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外交政策的发端
      
          《西方的衰亡》的作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评论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在1933
      年征服了德国和把德国纳粹化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胜利,因为没有敌
      手。”他在那年年初就写道:“这次攫夺政权——我是怀着忧惧的心情看着他们那
      么大张旗鼓地每天庆祝的。如果到取得真正的肯定的胜利时再这样,会更好些,也
      就是在外交方面取得胜利的时候。别的都不是胜利。”
      
          这位哲学家兼历史学家一度是纳粹党人的偶像,不过为时不长,最后双方都失
      却了魅力。他当时这种急躁态度未免过分。因为希特勒要着手征服全世界之前必先
      征服德国。一旦他消灭了国[209]内的反对者——或者说他们自行消灭了——以后,
      他就马上转到了一直最使他感到兴趣的方面:外交事务方面了。
      
          1933年春季,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能更糟糕了。第三帝国在外交上处于孤
      立、军事上陷于无力的地位,整个世界对于纳粹的暴行,特别是迫害犹太人,感到
      憎恶。德国的邻邦,特别是法国和波兰,态度是敌对的和多疑的,早在1933年3 月,
      波兰在但泽举行了一次军事示威之后,毕苏斯基元帅向法国人表示最好联合起来对
      德国进行一次预防性的战争。甚至墨索里尼对于希特勒上台执政,事实上也并不热
      心,尽管在表面上他装出欢迎第二个法西斯国家的出现的姿态。一个在潜力上大大
      地强于意大利的国家的元首,很可能不久就使领袖(Duce)* 黯然失色。一个
      狂热的泛日耳曼德国对奥地利和巴尔干各国会有野心,而在这些地方,那位意大利
      独裁者也已经提出过他的领土要求了。苏联对纳粹德国的敌意是很显然的,因为它
      是1921年以来共和制德国的唯一友人。这样,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第三帝国
      的确是孤立无友的。而且,它又没有武装,或者说,同它的高度武装的邻邦对比之
      下,相对地来说是如此。
      
          因此,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当前战略和策略,是由德国的软弱和孤立处境这个残
      酷现实所决定的。但是,自相矛盾的是,这种处境又提供了符合他自己和大多数德
      国人民最强烈的希望的自然目标: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况下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在不致引起战争的情况下重新武装。只有在他完成了这双重的短期目标以后,他才
      有军事力量,能毫无牵制地实现既定的长期外交目的,它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他早
      在《我的奋斗》中就十分坦率和十分详尽地规定了的。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显然是以宣传裁军和和平的方法来迷惑德国在欧洲的敌手,
      同时张大眼睛寻找他们集体甲胄中的弱点。1933年5 月17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
      “和平演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漂亮的演说之一,是欺骗宣传的杰作,它不仅深深
      地打动了德国人民的心,使他们团结在他的背后,而且在国外造成了一个深刻的、
      使人有好感的印象。就在前一天,罗斯福总统刚刚向44个国家的元首发出了一封动
      人的信件,概述了美国在裁军和和平方面的计划和希望,呼吁废除一切进攻性武器
      ——轰炸机、坦克、机动重炮。
      
          希特勒很快地响应了总统的呼吁,并且加以充分的利用。
      
          我在昨天晚上获悉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建议,德国政府对他的建议表示最热烈的
      感谢。德国政府愿意同意这个克服国际危机的方法??对于那些希望合作起来维持
      和平的人来说,总统的建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德国完[210] 全愿意放弃一
      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
      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
      
          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
      安全。
      
          这篇演说,还有不少温和的辞句和热爱和平的表白,使得忧心忡忡的世界感到
      又惊又喜。德国不要战争。战争是“疯狂透顶的事”。它会“造成现有社会和政治
      秩序的崩溃”。纳粹德国并不希望把其他国家的人民“德国化”。
      
          “上一世纪的心理状态使人们认为他们要把波兰人和法国人变成德国人,这种
      心理状态同我们是格格不入的??法国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是我们的邻
      人,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改变这一客观现实,否则,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
      不可想象的”。
      
          但是其中有一个警告。德国要求同所有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待遇,特别是在军备
      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宁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但是在西方世界同声庆贺希特勒出乎意料的讲道理的时候,这个警告没有得到
      注意。伦敦《泰晤士报》也认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驳不倒的”。工党
      机关报伦敦《每日先驱报》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话。保守的伦敦《旁观者》周刊认为
      希特勒已响应了罗斯福的呼吁,这个姿态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在华盛
      顿,据德国官方通讯社引述总统的秘书的话说:“总统对于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议感
      到很鼓舞。”
      
          从这个性格暴躁的纳粹独裁者口中出来的,竟不是如许多人所预料的强横威胁,
      而是甜言蜜语,全世界都给迷住了。而在国会中,甚至社会党议员,那些还没有被
      投入牢中或自行逃亡的议员,也没有一个表示异议,都投票赞成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演说,使得国会能够一致地予以通过。
      
          但是,希特勒的警告并不是空口说说的,当10月初看到协约国坚持要在8 年之
      后才肯把它们的军备降低到德国水平的时候,他就在10月14日突然宣布,由于其他
      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予德国平等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与此同
      时,他采取了其他3 个步骤:解散了国会,宣布他将把他的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决定
      交付全国公民投票来认可,最后命令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将军向军队发出秘密指
      示,如果国际联盟采取制裁行动,就要抵抗武装进攻。
      
          这个轻率的行动表明,希特勒在春天的和解演说是多么虚伪。这是他在外交方
      面的第一次公开赌博。它意味着从此以后,纳粹德国打算不顾任何裁军协定和凡尔
      赛和约而重新武装。这是有意的冒险——也是许多次有意冒险中的第一次。后来在
      纽伦堡公布出来的勃洛姆堡发给陆海军的秘密指示,不仅说明希特勒冒了可能受到
      制裁的风险,而且也说明,如果当初真的受到制裁,德国的处境是毫无希望的。* 
      这项指示规定了德军在西方对付法国和在东方对付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具体防线,
      命令它们要“尽可能久地守住”这些防线。从勃洛姆堡的命令中可以看出,至少德
      国的将军们对于德国防线是否能守住片刻是不抱任何幻想的。
      
          在以后持续3 年的时期中,直到德国1936年重新占领了已经被解除武装的莱因
      河左岸,曾经发生了许多次危机,目前这次危。机只是其中的第一次而已。当时,
      协约国本来是可以实行制裁的,倒不是因为希特勒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而是
      因为违反凡尔赛和约中解除武装的条款,这种违约行为在德国存在至少已有两年了,
      甚至在希特勒上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肯定他说,协约国在当时的军力是很容
      易压倒德国的,同样也可以肯定他说,如果采取这样一个行动,在第三帝国诞生的
      头一年就可以把它掐死。但是,这个前奥地利流浪汉的过人之处在于,在一个很长
      时期里,他对国外对手有多少胆略就像他当年对国内对手的估计一样,了解得极其
      到家,简直不可思议。在这次危机中,正如在以后一直到1939年连续不断出现的更
      大的危机中一样,胜利的协约国由于分歧太深刻、感觉大迟钝、眼光大短浅,以致
      不能了解莱因河对岸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或者方向,因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这
      一点上,希特勒的估计是很正确的,正如过去和以后他对本国人民所作的估计一样。
      他很知道,在公民投票中,德国人民会表示什么意见。他把公民投票和国会清一色
      的纳粹党议员的新选举规定在1933年11月12日举行,这是在德国人的记忆中仍引起
      怨恨情绪的国耻日1918年停战纪念日的后一天。
      
          11月4 日,他在布累斯劳举行的一次竟选大会上说:“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
      我国人民的历史上成为得救的一天——历史将这么记载:在11月11日,德国人民正
      式丧失了它的荣誉,而在15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它的荣誉。”在投
      票的前夕11月11日,德高望重的兴登堡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支持希特勒:“明天
      你们要表现出坚决的民族团结和对政府的支持。同我和[212] 国家总理一起拥护权
      利平等和光荣和平的原则,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已恢复了德国的统一,而且在上帝
      的帮助下能够维持德国的在经过了15年的挫折失望和对战败后果怀了15年的愤懑不
      平以后,德国人民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合格选民之中约有96%参加了投票,其中
      有95%赞成德国退出日内瓦会议。至于赞成国会的单一纳粹党候选人名单(其中包
      括休根堡和寥寥几个非纳粹党人)的则有92%。甚至在达豪集中营中,被拘的2242
      人中有2154人投票赞成那个把他们拘禁起来的政府!话也不错,在不少地方,对于
      没有出来投票或者票投得不对的人,曾经进行过威胁;而且在有些情况下,也曾经
      有人担心,如果投票反对这个政权,可能被侦察出来而受到报复。但是,即使把这
      种种保留计算在内,这次选举(至少其计算是诚实的)
      
          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次惊人胜利。毫无疑问,他那样反抗外面世界,是得到
      德国人民的压倒多数的拥护的。
      
          在举行了公民投票和选举后3 天,希特勒邀见波兰新任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
      在会谈结束时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这一公报不仅使德国公众而且使外面世界都感
      到惊异。波兰政府和德国政府一致同意“用直接谈判的手段来解决两国共同有关的
      问题,并且为了巩固欧洲和平在相互的关系中放弃使用武力”。
      
          在德国人的心中,波兰是甚至比法国更为可恨和更受卑视的敌人。他们认为,
      凡尔赛和约缔造者的最不可饶恕的罪过是用一条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隔绝,
      成立但泽自由市和把波兹南省及一部分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
      
          割让部分的居民虽然是波兰人占优势,但是自从瓜分波兰以来一直是德国的领
      土。在共和国时期没有一个德国政治家愿意把波兰的占领看成是永久不变的事情。
      施特莱斯曼甚至不愿考虑同波兰签订东方洛迦诺条约来补充同西方签订的洛迹诺条
      约。国防军之父和共和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决定者冯·西克特将军早在1922年就告诉
      政府,“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与德国生存的基本条件不能并存。波兰必须消
      灭而且一定是会消灭的。”他又说,消灭波兰,“必须是德国政策的基本动力之一??
      波兰灭亡以后,凡尔赛和约的最坚强支柱之一法国的霸权也将完蛋”①。
      
          希特勒看到,在灭亡波兰之前,必须先使它脱离同法国的联盟。他现在所采取
      的方针,除了最后的长远利益以外,还可以取得好几次眼前利益。由于宣布放弃用
      武力来对付波兰,他就能够加强他的和平宣传并且减轻由于他突然退出日内瓦会议
      而在西欧[213] 和东欧所造成的疑惧。由于诱使波兰人同他进行直接谈判,他就能
      够绕过国联并且削弱它的权威。此外,他不仅能够打击国联的“集体安全”概念,
      而且也能够破坏法国在东欧的联盟关系,在这种联盟关系中,波兰是个重要的堡垒。
      德国人民向来仇视波兰人,对此可能不了解,但是在希特勒看来,独裁政权所以优
      于民主政体,有一点就是,不得民心的政策,如果长远来说能得到重要的结果,是
      可以暂时执行而不致引起内部吵闹的。
      
          1934年1 月26日,也就是希特勒在他执政第一周年纪念日出席国会开幕式的前
      4天,德国和波兰宣布了签订为期10 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从这一天起,波兰——在
      毕苏斯基元帅的独裁下,它自己也刚刚肃清了议会民主的最后残余——开始逐步脱
      离自从1919年复国以来的保护人法国,而越来越接近纳粹德国。这是一条导致它在
      “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远远没有满期之前就亡国的道路。
      
          当希特勒在1934年1 月30日向国会发表的演说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情况时,他可
      以自豪他说,这是在德国历史上获得空前成就的一年。在12个月之内,他推翻了魏
      玛共和国,以他的个人独裁来代替共和国的民主,消灭了一切其他党派,只留下自
      己的政党,摧毁了邦政府和它们的议会,统一了德国,取消了联邦制,清除了工会,
      取缔了任何民主结社,把犹太人驱出了政治主活和自由职业界,取消了言论和出版
      自由,扼杀了司法独立,在纳粹党统治下使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国家的人民
      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一体化”。他的这一切成就和他在外交事务上的
      坚决行动——使德国退出日内瓦国际联盟和宣布德国坚持享有大国平等待遇——都
      得到德国人民压倒多数的支持,秋天的公民投票和选举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当他的独裁政权进入第二年的时候,纳粹党的头上出现了一些乌云。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