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顺从与冲突(1)
      
          自营者要处理的事情更复杂,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主并不能完全把握
      自己的命运。即使现在的政治大环境对私营企业越来越好,但他们仍然在企业运营、
      私人财产保护和其他方面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也形成了一种压力。比如,施全
      (29)的企业在和一个中央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合作,其实他并没有从这种合作中
      得到利润,他真正的用意在于想在政府机关找到“靠山”,结交一些现在和将来可
      能具有影响力的官员。他说:这个怎么说呢,还是有一些想法,想建立这种关系,
      认识的干部将来也会是国家的中坚力量,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也许十年、二十
      年以后,这些人会很厉害。我们的想法是要有政府的影子,私企的干劲。我们有时
      候也比较担心,所以希望能和权力相结合,能够得到保护。我问他,自己的企业要
      发展,是不是一定要和权力相结合。他认为要看在什么阶段,还“剖析”了当前的
      现实:不一定,两个阶段。在企业发展初期主要靠个人努力,但做大了必须和权力
      发生关系, 需要得到权力的保护。资本和权力结合越来越多。资本通过权力来说话。
      现在资本本身还不能说话,必须寻找权力代言人。但这种代言人经常被“干掉”。
      在中国只能通过个人的关系和贿赂打通关系。还不像西方那样,可以通过很公开的、
      制度化的竞选机制来在政府中寻找代言人。和权力的融合要付出代价。所以,虽然
      自营者的收入较其他中间阶层人群较高,但他们的收入往往要打个折扣,不能与企
      业白领或其他中间阶层人群直接进行比较。在建筑公司任主管的沈智(11)对中小
      企业主在这方面的看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道出了一些自营者的苦衷:可能他们
      (指自营者,作者注)一年挣一百万,可是真正自己可以花的也就三十万,大部分
      钱都要用在打点上。我和他们打交道也有这种感受。我花你的钱,吃你的饭,是给
      你面子。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就像孙子求着爷爷一样求人家把钱收下。非常难受。
      许刚(28)自己创业,平常需要和各种主管部门打交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有很深的
      体会。一旦有问题,他首先不是“认罚”,而是想办法“摆平”:我的企业小,工
      商税务都会查,谁弄我一下都挺难受的。发生这种事,“公关”摆平呗。喝点酒呵。
      因为你企业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同时,他认为平常受查处的许多问题并不都是自
      己的错,而是主管部门的“找茬”或垄断,所以有许多“牢骚”:政府是政策的制
      定者和规矩的执行者,然后它拿它的规矩要求你,你肯定是违规的。今天上午我们
      几个人还在聊这个,邮电部制定了一个法,说要邮电专营,你参与就不合法。因为
      规则是邮电部定的,当然说邮电专营,不准别人干,别人干就违法。一个企业要做
      到完全合法,有的行业做得了,有的行业就做不了。比如现在的邮政快递公司,严
      格来说都违反邮政法。许刚(28)在谈到企业的经营环境时,感觉政策有时候难以
      把握,主管部门对有些市场行为管得过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有时候影
      响是非常致命的。谈到这里,他有些激动,话题也扯得远了些:就像前一段房地产
      政策一样,就是对企业的不尊重(作者注:没有具体谈政策内容,我看他说得兴起,
      也没有打断)。你“哐”一下,出一个政策,一看不行,“哐”一下又收回去了,
      又出一个补充政策。你说这有合理性吗?也许出发点是好的,有它的合理性,但你
      是否尊重了企业的意见呢?包括广告业也出过一件事,就是要求广告费不能超过百
      分之二的事。一些行业要求广告费不能超出营业额的百分之二,当时的缘由是“某
      第六药制药厂”出来了,它投广告费太多了。这(项新政策)对企业和广告行业影
      响很大,因为不让你投入广告了。可是你并没有征求其他企业的意见,也没有征求
      其他行业的意见。企业类型、成本组成结构不一样。比如做化妆品的广告支出就比
      较大。这是人家企业经营行为,你管人家干吗?人家爱投多少投多少,挣钱就行了
      呗。人家不违反国家管理法规就行。它就说不许。这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东西。
      但回到现实,许刚(28)仍然回到前面的“摆平”思路上,并不主张去抗争什么:
      有时候我也对一些政府部门的做法不满,但我可以理解,这是现实。你尽量营造一
      个小的良好环境就好了嘛,别拧着干,何必呢?中国社会不成熟嘛,本来就不成熟,
      你非得希望像发达国家一样的成熟社会环境,可能吗?你尽量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
      不就完了嘛,比如到某局(去拉关系)。你影响不了大局,也改变不了什么,你要
      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四“城市新地主”
      
          “城市新地主”的房产或地皮来源有两种:①多名家庭成员各自从以前的国营
      企业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分到了房子,并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最终拿到了居住房屋
      产权;②随着城区改造、商住小区的开发,商务大厦的兴建,市区内位置繁华的旧
      房屋不断被拆迁,一些居民拿到了相当数额的拆迁补偿。另外,在城乡结合部也存
      在类似的“新地主”。比如,城乡结合部农民土地被开发利用,得到一次性补偿。
      或者,随着市区的扩张,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在地理上被纳入了市区,但仍然保留着
      土地集体所有的体制,大量集体土地和私人建筑被租出、甚至出卖。
      
          相对于其他城市,北京市区的“城市新地主”数量更加庞大,家资更加丰厚,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北京的房产价格全国最高;②北京的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带
      动了房屋租赁的需求,使得房屋租赁价格居高不下;③老城区改造涉及面广,大量
      市区的老住房被拆迁;④北京数量庞大的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以各种方式占有了许
      多土地和房产,其中的“内部人”成为直接的受益者,特别是那些拥有权力资源的
      “内部人”。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分得这些房产资源的“老人”现在已经退休,而
      真正享受这些成果的却是这些“老人”的后代。
      
      
      
          坦白地说,本研究事先并没有意识到这部分特殊人群,所以在采访设计中并没
      有“城市新地主”的配额。但在访谈中,明确地感受到这部分人的存在与影响。特
      别是那些对北京情况比较熟悉的居民,对“新地主”感受更深。卫成(01)谈了他
      的感受:其实,北京真正有钱的是外地人(指非原住民),当地(原住民)比较有
      钱的主要是靠拆迁发起来的人,他们能拿到一两千万的也不少见。当然,还是几百
      万的多,一百多万的最多。他们一点都看不出来,穿着不光鲜,还拿着国家的低保,
      享受国家很多政策。自己的房子被拆迁了,就在外面一个月花八百块钱租房子。在
      街上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富人,但是这些人特别有钱,有一、两百万的很多。沈智
      (11)是搞建筑的,所以对拆迁更敏感:……比如北京要修路,把这个地方占了,
      这个村就全发财了。有的一下子就能挣一百万,上千万。比如某某地区、某某建材
      城就是这样,都发财了。靠卖一块地,或者把店铺一租,一年十万,什么都不用干,
      很轻松。和北京原住民接触比较多的王慧(19)也对此有所感触:他们不工作,靠
      出租房子挣钱,平常打打麻将什么的,无所事事。他们一年出租房子收入十几万,
      和我们这些白领一年辛苦的收入差不多了。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尤军(23)对基层
      也很了解:“原来在国资单位的人,现在做二地主的非常多,就是租房子。有些人
      在北京长大、工作,几代人慢慢积累了几套房子。”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