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国内状况
      
          一 日本——武士与民众
      
          在欧美诸国的压力来临之前,日本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看一看17世纪到19世纪
      中期日本的政治结构、经济和社会状况。
      
          政治的中心与国家的边界
      
          这幅地图表示的是开港前的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政治的中心是江户(今东京),
      德川家族的历代将军世代居住在这里,设立了被称为幕府的政府,统治着全国。日
      本的天皇很早以来长期居住在日本的都城——京都,但天皇很久以来在政治上就没
      有权力了。
      
          地图的最北端是现在的北海道,当时称为虾夷地,生活着阿依奴人。最南部的
      冲绳当时被称为琉球,是另外的王国。将军的权力没有直接到达北海道和冲绳,他
      们控制的地区只是从北部的松前到南部的鹿儿岛(包括奄美诸岛)。
      
          统治结构国家是由将军直接统治的地区及其他的地区构成,后者则分割成大约
      260 多份,在那些领地上进行统治的是大名。大名们为管理从将军那里获得的领地,
      率领作为其家臣的武士,在领地上掌握着政治、法律、经济上的权力,统治着庶民。
      
          占人口80%的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农民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的基础。将军和大
      名之所以能够维持政治与社会的运行,是依靠农民的年贡(按年收取的税),武士
      也靠农民的年贡生存。将军和大名将一部分实物年贡大米换成货币以购置生活必须
      品。在城市除了武士,还生活着商人和工匠们。
      
          武士可以有自己的姓氏,可以佩刀,这是他们的特权,与庶民有严格的身份差
      别。一般来说,武士是不能与庶民结婚的,他们居住的区域与生活方式也与庶民不
      同。
      
          被动摇的社会基础
      
          由于农民改良了农业技术,生产力逐渐提高。棉花、菜种和烟草等以销售为主
      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的栽培面积也扩大了。同时,各地生产酒、酱油和纸的手工劳动
      也繁荣起来。到了18世纪的后半期,有实力的商人和富裕的农民或提供原料和借贷
      资金让其他的农民从事手工业劳动,或者雇人在作业场从事生产。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幕府与大名越来越感到财政收
      入的拮据。大名们时而增加贡赋,时而向大商人借款。18世纪中期开始,将军和大
      名尝试进行各种各样的财政改革,但多以失败告终。
      
          无法偿还借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在增多,可是大名仍然加重年贡的征收,于
      是在各地发生了被称为“一揆”的起义,农民们采取集体斗争的手段要求减轻年贡
      负担。18世纪中期开始,各地农村的农民不断进行斗争,并逐渐联合起来,在更大
      的范围内行动。
      
          与日本的社会基础被动摇的同时,18世纪末开始,欧美诸国又开始要求日本开
      国,于是日本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夹击。
      
          二 韩国——两班与民众
      
          19世纪后期,朝鲜王朝开始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在此之前,朝鲜王朝社
      会的面貌如何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以两班为中心的社会
      
          朝鲜王朝以汉阳(即汉城)为都城,全国分成8 个行政区域。朝鲜国王任命官
      吏并派遣他们到各地进行治理。
      
          朝鲜的社会阶层分为统治阶层——两班,担当技术和行政事务的“中人”,以
      及被统治阶层的“平民”和“奴婢”。
      
          两班分为文班和武班。他们在汉城和地方城市担当行政和军事事务。要做官必
      须经过科举考试* 。两班在各地拥有大量土地,并可以任意驱使奴婢,对百姓行使
      权力。两班世代独占官职,在经济上享有特权。相反,农民要负担国家的各种租税,
      承担国防义务,参加各种建设工程。
      
          社会的变化
      
          朝鲜王朝时期,百姓大都在农村务农,也有部分百姓从事手工业、商业。农民
      或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或租借地主的土地耕种。17世纪以后,农业耕种方法发达,
      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这也给手工业、商业带来了活力。蔬菜、人参和烟草等经济作
      物得到大量栽培,手工业生产也开始焕发生机。每5 天或7 天定期开放的市场——
      “集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超过1000多处。在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地开始出现旅馆。
      在汉城等主要城市,一些常设商店逐渐增多。18世纪,汉城的人口超过了30万。
      
          一部分农民和商人利用这样的经济变化成为富人。他们还用钱买“两班”的地
      位,因此,两班的数量大大增加。结果,身份秩序意识开始弱化,经济实力已经不
      亚于身份,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的价值尺度。
      
          民众要求改革
      
          进入19世纪,政治纪纲废弛,权力被几大家族独占,买官卖职行为盛行,腐败
      现象日趋严重。主导着社会变化,并渴望变化的民众再也无法忍耐。他们向地方官
      府提出抗议,要求征收公正的税金和禁止非法掠夺。然而,这些要求并没有得到解
      决,于是,在各地爆发了起义。1811~1812年,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爆发了大规
      模起义。1862年,在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一个地方爆发起义,就会扩展到
      邻近地区。由此可见,当时的农民是多么渴望改革。
      
      
      
          * 科举:从高丽王朝时期开始实施的文武官选拔考试。朝鲜王朝时期,原则上
      是每3 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但实际上,考试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科举考试不仅两
      班可以参加,平民也可以参加。但实际都被少数的两班家族独占。
      
          在中国,自隋朝(公元6 世纪末至7 世纪初)开始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制度,被称为科举制。科举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清朝末年(公元1905年)
      被废除。
      
          三 中国——士绅与民众
      
          19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基本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各列强到来之
      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民众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清朝的统治
      
          从1644年到1911年的200 多年,中国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
      下。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由25个省级行政区构成。满族贵族往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
      中担任重要官职,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则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在官僚机构
      中的地位。清朝的社会等级严格,皇帝、皇族、世袭贵族、官僚、士绅等处于社会
      的上层,而包括商人、工匠、农民在内的平民等则处于社会的下层,构成金字塔式
      的社会结构。
      
          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是清朝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由于统
      治机构逐渐庞大,官吏腐败,政府开支巨大,财政逐渐入不敷出。政府竭力搜刮社
      会下层,甚至以捐官* 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更加剧了腐败。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
      话:“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由于政府将负担向农民转嫁,导致社会矛盾
      逐渐尖锐。
      
          民众的生活
      
          清朝建立初期,推行满族的服饰和礼仪,特别是要求男子留长辫。满族的社会
      地位高于汉族。但是在经济上曾实行过一系列积极措施。那时民众生活相对稳定,
      人口增长。从1741年到1840年的一百年中,全国人口增长了三倍,达到4. 1亿。
      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但是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土
      地逐渐集中到官僚、贵族、地主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日益贫困,
      被迫进行秘密结社的反抗斗争,清朝的统治发生了危机。
      
          对外贸易
      
          明清时代,中国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经济部门齐全、内部市场广大,
      自己需要的产品基本能够在国内解决,不依赖外部商品的输入。而清朝统治者长期
      认为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没有主动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意识。从1757年起,清
      朝就严格限定西方国家只能在广州一地进行贸易。
      
          由于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等拥有广大的国外市场,直到18世纪80年代,中
      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状态,每年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是,自英国占领
      了印度的鸦片产地后,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英国公司贩毒范围扩大到
      中国沿海各省。美国的烟贩也向中国秘密输入鸦片。鸦片腐蚀了吸食者的身体与精
      神,而且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状况,引起中国白银的外流。1833年以后,中国每
      年输出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致使政府担心有白银枯竭的危险,不能不思考解决的
      办法。
      
          * 捐官:即以钱财买官。清政府将一些官职公开标价,允许地主用钱买官,卖
      官所得钱财弥补财政不足。
      
          * 知府: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市一级行政长官。
      
          栏目1  三国的首都
      
          北京、东京和汉城分别是中、日、韩三国现在的首都,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的
      历史。
      
          北京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从1153年开始,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先后
      将北京作为都城。特别是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清朝定都
      北京后,完全保留了明朝时北京城的建筑,还在西郊兴建了一大批皇家园林。
      
          北京的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称为皇宫,又称紫禁城。围绕着皇
      宫的是内城,分布着政府机构与贵族住所,并有士兵把守,外城一般是士绅和平民
      居住和进行手工业与商业活动的地方。北京的城市居民曾发展到一百多万,形成了
      三个大的商业中心。以北京为中心构成通向全国的交通道路网,粮食主要通过大运
      河从南方运到北京。
      
          江户
      
          开国以前,日本大的都市有3个。政治中心是江户(现在的东京),天皇则住
      在传统的都城京都,经济中心是大阪。其中起到了首都作用的是最大的都市江户。
      江户正式的建城是在17世纪的初期。中心是将军行使政治权力的江户城,在城的周
      围,是全国的各大名们建设的房屋。在江户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们,从事各
      种职业的商人、工匠们。18世纪的前半期,江户的人口已经超过100 万,是当时世
      界上有数的几个大城市。18世纪的中期,江户的町*从300 个左右扩展到1700个。
      戏剧、曲艺等庶民文化逐渐普及,插花及庙会等娱乐活动也相当地繁盛。
      
          汉阳
      
          从1394年朝鲜王朝建立至今,汉阳(现在的汉城)有着600 多年的首都历史。
      汉阳被城郭围绕,由8 个城门连接内外。城郭内有5 个宫殿和官厅,以及商家和住
      宅。这些建筑物利用山地和平原的天然地势建造,和自然相得益彰。中间的宫殿是
      景福宫,南边两侧排列着官厅的建筑。中间贯穿汉城东西道路的两边是供给日常生
      活用品的商店。根据身份的不同,人们生活的地区也有差别。高官贵爵等有势力的
      两班阶层生活在景福宫东边的北村;失势的两班生活在南山(木觅山)附近的南村。
      横穿汉城中心地带的清溪川周围的中村是距离官衙很近的街道,这里主要是中人居
      住的地方。朝鲜王朝后期,在南大门和东大门周围开始出现市场,并逐渐形成新的
      商业街。
      
          作为首都,汉阳具有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和通信设施。近处的汉江常用来运
      输征税的大米和物品。
      
          栏目2  儒家文化与三国
      
          儒家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道德理论或意识形态体系,基础是由教育家和思想家孔
      子创立的。这一体系与人们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有
      紧密的关系。儒家文化在孔子之后有许多流派,包括孟子、荀子等。汉代以后被统
      治者加以神圣化,而知识分子也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到宋代、明代后,又经朱熹发
      展为朱子学。
      
          儒家文化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朱子学对朝鲜半岛
      的影响甚至不逊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影响。15世纪,朱子学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16
      世纪中叶,著名的儒学学者李(退溪)、李珥(栗谷)等发展了朝鲜的朱子学。朱
      子学还通过“退溪学”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尊重“朱子家礼”,
      崇尚朱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
      
          江户幕府时代,日本的朱子学成为“官学”而纳入了学校教育,在各藩的学校
      中教授儒学,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一些武士与官员以自己的儒家修
      养为骄傲。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