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学家”下海
      
          顾雏军是1989年从江苏工学院辞职下海的。
      
          从小向往当科学家的顾雏军为什么要下海?他自己的解释是:“我经商是被我
      同学骗的,当时很多同学说,你这个制冷剂是很了不起的制冷剂。当时正好《蒙特
      利尔公约》签署,是替换氟利昂最火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你下海,你来当总经理,
      我来给你当副总经理。前后有好几个人对我这么说。可是等我真下海时,我发现他
      们都还没下海。他们都出国了,到美国去了。他们也很内疚,也帮我介绍了很多投
      资者,其中一个投资者给予了我们资金上的支持。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支持下取得成
      功的。”
      
          “我被他们骗下海以后也没招了。下来了以后就不太容易再上去了。就像以前
      说的,你不混出人样来不好意思再回去。所以没有办法,就只能一直往前走了。”
      
          以顾雏军之精明,光靠同学骗是很难把他拉下海的。顾雏军自己也承认他下海
      的另一个原因是金钱的诱惑。
      
          “我之所以下海,是因为当年做研究的时候,实在太穷了(当年顾雏军研究生
      毕业,一个月挣67块,后来涨到100 块,每个月几乎花光),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才
      经商的。老实说,当年我没有任何念头要成为亿万富翁,根本目的就是想生活宽裕
      点——那时老是钱不够花,月底时跟人借钱的日子很难过。经商后财富越来越多,
      是我完全没预料到的结果。”
      
          《蒙特利尔公约》是1987年在加拿大签订的,它正式规定了逐步削减氟利昂生
      产与消费的日程表。而顾雏军发明的制冷剂就是可以替换氟利昂的环保节能型制冷
      剂,可谓天赐商机。1989年顾雏军创办了华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利用他发明的制冷
      剂做工程。“我们一开始就是做工程,那个公司后来还经营了很长时间,只是再后
      来我们在国内成立了合资公司,就自动迁移了。”
      
          做了几个月工程后,顾雏军就做起了空调。那时正是全国“空调热”,空调供
      不应求,空调产业的利润率高达50% 以上。
      
          1990年,顾雏军以个人技术投资作为股份,介入了“新一代超低耗能的‘小康
      ’牌空调”的生产。据顾雏军说:“‘小康’牌空调我们也是做得不错的。据当时
      轻工部的统计,1991年我们的产品占到中国家用空调的25.3%.这是个很大的比例,
      应该是很成功的数字。”
      
          以上是顾雏军提供的下海创业版本。
      
          1988年底劝说顾雏军下海的除了学院里的两个同学外,还有一个北京的朋友。
      这位朋友对顾雏军说:“不要搞什么科研了,你不是有发明吗?下海经商吧,获得
      了又能怎么样?”
      
          朋友的话打动了顾雏军。他苦苦思索了一个多礼拜最后终于决心下海,和朋友
      一起北上创业。下定决心后,顾雏军没有惊动系里的领导,而是先通过身边的同事
      接了一些小项目悄悄干着。经同校喻志耀老师的介绍,顾雏军和徐州一家企业合作
      了一把。顾雏军答应用自己拥有的制冷剂核心技术帮助该厂转型生产空调,他出技
      术,对方出人和设备。
      
          但是在连续两次拿到厂方付给的几万元资金后,顾雏军并没有给对方办成事。
      这让夹在中间的喻志耀老师很为难。后来这家工厂倒闭了。顾雏军的出师不利并未
      动摇他下海经商的决心。
      
          到了1989年初,顾雏军结束了偷偷摸摸、小打小闹的状态,以江苏工学院不给
      他副教授职称为由,正式辞职下海。
      
          顾雏军离开学校的那天,王同章老师请他到家中吃饭饯行。饭桌上,初尝商海
      滋味的顾雏军感慨万千:办公司和做学问不同,80% 靠吹,20% 靠实干。
      
          顾雏军总结出来的这条商道,以后就被忠实地运用到他的制冷大业中。
      
          1989年,顾雏军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登记注册成立了他的第一个
      公司——华能源工程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公司有8 个发起人,顾个人
      出资7 万元,其余7 人集资3 万元。曾经帮过顾雏军的喻志耀老师说:“顾雏军最
      初的第一笔几万元钱是我给的。”顾雏军就是靠着这几万元北上创业的。
      
          创业总是艰苦的。囊中羞涩的顾雏军在北京大羊坊租下一个40平方米的简易工
      作间,8 个创业元老就挤在这间小房里,开始研制顾氏制冷剂,开始圆他们的制冷
      帝国梦。
      
          在大羊坊的日子里,顾雏军是靠其极具鼓动性的口才来维系团队的。当时,有
      一帮忠心追随顾雏军的拥护者,他们相信跟着顾雏军总会有出头的一天,甚至在半
      年没有发出工资的情况下依然矢志不渝。而顾雏军也没有食言,四名追随者最终成
      为了顾雏军后期格林柯尔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科龙副总裁严友松、掌管格
      林柯尔—科龙工业园的江西科龙实业董事长张宏、深圳格林柯尔领军人张细汉、ST
      亚星总经理谭荣伟。这四人被人合称为格林柯尔系“四大金刚”。据顾雏军身边的
      人介绍,顾雏军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格林柯尔系下属的30多家企业,多数由其亲属
      或亲信控制。
      
          1990年,顾雏军的华能源工程公司在惠州设立分部——惠州华空调制冷设备有
      限公司,开始生产“小康”牌空调。到了1991年,顾雏军的这个公司共生产“小康”
      牌空调4.3 万台,1992年达到了6 万台。1993年和1994年的年检资料表明,当初的
      10万元注册资金,已被顾雏军滚成2000多万元的总资产——当然这只是账面上的数
      字。
      
          顾雏军的师兄马一太教授为顾雏军算了一笔账:那几年物资短缺,“小康”牌
      空调曾经火了一把。“小康”牌空调的成本只有几百元,销售价格为2000多元,一
      台空调的纯利就有1000元,被查封前“小康”牌空调共生产了3 年,保守估计共生
      产10万台左右,纯利接近一亿元。
      
          马一太毕竟是学者,很难看透商海之水,故他的估计并不能为据。至于顾雏军
      本人所说的“1991年占中国家用空调的25.3% ”,显然是夸大其词,也不能信。顾
      雏军通过“小康”牌空调赚了多少钱只有他自己知道。
      
          总之,顾雏军的“小康”牌空调的确火了一把,他也的确赚了一把。这应该是
      顾雏军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
      
          但顾雏军并不把其当作第一桶金。他对外界的公开说法是在海外淘到了第一桶
      金,并完成了他的原始积累。
      
          其实,“小康”牌空调只火了两年,顾雏军就遇到了麻烦。那是他下海经商历
      程中第一次严重受挫。起因是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多次对“小康”牌空调机抽样检验,
      均认定为不合格产品。
      
          1993年7 月,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前往华公司检查其整改落实情况时,发现华公
      司并未按整改报告中提出的措施进行整改,仍照旧生产、销售。
      
          于是,惠州市经委、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市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7 月20日联合
      发文,责令华公司立即停产,彻底改造。但华公司仍不配合,于是惠州市技监局做
      出处罚决定:责令即日起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的897 台空调机;处以该
      批产品总值3 倍的罚款600.2925万元;对责任人张宏处以罚款10000 元;同时没收
      生产工具、设备和原材料。
      
          当处罚决定书送达时,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发现华公司已经擅自解封了被查封的
      897 台空调机,其中的395 台已不知去向。
      
          被激怒的顾雏军还将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告上法庭。但一审、二审顾雏军均遭败
      诉。
      
          “小康”牌空调的官司一拖就是好几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宣判时已是
      1995年2 月6 日。法院判决的结果是支持惠州市技监局对华公司处以600 万元罚款
      的决定。顾雏军当时是华公司的法人代表及董事长。然而,法庭宣判不到一个月,
      也就是1995年3 月3 日,顾雏军就以外商身份在天津投资4000万美元建立了格林柯
      尔制冷剂(中国)公司。
      
          结果,顾雏军并没有缴纳那600 多万罚款,而应被没收的几百台空调也没有被
      追回。“小康”牌空调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有关“小康”牌空调案的诉讼也是当年引起舆论关注的新闻事件之一,新华社、
      《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有过长篇报道。1995年2 月4 日,《
      科技日报》在一篇题为《法律不可渎》的报道中记录了“小康”牌空调查封始末。
      这一案例还入选了《人民法院案例选》。
      
          1993年的“小康”牌空调官司,是顾雏军打的第一场官司。此后顾雏军便与官
      司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因为《上海科技报》组织了“清除伪劣科技‘顾
      氏循环’座谈会”,顾雏军指控该报侵害名誉权;2004年,郎咸平发难质疑顾雏军
      的“七板斧”,顾雏军在香港法院起诉郎咸平;2005年,中国证监会开始调查科龙
      涉嫌证券违法,顾雏军还要起诉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可以说顾雏军的一生是
      与争议相伴、与官司相随的。永远把自己置于是非恩怨之中,动不动就起诉,就上
      法庭,顾雏军之暴躁和好斗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性格也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989 年到1991年,顾雏军在国内制冷业奋斗了两年多。虽然几番受挫,没有完
      成预想的原始积累,但毕竟积累了宝贵的商海经验,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核心团队。
      
          1991年,顾雏军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顾雏军应该算是典型的学者下海。
      
          “我一直认为我会成为一个某大学的很优秀的教授,而且还是著名教授。但是
      现在我的学生都是著名教授了,我反而成为了一个企业家,很奇怪。”
      
          “现在还拿着自己二十七八岁时候的成果吃老本,我觉得有愧。说实话,看到
      一个个在技术上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我心里酸溜溜的,时光不等人啊。”
      
          当顾雏军成为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并荣登《福布斯》富豪榜时,他还
      是对自己的专业念念不忘。他说自己非常看重以前的几项科研成果,在《福布斯》
      富豪榜上,靠技术致富的企业家屈指可数。自己就是想证明,一个科学家是可以将
      自己的知识作为资本,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多年来,自
      己实际上就是一直在卖专利。
      
          财富给顾雏军最大的快乐是让他有实力赞助一个中国理论物理研究小组,他自
      认为在理论物理方面有些功底,而这正是中国物理界的弱项,他愿意倾力相助。
      
          顾雏军不反感人家称他顾老板,但他还是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制冷专家或科学家。
      他对媒体说:“我算不上是个企业家,至多是个不受重视的科学家。”
      
          当人们看到他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时,他却说:“我对物理学和我本身的科学
      方面的东西的兴趣远大于我对商业的兴趣。我没有看过很多的MBA 教程,我有时间
      更愿意看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方面的东西,这可能对我更有休闲作用。”
      
          由此可见,顾雏军的科学家情结是如何难以消解。
      
          也许就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是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也许就是为了证明
      他的顾氏循环是个好理论,他的顾氏制冷剂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制冷剂,顾雏军才毅
      然下海办企业的。
      
          当记者问他如果让他再次选择,他会选择什么,顾雏军回答:“不上他们是当,
      我是不会下海的。我肯定会当一个知名的教授、知名的科学家。”
      
          当顾雏军做此回答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难道这个春风得意的大老板,真
      的后悔当初下海创业吗?真的后悔没有当成科学家吗?
      
          如今,顾雏军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监狱中的顾雏军是否真的意识到下海经商对
      他来说是个错误的选择?
      
          如果当初顾雏军不下海,如今成为大学教授应该不成问题,但能否成为知名教
      授甚至摘取桂冠则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今天不会待在监狱中。
      
          如果当初顾雏军不下海,也许至今寂寂无名,中国资本市场上就会少一个兴风
      作浪的大鳄,中国白色家电产业就会缺少一个野心勃勃的整合英雄;而顾雏军也不
      会得到那么多财富,虽然这些财富已经得而复失。
      
          聪明过人而又勇于创新的顾雏军也许适合搞科研做教授,然而,胆识过人而又
      胸怀雄才大略的顾雏军也许更适合经商做老板。毕竟顾雏军缔造的产业帝国离成功
      只有一步之遥。
      
          很难说18年前顾雏军选择下海是个错误。
      
          虽然顾雏军如今一败涂地而又东山再起无望,但是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