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的西方观点(1)
      
          当代西方关于阶层分析的主要理论源于韦伯,大都可以归为“新韦伯主义”。
      在中间阶层问题上,西方的各种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包括传统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
      思主义中间阶层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中间阶层的独立性上,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分类标准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阶级分类标准,中间阶层既不
      是依靠资本来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价值,也不是像工人阶级一样靠出卖劳动力
      取得维持生存的报酬,所以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或阶级。而韦伯则将阶层分类标准
      扩展为经济、声望和权力等综合指标,当代西方对于中间阶层的界定虽然并没有固
      守韦伯的标准,但已经将中间阶层的界定实现了多元化,从而认为中间阶层总体上
      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其次,在具体分析中。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把中间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来讨论,这除了在理论上受传统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分法”的制
      约,更重要的是,中间阶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还没有发育成熟。新马克思主
      义虽然承认了中间阶层的壮大,但大多仍将中间阶层当做传统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或传统无产阶级的新形式、新发展方向。当代西方中间阶层理论则大多将中间阶层
      看做一个独立的阶层,而不是一个依附性的阶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中间阶层
      人数的增多,还表现在其独立的社会作用上。
      
          第三,在分析框架上。马克思主义对中间阶层的论述主要局限在阶级斗争的理
      论框架之内,主要讨论中间阶层在立场上是倾向于工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新马
      克思主义的中间阶层理论仍然如此。而当代西方关于中间阶层的讨论则突破了阶级
      斗争的理论框架,主要从中间阶层的各种社会功能上来理解中间阶层的作用,即使
      在政治领域也更多地独立论述中间阶层的影响和立场;同时,当代西方各种理论自
      身并不一致,往往各执一词。
      
          韦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到中间阶层,但从他的社会分层理论中,仍然可以看出
      他不认同中间阶层的革命性。除了马克思所提出的阶级划分的经济属性标准之外,
      韦伯还提出了另外两个标准: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参见韦伯:《支
      配的类型》,台湾新桥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4页~87 页。这种多元的阶级属性,
      使得韦伯与马克思强调使用阶级斗争概念不同,韦伯主要使用阶级行动概念。韦伯
      认为中间阶层不一定形成共同的阶层意识和有组织行为,把与中间阶层相关的阶级
      斗争讨论范围限在经济冲突之内。参见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
      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有的学者对中间阶层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认为西方社会正在或已经中间阶层化,
      全体新中间阶层的人数和权力将继续增长,最终发展成独立的阶级。它将取代其他
      阶级,起到推动现代社会运转的中枢作用,是下一个统治阶级的候选人,下一个历
      史时代是属于他们的。
      
          自由主义者认为中间阶层是民主的维护者和争取者。自由主义是西方最认同的
      政治意识,它以个人为中心,企图扩大个人的政治权利,并增加个人保持政治见解
      及参加政治活动的正式机会。自由主义认为,一旦个人取得了这些权利,它自然会
      对政治产生敏感并为自己的政治利益奋斗。因此,自由主义者判定西方民主赖以存
      在的社会基础在于中间阶层的壮大。20世纪最后20年的民主化浪潮,激发起无数学
      者的研究热情。探索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发生机制时,中间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作
      用受到重视。特别是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中间阶层被认为是推动民主化的决定性力量。亨廷顿认为,
      “第三波民主化运动不是由地主、农民或产业工人(除了在波兰)来领导的,几乎
      在每一个国家民主化最积极的支持者是来自城市中产阶级”。参见亨廷顿:《第三
      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7页。这样,中间
      阶层的壮大成为民主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还有些学者持有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中间阶层的在社会属性和政治面貌上仍
      然属于资产阶级。这一点,对于那些期望成为地位集团的中间阶层来说表现比较明
      显,可以在特定历史材料的分析中找到佐证。比如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中间阶层,
      是当时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社会力量基础,给德国以至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动荡和伤
      害。法西斯主义基本上是一种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对社会主义,既反对大企业、
      又反对大工会的中间阶层运动。这种政治倾向来自中间阶层的一种失落:工人阶级
      和上层资产阶级运动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而中间阶层的力量在政治舞台上受到
      了漠视。因为,中间阶层感到了两方面的压迫:一方面是力量和地位正在不断成长
      的团结起来的工人,另一方面是大公司和政府的官僚机构。这样,即使当时的中间
      阶层经济地位改善了,其极端主义倾向仍然有它的必然性。李普塞特分析到:在不
      同的国家,最“不满的”情绪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或阶级,有些国家是新出现的工
      人阶级;而在有些国家,这个阶层可能是小商人和其他相对独立的创业者。参见西
      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社会的政治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版,第119 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