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片美丽的景区,也是哈尔滨的一个亮
      点。可是,在两三年以前,这所学院却和松花江扯不上任何关系。黑龙江科技学院
      原名黑龙江矿业学院,它地处黑龙江省东部的鸡冠山下、穆棱河畔的鸡西市。1946
      年4 月8 日,鸡西获得解放。为了给即将诞生的共和国输送矿业干部,党在派干部
      恢复鸡西煤矿生产的同时,看中了边城鸡西——解放战争中的大后方这块“风水宝
      地”,于第二年设立了鸡西煤矿学校。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干部从这里奔赴全国,在
      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十多年间,鸡西煤矿学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
      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干部,因此这个学校一度被称为中国矿山干部的摇篮,
      在中国煤矿工业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1973年夏天,宋长生从这个学校的机械专业毕业。本来应该和机轮、皮辊打交
      道的他,因兵团时就显露出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被留校担任团委书记。机
      械专业的知识显然应付不了做人的工作所需,宋长生后来又进首都师范大学深造。
      在学习期间,他就撰写了《大学生班团集体建设》的专著,这是国内的首创,受到
      了彭珮云同志的赞扬。正是他善于将理沦学习同具体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以致后来
      他编著的《高校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获得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
      果一等奖、全国高校社科优秀编著奖。学习回校后不久,宋长生成为学校党委的领
      导干部之一。1996年1 月,学院的党委书记被部里调走,宋长生接任,成了学校党
      委的第一把手,突然发现自己正在被时代大潮推在波峰浪口上。
      
          1947年建校的这所学院,几十年来,为中国煤炭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
      由于其地处东北边疆的山洼洼里,交通不便,环境文化相对滞后,加上教育体制和
      人才机制的改革,学院里师资匮乏,许多优秀的教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告别边
      城鸡西,“雁南飞”了。“鸡西矿院”为了稳定教职员工队伍,为了吸引人才,领
      导制定了相应措施,亦出台了某些优惠政策,可是收效甚微。到1998年前,学院委
      托培养的博士生没有一个返回学院工作的,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八十多位高
      职称、高学历的人离开了学院。甚至有些本科毕业生宁可在省城的中学或中专任教,
      也不愿留学院当老师。在招生方面,尤其是高校扩招,地处省城的院校门庭若市。
      然而,很多考生听说黑龙江科技学院地处偏僻的鸡西,便都摇头离去。
      
          宋长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人才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大问
      题:是坐而待毙,还是寻求生路、谋求发展,进而实现突破呢?宋长生在思考着,
      学院领导班子中的其他成员也在思考着。
      
          人才问题的困扰,说到底是个地域问题。有一门学科叫地域经济学,它研究的
      是地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间的制约关系。从这一学科的视角看,当时的科技学院
      受其地域环境发展的掣肘太大了,地处边城鸡西,不查地图几乎不知鸡西在何处。
      在经过党委一班人的多次讨论后,共识开始形成:如果不解决办学的地域问题,不
      仅校外的高层次人才吸引不来,就是学院现有的高层次人才还要继续流失下去。即
      使想方设法让一些毕业生留校教书,也犯了高校使用人才的大忌:教学队伍和知识
      结构的“近亲繁殖”,难以有进取。时间久了,学院的生存亦将危机四伏了。为此,
      党委一班人,特别是宋长生,连觉也睡不安生了。
      
          经过深思熟虑,宋长生提出,先将地处鸡西的“黑龙江矿业学院”更名为“黑
      龙江科技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向“科技大学”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而要把学
      院办成规模宏大、层次很高的科技大学,地处边城鸡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
      在学院更名之后,解决学院的地域问题便成了宋长生他们的燃眉之急。那么,怎样
      才能将学院的地域问题彻底解决呢?
      
          原来已经有了良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办学。”俗话说,“树挪死,人挪
      活。”禁令一开,机遇难得,困扰黑龙江科技学院地域环境多年的难题,立刻有了
      可解的钥匙。于是,宋长生高瞻远瞩地,也是不失时机地拍板决策:黑龙江科技学
      院必须从边城鸡西——老爷岭之麓的群山中搬迁出来!搬迁的目标是省城哈尔滨这
      个激动人心的决策是让黑龙江科技学院走出低谷的不二法门。它既令人欢欣鼓舞,
      给人以希望,也为稳定大局和人心注入了一剂良药!可是,在欢欣鼓舞了一阵之后,
      人们不禁面面相觑:向哈尔滨搬,哈尔滨的哪块地方可以让学院立足呢?经费何在?
      科技学院在两手攥空拳的形势下,从数百公里外的鸡西向省城哈尔滨搬迁,经费分
      文没有,要实现一座大学的整体搬迁,谈何容易!在筹备时期,宋长生又提出一个
      稳定人心的口号:“一教学,二科研,腾出时间抓点钱。”可是,地处边城鸡西,
      “抓钱”,也是奢谈!
      
          一道历史性的难题,像只烫手的烤熟地瓜,它很香,但却难以让人吃到口。原
      因是宋长生的口袋里没钱,学院在鸡西维持下去都难免捉襟见肘,哪来钱买地、建
      新校园呢?
      
          现实问题接踵而至,搬迁的事远比想像要复杂得多。然而,宋长生那山东人说
      一不二的倔强性格,却敢于勇往直前,迎着困难而上。
      
          当他们在有关朋友的支持下跑遍了江南城里所有空地后,命运的手将他们引到
      哈尔滨松花江北岸,这里和哈尔滨道外区码头隔着一个江心岛遥遥相望。宋长生他
      们在听说这里有一块土地可以转让时,闻讯而来。此地原来是一家糖厂,已经有近
      90年的历史,但在厂房设备渐趋老化无法更新的情况下,原材料供应困难、设备落
      后、品种单一,再加上食糖市场风雨交加,糖厂已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工厂停产
      四年多了。地处江边,有铁路线相通,本是一片热土,却关停下岗成了冷土。想不
      到栉风沐雨四年后,这片荒草葳蕤的土地,却被命运的手叩开。
      
          那是2000年10月21日,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书记宋长生、院长赵国刚已带领
      一行考察人员,打着伞,走在枯草丛生的厂区马路上。他们注视着厂区的一切,东
      西南北中四下察看,他们询问着厂区的面积、厂房、交通、电热、水以及周边的环
      境情况。宋长生看了看众人说:“怎么样?这地方?”谁也没有回答,大家都在等
      着宋长生做出决断。原来,资料他们事先已经看过了。
      
          “我看,就在这里吧!”宋长生的话刚一脱口,立刻溅起一片欢呼。这欢呼震
      动了江水,也震动了这片土地,更震动了人心。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决策需要勇气和胭识,而这一切正是宋长生的长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