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的出世
      
          这个与众不同的奥地利农民后裔于1889年4 月20日晚上6 点半出生于巴伐利亚
      边境对面、茵河畔的勃劳瑙小镇一家名叫波麦客店的小客栈里。考虑到他的出身和
      早年的生涯,很难想象有比他更不相称的人来承继俾斯麦、霍亨佐伦家族皇帝和兴
      登堡总统的衣钵了。
      
          诞生的地点是在德奥边境,这一点后来证明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希特勒早在
      青年的时候就怀有这样的思想:这两个德语民族之间不应当有边界隔开,他们应该
      属于一个国家。他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而且经久不衰,到他35岁蹲在德国一所监牢
      里口授那本日后要成为第三帝国的蓝图的著作时,他的头几句话就同他的出生地的
      象征性意义有关。《我的奋斗》是以这几句话开始的:今天在我看来,命运竟然选
      择茵河畔的勃劳瑙作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种天意。因为这个小小的城镇坐落在
      两个日耳曼国家的边境上,而我们年轻一代的人至少已把竭尽全力统一两国作为我
      们毕生的工作??在我看来,这个边境上的小城市成了一项伟大使命的象征。
      
          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的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个孩子。
      这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是个私生子,39岁以前一直袭用他母亲的姓氏施克尔格鲁勃。
      希特勒这个姓在母系和父系祖先方面都出现过。希特勒的外祖母和祖父都姓希特勒,
      或者音同字不同,因为这个姓的拼法常常不同,有时拼成希德勒(Hiedler)、
      有时是休特勒(Huetler,Huettler)、有时是希特勒(Hitl
      er)。阿道夫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堂甥女,近亲结婚,当时还得征求教会的许可。
      
          这位德国未来元首的父系和母系祖先都是祖祖辈辈住在瓦尔德维尔特尔的,这
      是位于多瑙河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边界之间下奥地利的一个县。在我逗留在维也
      纳的那些岁月里,我有时路过那里到布拉格或德国去。这是一个森林茂盛的丘陵地
      区,有不少农家村庄和小块的农田。虽然距离维也纳只有50英里左右,它有着一种
      穷乡僻壤的景象,就像奥地利生活的主流没有经过这里一样。这里的居民性格都很
      执拗,颇像北边的捷克农民。近亲通婚很普遍,希特勒的父母就是,私生子也很多。
      
          在母系祖先方面,情况比较稳定。克拉拉·波尔兹尔一家四代都在希皮塔耳村
      庄第37号那块农田上务农为生。而希特勒父系祖先方面的情况却颇为不同了。我们
      已经知道,这一家姓氏的拼法经常变化,居处也不固定。希特勒这一家人有一种不
      能安定下来的气质,总是要想从这个村庄搬到另外一个村庄,从这个行业改做另外
      一个行业,不愿有紧密的亲属关系,而在同女人的关系上喜欢过一种波希米亚式的
      生活。
      
          阿道夫的祖父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是个到处打短工的磨坊工人,在下奥地
      利的各个村子里串来串去。在1824年,第一次结婚后5 个月就有了个儿子,不过母
      子都在产后死了。18年后,他在杜伦绍尔工作的时候,娶了一个47岁的农妇,名叫
      玛丽亚·安娜·施克尔格鲁勃,她是施特罗尼斯村子的人。在结婚前5 年,1837年
      6月7日,玛丽亚就生了一个私生子,名叫阿洛伊斯,后来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父
      亲。极有可能,阿洛伊斯的父亲是约翰·希德勒,虽然我们弄不到确凿的证据。无
      论如何,约翰在后来娶了这个女人,但是同当时这种情况下的通常习惯相反,他没
      有想到在结婚后把这个儿子正式登记。这个孩子一直到长大都叫阿洛伊斯·施克尔
      格鲁勃。
      
          安娜在1847年去世,此后30年约翰·希德勒销声匿迹,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
      到84岁那一年,他才在瓦尔德维尔特尔的威特腊镇出现,这时他的姓氏已改为希特
      勒,他在3 个旁证面前,向一位公证人宣誓,他就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
      亲。从可以弄到的记录来看,这个老人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才采取这个步骤,他为
      什么终于采取了这个步骤,这一点是不清楚的。
      
          根据海登的说法,阿洛伊斯后来告诉他的一个朋友说,这样做是为了帮助他能
      够从他的一个叔父、那个磨坊工人的弟弟那里弄到一份继承权,他就是由那个叔父
      抚养长大的。总而言之,在1876年6 月6 日这么晚才承认了这个儿子以后,在11月
      23日那天,多勒斯海姆教区牧师在接到了有公证人证明的声明后,就在洗礼登记册
      上划去了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姓名而改为阿洛伊斯·希特勒。
      
          从此以后,阿道夫父亲的合法姓名就叫阿洛伊斯·希特勒,这个姓氏也就自然
      地传给了他的儿子,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维也纳的好奇的记者查阅了教区的档
      案,发现了关于希特勒祖先的事实,不去理会老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过迟承认
      私生子这一点,而想要把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姓名加在纳粹党领袖的头上。
      
      
      
          阿道夫·希特勒奇怪的一生之中,有过许多次命运的奇怪的转折,然而却没有
      比他出生前13年那一次更加奇怪的了。如果这个84岁流浪的磨坊工人在他妻子去世
      快30年以后没有突然出现,承认自己是他年已39岁的儿子的父亲的话,阿道夫,希
      特勒的姓名就成了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当然,区区姓名是不至于有多大作用的,
      但是我也听到一些德国人在猜测,要是希特勒以施克尔格鲁勃闻名于世的话,他是
      不是还会成为德国的统治者呢。这个姓氏由德国南部人读起来,声音是有点滑稽可
      笑的。我们能够想象狂热的德国群众对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名字高呼“万岁”吗?”
      施克尔格鲁勃万岁!”?
      
          要知道“希特勒万岁!”不仅在纳粹党人盛大的群众大会上已成为群众齐声呼
      喊的瓦格纳式、偶像崇拜的口号,而且已成为第三帝国时代德国人之间相互打招呼
      时必须采用的形式,甚至在电话中也是这样,用来代替过去的“哈罗”。“施克尔
      格鲁勃万岁!”?这可真有点难以想象了。”
      
          阿洛伊斯的父母即使在婚后显然也很少居住在一起,因此,未来的阿道夫·希
      特勒的父亲是由他叔父扶养成人的,他叔父虽然是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的兄弟,
      却有自己的姓氏拼法,他叫约翰·冯·奈波穆克·休特勒。由于纳粹党元首从少年
      时代起就对捷克人形成了刻骨的仇恨(他最后还是征服了这个国家),这个教名是
      值得附带一提的。约翰·冯·奈波穆克是捷克人民的民族圣徒,有些历史学家认为
      希特勒一家有这个名字,说明他们有捷克血统。
      
          阿洛伊斯起初在希皮塔耳村学做鞋匠,但是他像他父亲一样没有定性,不久就
      到维也纳去谋发展了。18岁的时候,他在萨尔斯堡附近参加了奥地利海关的边境警
      察,9 年后提升为海关税吏,当时就娶了一个海关官员的过继女儿安娜·格拉斯尔
      —霍勒为妻。她给他带来了一份小嫁妆和社会地位,在前奥匈帝国小官吏中间,这
      种情况是很平常的。但是这次婚姻并不美满。她的年龄比他大14岁,身体又虚弱,
      一直没有生育。16年后两人就分居了,再隔3 年,在1883年,她就去世了。
      
          在分居以前,阿洛伊斯(现在已正式姓希特勒了)就与一个年轻的旅馆厨娘弗
      朗席斯卡·马茨尔斯伯格同居,她在1882年为他生了1 个儿子,名叫阿洛伊斯。在
      他发妻去世后1 个月,他就同厨娘正式结婚,3 个月后,生了1 个女儿,名叫安吉
      拉。第二次婚姻历时也不久。弗朗席斯卡在1 年之内因肺结核去世。6 个月后,阿
      洛伊斯·希特勒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结婚。
      
          不久即将成为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的新嫁娘名叫克拉拉·波尔兹尔,年方25
      岁,她的丈夫48岁。他们相识已经很久了。克拉拉老家也是希特勒这一族的老家希
      皮塔耳。她的外祖父约翰·冯·奈波穆克·休特勒就是把侄子阿洛伊斯·施克尔格
      鲁勃—希特勒抚养长大的人。因此,阿洛伊斯是克拉拉的堂房舅舅,他们要结婚,
      必须申请教会批准。
      
          这位海关税吏在第一个妻子在世时,因为膝下空虚,就把克拉拉领来做过继女
      儿,当时他就存了同她结合的念头。克拉拉在勃劳瑙同施克尔格鲁勃夫妇一起生活
      了好几年,阿洛伊斯在他发妻病倒后似乎就打算等她一死就娶克拉拉为妻。到这个
      姑娘满16岁可以合法结婚的年龄时,就发生了他正式改姓和继承叔父(克拉拉的外
      祖父)遗产的事。但是他的妻子在分居后还拖着没有死,此外,也许因为阿洛伊斯
      在这时与厨娘弗朗席斯卡·马茨尔斯伯格同居,年已20的克拉拉就离开了他家到维
      也纳去当女佣人了。
      
          4 年以后她又回来给她堂舅当家,因为弗朗席斯卡在她临死前最后几个月也搬
      出了她丈夫的家。阿洛伊斯·希特勒同克拉拉·波尔兹尔在1885年1 月7 日结婚,
      大约4 个月零10天以后就生了头一个儿子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在襁褓中就夭折,1886
      年生的第二个孩子爱达也是如此。阿道夫是第三次婚姻中的第三个孩子。后来又在
      1894年生了1 个弟弟埃德蒙,只活了6 岁。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保拉生于1896
      年,寿命比她出名的哥哥还长。
      
          阿道夫的同父异母哥哥阿洛伊斯和姊姊安吉拉(弗朗席斯卡·马茨尔斯伯格生
      的两个孩子)也活着长大了。安吉拉是个漂亮的少妇,嫁给了税吏拉包尔,在拉包
      尔死后在维也纳当管家,如果海登的材料是正确的话,她有一个时期在犹太人办的
      施粥站做厨娘。1928年希特勒把她接到伯希特斯加登给他当管家,此后一个时期,
      在纳粹党人圈子里就常常听到他们谈起她为希特勒做的他非常爱吃的美味维也纳点
      心和甜食。她于1936年离开了他,嫁给德累斯顿的一位建筑学教授,希特勒当时已
      是总理兼独裁者,对她的离去很不高兴,连结婚礼物也不肯送。她是他一家人中唯
      一在他一生后期来往密切的人,不过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安吉拉的女儿吉莉·拉
      包尔,一个美丽的金发少妇,我们不久就会看到,希特勒在他一生之中只有同她发
      生过真正的爱情。
      
          阿道夫·希特勒一向不喜欢有人向他提起他的同父异母哥哥。阿洛伊斯·马茨
      尔斯伯格(后来正式改名为阿洛伊斯·希特勒)当了饭馆跑堂的,他的一生之中有
      好多年一直在吃官司。根据海登的记载,他在18岁时因偷窃而被判5 个月徒刑,20
      岁时又因为同一罪名被判8 个月徒刑。他最后搬到德国住,结果却又继续出事。
      
          1924年,阿道夫·希特勒因为在慕尼黑举行政变而身系囹圄,阿洛伊斯·希特
      勒在汉堡因为重婚而被判6 个月徒刑。据海登记载,此后他就去英国,居然很快地
      建立了一个家庭,但是不久又弃家出走。②国家社会党当权后,阿洛伊斯·希特勒
      的境况好过了一些。他在柏林郊区开了一家小啤酒店,在战争爆发前不久搬到了首
      都繁华的西区的维登堡广场。一些纳粹官员是座上常客,在战争初期食物恐慌的时
      候,这家啤酒店的供应却非常充裕。当时我偶尔也曾进去憩足过。阿洛伊斯这时已
      快60岁了,身体肥胖,心地单纯,脾气随和,同他著名的同父异母兄弟在外表上很
      少有什么相像之处,事实上,你在德国和奥地利许多小酒店老板中间,是很难把他
      分辨出来的。酒店生意很好,不管他过去如何,就当时而论,他的境况显然很顺遂。
      他只有一件事情叫他担心,那就是他的兄弟一时生气或感到厌憎,可能吊销他的营
      业执照。
      
          在这家小酒店里,有时就有人在谈论,说国家元首兼总理很不高兴这个使人想
      起希特勒一家出身寒微的人。据我所记得的,阿洛伊斯本人是不愿参加关于他的兄
      弟的谈论的,他这么谨慎自然是明哲保身之道,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要想尽量了解那
      个当时已开始要征服欧洲的人的背景出身的人来说,自然很感到失望。
      
          除了在《我的奋斗》中以外,希特勒很少谈到——也很少允许人家在他面前谈
      到——他的家庭出身和早年生活。而在《我的奋斗》中出现的零星传记材料也是常
      常令人发生误解的,而且许多事情都略而不谈。关于他的家庭出身,我们已经知道
      了一些情况。那么他的早年生活如何呢?
      
      ——转自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