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天 我也跟你去走长城
      
          2002.7.15 晴空多云  阵雨大风 18.C —34.C 30 华里
      
          前所村——窑湾村——马驹沟村
      
          海马爸爸给熊猫儿子打的“√”:
      
          ●心中装着骏马和那一片蓝天草原的梦想……
      
          盼盼赶紧逗他玩。小孩子还真的没有哭出来,目不转睛地看着盼盼,蹬着小腿,
      那意思好像是说:我也跟你去走长城。
      
          长城变成石块堆
      
          早晨在山窝里爬上山顶,从海拔500 多米一下子越到了海拔1000米以上。山上
      的风很大,像一只巨大的手推着我们不让前行。山梁上一侧长满了桦树林,另一侧
      没有长树, 平地上满满地长满了各色各样的小花,随着强劲的风岌岌地摇摆,长城
      在花丛中穿过。说是长城,倒不如说是碗口大小的石块堆在山梁上长长地撒过。几
      十里长城没有一处完整的,都变了模样。山顶上劲风吹到身上感觉很凉爽,好似在
      热辣的太阳底下吹着12匹的大空调。
      
          对于走长城的我们,行走之中,山上的长城再难走,也不愿意改道下山。一是
      上山下山会耽误许多时间无故消耗体力;二者攀爬长城对我们来说像着了魔似的,
      有一股强大的诱惑力在牵引着我们的双腿。每一次绕下山来或丢掉一段长城,都会
      有种遗憾的感觉。
      
          这几天虽然身体适应了许多,但还是因为背包过重,每天走的时间过长,又得
      不到充分休息,人困马乏。盼盼的体力逐渐下降,徒步走的反应开始出现在他的身
      上。我的胯骨疼痛好了一些,可是在50斤重背包垫着屁股的地方起了许多小湿疹,
      经过重重的摩擦,破皮骚痒,还伴着疼痛。脚趾夹缝开始打泡,不管上山还是下山,
      就靠脚后跟使劲了。
      
          撞上了“野马”
      
          接近中午时分,快到崇礼县、宣化县和赤城县三县交接的地方时,我们从山上
      看到长城北边脚下散落着十几户人家的村庄。由于缺水,不得不望着遥远的群山,
      计划着从这里下山,再从村的西边上山。
      
          爬上南边的山上,山上风很大,离太阳更近了,走不了几步就会满头大汗,腿
      脚发酸。
      
          我们先是穿过一道深深的树林,又钻进两米来深的青纱帐。我在前边抡圆了穿
      着蹬山鞋的大脚,左突右攻踹出一条血路,两只胳膊架在脸的前面护着头,盼盼紧
      紧跟在背后向前拱。我跌坐了一个狠狠的屁墩,盼盼向前摔了一个跟头。当时哪还
      顾得上用摄像机录下这艰险的时段,所以到家里来看到的照片录像带,都是轻松时
      能够腾出手来拍下的。
      
          当时粗的细的、软的硬的、干的湿的叫不上名来的青稞墙把我们包围着,刚走
      过来的路又被恢复原状的草丛遮掩。我们晕头转向,不知道冲向那一个方向才好走,
      只有一个劲地向山下挣扎。一个多小时的拳打脚踢,终于忍着身上的伤痛,头上顶
      着杂草钻了出来。差一点撞到几匹觅食的骏马身上,它们在我们鼻子尖前面惊愕地
      看着我们。重又见到了太阳,又看到了眼前宽阔的山川。
      
          盼盼悄悄地捅了我一下:
      
          “爸爸,野马!”
      
          “咱们抓一匹骑吧!”摔得满脸血痕的盼盼还不忘那天真的幻想。
      
          大大的马蹄,高挑的腿棒,强健的肌肉,带有棱角的马头,精神的眼睛炯炯发
      亮,油光的皮毛,脖子上那一排齐刷刷的马鬃分列两边,赤红的、雪白的、白中带
      黑点的,个个甩着骄傲的尾巴炫耀着慓悍的体魄。这么漂亮的马在家里是看不到的。
      
          离开马群,盼盼跟我商量:“爸,等咱们回家后,也养一匹马吧。不用你喂,
      每天放学我去放马。”
      
          我说:“行,等爸爸挣钱了买一块庄园,咱养马。”
      
      
      
          (儿子,记住你的骏马吧,心中永远装着你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温馨祥和的村庄
      
          我们从山上下来,跳进挂在山腰上的村庄,窑弯村,没有惊起村里的任何动静。
      静悄悄的石屋,静悄悄的栅栏,就连家禽家狗也不叫一声,温顺极了。
      
          我们隔着一道矮墙,向院里的大嫂打听村支书家在哪里。大嫂怀疑的眼神没有
      回答。这时从屋里出来一个中年男人问:
      
          “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是走长城的,想在这里盖个章,顺便要点水。”我答道。
      
          男人说进来吧,女人瞪了他一眼。原来他就是村支书,很年轻。
      
          炕上睡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大胖小子,白白胖胖,甚是可爱。盼盼喜欢地爬到炕
      上去看他那可爱的睡相,不小心把孩子弄醒了,要哭,盼盼赶紧逗他玩。小孩子还
      真的没有哭出来,目不转睛地看着盼盼,蹬着小腿,那意思好像是说:我也跟你去
      走长城。
      
          村口,一座石墙门外石墩上坐着两位老汉,吸着“一口闷”老汉烟,两只羊拴
      在门柱上,几个小姑娘蹦跳着绕来绕去,见到我们都立即停下来用美丽的眼睛望着
      我们,像被孙大圣施了定身术的仙女,脸上还带着灿烂的笑容;老汉的烟吐了一半,
      张开着嘴;吃着山葡萄的姑娘手指上拿着一粒熟透的山葡萄,刚放到嘴边;我们慢
      慢走过,享受着这一瞬间的宁静。
      
          整个村庄充满着温馨祥和,与城市里的喧嚣匆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如果
      在这里娶一个漂亮的mm呆上一辈子,准保你乐不思蜀。
      
          在喧闹的心境中,不妨创建一个宁静的家园,让疲惫的心融进温馨的港湾。
      
          我们到了滕格尔的家
      
          一跃上长城,哇!好像进入了天上人间。我和盼盼几乎一齐高呼起来。西山顶
      上,就到了坝上高原地带。草绿草绿的草原,灿烂美丽的鲜花。天空中飘下来一首
      “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
      
          蓝天格外地蓝,白云格外地白,伸手可及!
      
          我们仿佛站在深蓝蓝的天空里,伸手能摘下几朵雪白雪白的白云来;一望无边
      的草原像涌动的大海,在眼前跌宕起伏;无数朵怒放的鲜花争,先恐后着向你献媚
      ;点点羊群、点点牛群、点点马群撒着欢地跳着拉丁舞;伴着一声声吆喝,随着清
      风,每一个音符都飘动起来。
      
          我们陶醉了!不能控制自己,摔下背包,仰天躺在鲜花丛冢,呼吸着带着花香
      的甜绵空气,望着蓝天上漫漫涌动的白云,似乎我们躺在一个慢慢转动的地球以上。
      
          盼盼疯跑起来,像小马驹一样撒着欢儿地在草地上狂奔。我拿着照相机一会儿
      站起一会儿卧下,跟着涌动的羊群不断地按动快门。
      
          一阵疾风掠过,天突然暗了下来,一大团乌云裹着豆大的雨点把我们从幻梦中
      击醒。急忙打开背包取出伞具,雨点已经三三两两地飘过去,那朵乌云已经飞出好
      远,草地上又有了阳光,带着雨露的鲜花更加鲜艳夺目。
      
          不一会,天边又涌起爆炸形黑云向这边冲来,我和盼盼急忙支起帐篷,屁股还
      没来得及钻进去就挨了几个雨点。坐在帐里向外望去,太阳还是那个太阳,白云还
      是那朵白云,吃草的羊群还在那里吃草,放牧的牧羊人稳坐泰山;嘿!怪了,雨怎
      么又没了?我紧跟着盼盼又钻出帐篷,回头看看天空,那朵黑云带着雨已经跑出老
      远。盼盼高喊着我:
      
          “爸爸你快看,好大的彩虹!”忽悠钻回去取出相机,对着天边就喀嚓——草
      原上的彩虹真美!!
      
          我们跑累了拍累了,坐在草地上,闭上眼睛,独享着装在心中的这一块美丽。
      
          橙黄色的太阳从西边撒过来一把暖阳,晚霞映红了西山。
      
          (儿子,在你的心中要永远装着那一片蓝天草原,它属于你。)
      
          田园诗般的家园
      
          太阳缓缓落下,牧羊人赶着一边走一边贪婪吃草的羊群马群牛群,向南边的一
      个山洼里汇齐,那里是他们的家。
      
          一幅田园般的诗画。
      
          山洼里,几十户人家,青石红瓦泥墙,炊烟袅袅。她有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美
      丽的名字:马驹沟村,这个村是自然形成的自然村。40户人家,137 口人,杂姓。
      
          300 多年以前,距此30多华里以外的口里人(长城以里的人)见到这里土地肥
      沃、草木茂盛,就常到这里耕种放牧。因为离家太远,这里的气候又变化无常,冬
      天极冷,所以每年春天天暖花开时,带着家什赶着家畜来到这里, 秋收时瓜熟蒂落
      带着收获返回老家。一年又一年,就有人觉得这里僻静,干脆把家也搬来算了。娶
      妻生子,一代代延续下来,还大有延续下去的希望。
      
          在这里往南3 华里,有一个村叫常沟村,也是这样形成的。同样,再往南16个
      村,沿长城线一字排开。
      
          听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也爱到这里尝一尝特产的莜面。村队长也给我们做
      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莜面条。
      
          该村现有120 头牛,80匹马,300 来只羊,13000 多亩耕地,人均收入每年950
      元。村里有所学校,一至四年级共11个孩子,所有课程就靠一个镇教育局分配下来
      的年轻老师教授。五年级以上,到30华里以外的四台嘴乡上学,条件好的每个星期
      可以回来一趟,条件差的,时间长些,甚至半路辍学的也很多。
      
          村里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和外边差不多,只是丧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不分死者岁数大小,一律按冬夏春秋不同季节,人头对着东南西北的不同方向来埋
      葬。
      
          村里的水源较紧。由于地势偏高,地下水减少,原先的两眼水井已经好多年没
      有水了。现在完全靠两个人工水池夏天蓄雨水,养活家畜和全村的人,冬天得到十
      几里以外的村庄用驴车拉水吃。
      
          这里的村民早5 :00点起床,放牧,担水,吃饭,下地,晚上7 :00点钟把牲
      畜赶回来圈好,一日两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