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找不到病因的过敏
      
          五年来,他不敢淋雨,不敢游泳,不敢吃冷饮,在家不敢洗衣淘米,不敢做清
      洁卫生……
      
          林雷五年来一直对冷刺激过敏,与冷刺激接触的部位总会感到瘙痒难忍,并伴
      有红肿和风团等皮肤反应。这种情况一天可发生数次,只要遇冷就发生。五年来,
      他不敢淋雨,不能游泳,不敢喝冷饮,在家不敢洗衣淘米,不敢搞清洁卫生。
      
          他去了多家医院皮肤科均诊断为冷性荨麻疹,经用多种抗组织胺药、钙剂以及
      中药治疗,荨麻疹仍时有发生。严重时伴有发热,心烦不安,腹痛以及全身不适,
      林雷为之十分痛苦。后来他偶然得知冷性荨麻疹的发生机理在医学上迄今未圆满阐
      明,但据有关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很可能是诱发此病的重要条件。于是他抱着试一
      试的心理来到了心理诊所。
      
          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后,向他介绍了一些心理治疗知识和心身疾病的概念,对
      他的病情及内心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而对他主动求助于心理治疗表示赞赏。然后
      医生安排他做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结果发现他是属于内倾不稳定神经质个性。
      
          在林雷第二次来就诊时,医生将EPQ 测查结果告诉他,并解释这类个性的特点,
      林雷承认这完全符合自己平常的性格。然后医生列举出10个与冷过敏有关的单字( 
      冷、冰、水、虫、病、死、冻、河、鱼、花) ,叫他进行自由联想。当医生朗读到
      “冻”字时,林雷联想到冰箱、冷库、冻肉,突然他停顿了约半分钟,然后对医生
      说:“我想到了一件事,不知与我的病有否联系。”
      
          林雷于10年前结婚,婚后其妻曾流产三次,于6 年前剖腹产下一个男孩,全家
      视为掌上明珠。但小儿一岁时因病夭折,全家痛苦万分。当时为安慰痛不欲生的妻
      子及双方父母,林雷虽也极度悲伤,却未流泪。然而,火化的前一天,林雷因思念
      儿子,来到停尸房,抱着已冰冻后的尸体久久不放,当时感到心脏及全身都在颤抖,
      半年后开始出现对冷刺激过敏反应。
      
          说到这里,他的病因也就很明显了。儿子夭折对他的感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而内倾不稳定的个性使得他压抑自己的痛苦,而没有有效地释放。当他抱起孩子冰
      冻的尸体时,在强烈的内心感受的冲击下,直接的感官刺激被一种负面情绪强化。
      这造成了他以后接触到冷冻刺激,就会想起当时痛苦的心情,于是只好回避,但一
      般来说,回避都不可能解决问题,相反只会使问题恶化。
      
          医生希望他今后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把内在注意力投射到外界环境,
      并告诉他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外因手段,必须通过本人的理解和认识( 内因) 才能起
      治疗作用。林雷对医生的分析和解释表示完全接受,并愿意照医生指导去改变其不
      良的个性。
      
          第三次来诊时,林雷高兴地告诉医生,自从开始心理治疗以来,未再服用抗组
      织胺药。来诊的三天前,他偶然淋了一场大雨,结果未发生荨麻疹,只是感到身上
      有些发痒,持续几分钟就自然缓解了。近两天用冷水洗手也无痒感。
      
          医生告诉他,症状之所以消失,是由于上次会谈时,通过自由联想,他内心积
      聚很久的压抑情绪已得到了发泄,再通过医生的分析解释,其潜意识的东西得到了
      一次大“曝光”。因此潜意识不神秘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症状也随
      之消失了。医生又同他一起探讨了今后怎样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矛盾。由于初
      见成效,林雷对治疗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四次就诊时林雷报告对冷刺激已基本能适应,但在接触冰块时,仍有轻微发
      痒,医生继续给予其巩固治疗,然而五诊时林雷自诉病情又有加重趋势。医生追问
      原由,原来在此次来诊前两周,林雷因忙于晋升考试,很紧张,又与妻子闹了矛盾
      因此内心感到压力很大,整天高兴不起来,总认为妻子不理他。医生给他进行了一
      定的心理疏导,并要求他下次咨询与妻子同来。
      
          几天后,他与妻子一同来到了咨询室,医生通过促进夫妻间沟通协调的婚姻辅
      导技术,帮助他们消除了彼此间的误解与气恨。
      
          林雷第七次出现在咨询室时,他兴奋地告诉医生他们夫妻现在相处和睦,而他
      本人已能参加游泳活动了。医生祝贺他的成功,并嘱咐其继续纠正自己不良的个性
      而结束了治疗。
      
          两年后医生对他进行了随访,发现他未再发病,而性格则较治疗前更加开朗。
      
          解析
      
          根据林雷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及他的个性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冷冻
      刺激的过敏,有着内外双重因素。当初孩子病亡,其悲伤程度已超过了他的承受能
      力,当时本应将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但他为了安慰妻子和父母而将痛苦的情绪压
      抑下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矛盾( 外在的致病因素) ;而林雷是内倾不稳定神经质
      个性( 内在致病因素) ,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其心身疾病的发生。其躯体所
      表现的对冷冻刺激的过敏,其实质就是潜意识对冷冻尸体的痛苦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森(J.B.Watson)及雷勒(R. Rayner )在1920年发表了
      一个“小亚伯特”(little Albert )的个案:
      
          小亚伯特是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男婴,原本健康而快乐。实验者依次让他看老
      鼠、兔子、狗等毛制玩具,亚伯特对这些东西是既不害怕,也没有关心的反应。惟
      一让他紧张的刺激是在他身后猛击铁棒所发出的刺耳的尖锐声。在了解这个基本现
      象后,实验者将一只白老鼠放在亚伯特眼前,同时在他身后猛击铁棒,结果原先对
      白老鼠没有反应的亚伯特,即开始对它产生畏惧、退缩的反应。在这两种刺激配对
      出现几次后,即使不再敲击铁棒,亚伯特也会对置于眼前的白老鼠感到畏惧、退缩。
      有一次还大哭,迅速爬离老鼠,差一点从实验桌上掉下来。
      
          这种传统的制约模式说明了小亚伯特恐惧白老鼠的根源。铁棒刺耳的尖锐声是
      天生吓人的刺激,白老鼠虽不会令人产生天生的畏惧感( 它是一种中性的刺激) ,
      但当它和铁棒的刺耳锐声配对重复出现时,它本身即能造成当事者的焦虑和惊惶,
      并在畏惧中对它产生回避行为。
      
          华森还发现,这种制约更可以大而化之,亚伯特最后对任何柔软、白色的毛制
      品——包括玩具兔子、羊毛、毛大衣、白头发、圣诞老人面具上的白胡子等,也都
      产生了畏惧反应。他将此称为“刺激的普遍化”,意指类似的刺激可以激发同样的
      反应。
      
          本个案中的这位男子,从对冰冷的刺激过敏进而到怕水,怕雨,怕一切凉东西,
      可以说完全符合这种“刺激的普遍化”原则。惟一不同的是,在实验室里,“制约
      刺激物”(如小亚伯特实验里的白老鼠)与“非制约刺激物”(铁棒敲击声)两者
      需反复配对出现,才能建立患者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里,这
      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
      
          如本个案中的这位男子当年抱起儿子冰冻的尸体,非常痛苦,以后就逐渐对所
      有冰凉的东西发生恐惧,并有过敏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
      是这种配对虽非“一再发生”,但却“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
      ;另一个原因就是,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而这种
      回避策略反而强化了他的症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