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反革命之间(3)
      
          在复旦,除了贾植芳和他的学生受到拘留和审查之外,作为反胡风运动领导小
      组成员,曾送章培恒到高教局去审查的校党委副书记王零,他自己在不久之后也受
      到了审查。据说有一次市高教局召开各校反胡风运动领导小组成员开会,王零也接
      到通知,但到得会场,主持人却宣布王零不得参加,这无疑给他当众难堪。王零是
      因为与刘雪苇的关系而被审查的。他与刘雪苇原是华东革命大学的同事,刘雪苇后
      来做了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新文艺出版社社长,曾到复旦大学做过报告,
      王零略尽地主之谊,请刘到家里吃过饭,为这事就审查了将近一年,但不久也就官
      复原职了。大概王零与刘雪苇只不过是工作关系吧,否则怕是难以过关的。王零原
      是新四军军部的作战参谋,一向从事“武化”工作,与文艺界本来并不搭界。不过
      在“文革”结束,刘雪苇复出并继续研究鲁迅时,却仍找他的老朋友王零帮他查找
      资料。王零还特地跑到我家来要我帮忙,后来又转来一本刘雪苇的赠书。胡风案平
      反以后,有一次与王零坐在一起开会,我曾问及此事,王零很超然地说:“唉,那
      个时候,总要审查一下的。即使没有这件事,也会找别的理由来审查的。”遂一笑
      了之。
      
          反胡风运动虽然牵涉到很多人,但毕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卷入。因为并不是人
      人都与胡风和“胡风分子”有交往的。接着而来的肃反运动就不同了,它几乎与全
      校师生都有关系,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大家先是学习公安部长罗瑞卿在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用以武装思想,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接着就展开检举揭发运动。
      不但要揭发反革命的事实,而且要揭发反动言论。而这“反动言论”又无明确的界
      限,于是弄得人人自危了。比如,谭其骧教授在浙江大学历史系教书时,很受到该
      系系主任张其盷的器重,有此知遇之恩,自然会说他几句好话。张其盷是历史学权
      威,尤长历史地理,与谭其骧是同行,他著作等身,影响很大,谭其骧说他是有学
      问的人,而且对浙大很有贡献。这原本没有错,但张其盷的身份却使这几句话成了
      问题。盖因陈布雷自杀身亡之后,张其盷接替了陈布雷的工作,做了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的秘书长,成为蒋介石的又一个文胆,后来又担任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负
      责人,这就成为反革命人物,在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里,谭其骧肯定张其盷的学问,
      就是为反革命分子叫好,这当然被认为是反动言论,受到批判是难免的。虽然后来
      并没有给他定罪,但当事者心情是很不愉快的了。
      
          第一教学楼,建于1953年。直到它建成,我们才有了像样的教室。由于学生日
      益增多,有很多课就移到临时搭建的平房里去上。在这幢大楼里,我听过郭绍虞、
      蒋天枢、刘大杰、王欣夫、吴文祺、张世禄、郑权中、方令孺、余上沅、鲍正鹄、
      蒋孔阳、胡裕树诸位老师的课;朱东润、赵景深、濮之珍、伍蠡甫、杨烈等老师的
      课,则是在平房教室里听的。这些课程,为我打下了治学的基础,给我留下终身难
      忘的记忆。
      
          更有甚者,则以言论定罪,或以社会关系定罪,被打成为反革命分子,就更是
      冤哉枉也。当时“肃”出的反革命分子不少,比如,中文系的余上沅教授,只不过
      是杨帆的老师,他做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时,对杨帆这个学生颇为赏识,将他留校工
      作,后来国民党政府溃败时,教育部指令戏剧专科学校迁至台湾,余上沅在杨帆的
      影响下,抗命不迁,将学校保存下来,交给共产党的军代表,而且自己也拒绝国外
      的高薪聘请,留在大陆。这些行动,应该说是对革命有贡献的,但潘汉年杨帆事件
      出来后,余上沅就被作为这个集团的同伙捉将进去,一年之后才放出来,已经是毫
      无生气了。新闻系的赵敏恒教授,是一位相当活跃的名记者,曾担任过一家外国新
      闻社远东分社的负责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做过许多重要的报道。他留在大陆不走,
      应该说是一种爱国行动,但却被怀疑为潜伏的特务分子,也坐了很多年的牢。在学
      生中也有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我们中文系有一位两手残疾的学生,被揪了出来,
      说他当过还乡团,手持大刀残杀农会干部,自己的手也被砍伤了,因而被关进了监
      狱。“文革”结束之后重新复查,才证实他的手是患小儿麻痹症而致残,而且那时
      他才十二三岁,不可能参加还乡团,也并没有杀人,参加还乡团的是他的父亲,并
      不是他,因而得到平反。但此时他已年老,而且与社会脱节太久,无法正常工作了,
      听说是让他领退休金了事。
      
      
      
          双百方针与向科学进军
      
          但是,到得1956年,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1 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
      问题的报告》,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宣布:我国知识
      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次会议还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5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为
      文艺上应该提倡百花齐放,学术上应该提倡百家争鸣。
      
          为了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共中央宣传部马上抓两个重点:在文科,组织了
      一场美学讨论;在理科,召开了一次遗传学会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