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的门是幸运的门
      
        搬家之前,亲友们议论纷纷,有些人知道我是一个自尊心和虚荣心都很强的人,
      提醒我:“我看你还是在学校附近的村子里找一间房住更安稳一些。如今大学教学
      和物业已经分家,你作为一个学生的家长,随便就住进了学校,万一被学校物业查
      出来,到时候强行让你搬出,那才更难收场。搞不好还会给强强造成不良影响。”
      可我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又考虑住在校外给女儿造成的负担太多;更担心女儿天天
      早晚往家跑,村子里环境复杂不安全。种种因素集在一起,迫使我不得不决定先住
      进学校再说。
      
        进校园后,我每天都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只怕万一被学校查出来,不但又得
      找房搬家,还会给好心的王师傅造成麻烦,给刚走进学校的女儿造成负面影响。
      
        电管局的大表哥和嫂子对我们母女已经付出得太多了,为了不再打扰哥哥和嫂
      嫂,搬家的事我没有通知他们。想不到他们还是从妹妹那儿了解了我们的去向,竟
      然在百忙中到学校给强强送来了快译通、钢笔等学习用品,还执意留下了一千元学
      费,让我们以备应急。他知道我的顾虑后对我说:“高等学府是一个弘扬人文的环
      境,不会对学生的困难袖手旁观,更不会对你们搬进校园横加斥责。住在学校里,
      大家对你们的困难有目共睹,学校一定会予以照顾。”哥哥的话使我心里安稳了许
      多。
      
        强强进校那年,食品系还隶属于生科院。王师傅那年暑假期间正好在生科院装
      修电路。他对院里的党总支副书记刘俊林老师说:“你们大概都知道有个电影叫《
      背着父亲上学》吧。咱们学校今年就刚考近来一个女生也是背着母亲来上学的,这
      个学生就是你们院食品系的新生,叫李强。她母亲是我一个朋友的亲戚,想在学校
      附近村子找一间房。听朋友讲了我既同情又感动,就和俺媳妇商量了暂时住到了我
      丈母娘家,把房子腾出来让这娘俩先住着再说。还听说娘儿俩的生活来源靠她母亲
      的164 元的劳保金,别说交学费,我看连每月的生活费都是个问题。”
      
        刘老师听了这件事很重视,报名时女儿出示了我的残疾证、厂里写的特困证明
      和缓交学费的申请,生科院顺利的给女儿办理了入学手续,同时又把我们的情况反
      映到学生处。
      
        王师傅住的是教单楼,紧挨着校园和食堂,女儿在一个月紧张的军训中随时可
      以抽时间回来照顾我,开饭时也可以打回来和我一起享用。我享受着窗外的一片绿
      荫和充足的阳光,听着喜鹊唧唧喳喳的不停叫声,心里却并不踏实。为自己作为一
      个学生家长,交不起学费还得无能的住在学校而忐忑不安。
      
        九月二十九日的下午,女儿回家告诉我:“学生处发给我二百块钱的生活补贴,
      还说他们马上就来看你呢!”话音刚落,学生处的马晓雄处长、刘俊林老师等好几
      位老师就进了门。马处长进门后竟然抱歉地说:“对不起,本应早点来看你,工作
      太忙,我们来迟了!”
      
        听了这句话使我受宠若惊。多少年来为了生存,我已经尝尽了人间的冷暖。记
      得有一次厂里半年都没有发工资,手头的一些备用资金也都贴的所剩无几。几次打
      电话;厂里都说没有钱。只好让女儿推着我去找了碑林区经委,希望他们能以最低
      生活保障金的方式给我母女解决眼下的问题。那位信访办的同志听了我的反映后,
      当时就给我们厂打了电话,让厂里立刻把钱送到经委。就在我打心眼里佩服他办事
      干练的同时,他又自鸣得意的说:“像这种明摆着的特困情况就得及时解决。小的
      时候我父亲就对我说过,迟早见了要饭的都要多少打发一些。”我不知道他说这话
      是什么意思,只是感到自己就像一个乞丐。伴随女儿住进学校后我更感到自己就像
      一个无赖,但是身体所迫又不得不如此。
      
        今天我做梦都想不到处长和老师们不但没有丝毫的怜悯和施舍的神态,还以对
      待客人的方式,提着礼物登门来看我。这一举措使我多日来一直藏在心底的忧虑顿
      时荡然无存。我向老师们谈到了自己的困难和顾虑。老师们安慰我不用担心,学校
      一定会帮助我和李强安稳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还赞扬我们母女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校认为李强是一名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并能孝敬母亲的好学生,希望这种精
      神能在大学生中发扬光大。军训结束后,马老师让李强利用国庆放假期间把自己以
      往艰苦的学习生活写成书面材料,交给学生处。
      
        这件事使我那只知道跟着环境往前走,却不知道愁滋味的女儿非常纳闷,不知
      所措地问我:“妈,以前那么多的事,我也不知道该写些啥!”我望着女儿为难的
      脸,对她说:“你可以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回顾一遍,哪些事情能体现你成长中
      的艰苦生活,你就把它写出来。”女儿想了想说:“我咋觉得咱们以前的日子不但
      不苦,倒有许多甜蜜的往事。”面对头脑简单、天真幼稚的女儿,我突然想起了霞
      姐对门的王老师曾经说:小孩是不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甜,苦日子更能锻炼她的
      生活能力。便对她说:“那是因为咱们天天过得都是苦日子,一旦遇到高兴的事就
      会给你留下很深的记忆。”“既然天天都是苦日子,每天都是一样的,又有啥好写
      的?”看到女儿愁眉苦脸的样,我只好提醒她回忆了一些以前的苦难经历。但她还
      是认为:“现在回忆以前那种生活,其实也瞒有意思。”
      
        过了几天李强竟然拿了一份学生处发给全校学生的《情况反映》,学生处的老
      师们把他们的同情、感动和关爱都融入其中,内容生动感人,我当时真担心她会因
      此而自以为是,在同学中产生出忘乎所以的不良表现。
      
        女儿还算有自知之明,她难为情地说:“妈呀,经过学校这么一写,我咋感觉
      都不是我了。同学问到我的事,我都可不好意思了!”
      
        紧接着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也都接踵而来。社会上的许多善良人读了报道非常
      感动,写信鼓励我们母女,并让我们有困难及时告诉他们,他们愿意从经济和生活
      上帮助我们。还有很多人看到报道后,当时就寄钱来资助我们的生活和李强的学习。
      这些人大多数都来自工薪阶层,是从他们的衣着和伙食里节省出来的生活费接济我
      们的;大学生寄来了他们打工挣的钱;解放军战士还把他们积攒下来的津贴寄来帮
      助我们。为了珍惜人们的关爱之心,我和女儿商量后决定把所有寄来的钱一个都不
      乱花,全部存起来,作为以后几年的学习经费,帮助女儿顺利完成学业。说来也很
      奇妙,这些汇款在学校研究免去李强第一学年的学费后,正好可以解决后三年的学
      费问题。
      
        读了学校发给的《情款报道》,很多学生都以班级为单位,给我们母女捐赠了
      生活费,我和女儿考虑到学生的钱都是父母所给的有限的生活费用,就用婉言把这
      些钱全都退了回去。强强班里捐赠的钱,同学都不愿意再把它收回去,说是留着等
      我们母女随时有困难时用。那时学校的教单楼里还没有装暖气,辅导员老师张清浦
      就建议班干部用这些钱给我们买了烟筒炉子、烟筒和取暖煤,从此后在没装暖气的
      几年里,每年冬季到来以前班长余慧红和生活委员关海宁都要给我们买上取暖煤搬
      到房门口。住进师大后,房间里暖和又干燥,我以前因为寒冷和潮湿所患的风湿病
      也有所好转。
      
        在刘俊林老师和张老师的倡导下,李强班里的同学分组轮流协助李强来照顾我,
      使我有幸和这批年轻学子交上了朋友。这些充满爱心和激情的同学为了让我和他们
      一样充分享受生活,学校紫藤花开的季节,簇拥着我观赏秀美的校园;推着我到露
      天放映场看大屏幕放映的电影,和我一起去周围的市场购物。年轻人中有人在生活
      中遇到思想障碍,也会无所顾及得向我倾诉。我呢,也会尽力开导这些年轻人,让
      他们郁闷而来,轻松而去。
      
        同学们对李强说:“李强,你如果照顾阿姨有困难就给我们说,我们一定会帮
      你。”他们也真的这样做了,有一次李强不在家,他们轮流来陪伴我,给我打饭、
      打水、到便盆。
      
        第一学期的春节前,师大外语学院的院长马振铎老师特意来看我们,把学校发
      给他的过年福利品转送给了我们,还送给李强许多学习用品,教给她学习英语的方
      法,鼓励她努力学习、多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紧接着新上任的学生处长冯武鸣处
      长和食品系的领导也提着年货来慰问我们。博士生导师陈锦萍教授只要见到李强,
      总要关心地问到我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别看她总是谢绝学生给她拜年送礼,可到了
      过年她却要在百忙中抽时间来看我。
      
        我对学校非常感激,又无法表示,只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企盼着
      女儿能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学校。
      
        刚进校时,我让女儿去住集体宿舍,认为这样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更多得享
      受和体味到大学生生活。年轻活泼的女儿性格随意和浪漫,早已被学校自由和自主
      的气氛陶醉,在宿舍里和同学相处得特别快活。同学们谁都不知道李强进校时还背
      着一个高位瘫痪的母亲。学校的《情况报道》发到班级后,同学们读了都感到非常
      吃惊。他们说:“面对轻松活泼的李强,我们谁也想不到她会出自那样的环境。”
      问李强:“你的生活那么苦,家务事那么多,你咋不愁也不烦?”强强说:“我认
      为我和我妈在一起,生活过得很充实。我妈都不愁,我只是多干了点活,有啥愁的
      烦的!”
      
        女儿住在宿舍里,早上得回来给我送早餐、倒便盆、打水;为了节约开资,中
      午还得和我一起做饭。下午放学又得抽空去买菜。大学一年级的课程非常重,晚上
      经常都有课,下课往往都到了十点多,她还得回家来帮我干许多琐碎事,赶回宿舍
      已经到了熄灯时间。冬天生了烟筒炉子,她更不放心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只好又
      从宿舍搬回到家。
      
        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儿除了努力完成各科学业,以及因为我的身体强加给她的额
      外负担;还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要和同学们一起娱乐、上网,对高中的老哥儿
      们也难以忘怀。
      
        为此我非常忧虑,担心她的学业赶不上,对不起学校和社会。女儿却不以为然,
      感不到一点压力和负担。
      
        那时我们对门住着一位马正平老师,在北京学习时从《中国青年报》上写我们
      母女的文章,寒假回学校后,意外地发现我们就住在他的对门,亲眼看到李强活泼
      开朗,生活能力也很强,对她大加赞赏。见我家是一台小黑白电视机,大年三十执
      意要让我们娘儿俩去他屋里看新年晚会,怕我坐在小板凳上冷,还要让我坐在他的
      床上。在交谈中马老师知道了我的心事,他建议我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女儿,
      大学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会在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的过程中,逐渐
      成熟起来。还说:“高等学府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锤
      炼自己走向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你不要一味担心她的学习成绩,我感觉就她
      现有的良好素质,放心吧!你的女儿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听
      了马老师的话,我的心终于放开了。再想想大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没有父母在身边,
      他们照样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处理得当,唯有我整天对她指指划划,也许这样只能
      让她生活在我的笼罩中永远也长不大。条条大路通罗马,让她自己去寻求吧!
      
        住进校园不到一年,学校搞基建。我们所住的王师傅的楼房要拆了改建学生公
      寓。学校的许多老师都被动员在校外租房住。主管后勤的周德明副校长知道我的情
      况后,考虑到我们母女在外面租房经济上会太困难,也担心在外面租房,李强为了
      照顾我得天天往校外跑,既不安全又耽误学习,专门批示给我解决了一间免费住房。
      
        王师傅把房让给我们住,倒是解决了我们母女的生活问题,却给王师傅一家添
      了许多麻烦,不但得让王师傅天天大老远的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跑,还得让托在师
      大幼儿园的女儿被他带在摩托车上来回冒雨迎风,经历寒暑的洗礼,搞得我心里一
      直都很不安,学校重新给我安排住房后,让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第一个月,我让
      女儿到资产科去交房钱,资产科说啥都不收,还让我们有困难随时去找他们。不出
      房钱,等于为我们减轻了一半生活费用,从此我们母女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学校里。
      
        在感激学校的同时,我们也忘不了王军昌师傅的恩德,没有后勤集团孙蕾和王
      师傅的帮助,我做梦也想不到怎样才能迈进这座幸运的大门。
      
        总之,女儿考进了师大,我也被认为是师大一位不可缺少的成员,开运动会时
      让我坐在食品系主席台的旁边。“非典”时我被同学们簇拥着在校园里看他们跳舞、
      唱歌、打乒乓球。食品系归属生科院时,生科院的院长和老师们曾提着礼物到家来
      看过我。从王师傅的房子往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教单三楼搬时,张清浦老师为我们跑
      前跑后,不厌其烦的看着同学们搬进了新居,才算放了心。食品系剥离出来后张小
      齐老师又来过我家,问我有什么困难。李庆云老师担任食品系党总支书记后,对我
      们母女更是关心备至。李强考上研究生后,她知道我们一时交不起全部学费,研究
      生又不能享受贷款,有劳心费力地去和研究生处联系缓交或者分期交,为了能保证
      李强的学业,到最后她不得不出面担保,终于让研究生处同意让我们分期付款,尽
      管如此,她还说:“不管咋样,先得让孩子上学,学费一时凑不齐,我给你们先垫
      上。”李强对我说:“妈呀!李老师对我们够好的了,咱不能再给李老师添麻烦。
      把咱家所有的积蓄都集中起来,再加上亲戚们这几年给我的压岁钱,暑假我再去打
      工挣点钱,先交一年的学费肯定没问题。”
      
        1999年的11月初的一个早上,刘俊林老师领着一位年轻女士走进了我家,向我
      介绍说,她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希望我能配合采访,就匆匆而去。听到说是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我的心里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告诉她:“《中国青年报
      》上曾经登载过我上学的事,大约是一九六二年的五月份,因为年代太久,当年的
      报纸已经丢失。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在女儿跟前我都从未提及过。”她听到后很诧
      异,接着又认真地说:“这个我可以回去帮你查一查。”听了她的话,我真担心经
      过文化大革命,很多资料已经无从查到,一旦无法证实,连这位女记者也会误认为
      我在瞎吹。后悔自己不该说这些多余的话。
      
        女记者董月玲,她衣着随意,行动干练,语言简朴,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致使我误认为她绝对超不过三十岁,以至于对女儿说:“你可以叫她姐姐。”她不
      服气地说:“她咋能喊我姐姐,我都三十六岁了!”我这才知道她原来和我的小妹
      一样大。
      
        在来师大采访的两天半时间里,因为李强有课,她把白天的时间几乎全都给了
      我。我不得不为她的这种踏实认真的采访精神所感动。在她恳切、坦诚而巧妙的询
      问过程中,我滔滔不绝地向她叙述了自己充满冷暖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当我谈到俄
      国小说《怎么办》时,她惊讶我读的书不少。让她看了我写给妹妹的信,她又赞扬
      我的文笔不错。自认为卑微的我,能够得到《中国青年报》的大记者的赞许,我沾
      沾自喜。
      
        不久,由她采访并撰写的报道以《好一对母女》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
      发表了,标题的下面压着一张当年报道我上学的报纸的照片。由于她采访扎实,那
      篇文章竟是当时媒体报道中最贴切我们母女生活的一篇。还把我写自传的念头也披
      露在那篇文章里了,许多读者都来信说希望能看到我写的书。闲聊上了报纸,无形
      中变成了承诺,迫使我不得不付之于行动。
      
        《好一对母女》抓住了我生活的核心,我便以此文为主干添头加尾,展开了我
      胆大妄为的行程。从此后我和女儿分道扬镳在不同的追求中开始了各自更加充实的
      新生活。写自传的过程中我总感到自己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从来没有提过笔,生
      活圈子小,意识必定狭隘,对自己很不自信。有一次李强的同学周星来我家时,看
      到我正在抱着笔记本忙碌,感到好奇。在交谈中我告诉她自己写自传的设想和顾虑,
      想不到她竟然坐在我身边很投入得看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还说等我写成工了,她
      一定要给他们同学推荐。她的祖父母都是邮电学院的离休人员,老两口都已经八十
      多岁了,祖母知道我的情况后,一定要让孙女带她来看我,还特意做了拿手的糖饼
      让我品尝。看了我的文章,说我写得很流畅。
      
        在这前后我有幸结识了师大宣传部的李卫东老师,当他看到我的手稿后认为:
      我能把自己的生活用文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并相信我一定能成
      功。这些有识之士的表扬,使我获得了鼓舞,增加了信心。同时也使我把这项行动
      看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是师大把我的生活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给我的生命又增添了新的活力、激
      情和力量,为了表示我对师大的一份感激之情,也为了把我在校园里的这段生活过
      得更有意义,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把我的自传写成功,用它作为对师大的回报。
      
        女儿每天学习到深夜,我也陪伴着女儿在圆自己的又一个梦。面对进入大学后
      茁壮成长的女儿,我的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记得有一天晚上下了有机化学试验课,强强回家得意地对我说:“妈,今天上
      试验课,汤老师取出一大块冰,说是要砸碎了试验时冷却用,我看我们组的人没有
      一个人动手,就用锤子砥砺硄噹把冰砸碎了。老师说我一看就是经过生活锻炼的人,
      出手利索又得门。”李强不但试验做得认真准确,试验报告也写得整齐无误,这门
      课结业时终于获得了优秀成绩。强强几次在校园推着我遇到汤老师,老师都鼓励她
      上完本科后再继续考研,夸李强是一个有志气又有能力的好青年。
      
        我坐在家里经常听到女儿回家对我说:“妈,我们今天第一次上制图课,老师
      还送给了我了一套制图工具,我一定要把制图课学好……”“妈,我的物理成绩是
      全班第一……”
      
        班里有很多同学说:“李强得照顾母亲的生活,还会做饭,计算机也玩得好,
      学习成绩比我们还高。”“别看强强平时爱玩,可她只要一学起来比我们效率都高。”
      
        事实证明,没有我的操心和唠叨,女儿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同情、关心、爱护和
      教导下,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照样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决心以优秀的成绩回报
      学校和社会。她合理利用时间,吃苦耐劳,踏实认真,乐观向上,得到了许多任课
      老师的好评。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本科毕业时有幸得到担任指导教师
      的著名食品学家陈锦萍教授精心教诲,本科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研究生的毕业
      课题和论文也完成得特别成功,为她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女儿在学习之余以责无旁贷的态度包揽着我生活中无法自行解决的困难,还从
      师大的图书馆里有我永远也读不完的文学书籍。通过和李强的同学的交往使我潜移
      默化地吸收了许多高等学府的文化气息和超前意识。我还跟这些大学生朋友学会了
      说普通话,虽说是纯属“醋溜”,但却意味着文明和开化。能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
      使我从忧虑走向快乐,从狭隘趋于豁达,更给我笔录自传增加了灵感。
      
        我跟女儿学会了电脑打字,2004年学校给全楼装置了网线,我又学会了上网,
      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是师大帮我走进了社会,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让我有机会参加了『全球千名
      妇女争评2005诺贝尔和平奖』活动,并被推选为千名妇女之一。我知道自己做的很
      不够,与那些勇敢捍卫妇女权益,以及站在建设和创造第一线的女同胞相比受之有
      愧,但是也为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感到幸运。2005年12月我在女儿的陪伴下第
      一次乘飞机去昆明,参加了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和蒙古的千名妇女大会。它
      使我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开了我的眼界,增加了我的见识。
      
        走进校园使我的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得到了以前做梦也想象不到的精神享受。
      我的亲友和和社会上一些和我接触过的记者、作者都为我能受到学校的礼遇而庆幸,
      他们认为:师大是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充满了人文精神,才会对你这样关心和照
      顾。
      
        转眼间我已经在师大生活了了七年,这七年是我一生中最安稳最无忧无虑的时
      光,在幸福中使我和师大建立了深厚的情感,2006年李强硕士毕业,我将随女儿告
      别师大这个美好的大家庭。每当想到此事,我的心里就会涌现出一股凄凉和惋惜。
      我舍不得师大校园、舍不得和我接触过的所有老师、更舍不得将要分手的李强同学
      ――我的年轻朋友们。这段生活将给我留下永久得眷恋。
      
        校园里喜鹊的叫声不断,象征着我的幸运不断。
      
                                     (全文完)
      
      
      
         --------
        虹桥书吧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