道
      工作。
      
          12月19日,耀邦正式到中组部上班,召开了第一次全部工作人员大会,动情地
      讲了许多话。组织部不少同志向笔者回忆说,耀邦这次见面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
      是他的一句话、两个要求和一个大动作。
      
          那句话是:“积案如山,步履维艰! ”
      
          耀邦说:“这山究竟有多高? 是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还是泰山? ”他说这
      一时难以说得清。他说光是人人熟知的“文革”期间的重大案件,诸如这天安门事
      件、“六十一人”问题、内蒙古“内人党”问题、东北的所谓“叛徒集团”问题、
      新疆马明方等的所谓“叛徒集团”问题、河北丘县的“国民党”大案、为刘少奇鸣
      冤叫屈和“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恶毒攻击林副统帅”而被杀头的“现行反革命”
      案件,等等,究竟有多少受害者,谁也说不清。“文革”前的历次政治运动,究竟
      伤害了多少自己人,也没法说得清。还有建国前囿于历史条件而形成的一些冤假案,
      如被捕被俘人员问题、延安“抢救运动”的遗留问题、“红旗党”与其他一些地下
      党的悬案、一直推到当年苏区的大杀“AB团”的冤案,等等,又有多少冤魂在呼求
      平反昭雪,谁能说得清? 所以说,这叫“积案如山”!
      
          耀邦说:对于建国后和“文革”中每一项冤假错案的清理和落实被冤屈同志的
      政策,固然是党的组织部门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而对于建国前的历史遗留问题,
      不管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或战争环境的影响,还是受康生等人的阻挠破坏而没
      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彻底的,我们组织部门也要把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当做自己义
      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阻力是很大的。郭玉峰这样的极左人物,还是很多的。我们每向前迈一
      步,其难其苦都如登喜马拉雅山,所以说“步履维艰”!
      
          耀邦说:不管如何“维艰”,我们也要有“会当凌绝顶”的决心。为此,他向
      大家提出了这样两个要求:
      
          一、要求大家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组织部门办成“党员之家”和“干部
      之家”,一扫这些年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衙恶习;使每一
      位来访的党员、干部,不论党龄长短、资历深浅、职务高低,都能感到一视同仁的
      亲切温暖,无话不可谈、无事不可求,把郭玉峰们过去紧跟“四人帮”们的那股习
      习阴风一扫而光。
      
          二、“今后如有受冤挨整的老同志来找我,我都要和他们见面谈话,请任何人
      不要阻拦;凡是信封上写有‘胡耀邦’三个字的来信,都请及时送给我,如没有我
      的表示,也望任何同志不要主动代劳处理,更不能扣压……”
      
          散会后,他立即采取了一个大动作:把中组部所有还在“靠边站”的老同志—
      —杨士杰、张策、章蕴、曾志、蹇先任、陈野苹、何载、吕枫等几十位部局级老干
      部,一一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谈心,说是“与很多老同志好久不见面了,叙叙旧”。
      他请这些老同志帮他分挑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重担。
      
          谈完话,他立即给这些老同志分配了工作——
      
          杨士杰,协助统管整个中组部工作,等中央批准后再正式宣布为副部长;
      
          陈野苹、蹇先任负责老干部接谈组,专门接待来访的老同志;
      
          章蕴、曾志两位老大姐负责已经作了结论的老同志的工作分配,具体事务由吕
      枫负责;
      
          成立了阵容庞大的干审局,有一位局长和六位副局长,其首要任务就是落实干
      部政策。不久,曾被错划为“右派”的何载,就接任了这个局的局长……
      
          如此放手大胆、雷厉风行,是中组部很多同志始料未及的。从此,“党员之家”
      美名重新大振。1978年1 月,即耀邦到中组部安排就绪后的第一个月,每天就有几
      百人到中组部上访,全月来信达六麻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