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战争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 月3 日,星期日,柏林的天气是一个可爱的夏秋之交的日子,阳光灿
      烂,空气中飘着馥郁的芳香——我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碰到这样的天气,柏林
      人总爱到近郊的树林里或是湖上去度假的。”
      
          天刚一亮,英国大使馆就收到了哈利法克斯勋爵发给尼维尔·汉德逊爵士的一
      份电报,指示他设法同德国外交部长在上午9 点举行一次会晤,把一份随电报发来
      的照会递交给他。
      
          张怕伦政府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它在大约32小时以前照会希特勒,如
      果德国不从波兰撤军,英国就将宣战。可是一直没有答复,于是英国政府决心履行
      它的诺言。正如法国驻伦敦大使查理·考平在头一天下午2 点30分给那位踌躇不定
      的庞纳的报告所说的,前一天英国政府就耽心希特勒可能故意迟迟不作答复,以便
      尽量攫取波兰领土,等到把但泽、走廊等地稳稳地抓[609] 在自己手里以后,他就
      可以在他8 月31日那16条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和平方案。
      
          为了不上这个圈套,哈利法克斯要法国人考虑,如果德国政府不在几小时之内
      对9 月1 日英法两国的声明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这两个西方国家就对德国宣战,
      英国内阁在9 月2 日下午作出了明确的决定后哈利法克斯就具体建议,在当天半夜
      由两国一同向柏林提出一个限于9 月3 日上午6 点以前答复的最后通牒。但是庞纳
      不同意采取这样性急的步骤。
      
          事实上,四分五裂的法国内阁在上个星期经过了重重难关,才勉强决定首先要
      履行法国对波兰[ 同时也是对英国] 所承担的义务。原先在那黑暗的8 月23日,庞
      纳听说里宾特洛甫已经到莫斯科去缔结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吃惊之下曾力劝达
      拉第召开一次国防委员会会议,研究法国今后的步骤。出席这次会议的除了达拉第
      总理和庞纳之外,还有陆、海、空三军部长,甘末林将军,海、空军首脑,以及另
      外4 位将军—共计12人。
      
          据会议记录所载,达拉第曾提出3 个问题:1.法国是否能够坐视波兰与罗马尼
      亚[ 或其中一国] 从欧洲地图上被抹掉?2.法国能用什么办法加以反对?
      
          3.目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庞纳本人在说明了事态的严重变化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始终是他心
      中最为重视的问题:权衡当前的局势,是忠于我们的义务而立刻参战好呢,还是重
      新考虑我们的态度,利用这段赢得的时间?……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基本上是军
      事性质的。
      
          见到责任推到了自己的身上,甘末林和达尔朗海军上将便接着答道:陆军和海
      军都已有准备。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他们在打击德国方面不能有多大作为。但是法
      国一经动员,就会把相当一部分德国军队牵制在我们的边境上,从而将在某种程度
      上减轻波兰的负担。……甘末林将军在回答波兰和罗马尼亚能够抵抗多久这个问题
      时说,他[610] 相信波兰会光荣地进行抵抗,这将使德军主力在明年春天以前无法
      调转过来对付法国;而到那个时候,英国已经可以和我们并肩作战了。
      
          经过了不少的讨论以后,法国人才作出了决定。这一决定正式载入会议记录,
      内容是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指出了这样一点,如果说几个月以后我们的力量能够
      有所增强,德国也将由于得到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资源而变得更为强大。
      
          因此,法国别无其他选择。
      
          唯一的办法就是……洛守我们在同苏联进行谈判以前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这
      样打定了主意之后,法国政府开始行动了。散会之后,就在8 月23日那一天,宣布
      全国处于戒备状态,所有边防部队都进入了作战阵地。第二天,36万预备役人员被
      召入伍。8 月31日,内阁发布了一项公报,声明法国将“坚决履行”它的义务。次
      日,也就是德国进攻波兰的头一天,庞纳经哈利法克斯的一再坚持,同意法国和英
      国联合一致向柏林方面提出警告:英法两国将履行自己对盟国所提出的保证。
      
          但是在9 月2 日,当英国人催促法国人同意在半夜就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的
      时候,甘未林将军和法国参谋总部却踌躇起来了。毕竟,如果德国人在西线立刻发
      动进攻的话,不得不孤军作战的将是法国。没有一个英国兵会来支援他们。参谋总
      部坚持要求再等48小时提出最后通牒,为的是好顺利地进行总动员。
      
          下午6 点,哈利法克斯打电话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埃立克·菲普斯爵士,并对他
      说:“英国政府不能再等48小时。法国的态度使英王陛下政府深感为难。”
      
      
      
          两小时以后,英国政府的处境之难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张伯伦在下院站
      起来讲话的时候,大多数议员,不论属于哪个党派,对英国方面迟迟不履行它的义
      务都已经感到极不耐烦。等到[611] 听了张伯伦的发言之后,他们几乎快按捺不住
      自己了。张伯伦告诉议会,英国政府还没有收到柏林的答复。除非德国给予答复并
      且保证从波兰撤退,否则英国“必将采取行动”。如果德国人果真同意撤退,那么,
      英国政府“就愿意认为局势依旧同德军越境进入波兰以前一样”。目前英国政府正
      在同法国就两国对德最后通牒的时限问题进行联系。
      
          在波兰战事已经进行了39小时之后,下院再也不能接受这种拖延策略了。从政
      府席上似乎发散出一股慕尼黑的气味。当反对党工党的临时议会领袖阿瑟·格林伍
      德站起来准备发言的时候,利奥波德·阿末利从保守党席上向他大叫:“请你代表
      英国发言吧!”
      
          格林伍德说:“在这样的时刻,英国和英国所拥护的一切以及全人类的文明都
      遭到了威胁,我不知道我们还打算犹豫到什么时候……我们应当和法国人一起并肩
      前进……”
      
          问题就在这里。当时事实证明要推动法国前进是很困难的。下院怒气冲天,使
      张伯伦感到坐立不安,他不得不打断激烈的争论为自己辩护说,要通过电话同巴黎
      磋商,使“看法与行动取得一致是需要时间的”。他接着说,“如果下院竟然有人
      认为我所提出的声明流露出本政府或法国政府有丝毫的动摇,我就不免感到震惊”。
      他说,据他所知,法国政府“这时正在开会”,“几小时以后”将可得到他们的消
      息。总之,他极力安慰激愤的议员说:“我预料明天我将只可能有一种答复给下院
      ……我相信下院……一定会认为我说的完全是实话……”
      
          正如纳米尔后来所写的那样,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考验,是“用一种特别
      少见的迟迟艾艾的方式”宣告其无情的来临的。
      
          正如英国的机密文件所表明的那样,张伯伦知道得很清楚,英国人民很不满意
      他,在这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他的政府很有可能被推翻。他刚从下院出来,马上
      就给达拉第打了一个电话。据记载,时间是晚上9 点50分,当时在旁边的贾德干作
      了记录留为档案。
      
          张伯伦:这里的情况非常严重……下院闹得很凶……如果法国坚持要把最后通
      牒的限期定为从明天中午起的48小时之内,我的政府就将无法维持。
      
          首相说,他完全明白,法国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德国的进攻。但是他坚信,[612]
      今晚无论如何必须采取某种步骤。
      
          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最后通碟于明日上午8 点发出……限中午12点以前答
      复……达拉第的回答是,除非英国轰炸机群准备立刻出动,否则法国认为,如果可
      能的话,最好把对德军的进攻推迟几小时。
      
          过了不到一小时,哈利法克斯在夜晚10点30分给庞纳打了一个电话。他极力敦
      促法国方面接受英国的折衷方案:明天[9月3 日] 上午8 点在柏林提出最后通牒,
      最后期限为中午12点。法国外交部长不仅不同意,而且还对哈利法克斯提出抗议说,
      英国方面坚持这样迫不及待地行事会给人造成“一种十分糟糕的印象”。他要求伦
      敦再等一等,至少在中午以前不要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
      
          哈利法克斯:要英王陛下政府等到那个时候是办不到的……[ 英国] 政府是否
      能控制这里的局势是很难说的。
      
          下院将在9 月3 日[ 星期日] 中午开会,从星期六晚上那次会议的情绪看来,
      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明白,如果这个政府想存在下去,他们就必须提出议会所要
      求的回答。第二天凌晨2 点,法国驻伦敦大使考平警告庞纳,张伯伦内阁如果不能
      给议会以确切的答复,就有被推翻的危险。于是,哈利法克斯在电话中最后告诉庞
      纳,英国打算“单独行动”。
      
          哈利法克斯给汉德逊的电报于凌晨4 点左右到达柏林,叫他在9 月3 日[ 星期
      日] 上午9 点递交给德国政府,这份通碟提到英国政府曾在9 月1 日的照会中宣布,
      如果德国军队不立刻撤退,英国就要履行它对波兰承担的义务,这份通牒接着指出
      :[613] 虽然那份照会于24小时以前就已提出,但至今未见答复,同时德国又仍然
      在继续并加紧进攻波兰。鉴于这种情况,我荣幸地通知您,在今天9 月3 日英国夏
      季时间上午11点以前,如果德国政府不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保证并送达伦敦
      英王陛下政府,则从该时起,两国即处于战争状态。
      
          这个安息日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汉德逊发现要同威廉街取得联系是相当困难
      的。德国外交部的人告诉他说,里宾特洛甫“没有功夫”在上午9 点接见他,不过
      他可以把照会交给政府翻译官施密特博士。
      
          在这个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施密特博士睡过了头,等他乘着一辆出租汽车赶到
      外交部时,看到那位英国大使正循着外交部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施密特从侧门钻
      了进去,在恰好钟鸣9 点的时候溜进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一分不差地准时接见了
      汉德逊。“他走进屋子,表情严肃,”施密特后来追述道,“跟我握了握手,我请
      他坐下,他谢绝了,只是庄严地站在屋子中间。”汉德逊宣读了英国的最后通牒,
      把文件交给施密特之后就告辞了。这位翻译官连忙拿着那份照会,顺着威廉街跑到
      总理府。在元首办公室外面,他发现内阁大多数的阁员和几个党内高级官员都聚集
      在那里“焦急地等候着”他的消息。
      
          当我进入里面房间的时候[ 施密特后来追述说] ,希特勒止坐在办公桌前,里
      宾特洛甫站在窗户旁边。他们俩都以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走进去,我在希特勒的办公
      桌前不远的地方站住,接着就慢声向他翻译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当我泽完的时候,
      房间里一片死寂。
      
          希特勒坐着一动不动,瞪起两只眼睛望着前方……停了一会没有动静,这一会
      儿功夫就像100 年一样长;然后,他转过脸未朝着仍然站在窗子旁边的里宾特洛甫
      说:“现在怎么办,”问这话时希特勒摆出一副凶恶的面孔,意思好像是在抱怨他
      的外交部长使他对英国方面可能的反应作出了错误的估计。
      
          里宾特洛南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我断定,法国人会在一小时之内交来一份
      相同的通牒。”施密特完成任务之后就退了出来,在外面的房间里停了一下,把事
      情的经过告诉其余的人。他们听了也都沉默了半晌没有说话。最后:戈林转过身来
      向我说:“如果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打败了,那就只能靠上帝发慈悲了!”[614] 戈
      培尔垂头丧气地独自站在一个角落里发愣。我看见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忧心忡忡
      的样子。
      
          与此同时,那个绝无仅有的达勒鲁斯却一直为了避免那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在作
      最后的客串努力。上午8 点,福比斯就把那份、将在一小时以后递交德国政府的最
      后通碟的内容告诉了他。据他后来在纽伦堡作证时说,他立刻就到空军总部去见戈
      林,要求戈林一定要做到使德国对最后通牒的答复要”通情达理”。他还建议元帅
      本人在11点以前宣布他准备亲自飞到伦敦去“谈判”,这位瑞典商人在他写的书里
      说,戈林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和希特勒通了电话,希特勒也表示同意。但德国的
      正式文件中并没有提到这件事。我们根据施密特博士在前面所说的话就可以看得很
      清楚,当他于9 点过几分带着英国的最后通牒来到总理府的时候,戈林正在总理府
      元首的会客室里,而不是在他的司令部里。
      
          无论如何,这位瑞典和事佬的确给英国外交部打了电话,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并且还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第一次在上午10点15分,他擅自通知英国政府,德国人
      对于最后通牒的答复“正在路上”,德国人仍然“非常希望能够满足英国政府的要
      求,并就不侵犯波兰独立的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保证”。[ !] 他希望伦敦能够
      “从最赞同的角度”来看待希特勒的复照。半个小时以后,即上午10点50分,距最
      后通牒限定的时间10分钟,达勒鲁斯又给伦敦外交部打来了一个长途电话,他这次
      提议让戈林在希特勒的同意下立刻飞往英国首都。他不知道现在再演这套外交滑稽
      戏已经过时了,不过事实很快就让他明白过来了。他从哈利法克斯那里得到了一个
      毫无商量余她的回答。英国政府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英国政府对德国政府提出的问
      题是非常明确的,“想必他们也会作出明确的答复”。英王陛下政府不能再等着和
      戈林讨论了。
      
          于是达勒鲁斯挂上了电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战后,他才在纽伦堡法
      庭上以及在他写的书里又露了一面,追述他为了拯救和平所作的离奇古怪的努力。
      他的用心是好的,他也曾不辞辛苦地为和平奔走,有一个短暂的时期,他一度处身
      于世界历史的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台中心。但是那时几乎人人都被过分纷坛杂乱的景
      象搅得糊里糊涂而无法看清局势,他也不是例外,而且正像他后来在纽伦堡所承认
      的,他一直不知道自己受到德国人多大的愚弄。
      
          英国最后通碟所限定的时间上午11点刚敲过不久,两小时前[616] 拒绝接见英
      国大使的里宾特洛甫,约见了那位大使,把德国的复照交给他。德国的复照说,德
      国政府“拒绝收下或接受,当然更谈不到履行”英国的最后通牒。接着就是一篇又
      臭又长的宣传文字,显然是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在发出复照前这两个小时内仓促书
      就的。为了欺骗易受欺骗的德国人民,这份复照又把那些我们现在已经熟悉的谎言,
      包括那个关于波兰人“进攻”德国领土的谎话在内,重弹了一遍,把一切事情都归
      罪于英国,并且拒绝了英国“强迫德国撤回其为保卫国家而部署起来的部队”的企
      图。复照谎称,德国已经接受了墨索里尼在最后时刻提出的和平建议,但是英国拒
      绝了这个建议。尽管张伯伦对希特勒一味绥靖姑息,这份复照还是责备英国政府
      “鼓吹要消灭日耳曼民族”。
      
          汉德逊后来称这个复照“完全是歪曲事实”的。他读完以后说道,“究竟是谁
      的过错,让历史来判断好了。”里宾特洛甫也反唇相讥道,“历史已经证明·了实
      际情况究竟是怎样”。
      
          大约12点钟的时候,我正好站在威廉街总理府的前面,扩音器突然宣布大不列
      颠已经对德国宣战。大约有250 人——不会更多——顶着太阳站在那里,注意地听
      着这个消息。广播结束时,没有一个人出声。他们只是站在那里。突如其来的消息
      使他们发愣了。他们很难相信希特勒已经把他们拖进了一场世界大战中去了。
      
          虽然这是一个安息日,但是不久就有报童在叫卖号外。事实上,我发现他们是
      在免费散发。我也要了一份。那是《德意志总汇报》的号外,整页上用大号字印着
      这样一个标题:
      
          英国最后通牒遭拒
          英国已对我宣战
          英国照会要求我撤退东线
          军队元首今日寓此亲临前线
      
          官方公报上的标题活像是里宾特洛甫口授的。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