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与二人转(3)
      
          1976年,赵本山离开五奶家,搬回到被生产队占了10年的自家小院。单
      挑门户的他由于还在上学,没有生活来源,饥一顿饱一顿是经常的事。同学李兴华
      的母亲周淑梅,看着他可怜就收留了他。李兴华家兄妹6人,粮食本来就不够吃,
      本山正是能吃的年龄,他不好意思给人添麻烦,执意要离开,周淑梅却死活不让他
      走,对本山说:“孩子,只要有我孩子吃的,就有你吃的。”赵本山在周家一住就
      是三年。从小失去母爱的本山,重又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家庭的温暖,也学到了做
      人的纯朴与善良,他认周淑梅为干妈,直到今天,已经    成名的赵本山仍亲切地
      叫周淑梅干妈。1999年赵本山还将干妈请到中央电视台,在《综艺大观》直播
      现场,赵本山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1976年,莲花公社成立剧团,点名让赵本山去。由于本山多才多艺,很快
      便成了剧团的台柱子;他还向团里的民间艺人学了许多传统二人转剧目。正当本山
      想在小剧团大干一番的时候,为了“抓革命,促生产”,剧团被公社解散了,本山
      只好背着行李回家当农民。
      
          赵本山从小身子骨就弱,干农活就是累个半死也跟不上趟儿,别人一条垄都铲
      完了,他还没干完三分之一,无奈本山只得耍点小聪明,趁休息时在地头唱二人转,
      把大伙唱乐了,他的任务也就着自然有人给完成了。当然,大家从心里喜欢这个会
      唱二人转的大男孩。
      
          1982年冬天,公社剧团恢复,本山又被招回剧团担当主演,不久又被当做
      人才调入威远公社剧团。很快威远剧团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剧团。不久,本山和
      同团演员朱文萃代表剧团参加铁岭地区汇演,唱的是传统二人转《包公赔情》。《
      包公赔情》是本山的代表作,剧中有一大段唱腔,说的是包拯要将犯了法的侄儿斩
      首,请求嫂子原谅。赵本山唱得特别投入,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台下鸦雀无声,
      戏唱完了好长时间,观众才回过神儿来,热烈地鼓起掌来。《包公断后》获奖了,
      赵本山也因此调入西丰县剧团。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赵本山终于成为专业剧团
      的演员。
      
          到西丰县剧团主演的第一个剧目是拉场戏《大观灯》,讲的是瞎子白莲灯和
      “借光亲家”瘸腿庙二和尚正月十五逛庙会的事。赵本山饰演瞎子白莲灯。赵本山
      曾有过和盲二叔生活的经历,因此对盲人的举止、表情特别熟悉,表演起来可谓得
      心应手。赵本山塑造的盲人形象,从表情到行动,再到语言都惟妙惟肖。特别是赵
      本山的说口,有许多都是即兴的,极具爆发力,每次观众听后都会捧腹大笑。《大
      观灯》的成功,让赵本山在辽北地区小有名气。
      
          1981年剧作家崔凯(当时任铁岭地区文工团副团长)和铁岭地区群众艺术
      馆馆长李忠堂合作,创作了拉场戏《摔三弦》。这是为参加辽宁省农村曲艺调演赶
      写的剧目,写的是瞎子张志为了挣钱给儿子娶媳妇,外出算命骗钱,不想竟算到了
      亲家母和未来儿媳妇的头上,羞愧难当,最后自揭算命骗人的鬼把戏。当时农村封
      建迷信盛行,这个作品很有现实意义。剧中的盲人张志是一个会说、会唱、会弹弦
      的多面手,在选择演员时有人提议用赵本山,这个建议当即得到了崔凯和李忠堂的
      认可。赵本山因主演《大观灯》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再演盲人更是形神兼备,
      他将盲人张志的愚昧与狡诈、朴实与善良的矛盾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有一
      段自述身世的“靠山调”,赵本山唱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摔三弦》在全省农
      村曲艺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又被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戏曲电视
      剧,获中国电视剧鹰像奖一等奖。
      
          1987年赵本山从铁岭县剧团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多年的泥饭碗终于变
      成铁饭碗。
      
          同年铁岭民间艺术团排演拉场戏《大观灯》,由赵本山和潘长江主演,在省内
      外产生很大影响,演出合同纷至沓来,在沈阳大戏院连演了208场,场场爆满,
      最多时一天加演五场。有对夫妇在沈阳大戏院一连看了11场,竟没看够,《大观
      灯》到铁西一个剧场演出,他们夫妇又追到铁西去看,他们说:“赵本山每场演出
      的内容都不一样,让人百看不厌。”《大观灯》创下了铁岭民间艺术团的最高演出
      记录。之后赵本山又与巩汉林表演了小品《如此竞争》,赵本山饰演一个卖报的盲
      人。
      
          从《大观灯》到《摔三弦》再到《如此竞争》,赵本山塑造的盲人形象引起了
      社会的广泛关注。1987年《辽宁日报》上发表了一遍题为《天下第一瞎》的评
      论文章,高度评价了赵本山塑造的盲人形象。
      
          1986年,在东北三省民间艺术节上赵本山又因主演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
      》获最高奖。如果说拉场戏《摔三弦》让赵本山一炮打响,那么《一加一等于几》
      则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赵本山  ——  他成了东北家喻户晓的笑星。1988年赵本
      山又凭着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首次闯入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这标志着赵本
      山的艺术人生又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下面是赵本山1990年至2004年的艺术简介:
      
          1990年小品《相亲》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同年主演的电视戏曲
      片《摘幌》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