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赶考”
      
          1949年3 月23日上午,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走向由11辆
      吉普和10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他边走边对身旁的周恩来说: 出发了,进京赶考去。
      跟这个车队一起开拔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陆定一、杨
      尚昆、胡乔木等。
      
          在这个车队向北京进发之后,一批一批的车队和人流,也相继从河北的各根据
      地,踏上了东进之旅。在这东进的队伍中,有中央机关的干部们,有部队的官兵们
      ……还有,就是将
      
          成为本书主人公的孩子们: 育才学校的、育英学校的、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
      小学的、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托儿所的……
      
          3 月25日临近中午,毛泽东在北平清华园火车站下了车,坐上延安时就为他开
      车的司机周西林驾驶的吉普,奔了预先安排好的颐和园。
      
          一进颐和园,冷冷清清,园内的人都被负责保卫的社会部给清理出去了。毛泽
      东到来后,是要水没水,找饭没饭,紧接着还要参加西苑机场入城式的活动,他火
      了,训了社会部的人。当晚,他执意不肯住已安排好的颐和园,继续往西,上了香
      山。
      
          为了保密,住在香山的这一干人马,对外称“劳动大学”。称自己的驻地为大
      学,在西柏坡时就开了先河,那时中共中央的驻地被称作“农业大学”,简称“农
      大”,董必武的化名还叫过“校董”。好多人不知内情,以为真是农业大学,跑来
      投考。香山的劳动大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许多人找到这里,要进去报名,弄得
      警卫人员一阵紧张。
      
          “劳大”有警卫部队严密布防,在“劳大”范围内工作的人员,必须佩带一枚
      证明身份的金属证章。证章是圆形的,大小如五角的人民币,外边有一圈黄色的齿
      轮边,中间有一红色五角星,星上缀“七一”两字。
      
          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组成时担任警卫科科长的李树槐长女李延梅,还保存有
      一枚中间不是五星“七一”,而是毛泽东像的证章。这也是当年出入“劳大”的证
      章,但不是常规的,只是为某次活动而特制的。
      
          大约在香山住了一个多月后,大人的世界里,羼进了带给他们快慰的孩子的踪
      影和欢声。孩子们大多是随着托儿所和学校行动的,所以到北平的时间稍晚一些。
      托儿所的孩子比较小,为了便于照顾,中央直属机关的干部子弟托儿所,就设在了
      “劳大”区域内,就在我们今天看见的香山饭店那个地方。
      
          当这些曾和父母们经历跋涉、朦胧地学会了一点观察和思辨的孩子们回到“劳
      大”,和父母们重新团聚之际,已能从中共领袖们尘埃落定的气宇中,父辈们难掩
      喜悦的谈笑中,小伙伴间相与传播道听途说的捷报中,渐渐揣摩出已经熟悉的那种
      南北转战、马背颠簸的生涯要终结了。
      
          在孩子们眼里的父母似乎比以往更忙碌,而最忙碌的,是中共的领袖们。虽然
      他们和中共中央机关的一干人马,驻扎在离北平市中心数十公里的西郊香山,但他
      们的许多的工作,却要在城里进行。
      
          新政治协商会议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因陆续进北平的知名民主人士都住在
      城里,把他们一个个地接上香山,筹谋擘划国是,协商共同纲领的条款,显然不太
      方便。为此孔席墨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和中共中央
      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便每每在香山、城里两头奔波。
      
          当中共领袖们在北平落脚尘埃未定,得美国怂恿,迫使蒋介石再度下野的国民
      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便派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作为和平谈判
      代表,到北平住进市中心的六国饭店。
      
          张治中等的任务,是设法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起码将之拖延一气,也好
      待汛期水涨给强渡长江添点儿难度。中共识破了李宗仁的居心,到北平尚不足一星
      期的周恩来、林伯渠、李维汉等,迅即组成中共和谈代表团,与张治中等接触,就
      是要把折冲樽俎缩在最短的时间内。
      
      
      
          周恩来等更忙碌了,每日数十公里的往返,加之路况很差,费时且耗神,有时
      一天甚至要跑上两趟。周恩来常常在行车中,就不堪疲惫,昏昏入睡。为了减免往
      返奔波的耽时和劳顿,5 月,周恩来、林伯渠、李维汉等先后在中南海丰泽园建筑
      群落中,觅得工作和栖身之所。
      
          据毛泽东的贴身侍卫李银桥回忆,第一个住进毛泽东后来住的丰泽园东配院菊
      香书屋的,是林伯渠。
      
          这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林伯渠和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都是中共党内参
      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加上生于1884年的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林比
      毛泽东还大7 岁呢,每天数十公里的颠簸,对当时已年逾花甲的他,实在是消受不
      起。
      
          能比较清楚地记得林伯渠在中南海居住情形的,是他的儿子林用三。林用三这
      个名字,中间是有点儿故事的。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写了一部《论持久战》,里面提
      到抗日战争将有一个漫长的相持阶段,林用三1939年在四川重庆出生,恰在相持阶
      段,父亲给他起名叫林相持,很有些时代特色。
      
          上延安保育院的时候,相持阶段已经过了,不能老相持了,林伯渠给他改了个
      名字,叫林用三。按林伯渠的解释:用三就是三用,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
      用脚踏实地”。
      
          在那个时期,自视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谁也未曾想过让自
      己的子弟和官员发生什么联系,而是首先要他们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用脑,用手,
      脚踏实地,做个普通劳动者。
      
          林用三是随着自己就读的育才学校进的北平。“我们坐着汽车,从德胜门进的
      城,那是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学校进城就先在柴棒子胡同落了脚。之
      所以记得那么清楚,就是因为我们从艰苦的解放区刚过来,一个个精瘦,身体细得
      像麻秆,就显出圆脑袋大。附近的居民说我们就像根火柴棍,住在柴棒子胡同名副
      其实。”
      
          进城后周末一放假,父亲的服务员就蹬着带挎斗的三轮车,把林用三接到了中
      南海。“从新华门进去的,沿着南海西岸向北,然后左拐右拐,拐到颐园,我家就
      安在这儿,是个有假山的小院子。所以我爸爸他们初到北平在香山住哪儿,我都不
      知道,我到北平时家已经在中南海里了嘛。”
      
          后来,林用三知道,父亲最初住在丰泽园东面的菊香书屋,后来周恩来进海,
      带着他的工作班子。林伯渠见周恩来他们人多,菊香书屋房间多些,让他们住比较
      合适,自己就搬到了颐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