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后果
      
          根据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得到了他在戈德斯堡所要求的一切,而“国际委员会”
      又在他的威胁之下拱手奉上更多的东西。
      
          1938年11月20日的最后解决,强迫捷克斯洛代克割与德国1.1 万平方英里的土
      地,上面住着280 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80万捷克人。在这个地区之内有着大量的捷
      克工事,它们构成了在当时来说是[422] 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
      线可能除外。
      
          这还不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道、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
      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在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6%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
      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80%的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70%的电力工业,
      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繁荣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而
      破产萧条了。
      
          无怪乎约德尔在慕尼黑协定签字那天晚上那样兴高采烈写他的日记了。慕尼黑
      条约已经签字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国家力量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元
      首的英明睿断,由于他那甚至世界大战都决不回避的决心,我们再一次不用武力就
      取得了胜利。现在希望的是,那些怀疑成性、意志薄弱而犹豫观望的人也许已经转
      变过来了,并且希望他们今后这样保持下去。
      
          许多犹豫观望的人转变了,至于少数没有转变的人就陷入了绝望之中。像贝克,
      哈尔德、维茨勒本这样的将军和他们的谋士们再一次证明是错了。希特勒得到了他
      要求得到的东西,他不发一枪就完成了又一次伟大的征服。他的威望达到了空前的
      新高度。没有一个像作者那样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到过德国的人能够忘记德国人民的
      狂喜,他们因为战争业已避免而如释重负。他们对希特勒的兵不血刃的胜利感到得
      意洋洋,这不但是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胜利,而且是对英国和法国的胜利。他们告诉
      你,在短短6 个月之内,希特勒征服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区,给第三帝国平添了1000
      万人口和一大片有战略意义的领土,为德国称霸东南欧打开了大门。而赢得这样的
      丰功伟绩竟不曾牺牲一个德国人的性命!他以德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天才人物的本能,
      不但看穿了那些中欧小国的弱点,而且看穿了西方两个主要的民主国家英国和法国
      的弱点,逼得它们向他的意志屈服。他发明了一套可以称为政治战的新的战略战术,
      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政治战已经使得真刀真枪的战争成为不必要了。
      
          在仅仅4 年有半的时间内,这个出身微贱的人已经使一个在政治上一片混乱、
      在军事上解除武装、在经济上接近崩溃的德国,欧洲大国中这个最孱弱的大国,一
      跃而被认为是旧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所有其他的国家,甚至英国和法国,都在它的
      面前发抖,在这个令人目眩的跃进过程中,没有一个凡尔赛条约的战胜国阻挡过它
      的进路,即使在它们有力量这样做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做的胆量,事实是,在他取
      得了最大的胜利的慕尼黑会议上,英国和法国还曲意予以支持。而且想必使希特勒
      自己也最感诧异的,也[423] 肯定使贝克将军、哈塞尔以及参加他们那小小的反对
      派的一伙人莫名其妙的,是主宰着英国和法国政府的那些人[ 元首在慕尼黑会议后
      有一次在背后轻蔑地管他们叫“小蛆虫”] 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看到由于他们对
      这位纳粹领袖的每一步侵略行动都不加回击而造成的后果。
      
          在英国,似乎只有温斯顿·丘吉尔一个人看到了这一点。再没有别的人比他10
      月5 日在下院的演说里把慕尼黑的后果说得更明白的了。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
      足的失败……我们正处在第一等的大祸之中。到多瑙河的门户……到黑海的门户已
      经洞开了。所有中欧的和多瑙河流域的国家都将一个接一个落入……以柏林为中心
      的……庞大的纳粹政治体系中……不要以为这是结尾。它不过是开始……
      
          然而,丘吉尔并不是在朝之身,他的话并没有受人注意。
      
          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的投降是有必要的吗?阿道夫·希特勒不是在虚声恫吓吗?
      
          说来矛盾的是,我们现在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所有战后还活
      下来的接近希特勒的将军都一致认为,要是没有慕尼黑的话,希特勒就会在1938年
      10月1 日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他们还认为,不论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会出现什么样
      暂时的犹豫,英国、法国和俄国最后都一定会参战。而对这一段历史说来最重要的
      一点是,德国的将军们一致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将打败仗,而且败得很快。支
      持张伯伦和达拉第的人——他们在当时占绝大多数——说,慕尼黑妥协挽救了西方,
      慕尼黑妥协不但使西方免于战争,而且使西方免于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因而也保全
      了伦敦和巴黎,使它们没有被德国空军夷为平地。这种论调至少就后两点来说,受
      到了最有资格作判断的德国将军们,特别是最接近希特勒而且从头至尾最狂热的支
      持他的德国将军们的有力的驳斥。
      
      
      
          后一类人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凯特尔将军,他是最高统帅部长官,又是经常
      随侍在希特勒身边的宠臣。在纽伦堡审讯时,当间到德国将领对慕尼黑妥协的反应
      是什么时,他回答说:我们特别高兴,因为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我们一直认为我
      们要用来进攻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工事的装备是不够的,从纯军事的观点看,我们缺
      少能突破边境工事的手段。盟国的军事专家总是估计德国军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
      捷克[424] 斯洛伐克,然而凯特尔的证词却说情况并非如此。除此而外,还必须加
      上后来成为德国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之一冯·曼施坦因元帅的证词。当他在纽伦堡
      [不像凯特尔和约德尔那样,他没有受到可能判处死罪的起诉]就慕尼黑事件时期的
      德国实力作证时说明当时的情况说:如果战争爆发,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边境还是我
      国的波兰边境,都无法有效防守,而且不论怎么说都毫无疑问的是,只要捷克人起
      而自卫,我们就会被他们的工事所栏阻,因为我们没有突破它的手段。
      
          那位最高统帅部的“智囊”约德尔,在纽伦堡出庭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是这样
      说的:要以5 个作战师和7 个后备师的兵力在还只是一个施工现场的西线工事来档
      住100 个法国师的进攻,是完全谈不上的,这在军事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确实像这些德国将军承认的那样,希特勒的军队缺乏突破捷克防线的手
      段,而且要在西线抵挡占压倒优势的法国兵力,德国又确实处在一种“军事上不可
      能的”形势,不但如此,像我们前面所知道的那样,在将领中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分
      歧,甚至陆军参谋总长都在准备推翻元首以躲避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既然如此,
      那末,为什么法国和英国的参谋总部居然会不知道?还是说,他们毕竟是知道的呢?
      如果他们确实知道的话,英国和法国政府的首脑又怎么能在慕尼黑被逼到牺牲自己
      那么多的根本利益的地步呢?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我们碰到了直到现在
      都没有弄清楚的慕尼黑时代的一个谜。甚至对军事问题素来关心的丘吉尔来说,在
      他卷帙浩繁的回忆录中,也几乎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不能想像英国和法国的参谋总部和两国政府会不知道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反对欧
      洲大战。因为,上面已经说过,柏林的密谋分子在8 月和9 月之间至少曾通过四条
      线把这一点告诉了英国人。而且我们已经知道连张伯伦本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到
      9月初,巴[425]黎和伦敦决不能不知道贝克将军的辞职,也决不能不知道德国陆军
      中威信最高、能力最强的领袖的抗命对部队的影响。
      
          当时在柏林的人一般都承认,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情报工作是做得相当好的。简
      直难以相信,伦敦和巴黎的军事首脑人物会不知道德国陆军与空军的显著的弱点以
      及它们不可能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的事实。法国陆军参谋总长甘未林将军——就
      算他天性谨慎达到极点也罢——掌握着将近100 个师,到底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对
      付不了德国人摆在西线的5 个正规师和7 个后备师而不能摧枯拉朽,长驱直人到德
      国去呢?
      
          总的说来,据甘末林后来自己说,他并没有多少怀疑。9 月12日,就在希特勒
      在纽伦堡大会闭幕会议上大发雷霆对捷克斯洛伐克百般威胁的那一天,这位法军统
      帅曾经向达拉第保证,如果战争爆发的话,“西方民主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
      决定和平条件”。他还写了一封信给达拉第说明他所以如此乐观的理由。9 月26日,
      正当捷克危机在戈德斯堡会议以后处于最高潮的那一天,随法国政府领导人同赴伦
      敦的甘未林又向张伯伦重申了他的保证,并且具体分析了军事形势,想不但给英国
      的首相而且也给自己那位动摇的总理打气。他在这一方面显然没有达到目的。最后,
      就在达拉第飞赴慕尼黑前夕,甘末林又向他简括地说明了在苏台德区问题上要作出
      领土让步时可以不致危及法国安全的最大限度,主要的捷克要塞,还有铁路干线,
      某些战略性的支线和主要的国防工业,决不能给德国。除此而外,他还说,决不能
      让德国人切断摩拉维亚山峡。要是在法德交战时捷克斯洛伐克能对法国有什么用处
      的话,这些都是不错的意见。然而,我们已经看到,达拉第不是能照此行事的人。
      
          在慕尼黑时代,人们说得极多的是,张伯伦投降的理由之一是害怕伦敦将被德
      国的轰炸所毁灭,毫无疑问,法国人也是一想到他们美丽的首都会从空中被炸毁就
      胆战心惊的。但是据现在所弄明白的德国空军在当时的实力看来,伦敦人和巴黎人,
      同他们的首相和总理一样,是惊慌过度了。德国的空军已同陆军一样用来集中于对
      付捷克斯洛伐克了,因此也就同陆军一样不可能在西线进行严重的战斗。即使德国
      人能匀得出那么几架飞机去空袭伦敦和巴黎的话,也很可怀疑它们能不能到达目的
      地。英国和法国战斗机的防御力量尽管很弱,德国人也并没有足够的战斗机来掩护
      他们的轰炸机,就算他们有战斗机,它们的基地也大远了。
      
          也有人,特别是弗朗索瓦一庞赛和汉德逊这两位大使,认为[426] 慕尼黑妥协
      给了西方民主国家几乎一年的时间,使它们能在整军方面赶上德国。事实证明,这
      种论点不过是谎言。正如丘吉尔所说,而且也为盟国方面一切严谨的军事历史学家
      所同意的那样,“号称因慕尼黑妥协而‘得到’的一年喘息时间,使英国和法国同
      德国对比起来处于比慕尼黑危机时期坏得多的地位”。我们下面就可以看到,德国
      方面一年以后所有的军事计划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以后发生的事变,当然又消除了
      任何怀疑。
      
          现在根据我们所获得的德国秘密文件和德国人战后自己的亲口供认,回过头再
      来看这一段历史,就可以作出在慕尼黑时代所无法作出的下面这样一个总结。
      
          德国在1938年10月1 日没有能力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英国作战,更不用提
      再加上一个俄国了。要是它打的话,它将很快、很容易地被打败,那也就会是希特
      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要是在最后一分钟由于德国陆军的干预而避免了一场欧洲大
      战的话,希特勒就可能被哈尔德和维茨勒本以及他们的同党所推翻,他们将在他最
      后下令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之际按照预定计划把他逮捕。
      
          希特勒公开吹嘘“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在10月1 日进军苏台德区,因此就
      给自己堵死了退路,弄得自己下不了台。他已处在贝克将军所早已预见到的“无法
      维持”的地位。要是他在作了这一番斩钉截铁的威胁和宣言之后自己又退了回来的
      话,他就存在不了多久,独裁政治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他的独裁政治尤其是如此。
      对他来说,后退,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极端困难的,要是他想后退的话,那
      末,他在欧洲,在本国人民当中,尤其重要的是在他的将领当中,势必威信扫地,
      其结果就将置他于死地。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执迷不悟的态度,
      他的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之行,还有最后那一次决定命运的慕尼黑之行,挽救
      了希特勒,使他有了下台的梯子,把他在欧洲、在德国、在军队中的威信,提高到
      几个星期以前还无法想像的程度,这一切也把第三帝国同西方民主国家和俄国相抗
      衡的力量提高到无可估量的程度。
      
          对法国来说,慕尼黑是一场大灾祸。实在不懂的是,为什么巴黎当时居然没有
      认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如果德国完全动员起来的话,法国的
      军队决不及德国军队的半数以上,因为德国的人口几乎比它多一倍;法国的军火主
      产能力也比德国为小;由于这两个原因,法国煞费苦心地在东欧即在德国——还有
      意大利——的侧翼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较小的国家建立
      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潜力也抵得上一个大国。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
      中的35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还要大的德国军队,现
      在法[427] 国军队失去这支力量无异乎失去一条臂膀。然而这还不是一切,在慕尼
      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信誓有什么信任呢?同
      法国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在华沙、布加勒斯特和贝尔格莱德能听到的答复是:价
      值不大。这些首都现在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尚未太晚的时候,同纳粹征服者做一
      笔尽可能不赔本的买卖。
      
          莫斯科虽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忙乱,但是也引起了一些活动。虽然苏联同捷
      克斯洛伐克和法国都有军事同盟,法国政府却径自同德国和英国打交道而一声不吭
      就把苏联排除在慕尼黑会议之外。这一手是斯大林决不能忘怀的,而两个西方民主
      国家也为此在今后的几个月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0月3 日,也就是慕尼黑会议以
      后4 天,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瓦尔纳·冯·提伯尔斯克希向柏林报告了慕尼黑
      事件对苏联政策的“后果”。他认为斯大林将由此“得出结论”;他肯定苏联将
      “重新考虑它的外交政策”,将对它的盟邦法国不那么友好,而对德国的态度将
      “更加积极”。事实上,这位德国外交官认为“目前的局势给德国与苏联间缔结新
      的更广泛的经济协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在德国秘密档案中,这是第一次提到柏
      林和莫斯科之间的风向要转了,不论这时的风势如何微弱,用不了一年,它就会产
      生重大的后果。尽管希特勒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也尽管他不但给了捷克斯洛伐克而
      且给了西方民主国家以难堪的屈辱,希特勒对慕尼黑妥协的结果还是感到失望。沙
      赫特曾听见他在回柏林途上对他的党卫队警卫人员嚷着说:“那个家伙[ 指张伯伦
      ]破坏了我进入布拉格的计划!”这是他心里一直想要得到的东西。自从前一年的11
      月5 日他对他的将领们第一次讲过这种打算以后,这也是他一再向他们说到过的东
      西。当时他就向他们说明,征服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东方大规模夺取生
      存空间和在西方同法国在军事上一决雌雄的前奏。他在9 月20日曾对匈牙利总理说
      过,最好的事情还是“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这才是唯一令人满意的解决办
      法”。他所担心的“危险”就是捷克人会向他的全部要求屈服。”
      
          现在,张伯伦先生拿着他那把名闻天下的雨伞来到慕尼黑,逼着捷克人接受了
      他的全部要求,这样就剥夺了他进行军事征服的机会。从材料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这就是希特勒在慕尼黑以后一桩曲折的心事。他后来曾向他的将领们吐露,“从最
      初起,我就明白,我不能以苏台德日耳曼人的土地为满足,这只是一种部分的解决
      办法”。
      
          在慕尼黑事件以后没有几天,这位德国独裁者就开始把实现全面解决的计划付
      诸实施了。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