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隐而不见的“农民尾巴”
      
          1959年5 月5 日,顾雏军出生在江苏泰县(现改为姜堰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
      庭。顾雏军的父母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顾家的长子40年后会成为震动中国资本市场
      的风云人物。
      
          顾雏军的家乡是位于泰县西北30公里左右的俞垛镇仓场村。他的父亲顾善鸿是
      村里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我父亲是江苏农学院毕业的,所以后来能够在我们县
      里任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主任,很受人尊重,但是没有什么权力。”他的母亲郑文娟,
      曾在原叶甸乡水产养殖场当现金出纳。
      
          顾家共有兄妹五个。顾雏军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顾家原本住在城里。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中,全国出现了第一次
      返乡潮。在“大家都有一双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口号动员下,顾雏军的母亲带
      着孩子回到了仓场村。直到1984年落实政策,全家才重返城里。
      
          顾雏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在家乡泰县度过了18个春秋,直到1977年考上
      大学奔赴镇江。在顾雏军18岁闯荡世界之前,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村青年,同时又是
      一个生长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农村青年。在顾雏军的性格中既有农民的淳朴和
      狡黠,也有读书人的聪慧和心机。
      
          泰县是一座历史名城。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等国,秦代属东海郡,汉
      武帝元狩六年(前123 )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改海陵为吴陵,南唐
      李元元年(937 )升为泰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但泰县毕竟不是大地方,
      出一个名人不容易,而顾雏军可谓泰县现代史上名气最大的一个。2003年是顾雏军
      最为风光的一年。这一年,顾雏军不但在商场上所向披靡,而且作为中国第三代企
      业领袖的代表当选了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当顾雏军变得家喻户晓时,泰
      州也因而扬名。顾雏军的家乡父老真心以他为荣。
      
          这一年,《泰州日报》的记者走访了顾雏军的家乡,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顾雏
      军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1 月31日,我们来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出生地姜堰市。顾雏军的父母现已移居
      北京。在仓场村,记者首先找到的是顾雏军的同族叔叔顾善福。在今年80多岁的顾
      善福老人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顾雏军在仓场村的家。他的家现在由村里负责看护,
      一对白色的石狮日日夜夜默守着紧锁的朱漆大门。顾雏军的父母每年清明前后才回
      来一趟。顾善福老人说,小时候的顾雏军,家境不太富裕,但母亲家教甚严。顾雏
      军兄弟俩从小就很懂事,不像同龄的小孩子那样调皮捣蛋。
      
          仓场村村委会主任李来根说,顾雏军在仓场村小学和初中读完小学和中学后,
      到叶甸中学读高中。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的顾雏军安静、爱琢磨。那时,村里来
      了放电影或唱戏的班子,其他小孩子都去看热闹,只有顾雏军从来不去看,一个人
      躲在家中看书。
      
          顾雏军对机械很着迷。在镇江农机学院学习期间,有一年暑假回家,顾雏军为
      了弄明白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他点着“洋油灯”,一夜之间,将村里打水用
      的柴油机拆得七零八落。村里知道后,很是着急,那时机械少,如果不能及时装好,
      肯定会误了农时。而顾雏军却不慌不忙,弄清了原理,又连夜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
      重新装好。
      
          仓场村第三党支部书记沈广友是顾雏军在叶甸农校读高中时的同学。他记得最
      清楚的一件事是,顾雏军为了不被他人打扰,曾爬上大树,坐在大树的浓荫里看书,
      一看就是大半天。少年顾雏军非常平凡,乡亲们关于顾雏军的记忆十分零碎。最后,
      我们又折返泰州,找到现在定居泰州、对顾雏军小时候情况很了解的原村党支部书
      记王汝银。
      
          王汝银对少年顾雏军的评价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爱钻研会钻研。
      他说,顾雏军与同龄人一样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1975年,
      高中毕业的顾雏军下乡插队回到仓场村。王汝银安排他任仓场村的团支部书记,并
      兼棉花技术员等职。
      
          王老回忆说,当时泰县还是个农业大县,村民按计划种植棉花,顾雏军当上技
      术员后,细心钻研和实验。那时,一般农户都是亩植棉花2500棵,皮棉的亩产量为
      50公斤;而顾雏军进行创新,原来棉花单棵间距为六七寸,他则扩大到一米,结果
      一亩地只种植600 多棵。棉花收获时,顾雏军试验田里的棉花长得像“小杨树”,
      亩产皮棉达到90公斤。
      
          由于父亲顾善鸿常年在外地工作,顾雏军的童年和少年是与母亲、弟弟一起在
      家乡度过的。确切地说,顾家虽在农村,但并不是真正的农户。父亲是城里的干部,
      母亲是会计,家里没有真正务农的人。顾雏军虽住在村里,但一直在上学,是一个
      家住农村的学生。但因为常年住在农村,顾雏军和村里的孩子区别不大。
      
          村里人回忆,那时的他很勤劳,对生活不讲究,穿个鞋子没后跟,也不计较。
      干活时,有鼻涕流下来,就用袖子直接擦了了事。见了长辈们都一一称呼,给人印
      象很好。中学毕业后,顾雏军回乡务农,闲时总是躲在自家屋内看书和学习。(《
      南方人物周刊》)
      
          成名之后当了大老板的顾雏军,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淳朴。不修边幅,不爱打领
      带,一身肥大的西服像黑袍。脸膛黝黑,身体矮胖,远远望去依稀还有多年乡间生
      活的痕迹。
      
          当顾雏军成为媒体焦点时,他曾无数次面对媒体纵论天下。只有一次,他向媒
      体敞开了心扉。那是面对《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的时候。在这次长达1 小时的专
      题节目里,顾雏军回忆了自己的乡村岁月。
      
          “我实际上是高中毕业以后才真正干活,因为我父亲还算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所以当时这个家庭还不到需要我们劳动来赚钱那个地步。应该说我小时候是没有劳
      动过的,真正参加劳动是在高中毕业之后。”
      
          顾雏军也是知青出身——严格地说是返乡知青。从1975年到1977年,顾雏军作
      为返乡知青在家乡劳动了两年。
      
          “实际上我跟那些真正的一个人下去插队的还有些不一样,不管怎样,你在农
      村总的感觉是非常清晰的。我下去的时候看到1964年下去插队的人还在那儿劳动,
      那个时候的口号就是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如果你不出人头地,你不比别人更优秀
      的话,那么像推荐上大学等等这样的机会都不会有你的份儿了。”
      
          上大学和当兵是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两条出路。从小心高气傲而又胸怀大志的
      顾雏军早就看清了眼前的路。为了能上大学,顾雏军可以牺牲一切。当然,顾雏军
      的劳动是非常出色的,即使这种劳动表现是有目的的。
      
          “我是什么都干过的,基本上是一个种庄稼的好手。所有农活都干,种田都行,
      包括农村里面最复杂的所谓岔口布局,我当时都能布置——就是这个田今年这一季
      种麦子,下一季种什么最好,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我算是
      一个地道的农民。
      
          “插队的第一年对我来说是很残酷的一年。我刚下去挑泥的时候,大概只能挑
      100 斤;40多天以后,我能挑200 多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挑实担子的时候肩膀上
      会冒血珠,挑空担子时就把它给抹了。我上高中的时候认为太阳落山是最美好的时
      候,你还没领悟到黄昏的美丽太阳就下山了。但我在挑泥的时候却充分领悟了太阳
      下山的可恶,它那么慢悠悠地下山,而这时的我已经几乎是踉踉跄跄地在行走,多
      希望太阳赶紧下去,但它就是非常高傲地挂在天上,就是不下去。”
      
          1977~1979年,顾雏军还是中国千百万农村知青中的一员。年轻的灵魂在泥泞
      中挣扎,但他心中的理想和欲望比别人更强烈。
      
          “因为我觉得我必须干得真正比别人好,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我一直坚信
      我应该会上大学的,因为我上了大学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上大学一直是我
      的一个梦想。我认为我的脾气不好,所以去当兵的话不会有什么成就的,估计当两
      年三年兵可能就被轰回来了。”
      
          1977年以前,上大学只有推荐一条路。当顾雏军选择了这条路之后,他做出了
      100%的努力。
      
          “那个时候你必须做100%的努力,必须做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不然的话冒不了
      头啊。如果你不努力工作,你不努力去赢得农民的好评,那你一点机会都不会有,
      你就只能是一个绝望的农民。”
      
          然而在那个荒谬的年代,顾雏军的努力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因为顾雏军的家
      庭没有背景,他又不属于根正苗红的范畴。当年,村子里有一名“有背景”的女青
      年被推荐上了大学,这让顾雏军很是窝火,同时也刺激了他,让他更加发愤努力。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他上大学当科学家的梦想永远都无法实现。
      
          1977年,对于几千万插队知青和返乡知青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在泰县,
      顾雏军面对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返乡知青(因为泰县不是全国插队点)。顾雏军的优
      势是明显的——当时的农村知青,有几个的家长是大学毕业生呢?虽然顾雏军常年
      和母亲生活在农村,但父亲的遗传和影响都在。顾雏军从小聪明过人,心中的梦想
      又使他即使在插队期间也没有放弃学习。
      
          “我在农村的时候还算是比较用功的,那个时候有空闲时间一般就看书。”顾
      雏军如此回忆。
      
          高考是顾雏军人生的第一个战役,结果他大获全胜。
      
          “当时我们那一届是370 多个人在这个公社考大学,真正录取的就我一个人。
      后来有一个扩招的,所以实际上是两个人。当时我填的志愿都是各个大学的物理系,
      一个是北大物理系,一个是复旦大学物理系,一个是南京大学物理系,这是主志愿
      ;还有副志愿,第一个是扬州师范学院,第二个是南京化工学院,第三个是江苏工
      学院,也就是后来我上的那个学校。我填江苏工学院内燃机专业的原因是因为我觉
      得我以前开过拖拉机,因为那一届我们都不相信考完了就可以上了,认为考完了以
      后还会下来调研,还会推荐等等。你原来学什么的会有帮助,所以你总得找点有联
      系的。我们考完了以后,其他考生都感觉考试很糟糕,只有我的感觉比较良好。我
      们那个时候考试也是个政治任务,我记得当时是公社的革委会主任陪着我一起到县
      里去改志愿,把这个主志愿变成副志愿,以增加录取的几率——因为不能光头啊,
      不能一个都没考上吧。”
      
          1977年,18岁的顾雏军在本公社370 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当时还是重点
      大学的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的前身)。顾雏军的命运从此改变!
      
          顾雏军终于从泰州仓场村的土路上走出来。他走到了镇江,走到了北京,走到
      了伦敦,走到了纽约……当他纵横四海,呼啸九州,成为掌控5 家上市公司的家电
      产业英雄时,是否还记得家乡的土路、家乡的父老?
      
          人们说顾雏军没有忘记家乡。有一次回乡,看到道路条件很差,顾雏军慷慨解
      囊,与村里另外一人共同出了10多万元修了村子里的公路;村里有人得了白血病,
      他也掏了不少钱;1991年,村子里发洪水,顾雏军捐了一辆中巴车……
      
          成了大老板的顾雏军虽然很少回乡,但他不可能忘记洒在家乡的汗水,忘记在
      家乡度过的18年的岁月。顾雏军成功过也辉煌过。他成功和辉煌的根基就深埋于家
      乡的土地。
      
          如今,顾雏军失败了。锒铛入狱的顾雏军正在反思什么?他会想到泰州吗?他
      是否想到过其实他失败的种子也深埋于仓场村的土地上了呢?
      
          早在家乡时,顾雏军的倔犟和认真是出了名的。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相信真理,觉得黑就是黑的,白就是白的。所以,现
      在我身上还是能看到这个性格特点。我当年在农村劳动时有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
      次我抄大字报的时候,我有一段是竖着写的,然后我们那个书记告诉我,怎么可以
      竖着写?所有报纸上都是横着写的。我为这个事情特意去问我的一个中学老师,这
      个老师跟我是很好的朋友,当时他也在抄大字报。他说报纸竖着写的很多,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有很多报纸是竖着写的。他最后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标题竖着写,内容都横着写。当时我就气极了。后来他晚上来找我道歉。他劝我说
      我在农村待了很多年了,不能得罪他,我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机会。当时我说不管你
      怎么样,我们不再是朋友了,我们以后不会再谈任何事,我们的故事结束了。我说
      你心里很清楚,不仅题目有竖着写的,内容也有竖着写的,这是个很简单的东西,
      我觉得这就是真理,而你没有维护真理。”
      
          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而顾雏军的性格是在18年的农村岁月中形成的。坚韧、
      认真、机敏、胆大——这些是他成功的因子;倔犟、暴躁、任性、狂妄——这些是
      他失败的元素。
      
          顾雏军无疑是一个具有复杂人格的复合型人才。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学者,也是
      一个具有过人智慧、眼光和胆略的技术型企业家;但在这个学者和企业家的身后还
      有一条隐而不见的农民的“尾巴”,正是这条“尾巴”使他志在光宗耀祖,使他好
      大喜功,使他欲望膨胀,使他身败名裂。
      
          今天仓场村已没有顾家人的踪影,只有一座漂亮的两层小楼矗立在那里。村里
      人说,那是顾雏军有钱之后盖的。
      
          西风残照,顾家小楼。但顾雏军的故事并未完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