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活累活亲自干
      
          朱德对孙辈们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很看重。他一再向孙辈们强调:祖国的建设,
      就靠你们这一代了。如果你们今天不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就是对祖国无所贡
      献的废人。
      
          当孙辈们在学校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朱德就会喜形于色。但是如果学习成绩
      总不能让他满意,他就会以一种表面疏远的方式,对孙辈进行鞭策。
      
          据朱敏署名的一部回忆中叙述: 朱德对她的孩子健健和窝窝,一直是挺喜欢的。
      可是当健健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好后,朱老总就严肃地批评了健健。
      
          虽然戎马大半生,但朱德始终不曾丢弃生于山乡的劳动本分。自幼生长在江西
      农村的康克清,在这一点上和老总是琴瑟相契。他们对孙辈们人格德行培养,最初
      就侧重在热爱劳动上。
      
          在北京,朱老总通常住的地方有两处,玉泉山和中南海,以住玉泉山的时候居
      多。朱德诞生于蜀东北的山乡,长年的戎马生涯又一直与大山相伴,江西的井冈山,
      陕北的黄土高原。
      
          夺取政权,进了城,他还爱住在山上,虽说是小小的玉泉山。他乐此不疲的运
      动,就是带着身边的人和孩子们爬山,这显然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性情有关。把
      朱德的爱山和毛泽东的恋水,往一块儿一联系,不油然脑子里就冒出那句古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不论是玉泉山还是西楼寓所的房前屋后,朱德和康克清都自己动手种上了蔬菜
      和杂粮。当孙辈们长到一定的年纪,朱德、康克清就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作。从翻
      地、播种,到锄草、浇水、掏粪、施肥,都无一遗漏地要他们参与。
      
          特别是那些脏活、累活,朱德和康克清一定不让工作人员代劳,亲自带着孙子
      们干。孙子们回忆说:“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家的菜园浇水。这种从
      小养成的劳动习惯,使我们后来对参加劳动,吃苦受累,感到很自然,根本不觉得
      什么。”
      
          由于精耕细作,照料得勤,朱德家周围地里种植的蔬菜和杂粮,总是丰产丰收。
      他们除了自家享用一部分外,其余都送给了西大灶食堂。西大灶食堂收到朱老总家
      送来的瓜菜,就堆在一起,展览给来食堂就餐的人看。
      
          兴许是因为土质比较肥沃,加上一家人的悉心侍弄,每到收获季节,朱德家的
      菜园子更是满眼的硕果累累。朱老总带领孙辈们在自家园子里的劳作,还吸引了中
      南海里的其他孩子,也到他们的园子里来帮忙。
      
          吴振英的长子吴陕立,就与老总的孙子、侄孙们,把积来的粪肥,都填在一株
      冬瓜的下面。这株冬瓜长得藤粗叶阔,朱德不明其中奥秘,问孙辈:“怎么这株长
      得这么壮啊?”孩子们笑而不答。
      
          后来,粗藤上结出一个75斤重的特大的冬瓜,被送进了中国农业展览馆里展览。
      结果,朱德的冬瓜,又像当年朱德的扁担一样,被写进了报道和课本里。这其间,
      也有孙辈们的一分汗水。
      
          援朝、和平的父母朱琦、赵力平都在天津工作,家也安在天津。有时候的寒暑
      假,援朝、和平就到天津和姥姥、父母一起住一段。离京时,朱老总会对孙子们做
      一番交代:“虽然是去度假,但也不要只是玩。要帮父母做些家务活,争取学会一
      两项技能。”
      
          孙子们记住了爷爷的嘱咐,陆续学会了一些手艺。一年的假期,和平在回天津
      的时候学会了生火和蒸馒头。他特别兴奋,回到北京就急着露一手。奶奶看着和平
      在炉前、案板边的紧张忙活,内心充满欢喜,馒头蒸得好坏已经不重要了。
      
          那段时间,朱德正在外地视察,奶奶看罢演示,对孙子说:“快给爷爷写一封
      信,把这件事告诉他。”以往,朱德在外地,接到家里的来信,并不一定马上就回。
      但当他看到孙子的这封信后,立即回了一封信,对孙子的进步和成长,给予了表扬。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