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一?
      
          但凡类似“十大”的写作,进行到最后,最感困扰的就是排名问题。没有谁不
      关心这个问题,尤其是正置身于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前沿的民办大学,每一次的评选
      和排序都牵动着校长们敏感的神经。
      
          我很理解,但的确犯了难。
      
          从北京到江西,从西安到郑州,一路走过这些中国民办高教的最活跃地带,精
      彩纷呈,扑面而来。这是来自中国民办大学最优秀的声音,每一次晤面都是一回心
      灵的倾诉、理念的撞击、理想的烛照,从这些不同心性、不同风格的校长们身上,
      我能捕捉到一种共同的因子:敢为天下先,一定要争第一!
      
          如此直率放言的是胡大白,中国民办大学的第一位拓荒者。访谈完毕,即将离
      开黄河科技大学时,我得到的提醒是:黄科大一定得排第一,不然我们宁可放弃!
      言语间很是“将第一坚持到底”的执拗。
      
          这种执拗不无道理。黄科大在国内的民办高校中起步最早,1994年国家教委第
      一个批准黄科大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2000年3 月,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
      育,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成为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下一步,胡大白又有了新目标,黄科大要成为第一个拥有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
      校。所以,这个第一是当定了!
      
          偏偏有人不服气,就敢公开叫板黄科大。
      
          起步早,又能怎样?为什么不看看发展的速度、规模?在业界,素以“民办高
      校老大”自居的丁祖诒又一次让人领略了他的“舍我其谁”的气概。诚然,西译凭
      借其3 万人的规模,率先创造了“一年招一所大学”的神话,其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有关西译和北大、西译和哈佛的种种传言更给这所大学增添了几分神秘,一时间,
      西译俨然成为中国民办高校的代表,一个令人惊喜的符号。
      
          办学时间、规模、质量、发展速度,该如何衡量一所民办高校的真实实力?有
      学者提出,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初期,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生源就是生命线”
      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规模当然是现阶段民办高校最具竞争力的衡量指
      标。但是,即刻有人提出质疑,盲目比拼规模,只能损害民办高校的长远、健康发
      展,并频频发出警告,警惕民办高教界的“大跃进”、“浮夸风”。还有一种声音
      认为,民办大学不应满足于低层次的“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即便是培养应用型
      人才,也应该有志于问鼎“精品”。比如,“升本”、设立硕士点……一步一个台
      阶。但是,质疑之声马上不绝于耳:所谓“升本”,是否就能真正说明教育质量?
      这至多只能说明政策导向的不公平导致民间选择的不公平!
      
          这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对于刚刚走出草创期的民办大学来说,尤其如此。
      理论贫困、资金瓶颈、生源流失,种种内在的隐忧已让众多跨入这道门槛的办学者
      不堪其重。与此同时,在外部,社会评价体系的缺失更多的时候令民办高教界陷入
      “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纷争中。尽管我们已经看到,类似“中国十大万人民办
      高校”、“中国十大专业特色民办大学”、“中国十佳社会形象民办高校”的评选
      陆续登场了,类似于择校网、中青世纪这样的社会评估机构也渐渐泛出青绿的生机,
      但是我们仍然清醒地看到,这种评价体系距离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还有相当的
      路要走,类似机构的发育还很不成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样奇怪的现象常
      常在发生:一边是民办大学对于各种评选结果不以为然,甚至作壁上观,貌似超然
      ;一边却是为了“谁是第一”、“谁又入围”的排名争执不休,甚至面红耳赤,超
      然之态遁形无踪。
      
      
      
          这恰恰说明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真实阶段。序幕已经终结,真正的剧目刚刚开场,
      华彩乐章还没有到来,一切都在酝酿中,一切都在悄悄展开。这的确是一场旷日持
      久的赛跑,需要耐力、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外界的关注和扶助。对于赛跑中凸显的
      不规范、不成熟、不完美,我们也许应该抱持的是平心静气的心态和充沛的信心:
      时间,是对所有残缺最严格的检验,也是对其中“良性基因”最好的锻造。
      
          走向“哈佛”,一个或许重新会陷入争议漩涡的期许。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特
      定的制度环境中,哈佛之梦确乎是久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创新的冲动往
      往就诞生于梦想的权利。正如天赋人权,理想是永远不应该被嘲笑的。因为,往往
      就在众人貌似清醒的嘲笑后面,扼杀的却是一个本可以开花结果的创造的幼芽。所
      以,在这本访谈录中,我郑重、忠实地记录了许多民办大学校长的“哈佛梦”,大
      胆狂妄的,理性批判的,我想这些言论和文字无碍于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相反却
      能于喧闹的舞台之外给以一份多元化的参照,借笔者之视角给以一份旁观者“出乎
      其外”的冷静。
      
          谁是第一?这个永远没有答案的提问,相信让众多关心中国民办大学命运的人
      士感到失望。可是,这真是一场让人兴奋期待的马拉松赛跑。诚如一位民办大学校
      长对于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历史性认识:我们这一代人还只是奠基石,还不存在谁在
      前谁在后的问题,就好像马拉松赛跑,枪刚刚响完,还难以分成胜负。
      
          是盖棺论定的结语,也是充满悬念的预言。
      
          张立勤
      
          2004年7 月15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