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学校
      
          在孩子们充满新鲜感地走进新家,走进虽然有些残破,却依然瑰丽多姿的园子
      的时候,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最早住进中南海的多数孩子,是育英学校的学生。
      
          育英学校创建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下东峪,正式开学的那天是1948年11月21日。
      初创时学生并不多,但陆陆续续总有新同学加入。加入最多的一次,是中共中央直
      属机关子弟小学的合并,因此也可以说,育英学校是由两个学校合成的。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王若飞的儿子王兴、胡乔木的女儿胡胜利、当时中共中央
      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廖鲁言的儿子廖侯、叶子龙的女儿等十来个孩子,都是中共中央
      直属机关子弟小学的。
      
          进入北平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子弟小学与育英学校合而为一,称中直育英小
      学,校长是原育才小学的教导主任、后来出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韩作黎。合并后
      学生一下增加到几十人,都是中共领袖、部分领导干部和部分中直机关干部的亲属
      子女。搬家和安顿并没费太久的时间,很快恢复了正常学习。
      
          当时的干部们都实行供给制,学校的子弟们也不例外,他们的生活用品,例如
      被褥、洗脸盆、牙具等,还有学习用具,都由公家发放。衣服由公家统一做,多用
      呢子或精细布料,这些好料子都是缴获来的,让孩子们享用是大人们的心愿。
      
          每个孩子都有一块包衣物用的包裹,包裹布一律都是日本的太阳旗;统一发的
      背心,也是用太阳旗做的。汪延群还记得: “背心正好在太阳处开一个洞,脑袋从
      那儿伸出来。”后来,笔者从吴振英家,通过当年父亲给女儿的拍照留影,一睹了
      孩子们身着太阳旗背心的模样。那么多的日本旗,也不知道和校址选在了原来日本
      人的军事学校里有没有关系,难道是从这里翻出来的?
      
          洗脸盆是铜的,写大字的墨盒也是铜的。当年的学生胡胜利、李万邦等回忆说
      :“那都是很好的铜制品,本应当做纪念好好保留的,可惜大炼钢铁时热情一上来,
      把它给捐出去了,正经钢也没炼出来,纪念品也失去了。”
      
          最初的在校生,全部实行寄宿制,吃、宿在学校。1950年进育英学校读书的康
      辉回忆说:“在学校吃得很好,有缴获的高级罐头,像奶粉,甚至还有罐装燕窝,
      都被送到学校,增加孩子们的营养。”
      
          “我记得为了增加营养,我们喝的稀饭里还要加一小匙维他命一类的药粉。有
      时还喝葡萄原汁的饮料,这些大概都不是当时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都是战利品。
      我觉得那时的生活特别幸福。”同是育英学生的钟延辉说。
      
          和康辉同年级的徐建林记得: “学校组织春游等外出活动时,发给每个人带些
      糖果,还有巧克力。可是我们这些从山沟里来的土包子,最初不认这些高级玩意儿,
      看巧克力黑不溜秋,吃起来有股苦味,以为是什么药,悄悄地给扔了。”
      
          以上情况都可反映出,中共领袖、中央领导机关对下一代成长和健康的关切和
      照顾。还可作此见证的是,育英学校的名誉校长是杨尚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主任
      担任一所小学的名誉校长,大概除了育英学校,再没有第二个了。
      
          尽管只是个名誉校长,但杨尚昆对学校的事务和在校学习的孩子们,很挂记在
      心。严冬之际,突然来寒流降温,他就会亲自到学校去看看,过问一下孩子们的冷
      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