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始自限政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003年12月4 日,曾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中,
      一遍遍咀嚼阿顿勋爵这句名言的中国人,开始品评中国首席大法官肖扬“论宪法精
      神”的讲话。被视作异议人士的人们,认为其中的某些提法,与现代的宪政原则没
      有实质性的区别。他们高调表扬政府说,与胡锦涛强调宪法权威、第四次修宪相配
      合,中国人的宪法意识正在向限权宪法转变。在受到" 官本位" 传统支持的当下中
      国,这一转变,就显得格外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身居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高位的肖扬,不仅进一步解释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力之
      间的关系,强调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源,公民权利也是国家权力之目的,而且
      提出以宪法来限制政治权力的两种途径: "以权利制约权力" ;" 以权力制约权力
      "。前者体现着纵向的民权对官权的制约,也就是政治权力源于人民授权和保障公民
      权利的宪政原则;后者体现了横向的权力制约,也就是权力分立及其相互制衡的宪
      政原则。 
      
          尽管这样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常识,在大陆学界已经相当普及,但作为中共的司
      法高官的公开宣示,在一些评论家的印象中还是第一次,它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现
      政权的价值观向主流文明转变之征兆。
      
          仇和式强权的诘难
      
          2004年新春,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骤成政坛明星。与前中共长治市委书记吕
      日在2003年的境遇一样,对他们的报道,不是中共宣传部门组织的,而是以民间姿
      态立言的媒体,自发形成的。不同的是,人们对仇和的责难远多于吕日周所赢得的
      褒奖,尽管批评他的人们,大多肯定他是一个好官好党员。
      
          细察,仇和遭遇的诘难,大多来自于知识分子。虽然大家都努力从仇和行政的
      细节中,寻找批评他的依据和理由,但务实派眼中这些批评是牵强的。在我看来,
      人们之所以批评仇和,是因为人们害怕强权,充满对无限权力的恐惧。人们痛恨的
      不是仇和,而是仇和的铁腕逻辑,以及隐藏在逻辑背后的强权的原罪。理解了这一
      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2003年中国宪法与行政法学的“天空”,重新悬挂起
      可能源自西域的控权论的“月亮”。
      
          2004年2 月5 日,《南方周末》给予仇和,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一个头版头条
      的待遇。通栏标题“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已预示了褒贬难以论定的未来。
      
          过去的八年里,仇在苏北那片堪称穷乡僻壤的土地上,毫不松懈地以铁腕推动
      他所理解的改革。毋庸致疑,仇的改革是人治的产物。也正是因为人治,才有最先
      在中国完成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公推竞选”等建设民主制度的试验。
      
          仇是一个“在现有评价体系内让人左右矛盾的人物”。记者张立说,有人说他
      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
      展的思路;有人怒斥他“简直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
      
          张立评价他的施政历程,“交织着他的个性特点、现实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方文
      化的影响。”
      
          仇和的做法容易让人想起吕日周……
      
          尽管《南方周末》起码在表面上没有简单地给他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
      但毁誉参半,甚至是毁大于誉的评论却接踵而至。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