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计划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失败使绝大多数前计划经济国家走上市场经济之路。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传统的力量是强大而长期的,计划经济的思想,尤其是政
      府高明论,仍然在相当一部分人头脑(尤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中根
      深蒂固。此外,计划经济国家走向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封建经济走向市
      场经济。后者是自发发生的,前者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的。在计划经济转向市
      场经济中,政府是始作俑者、推动者。政府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这个特点也使
      一些人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市场经济的建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
      想以计划的方式,由政府有计划地建立一个市场经济。这种做法的表现就是不相信
      市场的自发性,总怕一放就乱,似乎离了管制,市场就是无秩序的。
      
          本来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能放开的都应该放开,但现实中却是放得极慢,总怕完
      全放开价格就天下大乱。今天不让那种价格涨,明天又不让这种价格降,政府成了
      一个救火队,尽管没火,也怕有火而忙个不停。结果如何呢?你不让涨,有黑市涨
      价(各地的票贩子问题);你不让降,人家仍在暗折。等政府承认了已成事实的价
      格涨跌时,只能算事后追认了——汽车取消自律价是这样,民航禁折令从未严格实
      施过也是这样。政府何必总像唐·吉诃德那样与风车(市场力量)斗呢?历次价格
      禁令的失败也说明政府在价格问题上并不高明。高明哪能屡战屡败?但又不想放弃
      自己高明论,所以才有屡败屡战, 直至即将召开民航价格管制的听证会。
      
          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在于政府管得太多。“一放就
      乱”往往是不对的,“一管就死”倒有几分真理。市场机制的调节贵在自发,而不
      在于什么人有计划地控制。市场经济的关键是政府能不管的尽量不管(同时该管的
      应该管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是“放”而不是“管”。即使
      走向市场经济的最初推动力是政府,市场经济成功的保证仍然是自发性。有计划地
      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也许动机是好的,但结果并不好。结果不好,好的动机又有什
      么用呢?在运用市场调节方面,政府不是高明的,企业和消费者才是高手。不要总
      把企业看成是弱智的孩子,需要政府这个高明的保姆去引导。不破除政府高明论,
      改变有计划地建立市场经济的做法,我们的改革难免还会有弯路。
      
          政府不应该对民航实行价格管制,也不能实行这种管制。所以, 民航价格听证
      会也就是徒劳无益的“做秀”了。市场经济要实干,“秀”还是不做为好。
      
          驳高学历多生孩子论
      
          有些事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居然有人公
      开主张高学历者多生孩子, 低学历者少生孩子。不是公开的报纸报道, 江苏省人大
      常委会审议《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草案) 》时, 有委员建议博士、硕士可
      生二胎,对无知识的农民加强人口控制, 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提出这种建议的省人大常委委员想必素质是不低的。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居然没有一点人权和平等的观念。人,无论高低贵贱,知识多少,在法律面前是人
      人平等的。保证每个人的这种平等权是基本人权。生育子女是人的权力之一。每个
      人都是平等的。在没有法律限制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生多少孩子的自由。当
      我们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时,其限制适用于每一个人。法律上没有特殊公民,
      也没有有特殊生育权的人。认为文化高就有超出别人的生育权,实在是又回到了中
      世纪。
      
          更重要的是,高学历者子女的素质一定高,低学历者子女的素质一定低吗?无
      论从人口统计还是生物学的理论中,恐怕都找不出依据。从生物学的角度说,遗传
      基因并不是决定人的素质的最基本因素。人的素质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把人的素
      质归结为遗传仍然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的封建意识。只要研究
      一下那些历代开国君主子孙的情况,你就知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
      句话的含义了。从人口统计的角度看,有多少优秀人才的父母,文化素质并不高,
      甚至是文盲,又有多少“书香门第”出身的子孙走上了堕落之路。从现在社会现实
      来看,的确有许多文化素质高的家庭的孩子在社会上是成功的。但这并不是遗传因
      素。从制度上说,城里的孩子上学,就是比农村的孩子机会多,况且,他们的父母
      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农村里低文化素质家庭的孩子缺的不是内在素质,而是外部条
      件。
      
          退一步说,即使高学历父母一定可以生出并培养出高学历子女这一假说成立。
      但高文化、高学历就是高素质吗?素质应该是综合素质,它包括人的品德、能力和
      文化,决不仅仅是文化。不少( 还不是个别)高文化高学历的人并不具有高素质,
      人品极差、无实际工作能力,有知识而无文化者并不少。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哪
      个不是高学历?那些学术中剽窃、抄袭、到处吹牛,甚至诈骗者,哪个不是高学历?
      回到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从批胡适到“文革”)中左得出奇的打手,追随“四人
      帮”的梁效之流,哪个不是高学历?再去翻翻一部中国史,哪次动乱不是高学历者
      策划的?
      
          高学历绝不代表高素质,低学历更不表示低素质。且莫说千百万无文化的劳动
      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这套大道理,像王进喜、孟泰、王崇伦这批共和国英雄中,有
      许多人并没有什么学历。在没有文化的群众中那种淳朴、勤劳、正直这类高尚品质,
      恰恰是高学历人群中所缺少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或者“文化越多越反动”。
      这种观点和“卑贱者最愚蠢,高贵者最聪明”,或者“文化越少越反动”一样错误,
      无非一个极左,一个极右而已。应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学历没有一比一的正
      相关关系,尤其与父母的学历更没有什么关系。用学历高低来判断人的素质,甚至
      用父母的学历来判断人的素质,完全是形而上学的, 错误的。
      
          让高学历的人多生孩子,低学历的人少生孩子, 绝对无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
      的文化素质。且不说,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者人数很少,即使让他们放开生,
      随便生,他们的子女在中国总人数中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暂且不说,这些高
      学历的人是否愿意多生(实际高学历者更不愿多生,生孩子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
      太大了,即放弃的东西太多了)。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靠的不是
      生育,而是教育。
      
      
      
          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的民族素质还不是十分高,但其原因不是高学历人生的孩
      子少,低学历的人生的多了,而是我们的教育还不发达。且不说大学生入学率相当
      低,首先是全民教育普及程度太低,一些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多,成年人中文盲比例
      也高。不少人认为农民素质低,其实这责任不在他们,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
      农村教育的落后。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有一个过程,我们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一
      个过程。想通过高学历者多生孩子来迅速提高民族素质是一种毫无现实意义的空想。
      
          我们提倡优生是指每个人都要少生和优生,并不是让高学历者多生。主张高学
      历者多生的观点不禁让我想起希特勒的优生论和“四人帮”的血统论。让这种观点
      泛滥,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如何能提高呢?
      
          但愿高学历多生论仅仅是个别动机正确者的一时糊涂想法。
      
          别学周扒皮
      
          在泉州时听说一家制鞋企业的工人一夜之间被温州老板拉走了。这家企业的老
      板第二天早上看着空荡荡的厂房,欲哭无泪。正好一个学生曾在这家企业工作,问
      其原因,他说,老板对工人太苛刻了。扣身份证、工资低且不按时发,工作时间长
      而条件差。总之,这位老板对工人颇有点像高玉宝《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
      
          像这样的问题在许多民营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营企业老板经常为缺乏
      好工人而发愁,劳资纠纷困扰着企业发展。他们抱怨民工素质太差,却忘了反省一
      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能说民营企业老板不重视人才,他们舍得花高价雇佣总经理或其他高层管理
      人才,也能善待技术或营销人员。但他们并没有把一线工人作为人才,总觉得民工
      有的是,花点钱就可以雇到,用不着搞什么激励机制,甚至缺乏基本的尊重。其实
      一个企业的成功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这个团队当然缺不了管理、技术人才,但
      同样也缺不了普通一线工人。有再好的管理和技术,产品终究要靠这些普通工人去
      生产。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桶的容量由其最短的一块板决定。如果没有工人这块板,
      企业这个桶,一点水也放不下。航天飞机的事故往往不是由于一个关键部件,而是
      一个不起眼的零件,企业的问题往往发生在最平凡不过的工人身上。那些普普通通
      的工人也是人才啊!
      
          把工人当人才,就要有一套激励工人的机制。许多企业的激励机制往往是针对
      高层的,这并不完整。激励机制应该针对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最底层的民工。当
      然,针对不同的人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全一样。例如,股票期权就不适用于普通员工。
      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是逼他们好好干活,而是
      让它们自觉自愿地好好干活。像周扒皮那样苛待长工的做法,恐怕是一种负激励机
      制。
      
          但仅仅有激励机制还不够。别学周扒皮更重要的含义是,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
      的利益。这就是说,仅仅是激励,有点利用的意味,像给一匹马吃点好草料,让它
      跑得更快点一样。让员工分享企业利益就是把每一个员工作为企业的平等一员,真
      正尊敬他们,而不是把它们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把
      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为10条规则,其中5 条都是讲善待员工的(包括与所有同事分
      享利润; 激励合伙人; 与员工交流沟通; 感激员工为你做的每一件事; 倾听每一位
      员工的意见)。能否尊重员工,善待员工是成功企业家与周扒皮之间最大的差别。
      当你把每一个员工都作为自己的朋友,真诚地尊重他们时,他们会集体逃亡吗?
      
          包括泉州那家制鞋厂老板在内的不少企业家,仅仅是把工人作为自己赚钱的工
      具,甚至不把工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尊敬。这正是许多民营企业难以做大,或者
      经营失败的原因之一。降低成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重要的,但降低成本绝不等
      于压低工人工资或虐待工人。经济学中重视效率工资,就是给工人以高工资而换取
      更高的效率。这才是真正的降低成本之道。别以为周扒皮是节约成本的好手。当长
      工不给他干活,甚至有意破坏时,哪有效率呢?没有效率,成本会降低吗?历史上
      谁见过一个企业是用周扒皮式的方法成功的呢?只看见给工人低工资省下的那点钱,
      看不到企业的效率,那是土财主,不是现代企业家。那也不是成功之路,而是自掘
      坟墓。
      
          一些民营企业家是由农民而来的。他们的优点——勤奋、能吃苦——来自农民,
      他们的缺点——周扒皮式的刻薄——也来自农民。从农民变为现代企业家有一个艰
      难的过程。这要求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改造的起点是别学周扒皮,从善待民
      工开始。
      
          公务员收入有多少
      
          据一份调查披露,公务员的收入在13个行业中排位第七,属中间偏下。所以,
      常有人为公务员收入低鸣冤叫屈,也有不断给公务员加薪之举。我认为,中国公务
      员的收入总体并不算高,加薪也未尝不可,但首先要搞清楚,公务员收入到底有多
      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