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形势的转变
      
          到1941年初秋,希特勒认为俄国已经完蛋了。
      
          战役开始后的头3 个星期中,陆军元帅冯·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率有30个步兵
      师、15个装甲师或摩托化师,从比亚利斯托克向前推进450 英里,抵达斯摩棱斯克。
      莫斯科就在1812年拿破仑曾经经过的那条公路向东200 英里,北面一路,陆军元帅
      冯·李勃的集团军,兵力达21个步兵师和6 个装甲师,往北穿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迅速向列宁格勒推进。南面一路,陆军元帅冯·伦斯德的由25个步兵师、4 个摩托
      化师、4 个山地师和5 个装甲师组成的集团军,向第聂伯河和基辅进军。基辅是希
      特勒垂涎已久的富饶的乌克兰的首府。
      
          用最高统帅部的公报的后来说:德军是“按计划”沿着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1000
      英里的战线上全面向前推进的。纳粹独裁者相信,随着苏军一个接着一个被包围或
      被击溃,德军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因此,到了7 月14日,即入侵后刚满3 个星
      期,希特勒竟发布一项指令,说陆军兵力可“在最近将来大大减少”,军火生产将
      集中于海军舰只和空军飞机方面,尤其要以后者为重点,以便对最后的敌人英国作
      战,以及——他又说——“对美国作战,如果有此必要的话”。到了9 月底,他指
      示最高统帅部准备解散40个步兵师,以便腾出这一部分人力用于工业生产方面。
      
          俄国的两个最大的城市,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的都城列宁格勒和现在
      是布尔什维克首都的古城莫斯科,在希特勒看来,快要陷落了。9 月18日,他发下
      严格命令:“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他在9 月
      29日的指令中对他的指挥官说明了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城市:元首已决定将圣彼得
      堡[ 列宁格勒] 从地球上消除。* 一旦苏俄被推翻,这个大城市的继续存在,并无
      重要意义??
      
          我军目的在于包围这个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军轰炸,把它夷为平地??
      
          把这个城市接管过来的任何要求,将不予考虑。因为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应他
      们食物的问题,不能由我们也不应该由我们解决的。在这一场争取生存的战争中,
      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连一部分也不想保留。
      
          就在同一个星期,10月3 日那一天,希特勒回到柏林,对德国人民作了一次讲
      话,宣称苏联已经崩溃。“今天我宣布,我毫无保留地宣布,”他说,“东方的敌
      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在我们部队的后边,已经有了相当于我在1933
      年执政时德意志国家幅员两倍的土地。”
      
          10月8 日,莫斯科南面重镇奥勒尔陷落,希特勒派他的新闻发布官奥托·狄特
      里希乘飞机回到柏林。第二天,狄特里希对世界各大报纸的新闻记者宣布,守卫莫
      斯科的提莫申科元帅所率苏联最后一支完整的部队,已被围困在德军于莫斯科城下
      设下的两个钢铁包围圈中;布琼尼元帅的南方部队已经溃散;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六、
      七十个师的部队已被包围在列宁格勒。
      
          “从各种军事意义上看,”狄特里希最后洋洋得意地说,“苏俄已经打垮了。
      英国的两线作战的迷梦已经破灭。”
      
          希特勒和狄特里希的牛皮,至少吹得太早了。* 俄国人尽管在6 月22日遭到了
      突然袭击,部队和装备遭到重大损失,在仓猝后撤中,他们的一些精锐部队陷入敌
      人包围,但是实际上,从7 月[855] 份起,他们已开始进行德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日益顽强的抵抗。在哈尔德的日记中,以及在中路战线统率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的
      古德里安将军和像他那样的前线指挥官的报告中,都开始频繁地——后来则连篇累
      犊地——记载着顽强的战斗、俄国人的殊死抵抗和反攻,以及除了苏军以外德军也
      遭到惨重损失的情况。
      
          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后来写道,“即使在[ 争夺明斯克的] 第一次战役中,俄国
      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军队和西方盟军失败时迥然不同。俄国军队即使是在被包围的
      时候,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⑤俄军的人数之多,他们的武器装备之好,
      都是希特勒做梦也想不到的。苏联的新的师源源投入战斗,德国的情报机构事前对
      此竟毫无所闻。哈尔德在8 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
      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 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360 个师。一有十几个
      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我
      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伦斯德
      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
      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
      
      
      
          古德里安、勃鲁门特里特和塞普·狄特里希等将军在他们的报告中,对初次碰
      到俄国T—34型坦克都表示惊讶不已。他们对T—34型坦克事前毫无所闻。这种坦
      克的装甲很厚,德国的反坦克炮弹打上去就被弹回来,坦克毫无损伤。勃鲁门特里
      特后来说,这种装甲车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所谓“坦克恐怖”的开始。战争开始以
      来,德国人在以空军保护地面部队和进行战前侦察方面一直占有压倒优势,现在却
      第一次不能用这种优势占便宜了。苏联的战斗机,尽管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在机场
      上遭到轰炸,在战争初期的战斗中也受到重大损失,但是,和那些新的师团一样,
      仍然不断出现,简直说不上是从哪儿来的,还有,德军进军过于迅速,加上俄国没
      有适宜的机场,都使德国空军基地距离太远,无法有效地掩护前线作战。冯·克莱
      施特将军后来报告说:“在好几次挺进时,我的装甲部队由于没有飞机掩护,遇到
      很大困难。”
      
          德国人对俄国还有一个估计上的错误,克莱施特曾对利德尔·哈特谈过这一点。
      不用说,那年夏天,绝大多数西方人士也有同样的错误估计。
      
          克莱施特说:“我们把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入侵必然要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
      这种前途上??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
      必然要被国内人民推翻。这种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顾问们制造的。”⑦希特勒确实对
      约德尔说过:“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856] 房子就会倒下来。”
      
          希特勒认为,到7 月中旬,踢门的机会已经到来了。当时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中,
      发生了头一场战略上的大争论。结果是,元首不顾大多数高级将领的反对,作出了
      哈尔德认为已证明是“东线战役中最大战略上的错误”的决定。问题说来也简单,
      但是却极关重要。这就是,包克所率领的实力最强、也是迄今为止德国三路大军中
      成就最大的中央集团军,要不要从7 月16日已经到达的斯摩棱斯克向前推进200 英
      里,拿下莫斯科?还是仍然坚持按照希特勒在12月18日指令中规定的计划行事,以
      北路和南路两翼为主攻?换句话说,是以莫斯科还是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最后
      目标?
      
          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苏联首都。支持
      这个意见的有包克,他所统率的中央集团军,正沿着公路向莫斯科进军;还有古德
      里安,他的装甲部队正在前边打头阵。他们在辩论当中,除了强调攻占敌人首都的
      心理上的价值之外,还申述了更多的理由。他们向希特勒指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
      的重要来源,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俄国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不仅要
      失去一个主要的军火来源,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不能运往遥远的各个前线,各
      个前线就要因此而削弱和崩溃。
      
          此外,将领们还向这位现在已成为他们最高统帅的前下士提出一个最后的、无
      可置辩的论点。他们说,种种情报表明,俄国的主力现在正集中在莫斯科前沿,以
      图全力保卫首都。在斯摩棱斯克正东,50万苏军突破了包克的双重包围,正在挖壕
      据守,以阻挡德军进一步向首都推进。
      
          [ 哈尔德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给盟军写的一份报告中说道] ⑧这样一来,俄国兵
      力的重心就摆在中央集团军的面前??
      
          参谋总部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我军必须以击败敌人的军事力量为作战目标,
      因此,下一个最迫切的任务是,集中中央集团军的全部力量,击溃提莫申科的部队,
      进军莫斯科,拿下敌人的这个抗战神经中枢,并击溃敌人的新的部队。由于季节变
      换在即,准备这次进攻的部队的集结工作必须尽快完成。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须
      执行既定任务,争取与芬兰人取得联系。南方集团军将继续向东推进,尽可能牵制
      敌人的力量。??参谋总部与最高统帅部经过多次讨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后来,
      陆[857] 军总司令[ 勃劳希契] 把参谋总部的一份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
      
          我们从哈尔德的日记中了解到,提交这份备忘录的日期是8 月18日。哈尔德写
      道:“这事引起了爆炸性的后果。”希特勒对乌克兰的盛产粮食地区和工业地区以
      及高加索的俄国油田垂涎已久。而且,他认为他现在找到了一个诱歼仍在坚守中的
      基辅东面第聂伯河东岸的布琼尼部队的大好机会。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打下列宁格
      勒,与芬兰军队在北面会师。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从中央集团军分出好几个
      步兵师和装甲师,调到北路去,尤其是南路去。莫斯科可以等一等再说。
      
          8 月21日,希特勒向与他意见不合的参谋总部下达一项新的指令。哈尔德在第
      二天的日记中逐字逐句地把指令内容抄录下来。
      
          陆军方面提出的关于东线作战如何继续的建议,不符我的意图。
      
          在冬天到来以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目标,不在于占领莫斯科,而是拿下克里米亚,
      拿下顿尼茨盆地的工业和煤矿区,并切断俄国的高加索石油供应线。北路的任务在
      于围困列宁格勒和同芬兰军队会师。
      
          希特勒在指令中规定,必须彻底摧毁南路的第聂伯河一带的苏联第五军团。这
      一支部队的顽强抵抗,使希特勒伤了好几天的脑筋。他还要求占领乌克兰和克里米
      亚,包围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他最后说:“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进攻提莫
      申科部队、顺利地打败它的条件。”
      
          [ 哈尔德悻悻地说] 这样一来,原定要在莫斯科大门前给俄国军队以决定性打
      击的这一目标,就只得从属于想夺取一个有价值的工业区和向俄国油区方面进军的
      欲望了??希特勒现在已给同时攻占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主意迷住了,因为他
      自信这两个“共产主义圣地”一旦陷落,俄国就要土崩瓦解了。
      
          希特勒为了对那些不能赞赏他的战略天才的陆军元帅和将军进行侮辱,发出了
      一个哈尔德称之为“反备忘录”(针对陆军18日的备忘录)的文件。
      
          参谋总长说这个“反备忘录”“通篇是骂人的话”,例如其中说到,陆军司令
      部中全是一批“脑袋已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的人。
      
          哈尔德在第二天日记中大发牢骚:“不能忍受!闻所未闻!莫此为甚!”
      
          这天整个下午和晚上,他与陆军元帅冯·勃劳希契会商,[858] 讨论元首对陆
      军总司令部和参谋总部事务进行的“不能允许的”干涉,最后他建议陆军总司令和
      他本人辞职。“勃劳希契不同意,”哈尔德写道:“因为他认为这并不实际,而且
      也与事无补。”这个胆小怕事的陆军元帅这次仍和从前一样,向那位以前的下士屈
      服了。
      
          第二天,8 月23日,古德里安将军到元首的大本营,哈尔德就怂恿他劝说希特
      勒放弃他那将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决定。虽然,这位性情倔强的装甲部队司令用不着
      怂恿也会这么做的。他一到大本营就碰上了勃劳希契。陆军总司令对他说:“我不
      许你跟元首谈莫斯科的问题。在南方作战的命令已经发下来了。当前只是如何执行
      的问题。讨论是没有用处的。”
      
          但是,当古德里安晋见希特勒时——勃劳希契和哈尔德都没有和他一起进去—
      —他还是拒绝服从命令,竭力主张立即进攻莫斯科。
      
          [ 古德里安后来写道] 希特勒让我把话说完,然后详细说明他所以作出不同决
      定的种种理由。他说,将来继续进行战争,十分需要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业。他谈到
      有必要使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作用,他认为“克里米亚是苏联进攻罗马尼亚油田的航
      空母舰”。我头一回听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我的将军们对于战争的经济方面的问
      题一窍不通。”??他已经发布严格的命令,规定进攻基辅是当前的战略目标,进
      行一切军事行动时,必须牢记这一点。在最高统帅部这里,我头一回看到后来非常
      习见的一个现象,希特勒每说一句话,在场的凯特尔、约德尔等人莫不点头称是,
      只有我仍然坚持我自己的观点??⑨但是哈尔德在以前历次讨论中,从来没有点头
      称是。第二天,古德里安看到他,把自己并没有能使希特勒回心转意的情况告诉了
      他。古德里安说参谋总长“精神完全失常,使我十分惊讶,他竟口出不逊,作了完
      全没有根据的指责和诋毁”。
      
          这是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最高统帅部中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可是更严重的
      危机及其不利后果还在后头哩。
      
          南路方面,伦斯德的部队由于得到从中路抽调出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和步
      兵师的增援,终于发动了进攻。古德里安认为这个进攻从本身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
      术胜利。基辅于9 月19日陷落——德国部队已越过基辅150 英里——到26日,基辅
      战役便结束了。据德国方面宣布,俄国军队被包围而投降的共达665000人。[859] 
      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一次“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但是尽管这个成就非同
      小可,他的一些将领对于它的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却更加怀疑了。在中路,包克的没
      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在斯摩梭斯克东面不远的杰斯纳河一带,两个月来一直按兵
      不前。秋雨季节快来了,到时候俄国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随之而来的将是冰天雪
      地的严冬。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