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张伯伦的奇异的一生和著作
      
          德国戈平瑙协会的热心会员中有一个豪斯顿·斯蒂华·张伯伦,他的一生和著
      作,是导致第三帝国的兴起和覆亡的无情的历史进程中最令人莫测的奇怪事件之一。
      
          张伯伦于1855年生于朴资茅斯,他的父亲是一位英国海军上将,他的叔伯之中,
      有一个是英国陆军元帅尼维尔·张伯伦爵士③,有两个是英国陆军将军。他最后成
      了理查德·瓦格纳的女婿,本来是要送他参加英国海军或陆军的,但是因为体弱多
      病而放弃了这个打算,家里送他到法国和日内瓦受教育,法语就成了他的第一语言。
      在15岁到19岁之间,命运使他结识了两个德国人,从此之后,他就对德国一往情深,
      最后成了德国公民和德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写了许多著作,”全部都是用德
      语写作的,其中有好几部著作对威廉二世、阿道夫·希特勒以及其他无数较次要的
      德国人发生了一种几乎是头晕眼花的影响。
      
          1870年,张伯伦15岁的时候落在一个名叫奥托·孔策的杰,[105] 出家庭教师
      的手里,孔策是个最最普鲁士化的普鲁士人,在他担任家庭教师的4 年中,他把英
      勇尚武、战无不胜的普鲁士式的武功和一一显然没有想到两方面的尖锐对照一一贝
      多芬、歌德、席勒、瓦格纳那样的艺术家和诗人的杰作深深地打入了张伯伦敏悟的
      心灵。张伯伦19岁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安娜·霍尔斯特,她也是个普鲁士人,年纪
      比他大10岁,同他一样,也极其神经质。
      
          1882年他27岁的时候,离开了在那里曾经埋头3 年,研读过哲学、自然史、物
      理、化学、医学的日内瓦,到了拜罗伊特。在那里,他遇见了瓦格纳,据他说,后
      者成了他生命中的太阳。他还遇见了作曲家的妻子考西玛,他在此后一生之中,一
      直对她保持了热情的、奴隶般的忠诚。1885年,他同当时已成了他的妻子的安娜·
      霍尔斯特一起,到德累斯顿去住了4 年,从这一年起,他在思想上和语言上成了一
      个德国人。1889年他到维也纳,在那里住了10年,最后在1909年又回到拜罗伊特,
      一直住到1927年去世。他在1905年同他原来崇拜备至的普鲁士妻子离了婚:当时她
      已60岁了,在精神上和体质上都比他病得更严重(据他说,他因为不得不分居而极
      感痛苦,几乎发疯)。3 年后,他娶了爱娃·瓦格纳为妻,在瓦恩弗雷德附近定居
      下来,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就近照顾他的岳母,受尊敬的和意志坚强的考西玛。
      
          张伯伦是个非常敏感的神经质的人,神经官能症常常发作,据说他能看到恶魔,
      这些恶魔往往无情地驱使他从事新的方面的研究和继续不断的写作。一个接着一个
      的幻象驱使他从研究生物学改为研究植物学,又改为研究艺术、音乐、哲学、传记、
      历史。有一次,在1896年,他从意大利回来,在一个恶魔的驱使之下,他中途在加
      尔顿下了火车,租了一间旅馆房间,关起门来有8 天之久,放弃了他原来想写的关
      于音乐的文章,而紧张地写了一篇生物学论文,终于得到了从此以后贯穿在他的全
      部著作中的中心思想的萌芽:种族和历史。
      
          不论他有什么样的缺点,他的思想的天地确是极为广阔:文学、音乐,生物学、
      植物学、宗教、历史。政治,无所不通。正如让·雷勒①所指出的,在他的全部著
      作中,有一种深刻的灵感的一致,这些著作的前后一贯性极为突出。由于他自己觉
      得受恶魔的驱使,他的有关论述瓦格纳、歌德、康德、基督教义和种族的著作,都
      是在一种可怕的热病袭击下,一种真正的神志昏迷的状态中,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
      中写成的,因此,据他自己在自传《生活的道路》(《Lebenswege》)
      中所说,他常常认不出这些东西是他自己的作品,因为它们超过了他所预期的程度。
      神经比他正常的人后来推翻了他的种族理论和他的许多历史见解,而且在埃德蒙·
      凡尔梅尔这样一位法国日耳曼学家看来,张伯伦的思想基本上是“卖膏药的”,但
      是在希特勒的传记作者、反纳粹的德国作家康拉德·海登看来,虽然张伯伦的种族
      学说所造成的影响使他[106 ]深感遗憾,张伯伦仍然“是德国思想史上具有最惊
      人的才华的人之一,是知识和深刻思想的一个宝库”。影响德国思想最深刻的作品,
      使得威廉二世大喜若狂和为纳粹党人提供了种族谬论的作品,是张伯伦1897年4 月
      1日到1898 年10月31日之间的19个月时间中在维也纳在他的一个“恶魔”驱使下写
      的一部长达1200页的巨著《19世纪的基础》(Grundlagen  desNe
      unzehnten  Jahrhunderts)。这部著作是在1899年出版的。
      
          同张伯伦所钦佩的戈平瑙一样,张伯伦发现,历史的关键,的确也可以说文明
      的基础,在于种族。要了解19世纪,也就是说当代世界的现象,人们必须首先要考
      虑二下古代的遗产。张伯论认为,古代的遗产有三:希腊的哲学和艺术、罗马的法
      律、基督的人格。遗产的承受人也有三个:“两个血统纯粹的种族”犹太人和日耳
      曼人,以及地中海一带的杂种拉丁人——张伯伦称他们为“各种民族的大混杂”。
      只有日耳曼人才配继承这份光辉的遗产。
      
      
      
          不错,他们在历史上出现得很迟,到13世纪时才出现。但是就在这以前,他们
      已灭亡了罗马帝国,这就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他说:“有人说,野蛮的条顿人造成
      了所谓‘中世纪的黑夜’,这种说法是不确实的。相反,这个黑夜是垂死的罗马帝
      国所造成的人类不讲种族的大混杂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破产以后降临的。要不是条顿
      人,全世界就会笼罩着永恒的黑夜。”在他写作的时候,他把条顿人看成是世界的
      唯一希望。
      
          张伯伦把居尔特人和斯拉夫人都包括在“条顿人”中间,不过条顿人是最重要
      的成分。但是,他的定义是相当含糊的,有一次他说,“凡是行为像条顿人者,即
      条顿人,不论其原来种族是什么”。也许他说这句话是因为他想到自己的非日耳曼
      血统,无论如何,根据张伯伦的说法,条顿人是“我们文化的灵魂。每个民族今天
      作为一种活着的力量,其重要性取决于它的人口中纯正条顿血液的比例??只有在
      条顿人用他的灵巧的手掌握了古代遗产的时候,真正的历史才开始”。
      
          那么犹太人呢?《19世纪的基础》中最长的一章论述了犹太人。我们已经看到,
      张伯伦声称,犹太人和条顿人是西方仅有的血统纯粹的两个种族。
      
          在这一章中,他谴责“愚蠢的令人反感的反犹主义”。他说,犹太人并不“次”
      
          于条顿人,仅仅是“不同”而已。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伟大之处。他们认识到,
      人类的“神圣职责”是保持种族的纯洁。但是在他进而分析犹太人的时候,张伯伦
      也陷入了他谴责别人持有的非常庸俗的反犹主义中,这种庸俗的反犹主义最后发展
      到希特勒时代尤利乌斯·施特莱彻在《冲锋队员》中丑化犹太人时所用的淫猥粗鄙
      的谩骂。的确可以说,纳粹党的反犹主义的“哲学”基础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这一章
      来的。[107] 张伯伦的见解一望而知是荒谬绝伦的,他宣称,基督的人格是古代传
      给现代文明的三大遗产之一。他接着着手证明耶稣不是犹太人。张伯伦认为,耶稣
      出生于加利利,他不能正确地发出亚拉姆语中的喉音字母,这些“明显的迹象”,
      都说明了耶稣有“很大比例的非闪族血统”。他接着说了一句典型直截了当的话:
      “凡是说耶稣是犹太人的人,不是傻子,就是说谎??耶稣不是犹太人。”
      
          那么他是什么种族的人呢?张伯伦答复道:很可能是个亚利安人!如果不是由
      于血统的话,那么也毫无疑问地由于他的道德上和宗教上的说教,因为这种说教同
      犹太教的“唯物主义和抽象形式主义”截然相反。因此,很自然地——至少在张伯
      伦看来——基督应该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年轻的印欧民族的上帝”,特别是条顿人
      的上帝,因为“任何其他民族都没有具备像条顿人那么好的条件能够听到这神明的
      召唤”。接着他写了自称是犹太种族详细的历史,从闪族或者说沙漠中的贝都因族
      与圆头的长着“犹太鼻子”的希地族混血开始,最后到与属于亚利安人的亚摩利人
      混血为止。不幸的是,亚利安混血种——即亚摩利人,据他说是金发碧眼、体格魁
      梧、仪表堂堂的——来得太晚了,不能对改进“腐化的”希伯来血统起什么真正的
      作用。从此以后,这个英国人——与他的犹太种族血统纯粹的理论自相矛盾——发
      现犹太人成了一种“消极的”种族,是“杂种”,因此,亚利安人“否认”以色列
      是有理由的。他甚至责怪亚利安人,不该把“实际不存在的荣誉”给予犹太人,他
      接着发现犹太人“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到了可悲的程度”。
      
          最后,在张伯伦看来,救星在于条顿人和他们的文化,而在条顿人中间,日耳
      曼人是最有天赋的,因为他们继承了希腊人和印度一亚利安人的最优秀的品质。因
      此他们有权做世界的主人。“上帝今天完全指望日耳曼人,”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写
      道,“这是我的心中蕴藏了多年的认识,肯定的真理。”
      
          《19世纪的基础》一书出版后轰动一时,使这个古怪的英国人在德国一举成名。
      尽管因为张伯伦是个刻意求功的艺术家,这本书有它的独特风格,而且不乏滔滔的
      雄辩,但是读起来却很费劲。但是它不久之后就在上层阶级人士中间很为流行,因
      为他们似乎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10年之内,它再版了8 次,销了6 万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销
      数已达10万册。在纳粹党统治时期,它又行销一时,我还记得,在1938年时曾经宣
      布它印行第24版,当时己销了25万册以上了。
      
          这本书最初和最热情的读者之一是德皇威廉二世。他请张伯伦到波茨坦宫中见
      面,一见之下就互相倾倒,两人的友谊一直维[108] 持到张伯伦在1927年死去。他
      们两人在第一次会晤后就一直通讯。张伯伦给德皇一共写了43封信,德皇回了其中
      23封,其中有一部分信简直就是长篇文章,德皇在他的一些激烈演讲和声明中曾经
      加以采用。“上帝把你的书送给了德国人民,把你送给了我。”德皇在头上几封信
      中曾经这么说。张伯伦在这些信中竭尽其阿谀谄媚之能事,到了令人作呕的程度。
      “陛下和陛下的臣民,”他写道,“是生在神圣殿堂的。”他还告诉威廉,他在书
      房里把威廉的肖像放在里昂纳多画的基督肖像对面,他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常常在
      他的救主和他的君王之间来回踱步。
      
          但是张伯伦的奴才气并不妨碍他向这个性格暴烈、刚愎自用的皇帝不断进言。
      1908年,威廉颇不得民心,以致帝国议会竟敢责难他过问外交造成不利后果。但是
      张伯伦劝告德皇说,舆论是白痴和奸贼制造出来的,可以不必去理会它,威廉则答
      复说,他们两个人将站在一起——“你用你的笔;我用我的口舌和利剑”。
      
          这个英国人一直提醒威廉不要忘记德国的使命和命运。“德国一旦有了力量,”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说,“——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期它能够得到力量—
      —它必须立刻执行一种科学的天才的政策。奥古斯都曾经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德国
      也必须如此??有了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的装备,有了像军队一样严密的组织,在
      艺术、科学、技术、工业、商业、财政,总而言之,在一切方面都优于任何国家,
      也就是说,自己成了世界的教导者、舵手、先驱,它的每一个人都坚守岗位,每一
      个人都为神圣的事业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在这种条件下,德国??必将由于内在
      的优越性而征服全世界。”
      
          张伯伦在战争中途的1916年归化为德国公民。由于宣传他所归化的国家这样一
      个光荣的使命,张伯伦得到了德皇一枚铁十字奖章。但是受到这个英国人影响最大
      的还是第三帝国。虽然第三帝国到他死后6 年才出现,但是他早已顶见它的到来。
      纳粹党人把他奉为他们的一个先知,继承了他的种族理论,继承了他的炽烈的德国
      人和德国的使命感。在希特勒统治期间,出版了大批书籍、小册子、文章,颂扬这
      个国家社会主义德国的“精神创建人”。
      
          希特勒的军师之一罗森堡就经常把他自己钦佩这位英国哲学家的热情来灌输给
      元首。很可能,希特勒在离开维也纳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张伯伦的著作,因为他的著
      作在泛日耳曼团体和反犹团体中是很流行的,而这些团体的印刷品又是他在那些日
      子里废寝忘食地阅读的东西。他也很可能读过张伯伦在战时写的一些沙文主义文[109]
      章。在《我的奋斗》中,他对于第二帝国没有更多地采纳张伯伦的意见表示遗憾。
      
          张伯伦是首先看到希特勒有伟大前途、因而也看到德国人(如果他们追随希特
      勒的话)有新的机会的德国知识分子之一。希特勒在1923年在拜罗伊特见过他,当
      时张伯伦虽然身患重病,半身不遂,而且德国的战败和霍亨佐伦帝国的覆亡——这
      是他一切希望和预言的崩溃!——使他感到心灰意冷,但是这个夸夸其谈的年轻奥
      地利人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你有伟大的事业要完成,”他在第二天写信给希特
      勒说,“??我对日耳曼主义的信念从未有片刻的动摇,虽然我承认,我的希望曾
      处于低潮。你在顷刻之间却改变了我的精神状态。在德国最迫切需要的时刻,它诞
      生了一个希特勒,这就证明了它的生命力;他所产生的感召力量也是如此;因为这
      两件东西——人格力量和感召力量——是密切不可分的??愿上帝保佑你!”
      
          当时阿道夫·希特勒留着卓别林式的小胡子,加上他的无赖作风,他的强暴粗
      野的极端行为,大多数德国人都把他当作笑话看待。他当时没有几个拥护他的人。
      但是他的性格中的催眠般的吸引力在这个年老多病的哲学家身上却起了奇迹般的作
      用,恢复了他对他志愿归化的民族的信心。张伯伦加入了襁褓时期的纳粹党,只要
      健康许可,还为它的没有什么销路的出版物写文章。192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把当时
      还关在监狱里的希特勒捧为上帝派来领导德国人民的。命运招呼过威廉二世,但是
      他失败了;现在命运又在招呼希特勒了。1925年9 月5 日纳粹党的《人民观察家报
      》以5 栏篇幅刊登贺辞,庆祝这个杰出的英国人的70岁生日,把他的《19世纪的基
      础》捧为“纳粹运动的福音书”,他在1 年零4 个月后即1927年1 月11日进棺材的
      时候,心中充满了希望,认为他所宣传和预言的东西在这个德国的新救世主的非凡
      的领导下还是能够实现的。
      
          在张伯伦的葬仪上,除了不能回德国的威廉二世派了一位亲王为代表以外,希
      特勒是唯一的社会名流。《人民观察家报》在报道这个英国人的死讯时说,德国人
      民失掉了“一位伟大的武器制造者,他所制造的武器在我们时代里还没有充分应用”。
      在1927年黯淡的1 月里,当纳粹党处在最倒霉的时候,这个半身不遂的垂死老人无
      法料到——甚至希特勒本人或者德国的任何别人都无法料到,不久之后,这个归化
      的英国人所制造的武器很快就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且带来了可怕的后果。①但是,
      阿道夫·希特勒在这些日子里,甚至在此以前,对于他个人在地球上的使命就有着
      一种神秘的使命感。“在千百万个人中间??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他在《我
      的奋斗》中(着重体[110] 是他自己用的)写道,“他有着无容置疑的力量,能够
      在摇摆不定的广大群众的思想世界中,形成花岗石般的原则,并且为了这些原则的
      唯一正确性而进行斗争,直到在自由的思想世界的起伏的波浪中,出现一块信念和
      意志完全一致的坚固岩石。”①他使读者一点也不怀疑,他已经以那一个人自居。
      《我的奋斗》中不乏一些短小的片断,论述天才人物的作用,这种人物是上帝挑选
      出来领导伟大的国家的人民摆脱他们的困难、取得进一步伟大成就的,虽然他们可
      能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了解他或者知道他的价值。读者知道希特勒这段话指的是他自
      己和他当时的处境。他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满有把握的,但是这还没有得到世人
      的公认,天才人物的命运往往如此——特别在开始的时候。“几乎总是需要一些刺
      激的因素才能使天才人物登场,”他说,“那时世界上还不肯承认他,不愿意相信
      这个表面上与世人并无二致的人物竟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在人类的每一个杰
      出儿子身上,这种事情总是一再重演的??天才的火星,”他宣称,“在真正有创
      造性的人诞生之时起就存在于他的脑袋中。
      
          真正的天才总是先天的,从来不需要培养,更谈不上学习了。”②特别是——
      他认为——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是实际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结合。“在人类历史上,
      每隔一个很长时间,偶尔有这样的情况:政治家与理论家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越紧
      密,政治家工作所遇到的障碍也就越大。他不再为普通店主所了解的生活必需品而
      努力,而是为只有极少数人所了解的目标而努力。因此,他的一生就充满了爱与恨
      的矛盾。不了解他的现代人反对他,后代子孙——他也为他们工作——则承认他,
      二者发生了矛盾。因为一个人的工作对将来越有伟大意义,现代的人就越不能了解
      ;他的斗争也就越艰苦??”③这些话是在1924年写的,当时很少有人了解这个因
      为滑稽戏似的政变失败而名誉扫地、系身囹圄的人心中有什么打算。但是希特勒自
      己是一点也没有疑问的。他究竟有没有直接读过黑格尔的著作,是一件令人怀疑的
      事。但是从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这个哲学家的思想是有点熟
      悉的,哪怕只是通过同他早年的军师罗森堡、埃卡特和赫斯的交谈后才有这点知识。
      
          反正通过某种方式,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著名讲学内容一定引起了他的注意,
      正如尼采的许多格言一样。我们已经简单地谈到* ,黑格尔发展了一种“英雄人物”
      的理论,很投合德国人的思想。他在柏林某次讲学时曾经谈到“世界精神的意志”
      是由“世界性—历史性人物”来贯彻的。
      
          他们可以称为英雄人物,因为他们的目标和使命不是从现存秩序下平静无事的
      正常情况中产生的,而是来自一个隐藏的泉源,来自仍掩盖在表面之[111] 下但是
      像冲击外壳似地冲击表面世界并将它迸裂成为碎片的那种内在精神。亚历山大、恺
      撒、拿破仑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实际的政治人物,但是同时他们又是思想人物,
      对于时代的要求——什么东西已经成熟到可以发展——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他们
      的时代、他们的世界的真理??他们有责任了解这个初生期的原则,他们的世界要
      采取的这一必要的直接连续的前进步骤;他们有责任把这当作他们的目标,不遗余
      力地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必须承认,世界性一历史性人物——一个时代的英雄人
      物——是时代的眼光远大的人;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行为,是他们的时代最优秀的
      言行。①请看这段话与前述《我的奋斗》中所引的一段话何等相似。政治家与思想
      家的结合,就是这种结合,产生了英雄,产生了“世界性一历史性人物”,产生了
      亚历山大、恺撒和拿破仑,如果希特勒身上也有这种结合——他现在已开始相信这
      一点——那么他不是也可以脐身于这些英雄人物之列吗?贯穿在希特勒许多言论里
      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最高领袖是超乎普通人的道德标准的。黑格尔和尼采也这样想。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认为,“个人美德”和“不相干的道德要求”绝不许妨碍伟
      大的统治者,如果英雄人物在完成他们的使命时践踏了或“压碎了”许多无辜的花
      朵,人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尼采用他古怪的夸张笔法更进一步说:强者,主人,恢
      复了纯粹食肉动物的意识;他们是兴高采烈的鬼怪,他们在经历了杀人、放火、强
      奸、苦刑这一连串可怕的暴行以后,心中能够照样感到高兴,精神上能够照样感到
      满足,就好像参加了学生的恶作剧回来一样??如果一个人能指挥别人,如果他的
      本性就是一个“主人”,如果他举止和动作暴烈,条约对他来说又有什么重要性呢???
      要正确地评判道德,道德就必须用从动物学方面借用来的两个概念来代替:对一头
      野兽的驯服和对一种特殊品种的培育。①被尼采发挥到极端程度而且受到一大批名
      气较小的德国人拥护的这种学说,似乎对希特勒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负有使
      命的天才人物是超乎法律的;不能用“资产阶级”的道德来约束他。因此,在行动
      时刻来临的时候,希待勒就能够于心无愧地于出最残酷无情的勾当来,镇压个人自
      由,野蛮地实行奴隶劳动,建立万恶的集中营,在1934年6 月屠杀他自己的手下,
      杀害战俘和大规模杀戮犹太人。
      
          希特勒于1924年圣诞节前5 天从兰德斯堡监狱中出来,要是换了任何别人的话,
      当时的情势,几乎都会使这个人退出政治生[112] 活。纳粹党和它的报纸已被取缔
      ;原来的一些头目不是发生了内讧,就是倒戈了。他本人则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讲。
      更糟糕的是,他面临着被驱逐出境,押解回故乡奥地利的威胁。巴伐利亚邦警察当
      局在其致内政部的报告中竭力主张这么办。甚至他的不少老同志也同意一般的看法,
      认为希特勒已经完蛋了,他以后将销声匿迹,默默无闻,正如许多其他的地方政客
      在共和国似乎摇摇欲坠的充满明争暗斗的年代中曾经名噪一时而后又很快就归于无
      声无息一样。* 但是共和国还是熬过了风浪。它开始繁荣起来。在希特勒还关在监
      狱里的时候,一个名叫海尔马·霍拉斯·格利莱·沙赫特博士的金融奇才被请来稳
      定货币,结果获得了成功。为害极烈的通货膨胀结束了。赔款负担也由于道威斯计
      划而减轻了。资本开始从美国流进来。经济迅速恢复。施特莱斯曼的同协约国和解
      的政策获得了成功。法国人开始撤出鲁尔。当时正在讨论一项安全条约(洛迦诺条
      约),以便为欧洲的总解决铺平道路,让德国参加国际联盟。经过了6 年之久的紧
      张、混乱和萧条,德国人民在战后第一次开始过正常的生活。在希特勒从兰德斯堡
      监狱出来以前两星期,社会民主党——就是他所称呼的“十一月罪人”——在一次
      普选中,为维护共和国而进行了斗争,结果所得选票增加了30% ,几乎达800 万张
      选票。纳粹党同北方一些种族主义团体联合,用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自由运动的名
      义,参加了12月间的竞选,但是所得选票从1924年5 月间原来的将近200 万张减到
      了不到100 万张。纳粹主义看来已是一桩垂死的事业了。它在国家倒霉的时候曾经
      兴盛过一时,现在国家的前途突然光明,它也就很快要消亡了。至少大多数德国人
      和外国观察家是这样看的。
      
          可是阿道夫·希特勒却并不这样看。他不是个轻易气馁的人。而且他也知道如
      何等待时机。1925年冬季几个月里,他在慕尼黑提尔契街41号顶层一套两小间的公
      寓里,重理旧业,夏天来了以后,他到伯希特斯加登山上的上萨尔斯堡的旅舍中去
      消夏,他抚今追昔,不久以前的牢狱之灾和目前的时运晦暗,只有加强了他的决心。
      在铁窗后面,他有时间不仅彻头彻尾地回顾了他本人的过去,他的成功和错误,也
      彻头彻尾地回顾了德国人民的动乱的过去,他们的成功和错误。现在,他对这两方
      面都看得更加清楚了。他的心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容存在任何怀疑的炽烈的使命感—
      —不仅是为他自己,也是为了德国。在这种高昂的情绪下,他[113] 结束了《我的
      奋斗》第1 卷的口授工作,接着立刻进入第2 卷的口授工作。上帝召唤他在这个动
      乱不已的世界上要做的事情的蓝图和作为这种事业的支持的哲学——Weltan
      s  chauung(世界观),都用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供世人思考。这种哲学,
      不论如何荒诞不经,但是在德国人的生活中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一点我们已经知
      道。
      
          这个蓝图对于大多数20世纪的人来说,甚至对于在德国的人来说,可能看起来
      是荒唐可笑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逻辑。它展开了一个远景。它为德国历史指出了
      一个继续的方向,虽然当时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它指出了完成德国光荣使命的道
      路。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