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统治在台重演(2)
      
          国民党到台后,将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237 家企业、600 多个单位,全部纳入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属的27家公司来经营。另外,沿袭日据时代的专卖制度,国
      民党当局不仅将樟脑、火柴、烟、酒等物品全部纳入专卖,由官办的专卖局经销,
      还将盐、糖、石炭等许多民生物资也由专卖局之外的机构来统一承办,如盐的专卖
      由“财政部”台湾盐务管理局直辖之台南盐业公司来承办。甚至连毛笔、文具、教
      科书等都由省教育处主办的台湾书店专卖,各机关团体若不从该店买文具书籍,会
      计处不予报销。此外,与专卖局互为表里的贸易局、运销局、燃料调剂委员会等官
      方机构垄断了全岛工业产品的购销与输出,举凡樟脑、米、糖、纸张、木材等重要
      物资,只有贸易局可以运销岛内外,进口贸易亦然,以致一些违法官商可以从中牟
      取暴利,受害、受剥削的乃是广大的老百姓,从而极大地激化了台湾民众与国民党
      政权的矛盾。
      
          1947年7 月,蒋介石开始发动全面内战,为准备内战物资所需、征集军粮,将
      台湾大米输往大陆,加之奸商的囤积倒卖,国民党来台不久,台湾就闹起米荒。最
      先始于台北市,然后逐渐波及北部各地,之后就是中、南部,一眨眼之间全岛各地
      都闹起米荒。到了11月底,第二期稻作收成后,不但形势没有好转,反而更趋严重。
      1937年以前,台湾的大米每斤为0 11元,抗战期间为0 16元(配给价格),但
      国民党接管台湾后,由于实行掠夺性的“田赋征实”政策及将大批大米运往大陆,
      致使粮价急剧上涨,到1947年1 月,大米1 斤涨至134 元,到2 月20日竟涨至40
      元,国民党接收台湾仅1 年4 个月,粮食价格上涨250 倍,因无米可炊全家自杀之
      事常有发生。对于台湾米荒的状况,战后初期被派遣来台的记者王思翔于1951年12
      月在上海出版的《台湾二月革命记》中这样写道:“台湾本来是谷仓,1946年的年
      产量超过89万吨,供本省人口粮尚有余,但因军用米占了很大的比率,所以今春的
      米价反而比上海还高,甚至发生饥馑现象。苛敛诛求的结果,加速了农村的破产。
      被饥饿所迫的人们,年轻的成为小偷强盗,女人当了娼妓,光是盗窃就使牢狱超满
      额,收容人数超过平常的三四倍。”
      
          据统计,1946年,台湾两季稻收成共640 万日石,台湾本省所需食米为500 万
      日石左右,剩余的足可以应付任何意外或灾患。出于内战的需要,国民党政府把从
      台湾征收的大米和用肥料从农民手中换来的大米,全部运往苏北和华北充军粮了,
      这才是造成台湾2 月中旬米价再次暴涨与危及人民生存的根本原因。由于米价暴涨,
      大闹米荒,台北出现了一个“反对抬高米价行动团”,在“2 ·28事件”的前二周
      (2 月13日),即发生了台北市千余人,聚集于华龙山寺口,整队出发游行请愿,
      要求解决米荒问题。
      
          受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台湾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陈仪接管台湾后,虽
      然采取特殊政策,继续使用原有旧台币,让它和大陆币制隔离,以避免受大陆经济
      混乱的影响。然而,实际上,台湾无法断绝与大陆间的经济关系。战前台湾银行发
      行钞票约8000万元,1945年8 月战争结束时,台湾银行总发行额为143 亿元。陈
      仪来台两个月后,发行额剧增至208 亿元,1946年5 月增至294 亿余元,1946
      年底增至533 亿余元,也即台湾银行的发行额,自1946年6 月至同年年底增加1 
      8 倍。随着纸币天文数字般的泛滥,物价当然也就猛涨起来。台北市50种商品的
      批发物价指数,1946年比1945年增加260%,1947年又比1946年增加360%。台北市一
      斤白米的价钱由1945年8 月的二毛钱涨到同年11月的12元,再涨到1946年2 月的16
      8 元,再涨为1947年1 月的80元。1945年11月至1947年1 月,食品价格上涨6 
      3倍。其中最惨的是农民,肥料价格上涨高达270倍。另外,由于当时台币与法币采
      取的是固定汇率,即1 元台币兑30元法币,于是贪官污吏、不法奸商和黑社会分子,
      便从各种渠道将法币兑成台币,在台套购物资,运回大陆高价售出,使台湾的物资
      更加匮乏。
      
          百业萧条伴随的是失业人口增加。由于统制经济,剥夺了民间企业的经商自由,
      加之官吏昏聩无能、贪污舞弊,致使大批官营企业或民营企业破产、关门,直接导
      致了经济形势的恶化。到1946年底,台湾官营、民营工厂,已有90% 停工,造成大
      批工人失业。据1946年统计,台湾失业劳动者已达80万人,占全岛人口的10% 以上。
      另外,1946年以后,约有数十万的留日学生、退伍军人、军属陆续返台,使得失业
      问题更加严重。失业人口的激增,形成了社会的重大压力,社会治安迅速恶化,被
      生活所逼而沦为盗贼的日益增多,“2 ·28事件”爆发前的二三周,仅台北市大同
      区一个星期之间发生的偷盗案就有数十件之多。
      
      
      
          物资的缺乏,尤其是米粮的短缺,造成民生痛苦与社会不安。此外,国民党当
      局还漫天要价地向台湾同胞征税,更使人民群众怨声载道。1947年2 月中旬,由于
      粮食缺乏,各地发生了“抢粮暴动”。同时,岛上街头巷尾还出现了嘲笑国民党政
      权的漫画及宣传。民间开始对国民党的官员或士兵到酒楼、饭馆白吃白喝进行抵制,
      甚至出现在大街小巷殴打“阿山”(外省籍的贪官污吏)及在偏僻处抢夺军人枪支
      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苏花公路上的一桩惨案。1947年初的一天,在
      苏澳至花莲的临海公路上,一辆公共汽车在半途遇上一群军人,这批军人蛮不讲理,
      要旅客下车,让他们乘坐。司机和旅客不允,这些军人便毒打司机,威胁乘客。司
      机见状忽然改变态度苦劝旅客下车,司机驾驶满载军人的汽车急速冲向几百丈深的
      悬崖绝壁,掉进太平洋。群众集体反抗事件越来越多。如1946年上半年发生在高雄
      市郊区湾仔区内的农民集体抗租事件;1946年10月各地频频发生劳工“反对解雇”
      的示威罢工,如台湾钢铁公司、高雄制碱厂、高雄水泥厂、台北烟草公司、汽车司
      机等纷纷举行罢工。甚至连公务员也为要求改善待遇、反对政府拖欠薪金而进行罢
      工或游行、请愿。学生们则进行罢课,学生的领导者甚至主张用实力来解决问题。
      
          整个台湾,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已在各地频频发生的民众
      反抗的事件或冲突,其累积的结果就是全岛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2 ·28事
      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