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院有了学生,衣食住行都得跟上。分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李振民,为了给人
      住的新生提供有力的后勤保证,竟率领后勤的同志们奋战了几天几夜。在衣食住都
      已解决后,惟独“行”还没有和科技学院的发展接轨。面对公交线路的滞后,学院
      必须采取主动措施。于是派人和哈尔滨市经贸委、交通局和哈尔滨市公交公司等有
      关部门多次协商,到2002年6 月28日,也就是按计划人住5000名,后来实际入住7300
      名学生之前两个半月,54路公交线大客车的全部站牌都换成了新的,科技学院的站
      名赫然地写在牌上,而且在科技学院的大门口也设立了站牌。与此同时,为了在科
      技学院的西南门外的江堤下设立码头,他们先后跑了市经贸委、省航道局、市交通
      局、水务局、轮渡公司和道外区政府等部门进行汇报、协商与沟通。2002年8 月28
      日,人们企盼已久的黑龙江科技学院码头正式通航了。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大门。宋长生对笔者说,此
      门开在哈黑公路南侧,设计为70米宽,但这样宽度的大门,在哈尔滨还没有先例,
      公路局的审批权只能达到8 米,而且大门开口处原有松北农电处的10KV高压电缆,
      某部队的4 处通信光缆、排水管道以及园林处所管的生长了20年的大树……为此,
      他们先后请示、沟通和协调了有关部门,方方面面,争取了支持,经过三个多月的
      努力,终于保证了学院正门及正门与主楼之间的科技广场的施工。
      
          业绩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攒起来的。开一项工程要盖120 个公章,若每天跑一
      个单位说明完情况盖上一个公章,加起来也得4 个月;若遇到管事的人出差、开会、
      请假,对不起,就得再来或多次往返,那么将120 个公章全部盖完需要多少时间,
      恐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了。幸有松北新区政府的支持,所有的建设手续在边
      开工边办理的情况下,都得以顺利完成。这里还需要补记的是,孙登林他们在按糖
      厂地区核实土地时,还“找回了”划在厂区外的两千多平方米土地。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笔者撰写这篇小文时,黑龙江科技学院已完成工程量8
      亿多元。对此,宋长生作为书记,也如数家珍:回填土方78.68 万立方米;绿化改
      土7.06万立方米;建市政管网4.71万米;建设道路4575米,其中新建路3507米;改
      建加固江堤1364延长米;铺建科技广场6.4 万平方米;篮排球场地33个,足球场地
      1.68万平方米,田径场地2.58万平方米;草坪1.4 万平方米,绿化校园14.65 万平
      方米。完成楼房建筑面积36.05 万平方米,其中主楼5.44万平方米,信息中心及办
      公大楼3.75万平方米,15幢欧式风格学生公寓,校园景点十多处,像东湖、秀园、
      德苑广场、文化广场、江畔朝阳,以及各种亭台廊阁与现代雕塑等,为科技学院增
      添了靓装。而以现代化的信息中心(暨图书馆,绝对不比北大、清华的图书馆逊色)、
      实验室和宽带网为标志的一座美丽年轻的大学城,已经在哈尔滨的松花江北岸雄起。
      
          还有一件事也不能不记。2001年,学院主楼开工挖地基时,掘出了一块糖厂当
      年的奠墓石。此石上刻着“凌霄”二字和“民国二年”(也就是1913年)的字样。
      基石完好,“凌霄”二宇为当时的奉天省监收官谈国楫所书。巧的是八九十年以后,
      今天承建学院主楼阳光大厅的工程负责人也叫凌霄!是偶然巧合,还是注定有此一
      遇,人们都暗暗称奇。
      
          “这么巧!?”孙登林副院长正在工地上巡察,他盯着这块完好的基石,不免
      沉思起来。
      
          那时工地上的喇叭常播放歌曲,最常播的是《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临
      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老歌唱家杨洪基的男中音,雄浑
      宽厚,充满了历史的博大深沉,每次让孙登林听了都好像陡增了几分豪迈和自信。
      但这一次,在空中飘响的这支歌,却让这位当团干部时爱看古典小说的孙登林想起
      了《东周列国志》文前《西江月》中的词句,一股历史的沧桑感,立刻涌上心头。
      
          他想把这块基石保留下来。他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宋长生。宋长生略一沉
      吟后说:“好!留下来,你拿出个方案,一起讨论一下!”
      
          如是,这块1913年的奠基石被保留下来。它和记载在《呼兰县志》(1913年时,
      糖厂的土地为呼兰所辖)上的关于糖厂的一段记载和地图一起相呼应。他们决定将
      两个历史的见证物分置于两个亭子中,而两亭则建于主楼的两侧,成为耳亭。东亭
      名叫“凌霄亭”,中有90年前的奠基石;西亭名叫“省身亭”,取自“吾日三省吾
      身”,镌一碑,碑上是当年的县志志文及地图。此亭町用以省身:在前人的基础上
      创立伟业,锐志振兴,不忘过去,不忘艰辛,也不忘历史之镜。如今这两座八角亭
      早巳建成揭幕,东有草坪,西有树林,葱葱郁郁,华而不奢,它们坐落在主楼大厦
      的两侧,成为大学城校园中的两个佑护者,迎送晨夕,勤而不殆。
      
          2003年秋季开学时,入校生达到5846人。也就在此时,在校生已达到1.6 万多
      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2.28 %,比四年前宋长生制定学院的宏伟规划,向哈尔滨搬
      迁时的在校生翻了近四番。黑龙江科技学院的主体也由边城鸡西迁往哈尔滨新校区。
      完成主体转移之后,黑龙江科技学院还在乘风扬帆,不断进取,一座高10层的科技
      大厦又在主楼的南侧兴建,待这座又一高耸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后,可以预期,学院
      的在校生可以达到或突破两万人。而那时,宋长生所设想的由学院向大学的登高跨
      跃,也就不是一场梦了。
      
          宋长生今年50多岁了,他希望在自己的任上能看到辉煌的那一刻。
      
          他的这一愿望,也可以说是全院人的理想,不会落空。有校园热土作证,有秋
      水长天作证,有大江东去作证,有数千名学院教职员工作证,那一天并不遥远。
      
          科技学院的辉煌伟业受到世人的关注。2002年7 月12日,新校区主楼尚在施工,
      学院主体还未迁移到哈尔滨,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同志在鸡西校区视察工作时
      评价说:“你们建设哈尔滨新校区是明智的选择,重大的战略举措。”2003年9 月
      25日,学院主体刚迁移到哈尔滨后不久,刘东辉同志再次来到学院视察时说:“通
      过参观和听了宋长生的汇报,感觉到学院班子是一个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肯
      干事的班子,很有战斗力。我公出回来后,张永洲同志几次鼓动我来新校区看一看。
      他说,他来了感动得掉泪,我想能把教育厅长感动掉泪的学校,一定有值得学习和
      令人感动的地方。今天一看,的确让我感动。”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说:“科技学院新校区我常来,来一次就有新变化、
      新感觉。体会最深的是学院不仅注重传统的四大建设(校园、学科专业、师资、实
      验室),尤其是班子建设最过硬,政治素质高、工作水平高、决策能力强、推进能
      力强,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责任感,就是这种始终不松懈的顽强拼搏精神,使哈市
      高校提起科技学院都赞叹不已。”
      
          在笔者多次来学院参观采访后,也爱上了科技学院和它的校园。校园是美丽的,
      而更美的却是在这片热土上创下伟业的人们的心灵!宋长生不无自豪地如是说。我
      想,这里边也有他自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