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颗太阳同时升起
      
          秦陵兵马俑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之一。它表现了人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多
      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相似的。
      
          ——国际特奥会主席史维法
      
          光照三洲的帝国
      
          公元前356 年,在希腊北部马其顿的一座王宫里,诞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建
      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就在亚历山大出生之日,
      远在世界东方的一个诸侯国秦,已从栎阳迁都咸阳,并通过“商鞅变法”悄然崛起,
      开始了蚕食山东六国逐渐统一天下的行动。马其顿原是希腊北部一个野蛮、落后的
      部落小国。经过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的默默治理,这个民族逐渐强盛起来。
      
          就在腓力二世雄心勃勃地要征服波斯帝国时,却被他的部下刺杀身亡。
      
          20  岁的亚历山大以他超人的果敢和才智肃清了杀父的党徒,并于公元前336 
      年继承了马其顿王国的最高统治地位。
      
          亚历山大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军出征波斯,完成父亲未酬的遗愿。
      
          但未等亚历山大的大军起程,希腊中部便出现了叛乱。为稳定自己已经得到的
      控制希腊联盟的地位,亚历山大不得不改程先率军平息叛乱。远征波斯的大军在平
      息叛乱后的公元前334 年才走出希腊本土。
      
          亚历山大从小就有爱马的习性,他远征波斯率领的3.5 万人的军队均为骑兵,
      战马几乎成为他缔造帝国大业的主要作战工具。公元前334 年,亚历山大的铁骑踏
      上小亚西亚,同波斯军队交锋。在长达一年多的厮杀中,波斯军队最终抵不住亚历
      山大铁骑的进攻而败退。波斯主力团也在伊索斯战场被击溃,皇后、皇太子均被俘。
      
          亚历山大抓住战机乘胜前进,直扑特罗斯城。具有战略眼光的亚历山大知道,
      要想击败波斯帝国就必须消灭波斯舰队,要消灭波斯舰队,就势必先攻克特罗斯城,
      一旦拿下特罗斯城,舰队后路已绝,便成瓮中之鳖,无力交战,消灭波斯指日可待。
      
          波斯帝国同样深知特罗斯城在整个战争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所以当亚历山大的
      大军展开攻势时,遇到了波斯驻特罗斯城军队理所当然的顽强抵抗。
      
          亚历山大见陆上攻击不能奏效,便把军队调集到海上实行猛攻。但特罗斯城仍
      岿然不动,亚历山大再次把军队分成两路,分别从陆地和海上一齐猛攻,这种双管
      齐下的战法使用了7 个月之久,城堡依然未克。
      
          亚历山大不愧是世界古代军事史上杰出的英雄。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悟
      出了破敌的要领。他命令将士在海上修筑起长长的突堤,直通特罗斯城下,然后在
      突堤上安装木梯等攻城器具。这显然是把古代土木工程学的技术应用到攻克城堡中
      的天才的军事杰作,以后成为罗马时代攻城克坚的军事教课书,罗马帝国也正是如
      此得益于亚历山大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才在世界格局的争斗中迅速
      崛起的。
      
          一切准备就绪,亚历山大登上突堤,望着面前几百架宽长的木梯和一捆捆绳索,
      对夜色笼罩下的特罗斯城发出一声淡淡的冷笑。
      
          亚历山大的军事天才得到了验证,特罗斯终于在强大的攻势中失陷了。
      
          波斯国王大流士派使节向亚历山大求和,提出的条件是:释放波斯族王族妇人,
      并由波斯给予赎金;自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域全部割给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拒绝了这种求和,他率领大军沿巴勒斯坦海峡挺进,南侵叙利亚,占
      领腓尼基,随后登上埃及的领土。此时的埃及已沦陷为波斯的殖民地。
      
          对亚历山大的到来,埃及百姓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亚历山大利用在埃及过冬的
      时间,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城和亚历山大灯塔。这座城市直到今天仍繁荣不
      衰,成为地中海第一大商港。而被安提巴特命名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
      大灯塔,在安然无恙地屹立了1000  年之后,于公元796 年的大地震中沉入海底,
      再也没有复出。
      
          第二年春天,亚历山大再次踏上征程,亲率47000 名士兵由埃及东向,几乎没
      有遭到任何抵抗便抵达两河流域。同年的10  月1 日,在商加米拉平原同卷土重来
      的波斯军队主力进行了决定性的会战。两军各自摆开阵势缓缓向前移动,亚历山大
      军队的右翼首先向波斯军展开正面攻势。亚历山大故意延长右翼佯装主攻波斯左翼,
      波斯军急忙抽调大量中央军队增援左翼,结果中央空虚,而且与右翼形成了间隔。
      亚历山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以精锐的骑兵突然楔入敌军中央,这种和《孙子兵
      法》所言的“锐阵”相同的阵法,一经亚历山大应用,波斯大军在乱作一团失去控
      制和指挥后,很快全线崩溃。
      
          大流士国王再一次率少数部下杀出重围落荒而逃。
      
          这次战役使波斯残余势力遭到了致命的重创,再也没有反扑的力量了。
      
      
      
          亚历山大长驱直入,率大军来到大流士国王正在兴建的新都,并将宫殿付之一
      炬,报了150 年前希腊阿特勒被波斯大军焚毁之仇。然后率大军进入哈曼丹,将波
      斯残余势力全部消灭。
      
          随着波斯帝国的灭亡,他在哈曼丹就地对部下进行奖赏,遣散盟军,仅留部分
      愿追随他的忠诚之士,并在当地招募新兵,编成精壮的私人兵团。同时自封为“亚
      西亚之王”。从此亚历山大走上了一条更艰难也更辉煌的道路。
      
          为确保已经到手的波斯帝国领土,亚历山大再次向更为广袤的世界进行征服,
      把他新编的兵团推向了新的征程。庞大的铁骑经过亚利安拉、多兰齐加拉,越过峻
      秀高耸的库什山脉,进入伊朗北部,直达锡尔河。大军在锡尔河休整过程中,与当
      地人一起修建了“最尽头的亚历山大港”。
      
          至此,亚历山大出征已达6 年,全部行程为18000 公里。
      
          之后,亚历山大率军企图继续东征印度,直达太平洋,但在全军将士的坚决抵
      制下,不得不下令返回故都苏萨城。
      
          公元前323 年,亚历山大定新都于巴比伦城。踌躇满志的亚历山大仍继续把整
      个身心用在向大帝国迈进的征途中。他下令修筑的运河网,同时乘船绕阿拉伯半岛
      航行进行考察。正在他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时,却突然患病身亡。
      
          英雄一世,死时,年仅32  岁。
      
          金色的罗马
      
          随着亚历山大的谢世,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也随之崩溃,若干年后,西方的霸
      主地位将由一个曾经弱小的罗马取而代之。
      
          如果以公元前270 年为界,那么这之前在地中海一带角逐霸权的只有迦太基人
      和希腊人。此时的罗马还是个弱小的婴儿。
      
          然而迦太基人和希腊人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弱小的罗马似乎在一夜之间崛起了。
      婴儿终于长成了青年。
      
          既然已经崛起,就要充当霸主。没有这种意志与信念的支配,小小婴儿是不会
      在一夜之间长成强壮青年的。当然,罗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筋骨还不十分强
      壮,气力上没有迦太基人这位老大哥强大。所以,罗马人在不断向迦太基人表示心
      悦诚服、订立友好条约的同时暗中对希腊人这位力气稍差的二哥刺进了刀子。希腊
      人没有想到这位三弟如此凶残狠毒,欲想制自己于死地,但受伤的躯体最终还是使
      它力不从心而溃败。
      
          满身气力的迦太基人面对罗马人的行动和野心,依然蒙在鼓里,他们怎么也不
      会料到一旦希腊人溃败,罗马人的刀子就向自己刺来。
      
          更换位置的时刻终于来了,这是公元前270 年,罗马人把最后一批盘踞在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人全部驱逐出境后,很快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希腊人被铲除了,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罗马人同迦太基人争夺第一把交椅的决斗。
      
          既然罗马人的刀子已在眼前亮出,并呈威胁和格杀之势,作为大哥的迦太基人
      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战争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246 年,罗马人挥舞战刀向迦太基扑来,很快占领了军事要地西西里岛。
      
          要拿下迦太基,彻底打败这位大哥,对于罗马来说就意味着必须横穿地中海,
      进行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以对付希腊人十倍的力量来进行这场战争。
      
          因为迦太基人毕竟不是希腊人,这个具有航海传统的民族,此时强大的舰队完
      全控制着地中海海域。
      
          当罗马人驾着笨重缓慢的木船离开西西里岛开赴迦太基城时,遭到了迦太基舰
      队的猛烈反击,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在西西里岛坚守不出。
      
          面对宽阔浩瀚的地中海和迦太基庞大的舰队,罗马人只好仰天长叹。
      
          希望源于失望,罗马人苦闷了数月后,终于想起了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海上筑
      起突堤,而一举攻克特罗斯城那本著名的军事战例教科书。亚历山大的军事杰作,
      使罗马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
      
          夜幕遮掩下的地中海,波涌浪翻,空旷苍凉。罗马大军驾驶笨拙的木船悄悄向
      迦太基舰队靠近。海浪的涌动,云雾的翻腾,遮饰了罗马舰队的行动。
      
          当迦太基人发现面前的一切时,已来不及了。木船疾速驶近敌舰,并很快排成
      突堤状,一架架木梯倾刻搭向舰身,罗马军队蜂拥而上,在迦太基的舰上展开肉搏
      和厮杀。舰身急剧地颤动,浪涛依旧翻腾不息,无数人从舰上栽入海中葬身鱼腹,
      冲天的火光,映照着剑影刀光,惨淡的星月冷冷地目视着人类的争斗杀戮,地中海
      荡起腥红的血水,船舰上升起撕心裂肺的喊杀和哀嚎声……罗马大军凭借亚历山大
      创造的战术和自己的强悍勇猛,对迦太基舰队展开大规模的猛攻。在著名的米勒海
      大海战、艾克诺莫斯大海战和艾加特斯大海战这三大战役中,给迦太基舰队以致命
      的重创,使其部队战斗力丧失殆尽。在这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迦太基为保存自己
      的残余势力,不得不以赔偿巨款和放弃西西里岛主权的代价,含泪饮恨与罗马人暂
      时讲和。
      
          这次被史书称为“腓尼基战争”的结果,使得罗马人终于由婴儿成为西地中海
      区域的霸主。但是,罗马人深知自己的第一把交椅坐得并不稳当,因为迦太基实力
      尚在,说不定哪一天会卷土重来,撼动它的地位。
      
          罗马人没有看错,就在他们庆贺战争的胜利而论功授赏之时,迦太基有一个6 
      岁的孩子正在成长。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差点致罗马人于死命的汉尼跋。
      
          当汉尼跋9 岁时,他的父亲,迦太基著名的军事将领哈米尔卡就带他出征西班
      牙,在连续不断的征战厮杀中,汉尼跋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公元前229 年,
      哈米尔卡患病去世,临终前他没有忘记让他的儿子汉尼跋到柏尔摩洛克的神庙对神
      起誓:不忘迦太基战败之耻,永远与罗马为敌。
      
          公元前221 年,统帅西班牙南部“新迦太基城”的汉尼跋的姐夫遇刺归天,由
      25  岁的汉尼跋取而代之。
      
          汉尼跋一经取得军事权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自己的誓言,和罗马决一雌
      雄。
      
          他故意挑起事端,以激怒罗马人,从而赢得战争的机会。兵强马壮的罗马自然
      不能容忍他的无理,公元前218 年,迦太基与罗马的第二次大战拉开了帷幕。
      
          罗马兵分两路,一路挺进被迦太基人控制的西班牙,征讨汉尼跋,另一路进攻
      “新迦太基城”,以切断迦太基的中心指挥系统。
      
          汉尼跋没有列阵迎战,而是率领六万大军北上,朝意大利领土扑去。他要把战
      火引向罗马本土,使罗马军队首尾难顾,不战而退。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风险
      的军事战略。
      
          汉尼跋率领的六万大军中,有步兵五万,骑兵一万,外有三十七头作战大象。
      在汉尼跋的东讨西战中,战象是他对付敌人的一柄得意利剑。
      
          汉尼跋率领大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迅速向内陆迂回。此时的罗马人已明白了
      汉尼跋的意图,急忙派重兵阻截,以打破汉尼跋战略计划。
      
          当罗马大军匆匆赶来时,汉尼跋却销声匿迹。罗马军队派出情报人员四处打探,
      仍不见汉尼跋大军的影子。
      
          罗马人懵了。他们捶胸顿足地面对苍天叫喊:“汉尼跋,你在哪里?”汉尼跋
      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峰之尖。
      
          此时的罗马人断然没有想到,汉尼跋居然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壮举,翻越整个阿
      尔卑斯山。
      
          绵延千里的阿尔卑斯山,早已是冰封雪飘、鸟兽难容的季节。在险峻狭窄的山
      道上,汉尼跋率大队人马顶风冒雪艰难前行。苍茫的雪野,雄峻的山峰,深不可测
      的大峡谷,使这支大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他们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越过阿尔
      卑斯山后,六万大军只剩四万,三十七头巨象也只有二十头。但惨重的代价没有使
      这支大军沉沦颓丧,他们毕竟站在了意大利领土上,而且处在罗马军队的背后,胜
      利的前景已向他们展现开来。
      
          汉尼跋率领大军尖刀一样直插罗马的心脏。罗马见这支恍若从天而降的神军从
      背后猛扑过来,立即组织国内的军队进行抵抗。自小受到严格训练的汉尼跋,以杰
      出的军事才能指挥部下将罗马军一次次击溃。汉尼跋抓住战机率大军在罗马国土上
      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俱丧。直到公元前216 年8 月
      3 日,罗马人才在暂短的喘息之后,得以在意大利南部阿费多斯河口的康尼平原上
      摆下阵势,与汉尼跋作决定性的一战。
      
          罗马军联合各同盟诸侯的步兵八万人,另有骑兵六千余众。而汉尼跋此时只有
      不足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从兵力上看,汉尼跋显然处于劣势,更为重要的是没有
      兵源的补给。
      
          两支大军摆开阵势,间距数公里,坦荡无垠的康尼大平原上,暖风徐动、野花
      飘香,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碧绿的草蔓,火獾在草蔓中流星般四散,整个康尼平原越
      发壮美秀丽。
      
          罗马大军的右翼由帕尔鲁斯指挥,中央正面军由前执政官凯朱奴斯指挥,左翼
      则是法鲁将军指挥。其军阵布局为:
      
          左右两翼均为双层长横式阵形,每一层六排步兵。后列是中央军,由十二排步
      兵组成。他们的阵法很明显,是以其两倍的优势兵力主攻汉尼跋的中央正面,为锐
      形阵法。
      
          汉尼跋纵身马上,巡视罗马军的阵形,踌躇了很久。随后他猛地调转马头,大
      声向部将下令:把中央正面部队迅速调整为梯形,突出于两翼,并成为一列横队展
      开。
      
          汉尼跋所采取的阵形为“斜阵法”。在当时,这是兵法史上划时代的布阵方法。
      在此之前希腊将军艾帕伦达斯曾用此阵法在乌克特拉大败常胜军斯巴达。自小接受
      军事训练的汉尼跋自然通晓希腊时代的兵法。因此,他在这广阔的康尼平原上,作
      出了惊人的杰出表演:
      
          他高喊着:“我指挥梯形正面!”同时把两翼的重装骑兵分别交给其弟和波米
      卡尔指挥。
      
          当他挥舞战刀,策动中央军急速突出,而罗马军的中央正面也在向前运动时,
      汉尼跋的左翼重装骑兵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罗马军的右翼撞来,并迅速向罗马中央
      军背后包剿,瞬间已达罗马军左翼的背后。形成了巨大的包围圈。由于汉尼跋的梯
      形正面呈铁椎状插入罗马军正面,敌军两翼在他的骑兵包围中又来不及合击,结果
      罗马军的中央被穿透,两翼被骑兵席卷扫荡,主脑失去指挥能力而陷入全面的混乱
      之中。罗马大军当场阵亡七万人,剩下的一万全部被俘。
      
          这便是留传万世的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康尼之役”。汉尼跋为此在世界军事史
      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总参谋长休利芬元帅所拟定的著名的“作战一号”计
      划,便是继承汉尼跋的包围歼灭战术思想,在他的计划中,对法、俄两军的正面作
      战,特别加强左翼的战斗力,和中央正面军呈夹击之势,致以全面包围,将敌人粉
      碎。这个完全师法于“康尼之役”的战法,曾使法、俄两军大规模溃败。
      
          “康尼之役”,完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军阵阵法和战术的西方版本。
      
          东西方形成的这种共同的战略战术,让后人无法不为之感叹。
      
          然而,汉尼跋的好运随着“康尼之役”的结束而一去不复返了。罗马人决定采
      取持久的拖延、牵制、消耗战术,把汉尼跋这头雄狮困死。同时让另一条战线上的
      军队直接进攻西班牙,以迫使汉尼跋后撤。
      
          面对军队疲惫、劳累、补给不足的困难,汉尼跋心急如焚,这时,西班牙被罗
      马另一条战线上的罗马军队攻陷,迦太基政府遭到巨大威胁,汉尼跋思前顾后,不
      得不率军返回故国。尽管他的军队已迫近距罗马城只有八公里的地方。
      
          公元前202 年,也就是汉尼跋回到故国的第二年。年轻的罗马将领西庇阿率军
      进入迦太基。汉尼跋立即组织军队在查玛地区同西庇阿军队进行了他有生以来规模
      最大的决战,也是最后的一次决战。深秋的查玛战场,狂风怒吼,尘土飞扬,使这
      片无水、无山、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越发显得悲壮凄凉。
      
          这是苍天向汉尼跋最先发出的不测的警告,可惜他没有察觉。
      
          威名赫赫的汉尼跋依然摆开了同康尼平原上相似的阵法。有所不同的是大军的
      前方安置了80  头凶猛的战象。
      
          两军势力相当,步骑均为三万人。汉尼跋信心十足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军队,发
      出了攻击的号令。交战开始了。
      
          此时的汉尼跋没有想到年轻的罗马军将领西庇阿,在彻底地研究了他的阵法之
      后,又以惊人的才华拟订了使他惨败的神奇对策。80  头战象挟起了死神,以万钧
      雷霆之势向罗马军队扑来。随之左翼的铁骑也驰入敌阵。
      
          罗马军队面对滚滚风雷,既不退却,也不避让,呆了似地在原地不动。
      
          战象铁骑狂奔着,离罗马军队越来越近,死神已在眼前直扑罗马军队。
      
          随着西庇阿发出的号令,罗马军队鼓声大震,号角齐鸣,声调怪异,震耳欲聋。
      在奇声怪响中,罗马军阵闪现出一条条通路。
      
          凶猛的战象和铁骑受到这突起声响的惊吓,顿时乱了阵脚。有的停滞不前,有
      的穿阵而过,有的则掉头冲向自己的军队。汉尼跋军阵一片大乱,无数步兵在战象
      与铁骑的冲击、践踏下成为肉泥。
      
          西庇阿抓住战机,指挥中央正面部队迅速楔入汉尼跋的阵中,将中央军击溃后,
      转身增援牵制汉尼跋两翼的部队。久经沙场,百战百胜的汉尼跋,再也无力指挥军
      队反扑了,他遭到了平生最悲惨的大失败。三万军队除阵亡外,几乎全部被俘。
      
          初出茅庐的西庇阿第一次把声学应用于战争,一举击溃名将汉尼跋而留传青史。
      
          这次交战的结果是,迦太基无条件向罗马投降。并接受罗马人提出的一切条件
      :没收军舰战象;剥夺交战权;放弃全部的海外领土,赔偿10000 斤黄金;派100 
      名贵族子弟赴罗马当人质等等。于是,为期19  年的第二次腓尼基战争宣告结束。
      
          罗马彻底坐稳了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然而,胜利者的欲望总是会不断地膨
      胀,这正是人类共同的天性。
      
          罗马人没有就此止步,随着罗马的悲剧英雄凯撒大帝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大军
      又征服了高卢、发拉克斯、埃及和小亚西亚。稍后的屋大维大帝,继续率领罗马大
      军开疆拓土。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秋风横扫残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罗马的版
      图直至成为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抵直布罗陀海峡,北至英吉利,南到北非北岸,整
      个地中海成为一个内湖才不再向外延伸拓展。
      
          婴儿最终成为巨人,“金色的罗马”达到了它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
      
          千古一帝震华夏当马其顿的铁骑踏上万里征程,罗马大军在地中海舞台上作出
      色表演之时,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和天山、阴山、大青山区域的千里大漠上,同样是
      刀光剑影,烽烟不断,厮杀连年。凄凄大漠深处,匈奴、东胡、月氏族,展开了争
      夺区域霸主的拼杀。战马的鸣嘶伴着劲风吹起的狂沙烟尘,在箭雨刀光的浪涛中起
      伏跌宕,滚滚前涌。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强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
      雄主,同样为争夺霸权而拼杀搏击,逐鹿中原。黄色的土地上,到处大军云集、鼓
      号震天,戈矛并举、刀剑迸击,车骑交错、战马嘶鸣。战争之频繁、规模之巨大、
      兵车之众多,远非西方战场所能比。交战双方投入军队的数量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急
      剧增多,几乎每一场交锋的人数,都有数十万之众;战争的方式也由车战、阵战的
      直接对抗逐渐演变为以步、骑、弩兵为主的野战和赋予多种变化艺术的包围战。著
      名的秦赵“长平之役”,两军从公元前262 年一直拼杀到公元前260 年,结果是赵
      国40  万大军降卒被坑杀,秦国军队也伤亡过半。无数将士惨死沙场,流淌的热血
      荡涤着中原。
      
          历史的动荡急需一位铁血人物站出来,用超人的智慧和强大的武力完成统一。
      秦始皇正是顺应这历史潮流的发展挺身而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御宇内”以
      叱咤风云的盖世雄威,席卷天下荡平六国,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公元前237 年,秦始皇亲政并以他的机智与果敢粉碎了吕不韦和■■集团,稍
      试锋芒后,便开始实现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年,呈现在秦始皇面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战略主张:一是吕不韦之后继
      任丞相的李斯“先取韩”的战略,另一种是大思想家韩非“举赵、亡韩、臣楚魏、
      亲齐燕”的战略。李斯的主张体现了先弱后强的作战方针,而韩非的主张则体现了
      先强后弱、远交近攻的战略布署。
      
          李斯与韩非虽系同学,一旦发生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的利害冲突时,相亲变为
      相互残杀,便无法避免,这是人类天性中的弱点所决定的。既然冲突已经出现,残
      杀也已成必然,李斯联合重臣姚贾先发制人,在秦始皇面前分析了韩非的战略方针
      无非是“存韩”和“谋弱秦”。因为韩非是韩国的宗室贵族,人虽在秦,其心向韩,
      故不让讨伐韩国而攻赵。不如极早杀掉以绝后患。秦始皇为李斯所言而动心,下令
      将韩非关进监狱听候发落。
      
          既然冲突已经开始,就要制敌于死地,否则后患无穷。深知权术之道的李斯不
      会放过这个契机,他以毒药将韩非致死而取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
      
          韩非既死,李斯又倍受秦始皇宠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战争的形势和六国
      的格局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敌我双方的力量没有正确的估计,缺乏战略头脑和眼光,
      此时的秦始皇可能就要按照李斯的作战方针行动了。
      
          然而,秦始皇没有行动。他开始以自己的宏才大略正确估计和判别敌我双方的
      力量,以及韩非与李斯两种不同方针的得失。
      
          秦始皇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军事力量比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力量都要强大,若
      单个较量,秦军无疑占绝对优势。但是,秦国面临的是关东六国的敌人,若以秦国
      兵力对六国总兵力,优势则归对方。灭六国不能四面出击,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无疑是正确和明智的。要想各个击破,就必须防止诸侯合纵。六国中,韩国最弱、
      赵国最强,如按李斯的战略方针,“先取韩以恐他国”,就很可能再“恐”出一个
      以赵国为首的合纵抗秦的强大势力。公元前241 年、赵将庞■统帅赵、楚、魏、燕、
      韩五国之师合纵伐秦,就是以赵国为首联合起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不能再蹈
      复辙。韩非的主张无疑是为先打破诸侯合纵考虑的,是一种新的形势下战略目标的
      发展与转移。“举赵”以击其头,使六国群龙无首,同时“亲齐燕”以断其身,合
      纵难以形成。
      
          秦始皇以一个战略家的杰出才智,不顾李斯等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采用韩
      非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举赵亡韩。作出了集中主力,打击赵国的具有重大军事
      战略意义的抉择。
      
          公元前236 年,秦始皇派名将王翦、杨端、桓■率30  万大军进攻赵国。
      
          当时赵国大将庞■正率兵与燕国交战,秦军乘虚而入,占领了上党郡及河间地
      区。第二年,秦军又攻下平阳、武城。赵国军队阵亡十余万,大将扈辄死于乱军中。
      公元前233 年,秦军又一举攻下了赵国的赤丽、宜安,兵临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
      夕,急从北方调回正在防御匈奴的名将李牧。李牧所率军队为赵国的精锐之师,从
      北方返回后,士气高昂,锐气逼人。李牧以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将士和秦军在邯郸
      城外进行了一场血战。结果是秦军遭到了攻赵以来的第一次惨败,指挥战斗的主将
      桓■由于战败而畏罪潜逃燕国。第二年,秦国大军再次进攻赵国,又被李牧指挥军
      队击退。
      
          尽管秦军兵败,但赵国的势力已大大削弱,祸不单行,公元前230 年赵国又出
      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战争的消耗,灾情的折磨,政治的昏暗,此时的赵国已成
      强弩之末,灭亡之日为期不远了。
      
          赵国自身难保,联纵已不可能。趁此良机,秦始皇派兵一举将小小的韩国拿下,
      昏庸无能的韩王被俘。
      
          李牧尽管两次大败秦军,但未能挽救赵国灭亡的危局。公元前229 年,秦军大
      将王翦、杨端兵分两路扑向赵国。久经沙场的宿将李牧、司马尚率赵军拼死抵抗。
      两军进行了数百次厮杀,均遭巨大伤亡。将士血染战袍,尸骨遍地,苦苦搏击一年
      之久未分胜负。秦始皇亲临现场观战,以鼓舞壮士不惜全力拿下邯郸。与此同时,
      他采用尉缭“离间其君臣”之计,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权臣郭开。郭开贪利而向赵
      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欲谋叛乱,只守不攻,作战不利。不辨真伪的赵王立即派赵葱、
      颜聚去取代李牧、司马尚的兵权,李牧深知赵葱、颜聚皆非将才,绝不是秦国名将
      王翦的对手,在大敌当前的危急关头,李牧以国家存亡为重,抵抗王命,拒不交出
      兵权。赵王与郭开密谋派人将李牧抓获并处以死刑,司马尚被免职关入大牢。可惜
      李牧忠诚一世,壮志未酬,没有战死沙场,却被奸臣所害。
      
          李牧一死,赵军军心大乱,结果秦军不到3 个月,便攻克邯郸。赵国从此不再
      存在。
      
          强大的赵国一旦灭亡,弱小的魏国和燕国的悲剧命运已无法改变。尽管不乏有
      荆轲那样的壮士,慷慨悲歌,以死相搏,但仍未能摆脱国破家亡的结局。两国随着
      赵国的灭亡,也很快走到了尽头。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必须正确驾驭和把握时势,否则便不再是英雄。
      
          四国吞灭,秦国面临的敌人便是齐、楚。很明显,这两国的实力,楚远比齐强
      大,而秦与齐和亲修好40  余载,和楚数次结怨。面对齐、楚两国的不同局势,如
      何确定征讨战略方针?
      
          当秦始皇征求文臣武将的意见之时,听到的多是先攻齐,再伐楚的战略理论。
      
          这实则是李斯“先弱后强”作战方针的延续。
      
          秦始皇依然没有这样做。他再次清醒地认识到,齐国虽弱,但有相当的军事实
      力。如若先攻齐,免不了还要和强楚进行一次恶战。同时还要遭到齐、楚合纵的威
      胁。若先灭楚,可使齐秦之交不破,齐楚合纵不成。一旦楚国灭亡,齐国不战而降。
      
          于是,秦始皇再次使用了集中主力打击主要敌人的战略方针。公元前225 年,
      秦始皇派大将李信率20  万秦兵伐楚,因年轻气盛的李信过分轻敌,秦军遭到惨败,
      退回秦国。
      
          公元前224 年,秦始皇改派王翦率领60  万大军出征伐楚。当秦军压入楚境时,
      楚国名将项燕立即调动国内全部兵力迎战。王翦吸取了李信兵败的教训,坚守营盘
      而不出战,待秦军养精蓄锐、斗志旺盛之际,才下令出击。60万大军洪水般冲入敌
      阵,此时的楚军已失去戒备之心,猝不及防,而被秦军一举击溃。楚国名将项燕也
      战死于乱军中。不久,秦军攻下楚都寿春,楚国被吞灭。
      
          未出秦始皇所料,楚国一灭,齐国已成瓮中之鳖,被王翦的大军一触即溃,齐
      亡。
      
          齐楚征战,在显示了秦始皇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的同时,也暴露了他使用将领
      的失误和弱点。但他的失误和本身具有的弱点,没有妨碍他伟业的建立。至公元前
      221 年,关东六国在秦军15  年的征讨中全部灭亡。中原大地上为期几百年的割据
      混乱局面结束,历史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六国灭亡、中原统一,并未标志着秦军的征战已经结束。因为此时中原
      北部的情形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匈奴人由弱到强,趁秦灭六国的机会,单于头曼
      率匈奴大军南下,攻占了河套黄河以南的地区。秦都咸阳面临严重威胁。“亡秦者
      必胡”的议论已在民间流传开来。
      
          同时,地处五岭之南的“百越”陆梁人,对秦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也造成威
      胁和困扰。要建立一个强大而牢固的封建帝国,就势必要对这两股军事力量给予打
      击。
      
          问题出现了。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是匈奴人,慓悍强壮,以战征之,难攻难守。
      而“百越”虽远隔千山万水,路途遥远。但部族分散,军事力量相对较弱,攻取较
      易,守戍也可能成功。
      
          面对新的局势,秦始皇毅然实行战略大转移,采取了先弱后强,先远后近的征
      战方针。这实则是15  年前李斯等人战略思想的复活,秦始皇终于在历史发展进程
      的今天付诸实施了。
      
          50  万秦军兵分五路,以战略进攻的姿态出现在“百越”战场上,很快占领了
      这块土地。南海也因“百越”的征服打通了。
      
          随着对“百越”战争的胜利,秦始皇立即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攻击匈奴,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结果匈奴退却700 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
      敢弯弓而抱怨”。
      
          在历史的跑道上
      
          19  世纪后半叶,著名的《进化论》作者达尔文,提出了现存灵长类中最接近
      人类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生息地点为非洲,因此认为人类发祥地可能在非洲。于是
      他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
      
          然而,随着1892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和1929年在中
      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受到了挑战。
      
          这种被认为最早的直立人阶段的骨化石陆续在亚洲发现,并且在亚洲也生息过
      诸如猩猩、长臂猿之类的灵长类动物,加之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又正是处于人类
      生息的世界各大陆的中心位置,围而,许多人类学家以实物和推理两重理论,提出
      了和达尔文不同的人类起源于亚洲的学说。
      
          正在这种学说逐步得到一致认定的时候, 20 世纪30  年代,考古学家又在南
      非、东非一些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比爪哇和北京人(距今一百万至五十万年)更早的
      南猿人阶段的骨化石和石器(距今三百万至一百万年)。于是,有人又想起了达尔
      文,再次力主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但这种学说维持了不久,考古学家又在印度
      北部的西瓦立克山、亚洲巴基斯坦、中国云南发现了比南猿人更早的拉玛古猿化石
      (距今一千二百万至八百万年)。人类起源的学说再度倒向了亚洲一方。
      
          1975  年,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的煤层里,陆续发现了丰富的拉玛猿人化石。
      特别是随着1980  年10  月在禄丰县的煤层里,世界上第一具拉玛猿人骨的问世,
      许多科学家便认为这是与人类最亲近的一种古猿,人类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有的
      科学家甚至干脆把拉玛猿看成是人类的起点。这个起点在亚洲的东部。
      
          达尔文最早提出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再一次受到挑战。
      
          撇开人类起源的学说争论,从现在已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来看,在欧、亚、非三
      洲的“旧大陆”上均有分布。唯有北美、南美和大洋洲被人称为“新大陆”的地方
      没有见到。
      
          尽管这些直立人当时已经会使用和制造天然工具,并充分掌握和利用火来生存,
      但依然没有创造人类的文明。世界人类文明的曙光又经过了近百万年的漫长岁月,
      在距今7 千年前才显现出来。
      
          毋庸置疑,人类的文明应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的解体而进入有国家社会组
      织的阶级阶段为标志。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
      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掌
      握冶炼金属的技术。当然,这一切的标志中,创造和使用文字则是最主要的。
      
          1968  年,英国剑桥大学丹尼尔教授在他的《文明之起源与考古学》一书中,
      提出了全世界最古老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为六大文明之说。这六大文明分别为埃及、
      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墨西哥和秘鲁。
      
          其实,丹尼尔的学说实则是荷兰著名考古学家法兰克福学说的继续和发展。早
      在50  年代初,法兰克福就指出全世界范围内独立发展的文明只有三种:埃及与两
      河流域组成的近东文明;中国文明;秘鲁、墨西哥组成的中、南美文明。埃及与两
      河流域,印度与两河流域相互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的文明,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尽
      管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没有发现直立人化石,但他们特别是墨西哥与秘鲁最早在世界
      形成独立的文明,同样被考古资料所证实。
      
          显然,它们所形成的文明是独立的,与旧大陆无关。只有中国文明的起源这一
      问题,成为传播论派和演化论派争锋的焦点。而丹尼尔和法兰克福正是站在演化论
      这一边的主将。
      
          18  世纪后半叶,法国人约瑟夫·德·歧尼提出了中国人乃是从埃及殖民过来
      的理论。与此不同但相似的是法国的汉学家波提埃和卢内尔曼将汉字和楔形文字作
      了一番比较后,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的学说。当时英国的东方
      学者拉克帕里将中国文明与美索布达米亚乌尔地方的迦诋文明比较后,作出了两者
      之间有某种关系的结论。在英国的理格提出了诺亚的子孙曾东行到中国一说后,德
      国的李希霍芬则干脆把中国文明解释成是由西方移入的结果。
      
          1924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甘肃、青海等地发现大批彩陶,并和
      苏联中亚的安诺以及南俄的特里波列等处的彩陶作了比较,以考古的资料为中国文
      明起源于西方的学说提供了证据。
      
          中国的考古学巨匠夏鼐将商代的冶铸青铜技术与铜器上的纹饰,以及甲骨文字
      的特点等作了研究并和西方文明的考古资料比较后,提出了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的,
      并非外来的学说,重新肯定了丹尼尔、法兰克福的结论。
      
          ……至今,关于人类的起源与文明的诞生问题,在世界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并
      可能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争论下去。不管这场争论谁胜谁负,人类的起源和
      文明的诞生到底最先来自西方还是东方,是中国还是外国,我们看到的却是人类终
      于以自己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穿透了千万年苍茫迷蒙的漫长岁月,在滴
      血的号子与沉重的足音中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当进击的脚步迈到公元前3 世纪和前
      2 世纪时,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所诞生的三个最强大的帝国,其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几乎是达到了相等的高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它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让后人倍感兴趣的是,它们搏击奔跑的姿态和方法又是出奇地相似。
      
          亚历山大不愧是一个有知识、有见地、有抱负的伟人。他不同于一般的昏庸帝
      君,只贪图淫乐安逸,陶醉于奸佞小人的谄媚之中。从某种角度看,他的军事行动,
      万里远征,颇有科学探索的性质。当年他自远征波斯的初期,便带有很多学者行军,
      使这些在科学、文化、政治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学者和希腊人,到了他们从来没有去
      过的地方,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知道了里海并不是
      海湾,而只是一个大湖泊。在此之前,无论是声名显赫的学者还是一般的希腊人,
      对此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具有重大历史和科学意义的幸事。
      
          罗马振兴时代的杰出人物凯撒大帝,虽出身贵族之家,而自己却是一个平民党
      人,并同和平势力的领导者金拉氏的女儿柯尔娜结婚。
      
          凯撒27  岁时被选为罗马神官及军团司令官, 31 岁时担任国家财政大臣, 34 
      岁时担任祭典、竞技等公共事业按察官, 37 岁时成为法官。这时他离执政官的目
      标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此期间,为了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他大量营建公共设施,其中包括组织罗
      马人为之狂热的竞技活动。他曾一次同时举办了320 组斗剑比赛,使成千上万的罗
      马城乡居民全部卷入,并为之振奋不已。而凯撒个人的生活却极为节俭,乃至不惜
      负债累累地对平民慷慨施舍。
      
          当他39  岁时,率领军队出征西班牙。在佳德斯,策马冲到亚历山大的塑像前,
      来来回回地徘徊了好久。亚历山大的光辉业绩和杰出才能,激励着他完成了自己的
      伟业。
      
          和亚历山大、凯撒有所不同的是,秦始皇本人并未亲自率军厮杀疆场,但他却
      站在了更高角度上驾御群才,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修建郑国渠本来是韩国
      的疲秦计,然而他能听从谏议未杀水利专家郑国,反而下令将渠修成为秦所用。为
      夺得一个思想家韩非,他不惜发动一场战争,青年将领李信率军伐楚、损兵折将惨
      败归来,仍受重用。在大规模的东征中,秦始皇手上有一大批第一流的政治家、军
      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如李斯、姚贾、王翦、蒙恬、尉缭等人,均在秦始皇的麾
      下,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完成了吞灭六国的大业。
      
          在融合人种这一问题上,亚历山大作出了前人未有的惊世之举:令东西民族相
      互通婚。虽然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巩固大帝国的统一,重点在于政治,但其间也有
      一种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在指导着他,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罗马的凯撒为加强属州的统治,移出8 万罗马城市民,分别送到各殖民地区定
      居,令他们与当地人通婚,以进行人种的融合,这也是亚历山大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秦始皇发兵50  万一举攻下“百越”。面对戍守的困难,毅然改变吞灭六国的
      戍守战略,命部分将卒与越人杂居、通婚。这显然出于政治与军事战略的考虑,却
      使“百越”的文明得到了发展,致使“中县人以故不耗减,越人相攻击之俗亦止”。
      
          亚历山大远在异邦建立了很多城市、军港,无非是出于巩固帝国的军事上的考
      虑。而秦始皇面对当时无力彻底吞灭匈奴的现实,不顾时人乃至后人的诅咒,狠心
      地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也同样是出于巩固帝国大业的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之举。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军事力量,在人类历史长
      河这短暂的瞬间,东西方尽管没有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却是齐驱并进的,两颗璀
      璨的明珠一样地辉煌壮丽、光彩照人。然而,人类的足迹并未在此停留,文明也在
      不断的创造中越发辉煌夺目。
      
          当历史的潮头就要奔腾到21  世纪时,人类蓦然回首,那三个古老的帝国早已
      流星般地在夜空中陨落,所留下的只有一条不易察觉的轨迹。
      
          但是,今天的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三个古老帝国的陨落与消失而遗忘历史。与此
      相反的是,仍在不惜一切努力去探寻它们的踪迹,聆听这远古文明的足音。由于岁
      月的久远以及历史烟尘的遮掩,今天的人类无法再辨清它们的真实面目。于是,主
      观的臆想和推测就不可避免地相继出现了。
      
          亚历山大东征远至中亚的锡尔河,已被他所建立的城堡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但
      近来却有史学家提出了亚历山大曾进军到中国境内,并且在西北地区修筑了土长城
      和城堡的推论。随后,又有人以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普在公元前一世纪所记载的:
      “公元前三世纪至二世纪罗马东向扩土,直达塞累斯国”为依据,结合近年来在陕
      西,甘肃等地出土的拜占庭和罗马金币的考古资料,提出了罗马帝国同样东征至中
      国的学说。
      
          假如此说真的能够成立,对中国人来说不能不算作一大幸事。试想,亚历山大
      既然已到中国的甘肃,就不可能放掉中原这块肥肉,从确切的史料看,当时的亚历
      山大曾有过征服东方直至太平洋的计划,那时他认为一旦到了太平洋,就踏上了世
      界的边缘。
      
          那么,在东方兴起的“春秋五霸”必然要和亚历山大的铁骑决一雌雄。
      
          尽管西方的铁骑骁勇善战,东方的战车也绝不是拉土块的用具。亚历山大虽通
      晓古希腊的兵书战策,东方的孙武、孙膑、伍子胥也对军阵的妙用深得神髓。厮杀
      的结果应该是很清楚的。
      
          假若,后起的罗马大军杀向中国,战况也绝不是横扫地中海那样乐观和得意。
      “春秋五霸”已不复存,但“战国七雄”尚在。尽管罗马有费比乌斯、玛尔凯斯以
      及后起之秀西庇尔那样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但中国的王翦、尉缭、李牧、廉颇、项
      燕也绝非等闲之辈。两千年后的秦俑坑出土的军阵以及将士的风范,虽经千年泥水
      浸泡,仍散发着灿烂金光的青铜宝剑。足以今后人判别西方这支劲旅和中国军队交
      手后的胜负。
      
          对此,中国人并不悲观。于是, 1983 年3 月,中国考古学巨匠夏鼐在应日本
      广播协会之邀的演讲中,对亚历山大和罗马大军进入中国的学说进行了公开的批判。
      亚历山大进入中国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和实物证据,因而“只能算是传奇小说,并
      不是历史事实”。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普记载的塞累斯,并非指中国,而是指中亚
      一带,即当时欧洲人知道的丝绸来源的最远地点。
      
          而在中国陕西、甘肃出土的罗马、拜占庭金币,似是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开辟
      所传过来的,绝非当时的罗马大军来中国所留下的遗迹。
      
          此说已经否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再也没有显露出东西方军事力量大规模交
      手的例证,但这并未否定东西方力量就永远没有碰撞和交手的机会。
      
          当大秦帝国陨落两千年后的1840  年,契机终于到来了,遗憾的是它到来得太
      晚了,此时的东方帝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雄姿。面对西方人坚船利炮的进攻,中
      国人败下阵来了。结果,这块被秦始皇圈定的版图,再也无法粘合在一起,而最终
      被割裂开来。
      
          由此,曾经强大的东方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出演了一场漫长的悲剧。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