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最悲哀的时期”
      
          此后4 年(从1909年到1913年)对这个林嗣来的闯世界的青年来说,是一段极
      其悲惨和贫困的时期。在哈布斯堡王朝还没有覆亡,维也纳还是拥有5200万人民的
      帝国在欧洲心脏的首都的最后短短几年里,维也纳有着一种世界各国首都所没有的
      独特的快活气氛和迷人魅力。不仅在建筑、雕塑、音乐方面,而且在人民的无忧无
      虑、喜欢享乐、爱慕文化、追求风雅的精神生活方面,维也纳都可以呼吸到西方任
      何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那种纷华糜丽的巴罗克和罗可可式* 空气。
      
          维也纳位于维纳瓦尔德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山坡上到处点缀
      着黄绿色的葡萄园,这是一个富有天然美景的地方,外来的游客固然为之心迷神醉,
      维也纳本地人也自以为得天独厚。空气中充满了音乐,那是当地的天才子弟、欧洲
      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高尚优美的音乐,而且在最后那
      几年回光返照的升平岁月里,还有维也纳自己钟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欢乐、迷人
      的华尔兹圆舞曲。对于这样幸运和过惯了巴罗克式生活的人们来说,生活就像是一
      场美梦,因此快活的维也纳人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跳华尔兹,喝葡萄酒,在咖
      啡馆里谈心,在歌场舞谢听曲看戏,打情骂俏,寻欢作乐,把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
      消磨在享受和梦想之中。
      
          当然,也需要治理一个帝国,维持一支陆军和海军,管理交通,进行贸易,从
      事劳动。但是在维也纳,很少有人需要在这些事情上加班工作,甚至用不着全天工
      作。
      
          当然,也有阴暗的一面。这个城市像所有其他城市一样,也有穷人,他们营养
      不良,衣衫褴褛,住在贫民窟里。但是作为帝国的首都,而且作为中欧最大的工业
      中心,维也纳是繁荣的,这种繁荣比较普遍,人人都有一份。下层中产阶级人数众
      多,在政治上控制了这个城市;工人们不仅在组织工会,而且也在组织自己的强大
      政党——社会民主党。全市人口这时已增加到200 万,生活之中有着一种沸腾的景
      象。民主的势力正在排挤哈布斯堡王朝悠久的专制的势力,教育和文化已向群众开
      放,因此到1909年希特勒到维也纳来的时候,一个囊无分文的青年也有机会受高等
      教育,或者谋得一份相当体面的差使,同其他为数约100 万的职工一样,生活在笼
      罩着首都居民的文明气氛中。他的唯一友人,同他一样微贱和默默无闻的库比席克
      不是已经在音乐院中初露头角了吗?
      
          不过年轻的阿道夫并没有去实现进建筑系的抱负。尽管他没有中学毕业文凭,
      他仍有可能进建筑系——凡是有“特别才能的”青年,即使没有这种证件也能入学
      ——,但是从目前所知道的情况来看,他没有申请入学。他也不想学什么手艺行业,
      或者从事任何正常的职业。相反,他宁愿干些杂七杂八的零活——扫雪,拍打地毯,
      在铁路西站外面扛行李,有时候干几天工地小工的零活。1909年11月,他到维也纳
      “掌握命运”后不到1 年,他不得不放弃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赁的房间,在以后的
      4年中一直住在只有铺位的鸡毛店里,或者在多瑙河畔维也纳第二十区默尔德曼街几
      乎同样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栖身,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
      
          难怪在将近20年后他这么写道:对许多人说来,维也纳是个尽情享受的天堂,
      寻欢作乐的场所,但是对我说来——恕我直言——它却是我一生最悲哀的时期的活
      生生的记忆。
      
          即使到今天,这个城市在我的心中也只能引起不愉快的想法。对我说来,这个
      逍遥自在的城市的名字所代表的就是5 年艰苦贫困的生活。在这5 年中我被迫求职
      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当小画家。
      
          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充我每日辘辘的饥肠。
      
          他说到那些日子时,总不免要提起饥饿。
      
          当时饥饿是我忠实的伴侣,他同我形影不离,有福同享??我的生活就是同这
      个无情的友人进行的一场长期搏斗。
      
          但是,饥饿却从来没有逼得他设法寻找一个固定的职业。他在《我的奋斗》中
      说得很清楚,他有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入骨的恐惧,深怕又掉到无产者的队伍中去,
      体力劳动者的队伍中去——他后来就利用这种恐惧心理在缺乏领导、薪金低微、无
      人重视的白领阶层的广大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社会党。这个阶层的千百万人都有这样
      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在社会地位上比起“工人”来至少略胜一筹。
      
      
      
          希特勒固然说过,他至少有一阵子靠当个“小画家”,但是他在自传中没有详
      细说明这个工作的情况,只不过说了这么一句,在1909年和1910年,他的情况略有
      改善,可以不必再当普通小工了。
      
          他说:“这时,我已开始独立工作,做个小素描画家和水彩画家。”
      
          这句话是有些容易令人误解的,《我的奋斗》中许多其他具有传记性质的段落
      也是如此。虽然当时认识他的人所提供的材料也并不比他自己更加可靠,但是拼凑
      起来的情况可以说肯定是比较完整的,也可能比较确实。
      
          有一点是相当肯定的,阿道夫·希特勒从来没有像他的政敌所嘲笑的那样当过
      房屋油漆匠。至少没有材料证明他干过这个行当。他当时干过的事是绘制一些拙劣
      的维也纳画片,内容常常是一些著名的景物,例如圣斯蒂芬大教堂、歌剧院、伯格
      剧场、舒恩布伦王宫或者舒恩布伦公园中罗马时代的遗迹。据他相认的人说,他是
      从别人作品上临摹下来的;显然他没有写生的能力。这些画片是矫揉造作、没有生
      气的,很像一个初学建筑的人所画的粗糙草率的速写,他有时添上一些人物,也画
      得非常拙劣,好像连环画一样。我有一次看到希特勒的原作速写后曾经记下过这么
      一些话:“几个面像。拙劣。
      
          有一个几乎像食尸鬼。”在海登看来,“它们像巍峨庄严的宫殿外的小沙包”。
      
          这种可怜的玩意儿,希特勒也许画了几百张,卖给小贩装饰墙头,卖给商人嵌
      在陈列出售的画框里,卖给家具商把这种画片钉在廉价的沙发和椅子靠背上,当时
      在维也纳,这是一种流行风气。希特勒也能够画一些比较商业性的东西。他常常为
      小铺子老板画招贴,给泰第狐臭粉这种商品做广告。有一张画后来也许在圣诞节的
      时候赚过一些钱,画的是圣诞老人在叫卖色彩鲜艳的蜡烛,还有一张画的是圣斯蒂
      芬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高耸在一堆肥皂上。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尖顶是希特勒从别
      人的画上百抄不厌的东西。希特勒的“艺术”成就仅止于此,但是他至死还认为自
      己是个“艺术家”。
      
          在维也纳这些流浪的年代中,他的外表肯定是波希米亚式的流浪汉。当时认识
      他的人后来追忆,他穿一件破旧的黑大衣,长至足踝,很像一件土耳其长袍,这是
      一个匈牙利籍犹太旧衣商送给他的,这个旧衣商也住在那所简陋的单身宿舍里,同
      他颇为友好。这些人还记得他头戴一顶油腻发光的黑呢帽,四季不换,他的一头乱
      发,前额斜梳,像他日后那样,颈后的头发乱糟糟的盖住了肮脏的衣领,因为他很
      少理发修面,两颊和下颏往往胡髭丛生。
      
          如果日后成了艺术家的汉尼契的话是可信的话,希特勒像“一个基督教徒中间
      很少出现的鬼怪”。
      
          不像同住在一起的一些潦倒的青年人,他毫无青年的恶习。他既不抽烟,也不
      喝酒。他同女人没有来往——根据已知情况,不是因为任何不正常的心理或生理,
      而完全是因为他特别怕羞。
      
          希特勒后来在《我的奋斗》中难得幽默地说,“我相信,当时我认识的人都把
      我当作一个怪物”。
      
          像他的教师一样,这些人也记得他的炯炯有神的眼光,这是他脸部的突出特点,
      反映出性格中同这个一身肮脏的流浪汉的贫困生活很不协调的某种东西。他们还记
      得,这个青年人尽管在体力劳动上极其懒惰,读起书来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当时我用心读了大量的书。工作之余全部时间都花在读书上。这样在几年之内
      我就打下了知识的基础,到今天我还从这里吸收营养。
      
          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详尽地谈到了读书的艺术。
      
          所谓“读书”,当然,我的意思也许同所谓“知识界”的一般人有所不同。
      
          我也认识一些大量“读书”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博学”的人。不
      错,他们有大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不能组织和整理他们所吸收的知识??
      另外一方面,一个掌握正确读书艺术的人??从本能上立刻就能辨别出什么东西是
      他认为值得永远记住的,或者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的需要,或者因为一般值得知道??
      读书的艺术,求知的艺术是:??去芜存精??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有意义,才有目
      的性??由此看来,我在维也纳的日子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
      
          有什么价值?希特勒的答复是:从他的读书中,从他在维也纳穷人中间的生活
      中,他学到了日后需要知道的一切。
      
          维也纳过去是,而且现在仍旧是我一生中条件最艰苦的学校,虽然也是最彻底
      的学校。我刚踏进这个城市时还是一个孩子,离开时却已成人,性格也变得沉静严
      肃了。
      
          在这个时期中,我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
      巩固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之外,我后来很少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
      改变什么东西。
      
          那末,他在维也纳这个慷慨给予他狠狠的打击的学校里究竟学到了一些什么?
      他在那里的经历和读书中究竟学到了一些什么思想?照他的说法,这些思想一直保
      持到最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这些思想大部分是空虚陈腐的思想,有时往往荒
      唐可笑,而且受到粗暴的偏见的影响。在对这些思想稍加考察之后,这一点就是很
      明显的事。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这些思想对这部历史很重要,正如这些思想对世界
      曾经是很重要的一样,因为这些思想将成为这个有书呆子气的流浪汉不久要建立的
      第三帝国的基础的一部分。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