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互译的辨析
      
          在西文里,一般都使用英文的“class ”、法文的“classe”、德文的“klasse”
      和拉丁语的“classis ”或“classicus ”等表示“阶级”或阶层。古罗马曾将国
      民分成六类,每一个类别就是一个classicus 。然而在通常的西方文献中,这些词
      汇同时对应着中文里的“阶级”与“阶层”这两个概念。比如,英文“class ”既
      可以翻译为“阶级”,也可以翻译为“阶层”。至于其真正的涵义,是属于传统阶
      级斗争理论,还是指非阶级斗争理论的阶层概念,则要看学者本人的理论倾向和上
      下文背景。在翻译中如何选择,也主要看译者的个人偏好。在中文中,阶级和阶层
      在涵义上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通常指阶级斗争理论中的“阶级”,而后者的意识
      形态色彩较淡,主要呈中性。因此,中、西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很大的混
      淆。
      
          可以与中文里的“阶层”直接对应的是英文里的“stratum ”,其复数形式为
      “strata”, 动词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为“stratification”。这些词最初是在
      地质学的意义上使用,指地质构造分析中的不同层面和层次离析。社会中人与人之
      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若干部分和层次,可以与地质分层上的
      涵义相比照。因而。许多社会结构分析的学者借地质学上的这个概念来分析社会结
      构,直接使用“stratum ”、“stratification”代替“class ”、“classification”
      来表达阶层和社会分层。从字面上来看,“class ”相对于“stratum ”的等级意
      味更浓厚一些。
      
          实际上,即使回到传统的阶级理论,中间阶层也很难被称为一个独立的阶级,
      因为它人数较少,构成复杂,处于社会主要矛盾阶级之外,阶层意识和行动都具有
      不确定性。因此,在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学者直接将中间阶层归为工人
      阶级的特殊阶层,称之为“新工人阶级”。Fidler:The British business elite: 
      its attitude to class, status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81, 
      p261. 
      
          西方学者在讨论社会分层问题时除了使用“stratum ”之外,虽然许多人仍然
      使用“class ”这个名词,但以“阶级”内涵为主题的很少。即使有,也主要是新
      马克思主义者,其他大部分学者对阶级斗争并不感兴趣。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
      中间阶层的有关社会现象,而不是找出社会发展方向或规律,也就不必为这一社会
      力量的阶级归属费心。参见周奇:《关于“中间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载《欧
      洲》,1994年第4 期。因此,将英文中的“class ”直接翻译为阶级,在大多数情
      况下并不恰当。
      
      
      
          另外有一种理解,将阶层看做阶级的进一步剖析,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具有共
      同的阶级属性。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关于“阶层”词条的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 页。比如,地主因为土地数量可以分为
      大、中和小地主;农民阶级则因为受剥削的程度被分为上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
      农;资产阶级有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分;工人阶级也分为产业工人、手
      工业工人和店员等。可以说,这种理解仍然属于传统阶级理论,因为阶层概念相对
      于阶级概念是从属性的。但我们很难说中间阶层属于哪一个更高范畴的阶级。与其
      囿于传统阶级理论的束缚,不如转变思路,阶层同样可以作为社会结构划分的直接
      归宿。
      
          总之,把中间阶层看做一个阶层还是一个阶级,其理论起点存在根本的分歧。
      前者已经和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仅仅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则不同,仅仅是指在某种
      维度上存在同质性的社会共同体,并没有隐含其他理论预设。在当前的和谐社会构
      建中,如果仍然使用阶级这个名称,无论是有意识地延续传统观念,还是出于无意
      识的传统话语习惯,相对于“阶层”的名称,都已经不合时宜。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