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者之间的摩擦
      
          大战开始后的第一个秋天,罗马—柏林轴心就发生了龃龉。
      
          在一些分歧问题上,双方各级官员互相指责。一方指责德国人没有履行前一年
      6月间的协议从意大利的南提罗尔撤退“日耳曼族人”;德国人没有按月供应意大利
      100 万吨煤。另一方则指责意大利人未能突破英国的封锁将原料供应德国;意大利
      同英国和法国大做其买卖,趁机发财,包括把战争物资出售给他们;齐亚诺的反德
      情绪愈来愈浓厚。
      
          墨索里尼像往常一样,忽冷忽热,齐亚诺在日记里记下了他摇摆不定的情形。
      11月9 日,这位领袖在草拟祝贺希特勒遇刺脱险的电报时颇费踌躇。他打算写得热
      情些,但又不想过于热情,因为据他看来,意大利人对希特勒的幸免于难并不感到
      十分高兴——领袖尤其如此。
      
          11月20日……墨索里尼一想到希特勒在进行战争,尤其是当他想到希特勒取得
      胜利的时候,就感到简直不可忍受。
      
          圣诞节的后一天,意大利领袖表示了“希望德国战败”的情绪,他指示齐亚诺
      把比利时和荷兰即将受到攻击的情报秘密地通知这两个国家。但是到了除夕之夜,
      他又谈起要站在希特勒一边投入战争了。
      
          两个轴心国发生摩擦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亲俄政策。1939年11月30日,苏联红
      军进攻芬兰,使希特勒处于非常屈辱的境地。为了与斯大林签订条约,他已经被赶
      出波罗的海地区,匆匆忙忙地迁走几百年来定居在那里的日耳曼人家庭,现在他还
      得正式同意俄国对一个小国的无端进攻。而这个同德国关系密切的小国,主要靠了
      1918年德国正规军的干涉,才向苏联争得了作为一个非共产党国[666] 家的独立。
      这是叫希特勒哑叭吃黄连,可是他硬着头皮吞了下去。德国驻外使团和德国的报刊
      电台都奉到严格训令,要支持俄国的侵略行动,不得对芬兰人表示丝毫同情。
      
          大概就是这件事使得墨索里尼感到忍不住了,因为意大利各地所爆发的反德示
      威使他穷于应付。总而言之,1940年1 月3 日,新年刚过,他就给希特勒写了一封
      长信,倾吐了压在他心头的话。这是墨索里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希特勒这样坦
      白、这样直率地提出了尖锐逆耳的忠告。
      
          他说,他“深信”德国即使有意大利的帮助也永远不能“使英法屈膝,甚至不
      能将它们拆伙。如果认为有这种可能,那就是自欺欺人。美国绝不会听任民主国家
      完全失败”。因此,既然希特勒的东部边疆现在已经巩固下来了,是否还有必要为
      了战败英法“而去孤注一掷地冒险,连本国的政权也不顾,并且把德国几代人的精
      华都牺牲掉”?墨索里尼说,如果德国允许“一个纯粹由波兰人构成的、安分守己
      的和解除武装的波兰存在”,就能得到和平。他又说:“除非你已经下了无可更改
      的决心,非把战争进行到底不可,否则我认为波兰国家的建立……将是解决战争的
      一个因素,并且是奠定和平的一个充分条件。”
      
          “但是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最关切的还是德国同俄国的交易。
      
          ……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坐收战争之利。但是我,作为
      一个天生的革命家要告诉你,你不能为了某个政治策略上的一时需要而长久地牺牲
      你的革命原则……我也有责任通知你,你同莫斯科的关系再进一步,就将在意大利
      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响……墨索里尼的这封信不仅警告希特勒,意德关系已经恶化,
      并且还击中了一个要害:元首同苏俄的蜜月已经开始使双方都感到不安了。希特勒
      同苏俄的勾搭,使他得以发动战争,灭亡了波兰。此外他还得到了一些别的好处。
      例如,缴获的瘟国文件暴露了一项封锁得极严的战时秘密:苏联在北冰洋、黑海和
      太平洋等地提供港口,让德国进口迫切需要的原料,这些原料不通过这些港口[667]
      就会因英国的封锁而无法进口。
      
          莫洛托夫在1939年11月10日甚至答应,所有这些货物在俄国铁路上的过境运费
      一概由苏联政府负担。苏联政府允许德国船舰[ 包括潜水艇在内] 在摩尔曼斯克东
      边的北冰洋港口帖里别尔卡进行修理和添加燃料——莫洛托夫认为摩尔曼斯克“还
      不够偏僻”,帖里别尔卡则“较为妥当,因为它更偏远,没有外国船只进出”。
      
          1939年整个秋天和初冬,莫斯科和柏林双方一直在谈判增加两国贸易事宜,到
      10月底,苏联日经向德国提供了为数可观的原料,特别是谷物和石油,但是德国方
      面还要更多的原料。不过德国人渐渐发现,苏联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经济方面,
      讨价还价起来也是一个精明厉害的对手。11月1 日,戈林元帅、雷德尔海军元帅和
      凯特尔上将“分别”[ 威兹萨克语] 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抗议,说俄国对德国战争
      物资要求得大多了。一个月后,凯特尔又向威兹萨克抱怨说,俄国对德国产品的需
      求,特别是对制造军火的机器设备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越来越不讲理了”。
      
      
      
          但是,如果德国想从俄国那里得到粮食和石油,他们就得用莫斯科所需要的东
      西来偿付。被封锁的德国极其迫切的需要俄国供给这些必需品,1940年3 月30日最
      严重的时候,希特勒甚至下令,向俄国送交战争物资应当先于德国武装部队。”德
      国甚至一度把尚未竣工的重巡洋舰卢佐夫号也贴进去给莫斯科方面抵付一部分现款。
      在这以前,12月15日,雷德尔海军元帅曾经建议把正在建造的世界最大的战舰俾斯
      麦号[4.5万吨] 的蓝图和图纸售给俄国,只要他们肯出“一笔很高的代价”。
      
          1939年底,斯大林在莫斯科亲自参加了同德国贸易代表团举行的谈判。德国的
      经济专家们发现他是一个门槛很精的生意人。缴获的威廉街档案中,有好几份很长
      的备忘录详细地记述了同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苏联独裁者三次难忘的会谈。他事无
      巨细无不熟悉,使德国代表们为之吃惊。他们发现斯大林是吓不倒、哄不过的,相
      反,他有时要求极苛,而且,正如纳粹谈判代表之一施努尔博士在给柏林的报告中
      所说的,他时常会“激动起来”。斯大林提请德国代表注意,苏联“已经帮了德国
      一个大忙,[ 并且] 由于向德国提供了这种援助而树敌”。因此,苏联希望柏林方
      面能够给[668] 予某些补偿。1939年除夕,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指
      出,飞机的总价格是无法接受的,因为那比实际价格高出了好多倍。如果德国不愿
      意交付这些飞机,不妨把话说清楚。
      
          2 月8 日午夜,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上,斯大林要德国代表提出一个合适的价
      格,不要像以前那样索价太高。他还举出实例说,飞机的总价是3 亿马克,而且德
      国把巡洋舰卢佐夫号作价1 ·5 亿马克。不要认为苏联老实可欺。1940年2 月11日,
      一项复杂的贸易协定终于在莫斯科签字了。协定规定未来18个月内的最低限度换货
      额为6.4 亿马克。这是对前一年8 月间达成协议的1.5 亿左右的年度贸易额的补充。
      俄国除了卢佐夫号巡洋舰和惮斯麦号的蓝图以外,还将得到海军重炮和其他装备,
      约30来架最新式的德国作战飞机,包括麦塞施米特109 型和110 型战斗机和容—88
      型俯冲轰炸机。此外苏联还将获得石油和电力工业方面的机器、火车头、涡轮机、
      发电机、柴油机、船只、工作母机,还有德国的大炮、坦克、炸药、化学战装备等
      等的样品。
      
          德国方面在第一年中得到的物资,在最高统帅部也有记录——100 万吨谷物,
      50万吨小麦,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50万吨磷酸盐,还有相当数量的各种其他
      重要原料和从苏联过境的100 万吨满洲大豆。
      
          外交部经济专家施努尔博士代表德国方面在莫斯科进行贸易谈判,他回到柏林
      之后写了一篇很长的备忘录,报告他为德国争得了一些什么利益。他说,斯大林除
      了向德国提供德国所亟需的原料以外,他还答应“大力协助”,“在第三国代购金
      属和原料”。
      
          [ 施努尔最后说道] 这项协定为我国打开了通向东方的广阔门路……英国封锁
      的效果肯定将大大削弱。
      
          希特勒当时之所以不得不忍气吞声,采取在德国极不得人心的政策,支持俄国
      侵略芬兰,并且听任苏联在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建立陆空军基地[ 归根到底这还不是
      为了对付德国吗?] ,原因之一就在这里。斯大林帮助他克服了英国的封锁。但更
      重要的是,斯[669] 大林使他有了单线作战的可能,使他能够在西线集中全部军事
      力量给法国和英国以致命的打击,征服比利时和荷兰,至于在这以后怎么办,希特
      勒已经把他的打算告诉他手下的将领了。早在1939年10月17日,波兰战役刚刚结束
      的时候,他就提醒凯特尔,波兰领土从军事观点看来对我国甚为重要,它可作为我
      们前沿出击点和军队战略集中点。为此必须妥善保护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
      
          1939年这个重要的年头临近结束之时,希特勒认识到,正如他在10月9 日的备
      忘录中告诉将领们的那样,德国不能永远指望苏联保持中立。他说过,8 个月或1 
      年以后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在11月23日对各将领的长篇谈话中,他强调指出,“我
      们只有在西线毫无后顾之忧的时候才可能对俄国发动攻击”。这是他那忙碌的头脑
      所念念不忘的事。
      
          这个决定命运的年头就在一种奇怪的,乃至可以说是怪诞悲惨的气氛中,逐渐
      变为历史的陈迹了。虽然世界大战已经爆发,陆地上并没有战斗,在天空,巨型轰
      炸机所投掷的只是一些宣传小册子,而且是写得异常拙劣的宣传小册子。惟有在海
      上才有真正的交战。潜水艇继续在荒凉寒冷、惊涛骇浪的北大西洋上击沉英国船只,
      有时中立国船只也有遭殃的。
      
          在南大西洋,德国3 艘袖珍战舰有一艘斯比伯爵号已经从待命地区钻出来,在
      3个月内击沉了总吨位达5万吨的9 艘英国货轮。接着,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圣诞
      节的前两个星期左右,也就是1939年12月14日,德国报纸上印着狂热的大标题,无
      线电广播中飞也似地传出公报,到处传布海上大捷的消息,德国公众欢欣若狂。消
      息说,前一天“斯比伯爵”号在距蒙得维的亚400 英里处同3 艘英国巡洋舰遭遇,
      把它们打得不能作战了。但是狂喜很快就变成了困惑。3 天以后报纸宣布,这艘袖
      珍战舰已在上述乌拉圭首都港面的帕拉他河口自行凿沉。这算是什么大捷呢?12月
      21日,海军总司令部宣告“斯比伯爵”号舰长汉斯·兰格斯道夫海军上校已“随舰
      殉职”,“他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无愧于元首、德国人民和德国海军对他的期望”。
      他们始终没有告诉可怜的德国人民:“斯比伯爵”号为三艘火力不及它的英国巡洋
      舰所重创,不得不驶入蒙得维的亚港修理,[670] 乌拉圭政府按照国际法只让它停
      留72小时,这当然是不够的,可是那位“英雄”兰格斯道夫舰长又不敢开着他那艘
      遍体鳞伤的战舰出来同英舰继续作战,于是只得自行凿沉。他自己并未随舰殉职,
      而是两天以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间孤寂的旅馆房间里悄悄开枪自杀的。德国人民
      当然也无从得知12月18日约德尔将军在日记中记下的那件事:元首“对“斯比伯爵
      ’号未经一战就自行凿沉一事极为震怒”,于是把雷德尔海军元帅召来臭骂了一顿。
      
          12月12日希特勒颁发了另一项绝密指令,推迟了对西线的进攻,指令上注明新
      的决定要到12月27日才能作出,而“A日”最早也只能是1940年1 月1 日。他说,
      这样一来圣诞节就可照常给假。对德国人来说,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但
      是据我的日记所载,那年冬天柏林的圣诞节是冷冷清清的,很少人家互赠礼物;食
      物限制很严;男人都出去打仗了;大街上由于灯火管制一片漆黑;百叶窗紧闭着,
      全拉上了窗帘。人人抱怨战争。恶劣的饮食和寒冷的天气。
      
          希特勒和斯大林相互电贺圣诞节。希特勒的贺电是:祝您个人幸福,祝友好的
      苏联各族人民繁荣富强。
      
          斯大林的复电是:德苏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一切理由万古长青。
      
          在柏林,冯·哈塞尔大使利用假期同他的密谋伙伴波比茨、戈台勒和贝克将军
      进行了商议策划。他在12月30日的日记里记载着他们最后商得的方案:让几个师在
      “从西线调往东线的途中”留在柏林。这时,维茨勒本突然在柏林出现,解散党卫
      队。以这个行动为基础,贝克将军将前往佐森从勃劳希契年里把最高司令权接过来。
      由一名医生宣布希特勒因病不能继续任职,然后将他监禁起来。随即向全国人民呼
      吁:防止党卫队的暴行,恢复法治和基督教道德,继续作战,但准备在公平合理的
      基础上接受和平……但是这完全是幻想,完全是空话。这些“密谋者”的思想甚至
      糊涂到这种程度:哈塞尔在日记中竟有一大段写的是考虑要不要留用戈林![671] 
      戈林这时候却正同希特勒、希姆莱、戈培尔、莱伊以及其他国社党的头子们利用新
      年发布冠冕堂皇的文告。莱伊说:“元首永远是正确的!服从元首!”那位元首本
      人则宣称,发动战争的不是他而是“犹太人和资本主义战争贩子”。他接着又说:
      我们举国团结一致,在经济上彻底做好了准备,军事上全副武装,跨入德国历史上
      这个最有决定意义的一年……愿1940年带来结果。不论发生什么情形,这个结果必
      将是我们的胜利。12月27日,希特勒把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日期又推延了“至少两个
      星期”。1 月10日他下令最后决定进攻日期为1 月17日“日出前15分钟——即上午
      8点16 分”。空军须在3 天以前[ 即1 月14日] 就开始出击,它的任务是炸毁法国
      境内的敌方机场,但比利时和荷兰的机场不包括在内。这两个中立小国的命运要让
      它们捉摸不定,一直到最后一刻。
      
          但是,1 月13日这位纳粹统帅突然又“鉴于气象状况”再次下令延期。此后直
      到5 月7 日,缴获的最高统帅部的档案再没有提到西线的进攻日期。1 月13日下令
      取消原定的进攻,气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主要原因是另外两件
      事。一件事是1 月10日有一架极为特殊的德国军用机不幸被迫在比利时境内降落;
      另一件事是这时北方出现了新的机会。
      
          1 月10日,希特勒下令定于17日假道比利时与荷兰发动进攻的当天,一架从缪
      恩施特飞往科隆的德国军用机在比利时上空云层中迷失方向,被迫在缪斯河畔梅克
      林附近降落。机上的德国空军重要参谋军官赫尔莫特·莱因柏格少校公文皮包里装
      着附有地图的西线德军进攻计划。当比利时士兵逼近时,这位少校慌忙钻入邻近的
      树丛,点起火来打算烧毁公文皮包中的文件。比利时士兵注意到这桩离奇的行动以
      后,扑灭了火焰,抢救了残余的文件。莱因柏格被押到附近的驻军司令部。一位比
      利时军官把未焚毁的一部分文件刚放在桌上,这位少校便不顾死活地扑过去,抓起
      文件就朝火炉里扔。那个比利时军官连忙将文件从火炉里抢了出来。
      
          莱因柏格立刻通过德国驻布鲁塞尔大使馆报告柏林空军总部,他已将文件焚毁,
      “剩下的只是一块巴掌大的小残片”,但是柏林的高级人员中间已为这事惊慌失措。
      约德尔立刻就“敌人可能知道那些情况和可能不知道那些情况”向希特勒作了报告。
      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如果全部文件落入敌人手中,”他于1 月12日晋见元首以
      后在日记里写道,“情况就非常糟糕了”。当晚,里[672] 宾特洛甫给布鲁塞尔德
      国大使馆拍去一份“特急”电,要他们立刻报告“公文皮包焚毁的情况”。约德尔
      的日记透露,1 月13日上午,戈林同匆忙飞返柏林的驻布鲁塞尔空军武官以及空军
      高级军官开了一个会。约德尔记道:“结论是:公文皮包确已焚毁。”
      
          但是约德尔的日记里说得很清楚,这不过是黑暗里走路吹口哨,给自己壮壮胆
      子罢了。根据他的日记,那天下午1 时,最高统帅部“用电话命令哈尔德将军:一
      切行动停止”。
      
          同一天,1 月13日,德国驻布鲁塞尔大使紧急通知柏林,“由于比利时参谋总
      部接到了告警的报告”,比利时军队有大规模的调动。第二天德国大使又向柏林发
      去一份“特急”电:比利时政府下令进入“D级阶段”,这离总动员的最后阶段只
      差一步了;同时还新召两级适龄壮丁入伍。他认为原因在于比利时得到了“德军在
      比利时和荷兰边境上调动的报告,并且知道了德国空军军官身上找到的那块没有烧
      完的文件的内容”。
      
          1 月15日晚,柏林高级将领们开始发生了怀疑,不知道莱因柏格少校是否真正
      像他所说的那样把那份惹出麻烦的文件烧掉了。于是为这件事又开了一次会,会后
      约德尔在日记上说,大家认为文件“大概是焚毁了”。但是1 月17日,比利时外交
      大臣保罗一亨利·斯巴克约见德国大使,直截了当地通知他[ 德国大使随即转告了
      柏林] :由于1 月10日紧急着陆的一架飞机,一份性质严重、非比寻常的文件落入
      比利时手中。这份文件中有企图进攻的明白证据。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普通作战计划,
      而是一份除了时间有待填入以外每个细节都作了规定的进攻命令。
      
          德国方面始终未能完全肯定斯巴克是不是在蒙德国人。至于盟国方面,英法参
      谋总部已经获得了这份德国进攻计划的抄本,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德国文件是一个
      “圈套”。丘吉尔说他当时曾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悲叹对于这么严重的警告竟然
      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1 月13日,也就是希特勒获悉这事的第
      二天,他就下令推迟了进攻的日期,而且,等到春天再作决定的时候,整个战略计
      划都根本改变了。
      
          但是,德国飞机在比利时境内被迫降落和气候恶劣并不是延期进攻的唯一原因。
      这时德国悍然袭击更靠北方的另外两个中立小国的计划在柏林渐趋成熟,而且当时
      准备先予执行。随着春天的到来,至少在德国方面,假战争快要结束了。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