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
      
          11月19日黎明,俄国军队在大风雪中向顿河展开了猛烈反攻。几小时以后,消
      息传到伯希特斯加登,这时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主要将领们正在阿尔卑斯山上胜
      地流连忘返。最高统帅部虽然也曾料到苏军可能在顿河地区发动进攻,但并不认为
      有什么大了不起,非得要希特勒于11月8 日晚在慕尼黑向他的老党员同志发表了他
      的出名的啤酒馆演说之后,同他的主要军事顾问凯特尔和约德尔赶回东普鲁士大本
      营不可。因此,他们仍然在上萨尔斯堡享受山间的清新空气。
      
          留在腊斯登堡的新任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打来的加急电话,突然打断了他
      们的宁静生活。蔡茨勒得到了最高统帅部的大[926] 事日记中所称的“紧急消息”。
      进攻开始的最初几小时中,占压倒优势的一支俄国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的
      顿河沿岸,在谢腊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之间,全面突破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的阵线。
      在这个被围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另一支强大的苏联部队正在猛攻德国第四装甲
      军团和罗马尼亚第四军团,眼看就要突破他们的阵线了。
      
          只要看一看地图,便可明显看出俄国的目标所在。蔡茨勒对此更是一清二楚,
      因为他从陆军情报部门获悉,敌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斯大林格勒南面集中了13
      个军团,几千辆坦克。俄国人显然正以大量兵力从南北两面夹击,企图切断斯大林
      格勒德军的退路,逼迫德国第六军团不是仓皇向西退却,就是束手就擒。蔡茨勒后
      来争辩说,他一看到这种形势,便建议希特勒同意第六军团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到顿
      河河曲一带,恢复被突破了的阵线。这么一个建议竟惹得元首大发了一顿脾气。
      
          “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我决不从伏尔加后退!”他大声叫喊。事情就这样定了。
      他一时发疯作出的这个决定,很快就带来了灾难。他亲自下令第六军团坚守斯大林
      格勒周围阵地。①希特勒及其随行人员于11月22日回到大本营,这天已是苏军发动
      进攻的第4 天,前方传来的消息很坏。南北两面的苏军已在斯大林格勒西面40英里
      顿河河曲上的卡拉赫会师。当晚,第六军团司令保罗斯将军发来一份无线电报,证
      实他的部队已被包围。希特勒立即回电,指示保罗斯把他的司令部迁入城内,布置
      困守,部队解围前的给养将由空运解决。
      
          但是这话等于白说。现在在斯大林格勒被切断了退路的德军共达20个师,还有
      罗马尼亚两个师。按照保罗斯来电要求,每天空运的军需物资至少须750 吨。德国
      空军缺少足够的运输机,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即使有足够运输机,在这样风雪交
      加的天气中,在苏联战斗机已占空中优势的地区,也并不是全都能完成任务的。虽
      然如此,戈林仍对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担负这项工作。可是始终没有开始这样做。
      
          为第六军团解围是比空投更为切实可行和有希望的办法。
      
          11月25日,希特勒把最有天才的战地指挥官冯·曼施坦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
      调回来,委派他担任新建的顿河集团军司令。他的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南向前推
      进,为第六军团解围。
      
          但是元首现在对这位新任司令官的要求,简直是办不到的。曼施坦因竭力向他
      解释,唯一的成功的机会在于第六军团从斯大林[927] 格勒向西突围,另一方面曼
      施坦因自己的部队以第四装甲军团为前锋,向东北进攻,夹击处于这两支德军之间
      的俄军。但是希特勒仍然不同意从伏尔加河撤退。第六军团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
      而曼施坦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正如曼施坦因跟最高统帅争辩时所说,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俄国人的力量太
      强了。尽管如此,曼施坦因还是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心情,于12月12日发动了进攻。
      这次进攻称作“冬风计划”,倒是名副其实,因为这时俄国的严冬的寒风已猛袭南
      部草原,积雪成堆,气温降到零下。反攻起初颇为得手。霍特将军所率的第四装甲
      军团,沿科切耳尼科夫斯基到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两旁,向东北推进到离斯大林格
      勒约有75英里的地方。到12月19日,该军离斯大林格勒南郊已不到40英里。21日,
      离城已不到30英里。夜晚时分,被围的第六军团部队已能看到在大雪覆盖的草原的
      那一边,来救他们的援兵所发的信号弹了。
      
          据德国将领们后来所作的证词,第六军团这时如果从斯大林格勒向第四装甲军
      团的前进阵地突围,可以说肯定会获得成功。可是希特勒又一次禁止第六军团突围。
      12月21日,由于蔡茨勒的坚持,领袖总算同意保罗斯的部队突围,但以他们也能同
      时守住斯大林格勒为条件。参谋总长说,这种愚蠢的想法差不多把他气疯了。
      
          “第二天晚上,”蔡茨勒后来说,“我请求希特勒批准突围。我指出,这肯定
      是我们解救保罗斯20万大军的最后机会了。”
      
          希特勒一点也不肯让步。我把我们这个所谓堡垒的内部情况告诉他。士兵们饥
      饿沮丧,对最高统帅部失去信心,伤员得不到适当照顾而奄奄一息,还有成千人在
      冻死。但这也没有效果。对我所说的这些活,同对我过去所提的其他论点一样,他
      仍然无动于衷。
      
      
      
          霍特将军在正面和两翼遭到俄国人日益坚强的抵抗,再也无力越过这最后30英
      里,打到斯大林格勒。他认为,如果第六军团突围,他还是能够同它会师,然后两
      支部队便可以一起撤退到科切耳尼科夫斯基。这至少能挽救20万德军的生命。“这
      在一两天内——12月21日至23日——进行,也许能获得成功,但如果再[928] 晚的
      话,便无济于事了。因为红军这时已在更北面的地方开始进攻,威胁着曼施坦因的
      整个顿河集团军的左翼,这是霍特所不知道的。12月22日夜间,曼施坦因打电话给
      霍特,要他准备按照即将颁发的完全不同的新命令行事。第二天,新命令发下来了。
      命令要求霍特应即停止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派遣他所率的3 个装甲师中的一个师到
      北面的顿河前线,他自己则率其余部队就地死守。
      
          为斯大林格勒解围的努力失败了。
      
          曼施坦因之所以给霍特发来这项新命令,是因为他在12月17日得到一个紧急的
      消息。这天早晨,一支苏联军队在顿河上游地区的博古查尔突破了意大利第八军团
      的防线,人晚,已打开一道27英里宽的缺口。3 天以后,缺口扩大到90英里,意大
      利部队仓皇溃逃。南边的罗马尼亚第三军团,在11月19日苏军发动攻势的第一天就
      已挨了严重的打击,现在正在瓦解。因此无怪乎曼施坦因必须调出霍特的一部分装
      甲部队来协助堵住这个缺口。于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发生了。
      
          不仅顿河方面的部队向后撤退,已经进到离斯大林格勒这样近的霍特的部队也
      后撤了。这些撤退又转过来使高加索方面的德军受到威胁。一旦俄国人打到亚速夫
      海附近的罗斯托夫,高加索方面的德军将被切断。圣诞节后一两天,蔡茨勒向希特
      勒指出:“如果你再不下令立即撤出高加索,我们就要碰到第二个斯大林格勒了。”
      最高统帅这才勉强于12月29日给克莱施特的A集团军下了必要的指示。A集团军系
      由第一装甲军团和第十七军团组成,它们没有完成夺取盛产石油的格罗兹尼油田的
      任务。现在这支部队也在目标在望时开始大踏步后撤了。
      
          德军在俄国受到的挫折和德、意军队在北非受到的挫折,促使墨索里尼转起念
      头来。希特勒曾经邀请他于12月中旬到萨尔斯堡会谈。当时墨索里尼正患胃病,饮
      食受到严格限制。他接受了邀请,但对齐亚诺说,要去的话得有一个条件,即让他
      单独进餐,“因为他不愿意让一帮狼吞虎咽的德国人看到他不得不只吃大米和牛奶”。
      
          墨索里尼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可以劝说希特勒为了避免在东线继
      续受到损失,与斯大林达成某种妥协,集中轴心国家的力量用于防卫北非残余地区、
      巴尔干和西欧。他对齐亚诺说,“1943年将是英美作出努力的一年”。希特勒由于
      离不开东线的大本营,不能同墨索里尼会晤,因此齐亚诺便代表墨索里尼经过长途
      跋涉,于12月18日到达腊斯登堡来,把墨索里尼的建议转达给希特勒。希特勒对这
      些建议嗤之以鼻。他向意大利外交大臣保证,他可以向北非派出增援部队而毫不削
      弱俄国前线的力量,他说北非是一定要守住的。尽管希特勒作出这些信心十足的[929]保
      证,齐亚诸却发现德国大本营中的士气十分低沉。
      
          气氛是沉重的。除了消息不妙,也许还要加上潮湿不堪的森林中的凄凉景象和
      集体住在兵营中的沉闷生活??俄国前线被突破的消息给人们带来满腹优愁,谁也
      不想对我隐瞒这种情绪。有人公然企图把失败归罪于我们。
      
          这时,顿河一带的意大利第八军团残部正在四散逃命。齐亚诺的一个随员向最
      高统帅部一名军官问道,意大利部队是否遭到了重大损失,回答是:“根本没有损
      失,他们都拔腿溜了。”①高加索和顿河地区的德国部队,如果不说是在拔腿溜的
      话,也可说是在尽快脱身以免被切断。1943年新年以后,他们天天后撤,越撤离斯
      大林格勒越远。现在是俄军消灭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时候了。但是他们首先给第六
      军团已处绝境的士兵一个保全生命的机会。
      
          1943年1 月8 日早晨,3 名红军青年军官带着一面白旗,进入斯大林格勒北部
      的德军防线,把苏军顿河前线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一份最后通牒送交保罗斯将
      军。最后通牒提醒保罗斯,他的部队已被切断,解围无望,空中接济也不能保持了,
      然后说道:你军已陷入绝境。你们饥寒交迫、疾病丛生,俄罗斯的寒冬还只刚刚开
      始。严霜、寒流、暴风雪还在后头。你的士兵缺少冬衣,卫生条件又差到极点??
      你们的处境已一无希望,继续抵抗下去实在毫无意义。
      
          有鉴于此,并为了避免无谓的流血牺牲,兹建议你们接受下列投降条件??
      
          这些条件是体面的。所有被俘人员一概发给“通常标准的口粮”。伤病员和冻
      伤人员将得到医治。所有被俘人员可以保留他们的军阶领章、勋章和个人财物。通
      碟要求保罗斯于24小时之内答复。
      
          他立即将最后通碟的全文以电报发给希特勒、并要求准予便宜行事。最高统帅
      立即驳回了他的请求。要求投降的期满之后,又过了24小时,即1 月10日早晨,俄
      国以5000门大炮狂轰猛炸,展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阶段。
      
          这一仗打得激烈而残酷。在瓦砾成堆、遍地冰冻的城内废墟[930] 上,双方都
      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英勇,不顾一切地进行战斗。但是战斗并没有持续多久。6 天之
      中,德军的袋形阵地已缩小了一半,只剩下15英里长、9 英里宽的一块地方。1 月
      24日,阵地又给一劈为二,最后一条小型的临时跑道也失去了。过去,飞机还运来
      些供应品(特别是治疗伤病员的药品),并运走了29000 名伤病员,现在再也不能
      降落了。
      
          俄国方面再给他们这些勇敢的敌人一次投降的机会。1 月24日,苏联的使者带
      着一份新的建议来到德军阵地。保罗斯又一次感到左右为难:是向疯狂的元首尽服
      从的天责,还是尽责挽救残部使之兔于灭亡,实在拿不定主意。
      
          他又向希特勒请示。
      
          [ 他于24日去电] 部队弹尽粮绝??己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伤员18000 人,
      无衣无食也无药品绷带??继续抵抗下去已无意义。崩溃在所难免。部队请求立即
      允予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
      
          希特勒的答复至今保存着。
      
          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们的英勇
      坚持对建立一条防线和拯救西方世界将是永志难忘的贡献。
      
          西方世界!不久以前,第六军团的官兵刚刚在法国和弗兰德对这个世界动过干
      戈。这对他们说来,真是哑子吃黄连。
      
          继续抵抗不仅无意义、无用处,而且是办不到的事。1943年1 月底,这一场史
      诗性的战役已近尾声,像一支点完了的蜡烛,就要劈啪几声油干火灭了。1 月28日,
      这一支曾经喧赫一时的军队的残兵余卒被分割在3 小块袋形阵地之中,保罗斯将军
      的司令部在南面的一块,设在当初生意鼎盛、如今已成一片废墟的“万有”百货公
      司的地下室里。据一个目击者说,总司令坐在黑暗角落里的行军床上,样子万分颓
      丧。
      
          向他们祝贺的无线电报开始如雪片涌来,保罗斯和他的部下根本没有心情欣赏
      这些。戈林曾在阳光充足的意大利消磨了大半个冬天,手上摆弄着珠宝,身上穿着
      皮大衣,到处大摇大摆。现在,在1 月28日,他也打了一个电报来:第六军团的英
      勇奋战将名垂青史,后世子孙将会骄傲地谈起兰吉马克战役的大胆,阿耳卡萨尔战
      役的顽强,纳尔维克战役的勇敢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自我牺牲精神。
      
          1943年1 月30日是纳粹党执政十周年,当晚,这位脑满肠肥[931] 的帝国元帅
      在无线电里大吹大擂。第六军团的将士们在这最后的一晚听了,也丝毫不感到欢欣
      鼓舞。
      
          千年之后,德国人将怀着敬畏心情谈起这次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将
      会记得,德国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虽有种种原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这一仗??
      将来人们将会这样谈起伏尔加河上的英雄战役:你们到德国来的时候,别忘了说一
      声,你们已经看到我们长眠在斯大林格勒。为了德国的更大光荣,我们的荣誉和我
      们的领袖们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
      
          第六军团的光荣和可怕的痛苦现在都快要结束了。1 月30日,保罗斯电告希特
      勒:“最后崩溃不出24小时之内。”
      
          最高统帅得到这个信息,赶忙对斯大林格勒的那些死在眼前的军官们封官晋爵,
      显然希望这种恩典能加强他们光荣殉职的决心。希特勒对约德尔说,“在德军历史
      上,从来没有一个陆军元帅是被生俘的”,随即给保罗斯发去一份电报,授予他令
      人羡慕的元帅节杖。
      
          117 名军官也各升一级。这真是骷髅卖俏的把戏。
      
          结局本身已经没有什么精采场面了。1 月31日晚,保罗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
      电报。
      
          第六军团忠实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
      祖国,已坚守自己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下午7 点45分,第六军团司令部的发报员自己决定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俄
      国人已到了我们地下室的门口。他们正在捣毁器材。”最后写上“CL”
      
          ——这是国际无线电码,表示“本台停止发报”。
      
          在第六军团司令部并没有发生最后一分钟的战斗。保罗斯和他的参谋部并没有
      坚持到最后一兵一卒。总司令的地下室的黑黝黝的洞口,有一名俄国下级军官率领
      一班士兵来探头伸脑窥看。俄国人叫里面的人投降,第六军团的参谋长施密特将军
      接受了要求。保罗斯瘫软无力地坐在行军床上。施密特问他:“请问陆军元帅,还
      有什么话要说吗?”——保罗斯连吭一声的力气都没有了。
      
          北面的一个德军袋形阵地中是2 个装甲师和4 个步兵师的全部残兵余卒,坚守
      在一座拖拉机工厂的废墟中。2 月1 日夜间,部队接到希特勒总部发来的一个电报。
      
          德国人民期望你们与守卫南面堡垒的部队一样,履行你们的职责,你们继续乡
      坚持一天、乡坚持一小时,都有利于建立一条新的战线。
      
          2 月2 日快到中午时分,这支部队投降了。投降之前给最高统[932] 帅发去一
      份电报:“??已对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战到最后一人。德国万岁!”
      
          冰雪满地、血肉模糊的屠场似的战地,终于沉寂下来了。2 月2 日下午2 点46
      分,一架德国侦察机在城市高空飞过,发回电报说:“斯大林格勒已无战斗迹象。”
      
          这时,91000 名德军(其中包括24名将军),正在冰雪途中一步一拐地走向寒
      冷凄凉的西伯利亚战俘营。这批战俘都是饥肠辘辘,身患冻伤,大部分还负了弹伤,
      人入迷茫颓丧。他们抓紧了裹在头上的满是血污的毛毯,以抵御零下24度的严寒。
      两个月以前,这一支远征部队共有285000人,现在除了20000 名左右罗马尼亚部队
      和29000 名伤员已空运回国外,残存的就尽在于此了。其余人员已全部战死。而在
      这年冬天正向战俘营作艰苦行军的这91000 人中,也只有5000人有幸能回到祖国。
      *这时,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的暖气烧得热呼呼的大本营里,正在责骂进攻斯大林格勒
      的将领们不懂得如何和何时杀身成仁。其实,该对这次巨大灾难负责的正是希特勒
      自己的固执和愚蠢。
      
          2 月1 日,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在最高统帅部举行会议。会议的记录尚在,它
      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位德国独裁者在他一生中的最困难时刻,也是他的军队和国家的
      最困难时刻,所显示出来的性格。
      
          他们已经在那儿投降了——正正式式、完完全全地投降了。他们本来应该团结
      一致,负隅顽抗,然后用最后一粒子弹自尽??那个人[ 保罗斯] 应该举枪自戕,
      正像历来的司令官眼看大局已去便拔剑自刎一样??甚至瓦鲁斯①还对他的奴隶下
      命令说:“现在杀死我吧!”
      
          希特勒越说越对保罗斯的贪生怕死感到恨之入骨。
      
          你们应该想像得到:他将被带到莫斯科——还可以想像到那里的陷阱。在那里,
      任何文件他都会签字。你们看吧,他会写自白书,发表声明。他们将从精神堕落的
      斜坡上一步步往下走,直到深渊的最底层??你们看吧,不出一个星期,赛德列兹、
      施密特甚至保罗斯就要上电台广播* ??他们将被送到留布兰卡,在那里将被老鼠
      啃掉。一个人怎会这样贪生怕死?我实在弄[933] 不明白??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民族。个人总是要死的。在个人生命之外,还有民族。
      任何人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职责使他还离不开这个痛苦的现世,他怎么能害怕使自己
      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这一死亡的瞬间?不能!??许多人已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现在却有这样一个人、在最后时刻玷污了许许多多人的英名“他本该以一死而摆
      脱一切痛苦,升入永生不朽和民族长存的天国,但他却偏爱去莫斯科!??
      
          就我个人说,使我最伤心的是,竟然提拔他这样的人当陆军元帅。我本来是想
      以此满足他最后欲望的。在这次战争中,我将不再任命陆军元帅了。小鸡还没孵出
      来,就不该先数有多少个。①希特勒和蔡茨勒将军接着就如何向德国人民公布投降
      消息的问题,简单地交换了意见。2 月3 日,即保罗斯等投降后的第3 天,最高统
      帅部发布一项特别公报: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结束。第六军在保罗斯陆军元帅的卓
      越领导下,忠实地履行了他们打到最后一息的誓言,为优势的敌人和不利于我军的
      条件所压倒。
      
          德国广播电台在宣读这项公报时,先放送低沉的鼓声,宣读之后放送了贝多芬
      第五交响乐的第二乐章。希特勒宣布全国志哀4 天。4 天之内各地剧院、电影院和
      一切娱乐场所停止营业。
      
          德国历史学家瓦尔特·戈立茨在他所写的关于参谋总部的一本历史书中认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个耶拿* ,肯定是德国军队所曾遭到的最大的一次失败”。
      ①还不仅如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英美在北非登陆合在一起,标志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伟大的转折点。纳粹德国的征服达到高潮时,曾席卷大半个欧
      洲,打到离亚洲不远的伏尔加河,在非洲也几乎打到尼罗河,现在退潮已经开始,
      而且一退就再也不能回涨了。纳粹进行大规模闪电攻势,以成千上万的坦克和飞机
      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溃不成军的时刻,现在也已告终了。当然,德军在局部地区还
      会作拼死的进攻,例如1943年春在哈尔科夫,1944年圣诞节前后在阿登。但这些进
      攻也只是以后两年、也是最后两年的战争中德军拼命进行的防御战的一部分。希特
      勒手中已失去了主动权,而且一失而不能再得了。现在他的敌人已夺走了主动权,
      而且紧紧地掌握住了主动权。这种主动权不[934]只是在地面,而且还在空中。
      
          1942年5 月30日晚问,英国第一次以1000架飞机轰炸科隆,随后又在这多事的
      夏天对其他城市进行了更多的同样规模的轰炸。德国一般居民也开始和在斯大林格
      勒、阿拉曼的德国士兵一样,尝到了战争的恐怖。而在此以前,只有他们的军队把
      这种恐怖加在别国人民的头上。
      
          纳粹的可怕的大迷梦,终于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在酷热如焚的北非沙漠
      破灭了。保罗斯和隆美尔的失败不仅决定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命运,而且决定了希特
      勒和他的党卫队刽子手们一直忙于在占领区内建立的荒诞不经、令人毛骨惊然的所
      谓新秩序的灭亡命运。在本书最后一章写到第三帝国覆亡之前,我们最好先来看看
      这种新秩序——它的理论和它的野蛮的实践——是什么样子,看看欧洲这个古老而
      文明的大陆在像做了一场噩梦一般经历了新秩序的初步恐怖之后,好容易逃脱幸免
      的究竟是什么。不论对本书说来也好,对亲身经历过这种新秩序的或者在新秩序结
      束之前已遭屠杀的善良的欧洲人说来也好,这都是第三帝国全部历史中最黑暗的一
      章。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