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说起来米塞斯是一位经济学大师,但命运对他似乎不够公正。在奥地利时由于
      是犹太人,且鼓吹完全自由放任,而无法在母校维也纳大学担任正式教职,只能当
      没有报酬的私人讲师(Privatdo zent,在欧洲一种特殊的教职,没有报酬,只有讲
      课资格) 。他主张完全自由放任也受到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如弗莱堡学派的批
      评。到美国后,由于自由主义立场不变,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凯恩斯主义,加之生性
      耿直,常得罪人,尤其是领导,无法在一流大学任教。只能到纽约大学任职,工资
      还是由威廉·沃尔克基金支付的。  惟一让米塞斯值得骄傲的是他有一批好学生,
      包括哈耶克、马克洛普、哈伯勒、摩根斯坦、熊彼特、罗宾斯、德鲁克、罗斯伯德
      等。这些名字我们今天听来都不生疏。
      
          计划经济改革的先驱者
      
          写到米塞斯就不能不写兰格(Oskar Ryszad Lange, 1904~1965) ,因为在20世
      纪20~30 年代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中,米塞斯是计划经济的反对派、兰格是与他对
      立的计划经济的支持派。而且,兰格的计划经济思想不同于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
      因此,在苏东各国经济改革初期,兰格的计划经济模式曾一度成为目标。在这个意
      义上说,我们不把兰格作为计划经济的支持者,而把他作为计划经济改革的先驱。 
      
          在经济学家中,兰格是少数既精通西方经济理论,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的人。兰格出生于波兰,14岁时就作过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讲演。他研究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并愿意主讲政治经济学,但由于思想“左”倾,学校只让他讲统计学。由
      于从事政治活动无法在国内任教,从1938年到1945年,兰格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
      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并在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兰格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早
      年加入波兰社会党,二战中与坚持抗战的地下组织有联系。二战后恢复波兰国籍,
      出任波兰第一任驻美大使,驻联合国代表。以后又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 当时波兰
      执政党) 中央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国会中外交、财政委员会主席。1956
      年后任华沙大学教授。不过由于兰格并没有真正接受斯大林模式,在波兰战后政治
      中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
      
          1956年的波匈事件是计划经济改革的序曲,尽管序曲和正剧之间的间隔太长在
      有关计划经济的争论中,兰格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论》。他反对米塞斯等人计划
      经济不可能有经济计算,从而低效率的观点,认为计划经济同样可以运用价格实现
      经济计算,而且会比市场经济下更好。兰格的这种观点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模拟市场
      模式。
      
          兰格认为,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均衡运行取决于三个条件:个人收入
      与效用最大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定了某种物价水平时商品的供求数量;各种商
      品的供求均衡决定了实现所有个人与企业最大化的惟一一组价格;个人的收入等于
      他们转让资源使用权的收入加企业家的利润。这三个条件是在市场上的试错过程中
      不断调整而实现的。这样的试错原理同样可以运用于计划经济中。这种计划经济应
      该具有三个特点:有消费者选择自由,效用最大化适用于消费品市场,消费者收入
      和消费品价格决定了消费品需求量;企业的生产决策不由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引,由
      计划当局决定,要求实现最低成本和最优规模;劳动者自主择业,劳动给予支付最
      高工资的产业或企业,公有生产资料由计划当局决定价格,并给予能支付这一价格
      的产业或企业。
      
          计划经济改革的先驱者计划经济中实现均衡的条件是价格要使供求相等。消费
      品和劳动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这与市场经济相同。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价格和利
      率由计划当局决定,通过试错法,  兰格经济学著作选集的英文版计划当局同样可
      以确定出正确的价格。计划当局模拟市场是计划经济有效率的保证。兰格详细论述
      这种合理价格形成的机制。而且,他认为这样形成的价格比市场更有效率,因为计
      划机构掌握的信息要比私人全面得多。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际运行的计划经济与兰格设想的并不一样,例如,消费者
      选择自由和劳动者就业自由都不存在。计划是靠强制的行政命令来实现的。兰格预
      言的高效率也没有实现,而且,供求长期处于失衡状态。针对这些问题,兰格的计
      划经济思想有所发展。首先,兰格区分了实现计划中的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他认
      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应优先用经济手段。其次,兰格提出了计划决策中的分
      权问题。这就是说,主要决策由国家( 政府) 做出,其他决策可以分散让企业做出,
      以便决策有灵活性。最后,在计算机发展之后,兰格提出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模拟
      市场的试错过程。这也被称为:“计算机社会主义”。
      
          兰格的基本思路是在不改变公有制和计划体系的情况下来完善计划经济。这种
      思路容易被计划经济中的领导与群众接受,而且实行起来阻力也较小,因此,成为
      许多计划经济国家改革初期的基本思路。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提法与做法,包
      括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让利放权等等都受到了这种改革思路的影响。
      
          但历史证明,兰格的这一思路并不成功。计划经济的弊病是由其体系内产生的。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对立的体系,想在保留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运用市场、价
      格等等,都是一厢情愿。所以,经济改革不是完善计划经济,而是以市场经济来代
      替计划经济。兰格在1965年去世,这时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刚刚开始。如果他能活到
      80年代之后,也许他的观点还会改变。兰格毕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他对
      计划经济改革做出了最早的设想。
      
          兰格年轻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尽管以后在西方学习与研究,并且对当代
      经济学颇有贡献,但仍然改不了对计划经济的迷恋。这也是一个悲剧。
      
          书斋中的经济学家
      
          许多经济学家既从事理论研究,又关注并参与现实经济生活。他们的经济学有
      强烈的现实感,对经济发展或政策制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
      终生都在书斋中,在他们的象牙之塔中玩“经济学智力游戏”( 希克斯语) ,他们
      的理论也许相当抽象,但对现实绝非没有意义。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家爱德
      华·张伯仑(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 1899~1967) 就是这样一位学者。 
      
      
      
          张伯仑的经历十分简单,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就在哈佛大学任教,终生
      未变。他没有担任过任何其他实质性职务,也没有从事企业顾问或政府顾问之类工
      作。终生在书斋中研究垄断竞争理论。今天这种理论已成为企业战略学、市场营销
      学等实用性学科的基础,最热门的产业组织理论或称产业经济学也是在他这种理论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当他20世纪30年代研究这种理论时只是要发展价值决定理
      论,解决纯理论的不完全竞争下的价值决定问题。也正是《这种能坐下来冷静思考
      的精神,使他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萨缪尔森称垄断竞争理论的
      建立是经济学中的“垄断竞争革命”。垄断竞争理论的建立标志着新古典微观经济
      理论的完成。著名的《Whos who in Economics 》( 中文本名为《世界重要经济学
      家辞典》) 认为他是“20世纪六位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1933年出版的
      《垄断竞争理论》成为每一代经济学人必读的经典。书斋里同样出大学问家。 
      
          在经济学中,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称为价值决定论。在张伯仑开始学术生涯时,
      在这一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这种理论以市场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前提。这就是说,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
      通过调整产量或产品差别来影响或控制价格的垄断势( 即都是价格接受者) ;企业
      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以及交易双方信息的完全性。而且,这种理论只分
      析企业而没有涉及由企业组成的行业。但在20世纪以后垄断越来越重要。尽管马歇
      尔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并未深入研究。马歇尔以后的学者更多地注意到垄断,
      但并未注意介于竞争和垄断之间的市场。张伯仑要解决的正是各种市场结构下价值
      的决定。《垄断竞争理论》一书的副标题就是“价值理论的重新定位”。
      
          书斋中的经济学家张伯仑认为,过去人们只看到了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的市
      场结构,其实大量的市场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张伯仑又
      把介于竞争与垄断之间的市场分为寡头和垄断竞争。张伯仑正是要分析这四种市场
      结构中的单个均衡( 一个企业价值的决定) 以及集团均衡( 一个行业价值的决定) 。
      
          对于竞争、垄断和寡头市场,前人已有许多分析。张伯仑最大的贡献是对垄断
      竞争的分析。他第一次提出了“产品差别”的概念。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
      包装、外形、品牌、服务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产品差别会引起垄断,产品差别越大,
      垄断程度越高。这就是说,有自己产品差别的产品可以以自己独有的特点形成对一
      部分消费者的垄断,利用自己的产品特色控制价格,成为价格决定者。在这种存在
      产品差别的市场上,尽管企业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差别的产品没有完全替代性( 
      消费者对有差别的产品有不同的偏好) ,这就引起一定程度的垄断。但有差别的产
      品毕竟是同一种产品,这就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而且企业仍然可以自由进入,因
      此,生产有差别产品的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这种垄断与竞争的并存就形成垄断
      竞争。
      
          张伯仑重点分析了垄断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单个均衡和整个行业的集团均衡。
      垄断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短期中可以靠产品特色控制
      价格而获得利润,但在长期中由于竞争利润会消失,实现了长期均衡。集团均衡是
      研究许多企业的产品有高度替代性情况下整个行业价格和产量的调整。分析方法是
      先假设产量不变,考虑价格调整,然后再假设价格不变,考虑产量调整。在长期集
      团均衡时,企业有过剩生产能力,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加,平均成本高于竞
      争时,市场价格也高于竞争时。
      
          张伯仑的分析区分了不同的情况,而且所用图形复杂,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
      易,何况现在国内还没有这本书的全译中文本(1958 年出过一个节译本,现在已无
      法找到了) ,非专业人士不必看这本书。但张伯仑的垄断竞争理论今天仍有强烈的
      现实意义,企业家常讲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正是根据这种理论提出的。不过张伯仑没
      有预见到他的理论的现实意义,甚至把创造产品差别的广告作为增加成本的无用支
      出。真是书呆子一个。
      
          还应该指出的是,张伯仑的垄断竞争理论完全是独创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
      因为1926年英国经济学家斯拉伐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竞争条件下
      的报酬规律”的文章,提出了研究竞争与垄断之间市场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琼·
      罗宾逊受他的影响在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这本书的观点与内容同
      张伯仑的书有类似之处。因此,有人认为张伯仑亦受到斯拉伐启发。张伯仑在书中
      也说到支持他这种“中间理论”的有三个人,第一个就是斯拉伐。但张伯仑强调,
      他早在密执根上大学时就考虑这一问题  ,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已
      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垄断竞争理论》作为博士论文1926年已经完成。熊彼特在《
      经济分析史》中经考证证明了这一点。张伯仑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同班同
      学、已故北大陈岱孙教授也证明了这一点。张伯仑说到斯拉伐支持他的理论是在该
      书1933年出版时加的一个注。 
      
          张伯仑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有相似之处,
      但张伯仑关于产品差别与垄断的论述,关于销售成本对创造需求和增加需求的作用
      等都是独创的。现在经济学界更看重的是张伯仑的书,这也是现在微观经济学“厂
      商均衡理论”或“市场结构分析”的内容。琼·罗宾逊的书看的人不多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